1.诗经`采微的诗意是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 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 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 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 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 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 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 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怠贰糙荷孬沽茬泰长骏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 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 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参考资料:百科。 2.收集含有“微”、“威”、“危”、“薇”的成语或俗语,越多越好微不足道、微过细故、微乎其微、微文深诋、微言大义、微机四伏、体贴入微、无微不至、谨小慎微、人微言轻、道心惟微 白璧微瑕 兵微将寡 本小利微 白玉微瑕 晨光熹微 辞微旨远 才秀人微 阐幽抉微 阐幽明微 杜渐除微 杜渐防微 道微德薄 杜微慎防 睹微知著 杜隙防微 洞幽察微 洞幽烛微 洞隐烛微 睹著知微 睹着知微 防微杜渐 防微杜衅 防微虑远 官轻势微 涓滴微利 具体而微 积微成著 见微知萌 见微知著 谨小慎微 敬小慎微 刻画入微 量小力微 拈花微笑 剖玄析微 破颜微笑 剖幽析微 清都紫微 清微淡远 穷幽极微 人微权轻 人微望轻 人微言贱 人微言轻 身轻言微 识微见几 识微见远 身微力薄 身微言轻 识微知著 视微知著 慎小谨微 慎小事微 体贴入微 体恤入微 通幽动微 通幽洞微 通元识微 谈言微中 谭言微中 微不足道 微察秋毫 微服私行 微过细故 微乎其微 微机四伏 蜗名微利 无微不至 微文深诋 微显阐幽 微言大义 微言大谊 析精剖微 显微阐幽 析微察异 兴微继绝 细微末节 寻幽入微 阴服微行 研精阐微 研精究微 研机综微 蝇头微利 以微知著 以微知着 钻坚研微 造微入妙 知微知彰八面威风 并威偶势 草木知威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恩威并行 恩威并用 恩威并重 奋武扬威 汉官威仪 赫斯之威 威风凛凛,威名远洋 威迫利诱 狐虎之威 狐假虎威 狐藉虎威 假虎张威 祲威盛容 克爱克威 龙威虎震 龙威燕颔 群威群胆 擅作威福 社威擅势 摄威擅势 声威大震 威风八面 威风凛凛 威风扫地 威风祥麟 威凤祥麟 威凤一羽 威迫利诱 威望素著 威望素着 威武不屈 威胁利诱 威信扫地 威刑肃物 威震天下 威重令行 畏威怀德 下车作威 下马威 祥麟威凤 扬威曜武 扬威耀武 扬武耀威 养锐蓄威 养威蓄锐 耀武扬威 咫尺威颜 作福作威 作威作福【安不忘危】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 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安危相易】易:变易,转变。 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相互转换。【安危相易,祸福相生】易:变易,转变。 平安与危难互相转化,灾祸与幸福互为因果。【安危与共】共同享受安乐,共同承担危难。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连。【拨乱济危】平定乱世,救济危难。 【变危为安】变危急为平安。【兵凶战危】指战事凶险可怕。 【褒衣危冠】褒衣:宽大的衣服。危冠:高帽子。 古代儒生的装束。指宽袍高帽。 【处安思危】犹居安思危。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会出现困难及危险。 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乘人之危】乘人家危难的时候去威胁损害。 【趁人之危】利用别人有困难时加以要挟或陷害。【存亡安危】使将要灭亡的保存下来,使极其危险的安定下来。 形容在关键时刻起了决定作用。【持危扶颠】扶持危困的局面。 【齿危发秀】指年高眉秀。【存亡危急之秋】指生存、灭亡、危险、紧急的关键时刻。 【登高履危】比喻诚惶诚恐。【道高益安,势高益危】益:更加;势:权势。 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谠论危言】公正的议论,无畏的直言。 【定倾扶危】倾:危。扶助危倾,使其安定。 指挽救国家于危难之时。【阽危之域】阽危:危险;域:境地。 危险的境地。【旦夕之危】旦夕:比喻短时间内。 危:危险。形容危险逼近。 【倒悬之危】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扶颠持危】颠:倒,倾倒;持:握,把握。指能够挽回颠危的局面。 【扶困济危】扶:帮助,支持;济:拯救。扶持、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 【扶危持颠】扶:帮助;持:握,把握;颠:倒,倾倒。指挽回处于危难中的国家或人。 【扶危持倾】扶:帮助;持:握,把握。指能够挽回颠危的局面,使之转危为安。 【扶危定乱】扶助危难,平定祸乱。【扶危定倾】指在国家危殆将倾复之时扶持之使安定。 【扶危济急】犹扶危济困。【扶危救困】对处境危急、困难的人给以救济帮助。 【扶危济困】扶:帮助;济:搭救,拯救。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 【扶危翼倾】指在国家危殆将倾复之时扶持之使安定。【扶危拯溺】溺:落水。 帮助危难者,救起落水者。比喻救助别人的急难。 【国步艰危】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高而不危】身居高位而没有倾复的危险。【拱木不生危】拱木:两臂合围那样粗的树木;危:危险的地方。 大的树森林不生长在高而危险的地方。比喻忠臣没生在的危难的时期。 【孤履危行】指行为孤高独特。首阳采薇、《诗经》里有一首《采薇》篇,前四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说的是一个华夏农夫,被侵略中原的游牧民族整得来有家不能归,凄凄惶惶,成年累月在野地里靠采摘薇这种野菜过活,后来,连薇都采不成了。 这里所说的“薇”,就是巢菜,一种道地的,一直没有被最善于栽培的华夏农人培养成家菜的野菜。《本草纲目》说:“薇生麦田中,原泽亦有,故诗云:“山有蕨、‘薇’,非水草也。 即今野豌豆,蜀人谓之巢菜。蔓生,茎叶气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入羹皆宜。” 光绪十年《黄州府志》:“元修菜,似芥,蜀种,苏东坡得自故人巢元修因名。”说到这里我回答你一句成语:果腹采薇---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去挖。 3.《诗经采薇》中的“薇”是什么植物1、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学名叫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种子、茎、叶均可食用。 2、《采薇》出处及原文: 中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3、白话翻译: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扩展资料 《采薇》中薇(大巢菜)的特征: 根茎粗壮,直径可达2厘米,表皮深褐色,近木质化。偶数羽状复叶顶端卷须有2-3分支或单一,托叶2深裂,裂片披针形,长约0.6厘米;小叶3-6对,近互生,椭圆形或卵圆形,长1.5-3厘米,宽0.7-1.7厘米,先端钝,具短尖头,基部圆形,两面被疏柔毛,叶脉7-8对,下面中脉凸出,被灰白色柔毛。 性喜温凉气候,抗寒能力强,生长发育需≥0℃积温1700-2000℃,用作饲草,在甘肃省海拔3000米以下的农牧区都可种植。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大巢菜 搜狗百科-小雅采薇 4.《诗经.式微》的内容,原文啊,谁知道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注释 人民行役,颠连困苦,对统治者发出不平的怨恨. 式:作语助.微:昧,黄昏. 微:非.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躬:身体. 这可能要算《诗经》中最简短的一首诗了. 然而,这样一首简单的诗,千百年来,竟也是千人千解.毛诗序说,“《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现代人则说,这是服劳役的人发出的怨声. 如果取前一种说法,那么诗意则是: 形式越来越不妙了,越来越不妙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和你一同托身于浓露之中呢? 形式越来越不妙了,越来越不妙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和你一同托身于泥泞之中呢? 根据毛诗序所言的历史背景,此诗是黎侯的臣子给黎侯的劝告.黎侯为狄人所逐,弃其国而寄留于卫.卫国拨给他两个邑让他们安顿,黎侯后来可以回国了,但又不思归.后世三国时阿斗的乐不思蜀,大概可追溯到这里.从他的臣子急切劝勉的情况来看,形式确实很有些麻烦,看来是国内人对黎侯的乐不思黎颇有怨言了,做臣子的当然要尽到自己劝谏的责任,便作此诗以劝. 如果采后一种说法,那么诗意则成了: 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呢?要不是因为老板的缘故,我哪会在这里冒着风露? 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呢?还不是因为老板的身体,我哪会身陷在泥泞之中? 两相对比,谁是谁非?谁优谁劣?一清二楚. 按现代人头脑中充满的阶级意识和所谓人民性的革命精神,来解读此诗,唯一可以表达的就是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劳动者在发牢骚,至于诗意全无.这样一首“民歌”,就差强于一首打油诗. 确实,诗无达诂,易无达占. 然而,诗无达诂?本来无诂.易无达占?本来无占. 所谓“诗无达诂”,纯粹是后世解诗者强梁之辞.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发,在写诗者那里,自有一种本意和机心.怎么可能允许后世解诗者胡乱而诂?写诗是一种事业,而解诗只不过多了一种职业.事业和职业,貌相似,情不同,往往一个南辕,一个北辙. 现代女诗人舒婷有一首著名的诗《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象刀象剑也象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这在朦胧诗派里面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然而,据她自述,这首诗本来是她在一次开会的时候,听台上一位老先生大发歧视女性的高论,因之即兴而在台下写下了这首诗,其意仅仅是在表达对这种大男子主义现象的一种不满.可是,是诗一经传开,竟然花开别枝,成为风行一时的爱情诗.女诗人也无可奈何,只有莞尔. 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如果我们现代人中有人写下这样一首抱怨“老板”的诗,那么,我们的“老板”们会把这样一首诗拿到职工文艺晚会上歌唱吗? 正如历来解诗者反驳毛诗序时爱用“牵强”二字一样,那么,我在这里也不妨送给他们二个字:“荒唐”! “人民性”不等于民歌,正确认识“人民性”才是理解《诗经》的本质的态度.“人民性”固然存在于人民的思想和言行之中,奴隶和平民的思想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固然是人民性,然而,一个时代总有一些先进的思想者,有一批先进的知识集团,正是他们率领着人民在创造着先进文化,这些知识分子或思想家,他们所代表的思想难道就不具有人民性了吗?狭隘地从那种出身、成分、地位来看待人民性,结果只会闹出无数的笑话来.。 5.人道维危,天道维微是什么意思人道惟危 天道唯微吧,摆渡来的,你可以看一下。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一人心惟危 “人心惟危”可以有多种理解与解释,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其内涵。首先,“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李□先生曾有这样的分析:“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如是可以反映出人心之凶险。 其次,“危”宇包含着“危机”的意思,作为对危机的理解,其中有危险,同时具有机会。禅门有言:“生死事大,异常迅速。”人之生命有限,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体会与觉悟生命的意义,那么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危机;但若是能够视透这种危机,一旦明了了生死,那么自是危中的机会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在其诗中表达愿望:让我死了再死,来体会这生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也曾有同样的感叹:让我生了再生,来参悟这生死不解之谜。类似的表白很能使人联想到一种绝地逢生的意境,也算是一种对“人心之危”的理解吧。 再者,汉字的“危”亦包含着一种”危惧”,如“人人自危”之说。《诗经·小□》有:“战战兢兢,如临探渊,如履薄冰”;老子在其《道德经·十五章》形容古之善为道者时称其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实际上,危惧中包含着一种警戒,如乾卦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朱熹注曰:(乾之九三)“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而,君子占之,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 二道心惟微 “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可译为英文的the heart of nature。《易经·复卦·彖》中有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观复之卦象,朱熹曾感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朱熹评论说:“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对此,邵子有诗为证:“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程颐亦有类似的评论:“一阳复于下,乃天地自然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 道心之微妙,也可从《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 ·二十一章》)道之玄妙,也衬托出道心之微妙。于是,这里就有了“以心观心”的妙用,以达到心性融合惟精惟一的境地。 《大学》作为后代儒学入门经典,开宗明义儒家思想的三种基本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际上,“明明德”也即阐发微妙灵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与万物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这也就是“亲民”的内涵;道心本来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便是“止至善”。 对于“道心惟微”的体验,李□先生还曾有这样一番精妙的描述与发挥:“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尾,涣然莹然,性如朗月,心若澄水,身体轻松,浑是虚灵。秦镜朗月,不足以喻其明;江汉秋阳,不足以拟其皓。行且微尘六合,瞬息千古.区区语言文字,曾何足云。即有时不得不言,或见之语言文字,则流于既溢,发于自然;不烦苦思,不费安排,言言天机,字字性灵,融透爽快,人已咸惬矣。”(《二曲集》中华书局 1993年版:第145页)以心观心,心性统一,犹如无极而太极,阴阳乾坤之变化,也便是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意境与内涵了。 6.诗经采微的意思诗经 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用,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用.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表达的情感: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