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潮州功夫茶的诗句

一、写功夫茶的诗句

炉火正旺,

选最清澈的山溪水、挑最好的茶叶,

慢慢泡一朵朵茶花。

茶壶、茶杯是很讲究质地的,即使

一个茶案子,

那一方雕刻自然的一汪青青的石头案子,

错落有致。

茶叶要一粒、一粒的精挑细选,

泡开了,

一个期待、一个希望、一个心底的寄托,

静静的茶壶。

坐在窗前,一个人

静静的心事、静静的心态、静静的氛围,

抿一口、品一下,

个中的滋味,都在茶里。

大街上,

来来往往的是人、走来走去的还是人;

炉火正旺,

煮一壶功夫茶,

慢慢品味。

将手指尖轻轻弹一下茶花,

窗子下,

你笑了;远处

那是谁在匆匆忙忙的赶路,

在大街上。

壶中,

一朵、一朵的茶花儿在荡漾,

在荡漾。

二、有关工夫茶的诗歌主要有哪些

工夫茶这种流行于潮汕一带的品茶风尚,以其雅洁的茶具、精美的冲泡技艺,带 给人诗情画意般的享受,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一些名人、学者纷纷赋诗写歌,留 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和美好的回忆。

像中国现代文学家老舍在1962年来到广东汕头, 品尝了工夫茶之后,便吟出“品罢工夫茶几盏,只羡人间不羡仙”的诗句;现代著名 女学者冼玉清教授也对工夫茶发出"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的赞美。 茶灶 陈恭尹(清) 白灶青铛子,潮州来者精。

洁宜居近坐,小亦利随行。 就隙邀风势,添泉战水声。

寻常饥渴外,多事养浮生。 舟茗 陈王猷(清) 穷已如黄九,犹将茗碗行。

燃炉风欲破,沽水雨初晴。 秋影来无色,江涛近一声。

旗枪新辨味,最是武夷精。 工夫茶 陈檗仁(清) 宜兴时家壶,景德若深杯,配以幔亭(武夷)茶,奇种倾建溪。

瓷鼎烹石泉,手 扇不敢休。蟹眼与鱼眼,火候细推求。

焴盏暖复洁,一注云花浮。清香扑鼻观,未饮 先点头。

咏工夫茶 陈坤(清) 何人曾识赵州来,品到《茶经》有别裁。 不咏卢仝诗七碗,金茎邑露祗闻杯。

潮州春思 丘逢甲(近代) 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 小砂壶瀹新鹪嘴(凤凰水仙),来试湖山处女泉。

潮汕工夫茶歌 张华云(当代) 闽粤地相接,姻亚不断绝。五娘适陈三,荔枝为作伐。

闽茶显粤东,溪茗铁观音, 嫩芽化齑粉,条索窈窕褐。 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

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

水、火、器、烹、饮,茶气极精辟。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

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洁。西湖处女泉,桑浦龙泉液。

四指动飞轮,涤器净且热。柔条 围细末,首冲去浮沫。

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 罐干茶云熟,饮尽不见屑。

一冲号为皮, 流香四座溢。二三冲为肉,芬芳留齿颊。

四冲已云极,清风生两腋。脑海骋奇思,胃肠 清宿食。

匪独疗干渴,夏兴冬不息。不可一日无,百邪俱辟易。

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 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

共品三两杯,互通乡消息〇乡思起芒鲈,乡情如胶漆。 因知 工夫茶,最具凝聚力。

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

三、写功夫茶的诗句

炉火正旺,选最清澈的山溪水、挑最好的茶叶,慢慢泡一朵朵茶花。

茶壶、茶杯是很讲究质地的,即使一个茶案子,那一方雕刻自然的一汪青青的石头案子,错落有致。茶叶要一粒、一粒的精挑细选,泡开了,一个期待、一个希望、一个心底的寄托,静静的茶壶。

坐在窗前,一个人静静的心事、静静的心态、静静的氛围,抿一口、品一下,个中的滋味,都在茶里。大街上,来来往往的是人、走来走去的还是人;炉火正旺,煮一壶功夫茶,慢慢品味。

将手指尖轻轻弹一下茶花,窗子下,你笑了;远处那是谁在匆匆忙忙的赶路,在大街上。壶中,一朵、一朵的茶花儿在荡漾,在荡漾。

四、关于功夫茶的诗有哪些

1、《山泉煎茶有怀》

唐代: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2、《琴茶》

唐代: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今无往还?

3、《品令·茶词》

宋代: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4、《寒夜》

宋代: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5、《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唐代:杜荀鹤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五、求关于潮州茶文化的发展

潮汕文化,源远流长。

至少在距今6000年以前,在潮汕大地上便已有人类行走的脚印了。潮汕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它的存在和影响,早已超越本土,跨越重洋。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品茶一是讲究茶的精美,二是不求解渴,而是追求一种精神享受。

范仲淹在斗茶歌中有这样的句子;“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众人之浊我独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古人对品茶是一往情深的。

我对茶称不上多么痴情,但我从懂事以来,品尝了不少茶,唯独嗜工夫茶。 今年暑假,举家赴潮州去拜访亲戚。

叔叔以上等的工夫茶敬我们。 潮汕人品工夫茶是很讲究的。

一套小巧的宜兴紫砂茶具,精美之极,但见“紫玉金砂迎客至”几字绘于如满月似的紫红色茶具上,分外雅致;那蜜橘般大小的紫砂壶,胡桃大的茶杯,玲珑小巧,精致之极。未曾品茶,先被这如古玩般的茶具醉了。

叔叔将沸水注入茶壶内,而后迅速倒在杯子里,一是洗茶,二是暖杯。之后,再将水壶悬高而冲,先快后慢,徐徐遍淋茶壶之外,此时随着水雾的升起,顿时茶香四溢。

好茶!妈妈禁不住叫声好,此茶不愧是茶之上品。这时叔叔将三个小杯紧挨着放在一起,端壶缓缓斟茶,挨次数匝于杯内。

叔叔把这工夫茶操练得如此娴熟,真是一种由技术到艺术,再由艺术臻至一种境界的奇妙历程。 我们端起茶杯,先闻上一闻,一股清香直入肺腑,再小啜一口细细品味,甘甜与茶香令我“饮罢清风生两肢”,一杯入肚,齿颊弥香,如入仙境。

潮汕工夫茶的习俗早已闻名遐迩。然而,这一地区的妇女从前爱喝“女子茶”的风尚,却鲜为人知。

曾听妈妈讲,“女子茶”可与“工夫茶”相媲美。“女子茶”是以“油麻茶”为主,配以“潮汕米方”的饮茶方式,称她为“女子茶”。

这种“女子茶”,选用福建武夷山的“铁观音”,潮汕凤凰山的“凤凰茶”,放入带齿的缶钵内,用番石榴树削制的“擂茶槌”,将茶叶擂成粉末,然后加入炒熟的芝麻花生黄豆香菜蒜子和少量的盐,将其拌合在一起,冲上开水。饮用时,再加上炒米,便成了香甜咸甘涩诸味俱全,独具一格的“潮州油麻茶”。

喝着“油麻茶”,再配上一快“潮州米方”,那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潮汕文化,源远流长。

潮汕茶文化,很有特色。随着时间的流逝,潮汕茶文化会一代代地发扬光大。

有潮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一壶工夫茶,成为他们对故土亲朋眷念的唯一方式。

所谓功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广东的潮汕地区一带的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茶道形式。 泡茶用的水,以泉水、井水为最佳。

泡制工夫茶,一般是乌龙茶叶,潮人独钟乌龙茶,尤其是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最受青睐。潮人煮茶,多用绞只炭。

绞只炭的优点是木脂尽脱,烟臭无存,敲之有声,一经点燃,室中还隐隐可闻“炭香”。泡制时先将水烧开后冲茶。

冲时要掌握以下几个要领,即:“高冲”、“低洒”、“括沫”、“淋盖”、“烧杯热罐”、“澄清”等。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

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

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

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

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饮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

因此工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功夫。无怪乎人们说,没有工夫就莫饮工夫茶。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饮茶不仅可以解渴,更是一种艺术。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结构的多元化,潮汕的茶文化正发生悄然变化。传统茶艺的发展越来越精深;饮茶的方式在变,品茶的地点也在变,这一切给潮汕的茶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也给传统的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有人说茶文化属于农耕文明,与现代化格格不入,与城市的发展建设步伐不协调,我认为此论大谬。茶无论作为一种饮品,还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所具有的某些特性,刚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所缺乏的。

现代社会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需要“和谐”的引领。作为饮食文化、礼仪文化、休闲文化相交汇的潮汕茶文化,在“引领”中越来越成为社会和谐、家庭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积极动力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

在重视家庭传统、礼貌亲情的潮汕地区,茶文化的内涵是对此最好的诠释。《中庸》说:“尽人之性而后可以尽物之性”。

潮汕茶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人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的。因此,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进行潮汕茶文化建设,都必须“以人为。

六、潮州功夫茶有什么文化、历史

潮州工夫茶是指流传并保存于潮州中心区域及其周边地方(包括闽南)的中国工夫茶之冲泡方法:主要程式有茶师净手、茶具讲示、泥炉生火、砂铫掏水、榄炭煮水、开水热缺罐、再热茶盅、茗倾素纸、壶纳乌龙、甘泉洗茶、提铫高冲、壶盖刮沫、淋盖去沫、烫杯滚杯、低洒茶汤、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敬请品味、先闻茶香、和气细啜、三嗅杯底瑞气圆融等二十一项。

潮州地区的饮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是政和七年(1117)进士,他的《和徐璋送举人韵》诗中有句:“燕阑欢伯呼酪奴,鸾旌凤吹光寒儒。”

(见《潮州三阳图志辑稿.卷之四.艺文志》)。酪奴是茶的别称,这句诗说的是酒宴之后进茶助兴。

至明代,潮州饮茶已渐次成风,并较多见诸文字记载。正统年间,潮阳教谕周泰《治平寺》诗云:“僧童煮茗烧红叶,游客题诗扫绿苔”(载顺治《潮州府志.卷十一》)。

嘉靖十一年(1532年)状元林大钦《斋夜诗》(载《东莆先生文集.第五卷》)云:“扫叶烹茶坐复行,孤吟照月又三更。城中车马如流水,不及秋斋一夜情”。

嘉靖《重刻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梳妆意懒》出有句:“安排扫厝点茶汤”,《闺房寻女》出有句“不见益春点茶汤”,万历《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借银往京》出有句:“讨茶来食”。 有明一代,潮州地区饮茶显然较前朝普遍,却尚未成风。

万历《潮中杂记.卷十二》载:“潮俗不甚用茶。故茶之佳者不至潮”。

足见饮茶之事,尚不能引起文人学士的重视,遂致饮茶细节未详。至于饮茶专著,则付阙如。

但作为工夫茶之“外围”区域,出现这种情况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大凡文化辐射,者是通过人口迁移、商贸、宗教文化交流、战争等诸因素来实现其弥漫与扩散的,且进程循序而缓慢。

如前所述,明代永乐年间,京都北迁,江浙地区便潜伏着工夫茶中心区转移的危机。作为“外围”地区的潮州,在接受较长时期的辐射、整合作用之后,却是以此为契机,逐渐积聚着取而代之的势能。

工夫茶文化中心区正呈现“接力棒式”的转移。 至清代,“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清代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全文照录:“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

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斗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

炉及壶盘各一,唯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

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

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非拇战轰饮者得领其风味。余见万花主人,于程江月儿舟中题《吃茶诗》云:“宴罢归来月满阑,褪衣独坐兴阑珊。

左家娇女风流甚,为我除烦煮凤团。小鼎繁声逗泉响,逢窗夜静话联蝉。

一杯细啜清于雪,不羡蒙山活火煎。”蜀茶久不至矣。

今舟中所尚都惟武夷,极佳者每斤白镪二枚。六篷船中食用之奢,可想见焉。”

以上录俞蛟论“工夫茶”全文。而加说明者,前此有成书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之陆廷灿《续茶经》,其卷下“茶之出”引《随见录》有云:武夷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陆文之“工夫茶”乃指茶种,因制工精细得名,并非品饮艺术。故专指茶艺之“工夫茶”,仍以俞文为首见。

俞文对潮州工夫茶的记述,与今之流行程式几近一致;可见至迟在乾隆年间,潮州地区的工夫茶冲泡方法业已形成规范,发挥了为研究者们提供一种理论和方法的信念的作用。可知清代中期以后,工夫茶艺中心区已迁移至潮州地区。

综上所述,中国(潮州)工夫茶发展的历史,按冲泡法划界,大体可分煎茶法(唐)、斗茶法(宋)、散茶法(元以后)三个主要阶段;按中心区划界,大全可分长安工夫茶(唐)、河、洛工夫茶(宋)、江浙(或称苏、杭)工夫茶(明)、闽、粤工夫茶(明末清初)、清州工夫茶(清中期以后)五个主要阶段。 通过对中国工夫茶原流的爬梳,可以发现几个非常有趣的历史现象: 其一,早在唐代形成的中国工夫茶,有“工夫茶”之实,却长期未能得到正名,竟然出现了一千多年的“有实无名”的尴尬局面,甚而至于被误认为“失传”!令人深思。

其二,中国政治中心的变化,牵动了经济中心之迁移,工夫茶文化也呈现“中心迁移”现象,显示出由北而南的运动轨迹,最后在潮州地区这个相对“隔绝”的有利生态环境中“定居”。 其三,潮州工夫茶实质上已成了中国工夫茶的最古老型种遗存,称之为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也无不可。

然而它却长时间被误认为是局部地区的民俗文化,人们忽视了“遗传基因”的原始性质,使其遭到长期不得正名的厄运。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所谓“中国茶道”、“中国工夫茶”、“潮州工夫茶”,实质上是三位一体的,其价值取向,当于成形时就已潜存或实存于现产文化和生活方式之中,只不过是未经梳理和发挥成为系统。

七、潮州功夫茶的文化和历史介绍

潮汕功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汕功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汕功夫茶,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潮人爱饮工夫茶,可以说是达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说的天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却把古人列为末位的茶,破格地晋升为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饮工夫茶。

他们不怕俗话说的“早晨空腹茶,劫贼入人家”,而持之以恒,处之泰然。潮人把茶叶叫”茶米”, 可见"嗜茶若命"者的形象。

由此可见潮人对茶可谓情有独钟。 潮州茶文化是岭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为著称。

潮州功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州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功夫茶,在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

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功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儒雅人家的功夫茶特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县长”)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功夫茶乃文人骚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许多诗文中均言及功夫茶,如近代诗人丘逢甲从日本回国后,潮州生活时作《潮州春思》诗六首,其中一首记述春日烹品功夫茶的情景,曰:“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

小砂壶瀹新鹪觜,来试潮山处女泉。”。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