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中的桐离

1.《诗经》中关于(梧桐)的诗歌有那些

1、《诗经·大雅·卷阿》 原文: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译文:凤凰鸣叫示吉祥,停在那边高山冈。高冈上面生梧桐,面向东方迎朝阳。

枝叶茂盛郁苍苍,凤凰和鸣声悠扬。 2、《鄘风·定之方中》 原文: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译文:定星十月照空中,楚丘动土筑新宫。度量日影测方向,楚丘造房正开工。

栽种榛树和栗树,还有梓漆与梧桐。成材伐作琴瑟用。

3、《诗经 伐檀》 原文: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4、《诗经 小雅》 原文: 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

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

译文:秋天的景象萧索,西风凄厉,使梧桐落尽叶子,又送来了几声新燕的鸣叫声,几声稀疏的号角声。 5、《诗经 商颂》 原文: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译文:梧桐落,就是那种不愿见到的、一片衰败的景色,它是那么叫人感到孤独、冷落。

2.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的意思

以前解过的经 没背下来 诗经小雅湛露 桐 ,椅 ,树名。 实,果实。 离离, 美满貌。 恺悌,安和貌。 令仪,仪容 、风范。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出自于诗经作品《湛露》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厌厌夜饮,在宗载考。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注释】

⑺令:善美。

⑻桐:桐有多种,古多指梧桐。椅(yi一声):山桐子木,梓树中有美丽花纹者。

⑼离离:犹“累累”。

⑽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的样子。

⑾仪:仪容,风范。

【翻译】

浓浓的露水呀,不见朝阳决不蒸发。和乐的夜饮呀,不到大醉决不回家!浓浓的露水呀,沾在那繁茂芳草。和乐的夜饮呀,宗庙里洋溢着孝道。浓浓的露水呀,沾在那枸杞酸枣。坦荡诚信的君子,无不具有美善德操。那些同类的梧桐山桐,一树比一树果实累累。这些和悦平易的君子,看上去无不仪容优美。

【赏析】

前人大多理解湛露既然临于草树,则无疑象征着王之恩泽。若就二、三章而言,这也不差,只是以之揣摩首章,却不像了。露之湛湛其义蕴犹情之殷殷,热情得酒之催发则情意更烈,正好比湛露得朝阳则交汇蒸腾。

此诗章法结构之美既如陈奂所言“首章不言露之所在,二章三章不言阳Www.slKj.OrG,末章并不言露,皆互见其义”,又如朱熹引曾氏曰:“前两章言厌厌夜饮,后两章言令德令仪”。后者需补充的是:在这两者之间,第三章兼有过渡性质(一、二承上,三、四启下)。雅诗的章法结构比风诗更为讲究,于此亦见一斑。

音韵的谐美也是此诗一大特点:除了隔句式押韵外,前两章以一、三句句头的“湛湛”与“厌厌”呼应,去和二、四句句尾的脚韵共构成回环之美;至后两章则改为顶真式谐音,表现为“杞棘”的准双声与“显允”的准叠韵勾连,而“离离”的双叠也与“岂弟”的叠韵勾连(作为过渡,三章“湛湛”与“显允”的尾音也和谐呼应)。

总之,《湛露》一诗,乍看平淡无奇,细品恰如橄榄,其味愈出愈永。 湛 读一声。

3.《诗经》中关于(梧桐)的诗歌有那些

1、《诗经·大雅·卷阿》

原文: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译文:凤凰鸣叫示吉祥,停在那边高山冈。高冈上面生梧桐,面向东方迎朝阳。枝叶茂盛郁苍苍,凤凰和鸣声悠扬。

2、《鄘风·定之方中》

原文: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译文:定星十月照空中,楚丘动土筑新宫。度量日影测方向,楚丘造房正开工。栽种榛树和栗树,还有梓漆与梧桐。成材伐作琴瑟用。

3、《诗经 伐檀》

原文: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4、《诗经 小雅》

原文:

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

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

译文:秋天的景象萧索,西风凄厉,使梧桐落尽叶子,又送来了几声新燕的鸣叫声,几声稀疏的号角声。

5、《诗经 商颂》

原文: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译文:梧桐落,就是那种不愿见到的、一片衰败的景色,它是那么叫人感到孤独、冷落。

4.诗经中的"其铜其椅"是什么意思

1. 应该是“其桐其椅”吧,意思是那高大的椅树和梧桐。其中,桐:桐有多种,古多指梧桐;椅:山桐子木,梓树中有美丽花纹者。

2. 出自《湛露》,原文为: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厌厌夜饮,在宗载考。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3. 翻译为:

早晨露珠重又浓,太阳不出不蒸发。如此盛大的晚宴,不喝一醉不回家。

早晨露珠重又浓,挂在丰茂草丛中。如此盛大的晚宴,设在宗庙真隆重。

早晨露珠重又浓,洒在枸杞酸枣丛。光明磊落的君子,个个都有好名声。

高大椅树和梧桐,结的果实一重重。和乐宽厚的君子,处处表现好仪容。

5.离离原上草的离离是什么意思

这里用叠字“离离”是用来描写春草的茂盛的样子.

整句的意思是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

“离离原上草”着重的是草;而“原上草离离”则是着重草茂盛的样子.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尔雅·释诂》和郭璞《注》说:“覭、髳、茀,离也.谓草木之丛茸翳荟也.茀离,即弥离.弥离,犹蒙茏耳”-- “离”字为叠字(离离)时,即作草木茂盛之意.

“离离”一语,初见于《诗经》.《王风·黍离》云:“彼黍离离”.《小雅·湛露》亦云:“其桐其椅,其实离离.”

左思《蜀都赋》.《赋》曰:“结朱实之离离.”

左思《咏史》之二.诗如下:“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阴此百尺条.”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是人们熟知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离离”一语,尚见之于陆游《游诸葛武侯读书台》.这也是人们熟知的:“沔阳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

6."离离原上草"的"离离"是什么意思

唐摭言》卷七:“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 况。

况谑之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 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是:离离 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 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被看作是白居易的成名作的 五言律诗,一般都认为是白居易十五周岁(公元787年)左右,由徐 州经出生地河南新郑县,到达京都长安,或者在饶州及苏州拜谒大诗 人顾况时,拿出的“行卷”礼,是在练习举业过程中,做的“咏物” 之作,似别无他意。

“离离原上草”,唐人张固《幽闲鼓吹》等书又作“咸阳原上草” 。我以为“离离”虽有形容野草发蘖旺盛、枝叶迎日放采的诗情画意, 但仍不及“咸阳原上草”点题点得贴切有味。

因为题目是《赋得古原 草送别》,而“咸阳原”正堪称是名副其实的“古原”:这块古老的 士地,处于渭河之北,九山之南,“山水俱阳”,地势平坦,沃野宽 广,从周武王封其十五弟毕公高于此起,曾称“毕原”。周平王东迁 后,这里又成了从古代秦亭(今甘肃清水县)迁来的秦襄公的封地, 历经周秦汉唐,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摇篮地之一。

那么,白居易何以对“咸阳原上‘草’”特别有感情呢?这得用 白居易自己的著作来证明:白居易在元和六年十月左右写的《故巩县 令百府君事状》中自述道:白氏,‘芊’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郑。

建之子胜,居 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楚杀白公,其子奔秦,代为名将, 乙丙已降是也(即前628年春,秦晋之战中,秦国的主将之一白乙丙 ———引者),裔孙曰起,有大功于秦,封武安君。

后非其罪,赐死 杜邮,秦人怜之,立祠庙于咸阳,至今存焉(四十岁之前的白居易, 肯定不止一次地向往或参拜过咸阳杜邮亭武安君白起庙,此处可证— ——引者)。及始皇,思武安之功,封其子仲于太原,子孙因家焉, 故今为太原人。

自武安以下,凡二十七代,至府君。高祖讳建,北齐 五兵尚书,赠司空(白居易《襄州别驾府君事状》———即白居易父 白季庚事状中说:‘初,高祖赠司空,有功于北齐,诏赐庄宅各一区, 在同州韩城县,至今存焉。

故自都官郎中而上,皆葬于韩城县。今以 卜归不便,遂改卜巩县府君及襄州别驾府君两茔于下县义津乡北原。

’ ———引者)。曾祖讳士通,皇朝利州都督。

祖讳志善,朝散大夫, 尚衣奉御。父讳温,朝请大夫,检校都官郎中。

公?,字上锺,都官 郎中第六子。幼好学,善属文,尤工五言诗,有集十卷。

年十七明经 及第,解褐,授鹿邑县尉,洛阳县主簿,酸枣县令……选授河南巩县 令……大历八年五月三日遇疾,没于长安,春秋六十八岁。”(《白 居易集》卷四十六)哪怕以上自述中有一些考证不实之词(陈寅恪先 生在《元白诗笺证稿·附论甲·白乐天之先祖及后嗣》中有所驳证), 或攀援先贵之嫌,但无论如何,白居易自己总是这样认为:他的祖先 是楚国的王族后裔,所以,自己也是“王孙公子”。

“白”姓,系“ 芊”姓。“芊”者,乃“芊芊”、“千绵”也。

原意为“草盛貌”( 《玉篇》),《广雅·释训》王念孙疏证:“芊芊者,此谓草木之盛 也。”《文选》陆机《文赋》有“清丽芊绵”,注作“光泽盛貌”。

梁元帝《晋安寺碑铭》“凤凰之岭,芊绵映色”;李太白的“杂树空 芊绵”,均被古人解作“草木蔓衍丛生”、光泽映人的样子。汉光武 帝与唐太宗均以“劲草”比“良将”、“诚臣”。

现在,《赋得古原草送别》所咏的对象已经基本弄清楚了,那么, 这首诗的内容就应当这样来理解:作者以“咸阳原上”的春“草”为 比拟,在暗寓“白”氏即“芊”姓的后代,并不因为楚国杀了白公胜, 秦昭王冤死了武安君白起而根断苗稀。千百年来“芊”姓子孙、白氏 后裔虽时有“荣”有“枯”,但是,他们总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 又生”的“古原野草”一样,在酷暑严寒、千踏万踩的争斗中,顽强 地生活着、蔓延着,而且是代有能人,不负祖宗的。

可惜的是,今天 只有我白居易这样的无名小子,“末代王孙”,眼下还不景气,只得 在清明时节,怀着“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 士》)那样凄楚、留恋的怏怏之情,来咸阳杜邮亭参拜老祖先武安君 的神庙。告别之后,又踏上了努力科举、奋发仕进的途程,去为祖宗 争光添彩……我把“萋萋”不理解为“芳草茂盛,垂条吐叶,色采喜 人”的意思,而解作“”(凄凄),即含有凄凉、寒酸的意思,是依 据《吕览》、《说文》、《汉书·食货志》,以及《诗经·郑风·风 雨》中,都把“萋萋”与“”代用的例子。

《赋得古原草送别》,分明是白居易少年时代(不一定是十五六 岁)拜谒白起庙,或者根据家谱,或者根据长辈的传说,回忆白起时, 而练赋的一首咏“草”怀祖立志道别诗。正是:风吹野草舒旧恨,雨 洒闲花泣前因。

这首诗,哪里仅仅是一首为科举而练作的“咏物诗” 呢。

7.梧桐在诗词中的含义

1、高洁品格的意象及寓意

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诗人在这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再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以高大挺拔,绿叶疏朗的梧桐为蝉的栖身之处,写出了蝉的高洁,暗喻自己品格的美好.庄子在《秋水》中也说:“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鹓鶵是古书上说的凤凰一类的鸟.它生在南海,而要飞到北海,只有梧桐才是它的栖身之处.这里的梧桐也是高洁的象征.因此,古代有“栽桐引凤”之说.

2、忠贞爱情的意象及寓意

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它又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诗中用松柏梧桐的枝叶覆盖相交,象征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双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对封建礼教的抗争的夫妻,生前被迫分离,死后合葬九泉,能不震撼人心?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