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意写作专讲(一)写作是可以教的吗这是源自搜狐的一篇文章,原文如下: 1.逗创意写作地引发的争论 北京大学因为招收逗创意写作地专业硕士研究生而引发的争论硝烟尚未散尽,据媒体报道,北京师范大学又新增逗文学创作地硕士专业。 逗创意写作地逗文学创作地之类的培养模式究竟有何特殊?与目前存在的相关专业有何差别? 带着这些疑问,本文作者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李娟了解到,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部分是语言方面的,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一部分是文学方面的,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西方文学、比较文学等课程,还有一部分是理论方面的,包括文学理论、美学理论等课程。选修课很多,也大都是偏重于鉴赏性质的。 逗现在中文系在专业设置上对写作是轻视的。很多人只要听说你是中文系的,就会觉得你的写作功底应该很强,随便什么小说、诗歌、散文都能信手拈来。 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地李娟告诉本文作者,在大一的时候,学校开过一门基础写作的课程,但主要是教大家写公文、通知、启事等,并没有深层次的挖掘,介绍写作技巧、故事创意构思等内容。 贵州大学中文系大四学生方妍(化名)的情况与李娟的情况类似。逗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学校开设过一门‘应用写作’的课程,主要介绍公文、文案的写作。 虽然有这门课,但是因为内容多、课程少,所以教得不多,讲得很简略。有时候即便会提到写作技巧,也基本是随口带过。 地 本文作者接触的其他几名中文系学生,也基本是这种情况。学校并非不教写作,而是把写作置于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而且并没有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层面重视起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大、复旦等高校开设写作相关课程可以视为大学重视人文学科、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次回归。 2.逗创意写作地的前世今生 与国内高校在逗创意写作地前仍然处于逗摸着石头过河地的阶段相比,美国高校逗创意写作地专业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专业设置上相对系统、科学,从逗创意写作地课堂上也走出了很多文学逗牛人地。 逗创意写作地的概念最早诞生于爱荷华大学。1897年爱荷华大学成立了逗作家工作坊地,主要以探讨诗歌写作技巧为目的,此为逗创意写作地的雏形。 1936年,爱荷华大学正式启动了逗创意写作系统地计划。文学院开始提供写作方面的固定课程,由驻校作家提供写作指导。 这些驻校作家也就是取得学位的固定作家教师。除了这些常年驻校的逗固定地教师,文学院还不定期地邀请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等人来校逗流动地进行短期教学。 爱荷华大学每年都邀请作家来访,教授诗歌和小说写作,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等人在校停留过几周,给学生们作讲座,带来了写作学新的理念。他们认为创作可以教学,他们以自身的工作经历给学生以信心和启发。 迄今为止,全美已经拥有超过720个逗创意写作地系统,几乎都是由仍在创作中的作家担任教职。林林总总的逗创意写作地工作坊培养了相当多的优秀作家,很多世界知名的作家大都受过逗创意写作地训练。 美国战后普利策奖获奖者多数出身于逗创意写作地训练班,美国当代知名作家几乎都有创意写作学位,许多作家甚至受聘于大学讲授创意写作。理查德·耶茨、理查德·福特、张爱玲、严歌苓等都曾学习过创意写作。 作家能不能教出来?这个问题在美国也一直存在争议。但美国并没有因为质疑而停下开展逗创意写作地教育的步伐,文学创作因而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写作可以被教授。 《泰晤士高等教育》2013年5月2日刊载了英国巴斯思帕大学教授费伊·威尔登的文章《劝信:不是教授写作内容而是教授写作方法》,文中表达了对逗创意写作地课程的支持。 威尔登认为,没有一个知名作家生来就具备才华横溢的写作能力。许多优秀作家是从记者和评论人做起的,而后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他们在青年时代便开始接触写作,并从同辈或导师那里学习写作技巧,不断从别人的评论甚至拒绝中学习如何掌控文字。而实际上,这样一个过程恰是学习逗创意写作地的过程。 威尔登说,写作可以被教授,也需要有人来教授。对普通人来说,无论是书写一份声明还是宣传册、公司报告,都需要接受一定的培训。 他们可以从培训中学习如何行文简洁、逻辑清晰,如何拟定标题等。创意写作课程也是如此,虽然教师不能控制学生的想法,但可以教他们如何思考。 教师通过这一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词语的功能,以及如何有效运用词语使文章更有说服力等。 这或许是美国高校逗创意写作地能够开花结果的原因。 实际上不仅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墨西哥、韩国、菲律宾等国也开始效仿美国,在大学设立创意写作专业。 3.逗创意写作地如何适应本土看 创意贫瘠为文化大患,缺乏创意向来是文艺创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难题。 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重视对学生逗创意地的培养,所以逗创意写作地课程能够走进课堂,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以英国为例,自上世纪70年代两位作家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和安格斯·威尔逊[附1]在东英吉利大学开设了英国大学的第一个逗创意写作地硕士课程后,如今逗。 2.诗经的创作方法“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等手法.。 3.诗经的创作手法诗经的创作手法——赋比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除了极少数是西周的作品外,大部分是东周时期作品。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加上《乐》,称为“六经”)。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大抵《国风》多用比兴,《大雅》多用赋法。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赋: 《秦风??无衣》,这首战歌,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和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又如《七月》就把农奴一年到头的劳动生活一个月一个月地陈述,这就是叙事的基本手法。 比: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作者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时,“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据说斑鸠吃了桑葚会醉,这句话比喻女子不要沉溺在爱情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则比喻女子容颜变老。 《硕鼠》这首诗写农民对统治者沉重的剥削的愤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时用“硕鼠”比喻剥削者,“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比喻农民对统治者不堪剥削。 兴:《氓》的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达到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兼有比兴的特点。《关雎》先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然后转到写君子与淑女的爱情,运用“兴”的手法。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运用,开创了修辞手法的先河。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偏重于写实,以一种平铺直叙的形式反应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利于更深刻地揭示社会存在的矛盾,以后历代的文人把“赋”这种手法运用作品,创造出不少优秀篇章。 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就是采用“赋”的手法揭示当时人民承受的疾苦,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诗经“赋”的手法的运用,为我国的古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奠定基础,直到今天,“赋”的手法一直被沿用着。 对后代的散文影响深远。 比,兴这两种手法对诗歌的影响深远,特别是对诗歌意象的塑造,能增加意象的生动性,鲜明性,和富有感染力,另外增加诗歌形象性,使作品更加含蓄,韵味无穷。 赋比兴手法丰富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在一篇文章运用多种手法,使文章没有显得呆板,呈现多元化。这三种手法,对后来文章的方法技巧又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在语言,艺术风格方面对后代的文学都有很大影响。 所以今天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诗经表现手法,汲取前人的精华,并运用到我们的文章写作当中。 4.《诗经》创作背景及其大致简介.亲,《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5.《诗经》是在怎样的背景创作出来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大多不可考,但它所收诗的年代断限,一般是由公认的最早或最晚的几首诗来确定的。 据记载,《豳风》中的《东山》、《破斧》是反映“周公东征”的。周公东征在周成王4到3年左右(前1113 ~前1112年)。 《诗经》中最晚的诗是《陈风•株林》,它所反映的是“刺灵公”的事。 据《左传》记载,陈灵公**的事在周定王七年(前600年),相当于春秋中叶。 也就是说,《诗经》中诗篇的时代,应上起西周初,下不晚于春秋中叶。西周和春秋时代,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中国由许许多多诸侯国统治着。 那时各国都养着一i乐工,各国使臣来往或者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 乐工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 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乐工们是伺候贵族的,搜集的歌摇自然得迎合贵族的口味,平民的作品往往必须经过乐工们的加工后才会入选。 除了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殊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所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 当时还有这样一种风气,臣下想要劝谏或者赞美君主的时候,往往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而是作了诗献给君上,让乐工唱给君上听,这就是献诗。 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带着乐谱的唱本、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去,乐谱就此亡失,但还是有三百多篇唱词流传了下来,这便是后来的《诗经》。 6.诗经创作手法是不是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实情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人们谈到到《诗经》时“赋、比、兴”三个字几乎成为其艺术手法的代名词,而我在这里想要简单谈谈它的现实主义艺术特点。欧洲十九世纪中期兴起了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大量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都成为世界级的名著,直到今天还在世界文艺殿堂上熠熠生辉。 许多文学创作者都说中国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学,似乎他们说得有点道理,确实中国的许多文学创作观念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尤其是欧洲,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什么创作手法都是从别处引进来的,更不能说中国的文学也不独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这部作品就是一部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出来的作品,中国的所谓的“主义”并不是都从国外引进,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文学创作现实主义的鼻祖。 首先从《诗经》的内容着手,一切不体现着它的现实主义艺术特点。第一,上古时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对自然是一种崇拜的态度,于是便产生了对天的信仰。 这样,各种祭祀活动便盛行起来,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灵祖先的祭祀活动,于是便产生了许多对祭祀活动进行记载的现实主义诗歌,这其中的许多诗歌就被采诗的官员所收录。 其次,奴隶社会时期无论是社会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不是十分丰富,农民和奴隶整天被绑在田间,他们跟农业有着莫大的渊源,于是就产生了关于许多对现实农业生产记录的农事诗歌,如《生民》。 再次,《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燕飨诗”,这样的欢聚宴饮热闹祥和,群臣赞美周王并觐见有益的治国方策,周代上层社会许多场合都有宴饮的“燕飨诗”,正是这种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小雅》中的“怨刺诗”不仅指刺政治黑暗,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如《节南山》。 许多战争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江汉》、《常武》等。《诗经》305篇中所包含的作品远不止此,如《王凤˙黍离》描写故国之思,《鄘风˙载驰》书写爱国之情,都是传送千古的名篇。 总之《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和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所续写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产物。其它诗歌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续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 无疑,《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滥觞之作,对于《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我想简单探讨一下几个问题。 为什么《诗经》大多运用了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其不仅仅是一个文学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历史问题。 众所周知,一定社会时期的文化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应,文学创作作为文化类型的一个方面,当然是对社会现实的映照,或者说在某个方面或是程度上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另外,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不管从物质生活层面还是从精神生活层面都不是十分丰富,这固然使人们的知识水平局限在有限的层面,也可以说就是这种生活的的局限为历史留下了更多的现实,为我们研究历史留下了更多的宝贵材料。 精神生活的不丰富造成了文化发展的局限,也因为此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似乎是一个矛盾,却又合情合理。 现实主义有什么特点?关于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首先现实主义要注重艺术的真实,即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现实生活,现实主义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其次是形象的典型性,即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 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 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最后是描写方式的客观性,即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 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韵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义基本一致。 这种手法在文学史上产生过什么重大影响?中国的现实主义似乎从五四运动以后才崛起,一直到今天都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因为中国文学的许多创作观是引入的,而说中国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学的原因。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7)中,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无疑是声势最浩大、影响最广的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