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王国维谈诗经

1.为什么王国维的诗词怎样

王国维是著名的词学家,在较词与诗词理论研究方面堪称一代大家,但其于写词方面并没有太突出之成就。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 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

(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2.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赞誉诗经》中某一首诗“最得风人深致”

《蒹(jian)葭(叫)》,《诗经•秦风》篇名。

原诗为:“蒹葭苍苍,白露 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 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1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 水中址。”

多数研究者认为,该诗是在水边怀念故人,泛指思念异地友人。这首诗共三章,每 章八句,通过写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情景交融的意境,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表达了对美好情谊的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蒹葭》。

3.王国维谈王维

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

他博学多才,既擅长写诗,又通晓音律,还精通绘画、书法。王维的诗现存四百多首,他前期的诗富于进取精神,讥讽权贵纨绔,反映边塞生活,书写游侠意气,多表现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后期由于张九龄被贬,王维对现实感到失望,加之中年丧妻和深受佛道影响,先隐居终南山,后在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并致力于山水田园诗写作。

其诗将诗情、画意、禅趣、和谐韵律有机地熔为一炉,意境寂静幽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寂静幽清的意境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一直是古代艺术家追求的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

明代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即意境。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无论是描绘秀山丽水,还是摹写茂林修竹、村舍农事,都营构了一个远离尘嚣、空明洁净、物我神会的艺术境界,犹如世外桃源,空寂、幽静。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描绘秋雨初晴的黄昏美景。

一场秋雨后,秋山幽净,清爽宜人。皎洁的月光播洒在清新、青翠的松林间,清泉在光滑洁净的溪石上缓缓流淌。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男女。全诗融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的生活美于一体,意境清新、幽静、恬淡、优美,读来心旷神怡,令人神往。

王维山水田园诗寂静幽清的意境源于他独特的生活经历。他中年丧妻未再娶,生活上清苦孤寂,张九龄罢相,政治上失去依傍而进退两难,对仕途感到厌倦,惟有将心神寄托于山水林泉。

“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王维擅长极其传神地描摹山水田园状貌,并与他闲适的生活、恬静的心境有机地契合,达到物我合一。如《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这首诗描写新晴野外的秀美景色。

雨过天晴,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极目所视,没有一丝尘垢,显得特别明净清新。遥遥望见一座小山村的门楼紧靠着溪流的渡口,村中绿树环抱一直伸延到溪边。

银白的溪水在麦田外闪动着粼粼波光,青碧的山峰在连绵的群山后傲然挺立。这俨然是一幅层次分明、美妙绝伦的图画,意境清幽秀丽,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

王维受母亲影响从小信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因而其意境构建还源于他精通佛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往往显现幽寂冷清的意境,蕴含着清净、静谧、深远的禅意。

正如朱光潜所说:“(王维等三人的)诗专说佛理的极少,但处处都流露一种禅趣。”王维山水诗中常用“空”、“静”、“闲”、“清”、“寂”等字眼来显露禅意。

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描绘傍晚时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幽静。“空山”又“不见人”,这是何等空寂清冷!而这正是诗人要体现的大自然空静之美;后用空山人语、林中夕照衬托幽静,展现寂静幽清的意境。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意境“清幽绝俗”(《岘佣说诗》),诗人意在表现“深林”的寂静,以琴声和啸声来衬托,大有“鸟鸣山更幽”之趣,这里远离尘世“人不知”,只有清风明月幽篁相伴,这是何等的清寂!《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传达出随遇而安的自然和谐、深得物我两忘的禅趣。

《辛夷坞》“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花在幽静的山谷里自开自落、悠然自得。

这样一个远离尘嚣的清寂世界,简直就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所以胡应麟在《诗薮》中说,《辛夷坞》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二 独具匠心的技巧1 “诗中有画”王维善于用画家的眼光观察世界,能自觉不自觉地将线条、色彩等绘画技法转用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读他的诗,如展开一幅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的画轴。《河岳英灵集》赞王维“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

这些都精辟地概括了王维诗歌的特征。“诗中有画”不惟王维独具而冠之,并成为千载定评,是因王维比其他诗人更胜一筹。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都能充分显现这一特点。又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诗人选择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苍翠寒山、缓缓秋水、渡头夕阳、墟里炊烟,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

《渭川田家》选取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等景象,组成一幅怡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

4.【结合《蒹葭》谈谈对《诗经》的认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

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

(《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这也许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

《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法。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

由此可见,《蒹葭》诗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5.谈谈诗经中伊人的解读

伊人,那个人。《诗经-蒹葭》里的伊人应是诗人爱慕的女子,后被引申为明君或贤臣。

诗中一直没有出现伊人的具体形象,这反而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不同的伊人,诗歌经过读者的再创造,产生了更多的审美情趣,也带给读者更多的美感.

当然更进一步地说这种“伊人”可能是象征着一种难以达到的人生目标,尽管你苦苦追寻,但它却总是遥不可及,这也就表现出东周时期诗人对人生意义思考的朴素观念

诗经.蒹葭》历来被世人认为是情爱诗的典范,关于诗中“伊人”形象的分析也是众说纷纭.文章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首待字闺中的女子求偶情诗,“伊人”是想象中的男性形象.

诗经·蒹葭》是中国古典文学最古老最著名的爱情诗之一,对于它的研究,向来众说纷纭.古文经学家认为这是“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汉代郑玄、清代魏源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学说.也有许多学者对这种深求微言大义的说法提出反驳.朱熹在《诗集传》指出:“言秋

6.王国维称赞什么“最得风人深致”

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意思是指《蒹葭》言情真挚感人、写景鲜明生动、风格朴素自然。

二、《蒹葭》

《蒹葭》全称为《国风·秦风·蒹葭》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三、《蒹葭》全文及释义

1、原文

蒹葭(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释义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扩展资料

名家对于《蒹葭》的点评

一、朱熹: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 (《诗集传》)

释义:说到充满秋深露水的时候,心中中意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方。去上游、下游去寻找都找不到。然而并不知道他指的是什么。

二、方玉润: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 (《诗经原始》)

释义:这首诗歌在《秦风》中,风格与其他诗歌完全不同。一个好战的国家,忽然出现这篇高超的作品,可以说是鹤立鸡群,独树一帜。

三、王国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人间词话》)

释义:在《诗经》的所有诗歌中,《蒹葭》这一篇言情最为真挚感人、写景鲜明生动、风格朴素自然

四、高亨:这篇似是爱情诗。诗的主人公是男是女,看不出来。叙写他(或她)在大河边追寻恋人,但未得会面。 (《诗经今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秦风·蒹葭 (《诗经》篇目)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