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汉广诗经吟诵

1.复述诗歌《汉广》 以意境为主

汉广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是一首恋情。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

关于本篇的主旨,《毛诗序》所说赞文王“德广所及也”,并不足据,《文选》注引《韩诗序》云:“《汉广》,说(悦)人也。”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进而发挥曰:“夫说(悦)之必求之,然唯可见面不可求,月慕说益至。”对诗旨的阐释和诗境的把握,简明而精当。“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是体现诗旨的中心诗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重叠三唱,反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游女”,瞻望勿及,企慕难求的感伤之情。鲁齐韩三家诗解“游女”为汉水女神,后颇有从者,这给本诗抹上了一层人神恋爱的色彩。不过一部《诗经》,总体落实在现实人生,“十五国风”,皆为歌唱世俗情感的民间歌谣,因此似乎没有必要将此诗与神话传说联系起来。

从外部结构看,《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同《诗经》中其他重章叠句的民歌,似无差异。但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自有其诗意的内在逻辑。可析而为二。

首先,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方玉润曾写道:“首章先言乔木起兴,为采樵地;次即言刈楚,为题正面;三兼言刈蒌,乃采薪余事”(《诗经原始》)。方氏由此把《汉广》诗旨概括为“江干樵唱”,否定其恋情诗的实质,仍不免迂阔;但见出起兴之句暗示了采樵过程,既有文本依据,也是符合劳动经验的。

其次,从结构形式看,首章似独立于二、三两章;而从情感表现看,前后部分紧密相联,细腻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有希望有追求,才有失望有失落;但诗篇于此未作明言,对这位青年当年追求思恋的一往深情,让读者得之言外。诗篇从失望和无望写起,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无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可逆转。一般把首句视为起兴;如果换一种读法,把“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置于首位,那么,“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便可视为比喻,连同“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构成一组气势如潮的博喻;瞻望难及的无限怅惘之情,也表现得更为强烈。当年苦恋追求,今日瞻望难及。但心不甘、情难拔,于是由现实境界转入幻想境界。二、三两章一再地描绘了痴情的幻境:有朝“游女”来嫁我,先把马儿喂喂饱;“游女”有朝来嫁我,喂饱驹儿把车拉。但幻境毕竟是幻境,一旦睁开现实的眼睛,便更深地跌落幻灭的深渊。他依然痴情而执着,但二、三两章对“汉广”、“江永”的复唱,已是幻境破灭后的长歌当哭,比之首唱,真有男儿伤心不忍听之感。总之,诗章前后相对独立,情感线索却历历可辨。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把《汉广》的诗境概括为“可见而不可求”。这也就是西方浪漫主义所谓的“企慕情境”,即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可以眼望心至却不可以手触身接,是永远可以向往但永远不能到达的境界。《秦风·蒹葭》也是刻划“企慕情境”的佳作,与《汉广》比较,则显得一空灵象征,一具体写实。《蒹葭》全篇没有具体的事件、场景,连主人是男是女都难以确指,诗人着意渲染一种追求向往而渺茫难即的意绪。《汉广》则相对要具体写实得多,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樵夫与游女;有细徽的情感历程:希望、失望到幻想、幻灭;就连“之子于归”的主观幻境和“汉广江永”的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是具体的。王士禛认为,《汉广》是中国山水文学的发轫。《诗经》中仅有的几篇“刻画山水”的诗章之一(《带经堂诗话》),不为无见。当然,空灵象征能提供广阔的想像空间,而具体写实却不易作审美的超越。钱钟书《管锥编》论“企慕情境”这一原型意境,在《诗经》中以《秦风·蒹葭》为主,而以《周南·汉广》为辅,其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另。闻一多《诗经新义》、《诗经通义甲》,引《说文》等,证“薪”为“草薪”,而非“木薪”。录此备考。如此,则“薪”之“楚”、“蒌”可以秣马、秣驹。

2.《诗经 汉广》的赏析

《诗经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①。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②。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③。(一章)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④。

之子于归⑤,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二章)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⑥。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三章) ①姚际恒曰:“乔,高也。

借言乔木本可休而不可休,以况游女本可求而不可求。” ②毛传:“思,辞也。”

朱熹曰:“江汉之俗,其女好游,汉魏以后犹然•;” ③毛传:“潜行为泳。永,长。

方,泔也。”按泔也作桴,即竹木筏。

④朱熹曰:“翘翘,秀起之貌。错,杂也•;”楚,马鞭草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南北皆有,又名荆,俗名荆梢。

多隆阿曰:“荆为薪木,关左有二种,俱长条,高者七八尺,其一叶微圆,花紫色,枝条柔细,皮色赤黄,可编盛物器具者,俗名紫条;其一皮黑,叶碧,叶有岐杈,花紫,实黑者,俗名铁荆条。紫条为楛类,铁荆条即楚类。”

⑤《周南•;桃夭》“之子于归”,朱熹曰:“妇人谓嫁曰归。” ⑥蒌,菊科,多年生草本。

陆玑曰:“蒌,蒌蒿也。其叶似艾,白色,长数寸,高丈余,好生水边及泽中,正月根芽生旁茎,正白,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为茹。”

桂馥曰:“陆疏云‘其叶似艾,白色’,余目验其叶青色,背乃白色,疏当云‘背白色’,疑转写脱谬。” 《诗》中的女子,有一类是可以明白见出身分的,如“平王之孙,齐侯之子”(《召南•;何彼铱矣》),如“东宫之妹,邢侯之姨”(《卫风•;硕人》),乃至“宗室牖下”习礼的“有齐季女”(《召南•;采苹》)。

如果“两姓之好”要求于女子的有所谓“公众的标准”,或曰“俗情之艳羡”(范家相说《硕人》),那么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吧。所以她们在《诗》里都有一个在旁人看来一定是十分圆满的归宿,如《何彼襛矣》,如《桃夭》《硕人》所咏。

但另有一类女子,则不然。若“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硕大且卷”(《陈风•;泽陂》),既不及身分地位,也不论是否“宜其家室”(《桃夭》)、“宜尔子孙”(《周南•;螽斯》),而纯是一片私心的慕恋。

至于《汉广》,更干脆不把他私许的标准说出来,只道“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中的这一类女子,我们是不知道伊之归宿的,我们只看到慕恋者在绵密的情思中建筑起一个实实在在的希望。

不过,即便作“空中语”,《诗》中也没有神奇幻丽之思。《汉广》中的“汉上游女”算是略存飘忽,三家说诗于是衍生出郑交甫遇神女的故事:郑交甫遵彼汉皋,台下遇二女,与言曰:愿请子之佩。

二女与交甫,交甫受而怀之,超然而去。十步循探之,即亡矣。

回顾二女,亦即亡矣。只是这样一来,便成了完全的神话,虽然此中的幻丽也很美,但离《汉广》则已经很远。

游女虽然不是神女,却是神女一样的可望而不可即。“不可求思”,不是怨恨也不是遗憾,万时华曰“‘不可求’,语意平平,着不得一毫意见,如言欲求之不得,则非诗人言;昔可求而今不然,则非游女”,是也。

然而无怨无憾的“不可求思”,却正是诗情起处。戴君恩曰:“此篇正意只‘不可求思’自了,却生出‘汉之广矣’四句来,比拟咏叹,便觉精神百倍,情致无穷。”

贺贻孙曰:“楚,薪中之翘翘者,郑笺云‘翘翘者刈之,以喻众女高洁,吾欲取其尤高洁者也’,此解得之。盖汉女惟不可求,此乃我所欲求也,故即以‘之子于归’接之,此时求且不可,安得便言于归,凭空结想,妙甚妙甚。

至于愿秣其马,则其悦慕至矣,却不更添一语,但再以汉广、江永反复咏叹,以见其求之之诚且难而已。盖‘汉广’四句乃深情流连之语,非绝望之语也。”

“凭空结想”、“深情流连”,所见透彻。江永、汉广,全是为“不可求思”设景,则刈楚、刈蒌,秣马、秣驹,自然也都是为思而设事。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之句由《汉广》脱胎,但《汉广》却没有如此之感伤。

《诗》有悲愤,有怨怒,有哀愁,却没有感伤。这一微妙的区别,或许正是由时代不同而有的精神气象之异。

而《汉广》也不是“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的无奈。实在说,这里并没有一个“两相视”,《汉广》没有,《关雎》《东门之池》《泽陂》《月出》,这样的一类诗中,都没有。

这里似乎用得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意思,但它却与道德伦理无关,而只是一份热烈、持久、温暖着人生的精神质素。《诗》写男女,最好是这些依依的心怀,它不是一个故事一个结局的光明,而是生命中始终怀藏着的永远的光明。

它由男女之思生发出来,却又超越男女之思,虽然不含隐喻,无所谓“美刺”,更非以微言大义为为政者说法,却以其本来具有的深厚,而笼罩了整个儿的人生。

3.《诗经周南汉广》是一首什么诗

《诗经·周南·汉广》,是流传于先秦时期的一首四言诗。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译文: 南有大树枝叶高,树下行人休憩少。汉江有个漫游女,想要追求只徒劳。

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空忧伤。

杂树丛生长得高,砍柴就要砍荆条。那个女子如嫁我,快将辕马喂个饱。

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空忧伤。

杂草丛生乱纵横,割下蒌蒿作柴薪。那个女子如嫁我,快饲马驹驾车迎。

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空忧伤。

这是一首恋情诗。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

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帐的愁绪。

4.诗经汉广是什么诗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释

①休:休息,在树下休息。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②汉:指汉水。游女:在汉水岸上出游的女子。 ③江:指长江。永:水流很长。 ④方:渡河的木排。这里指乘筏渡河。 ⑤翘翘:树枝挺出的样子。错薪:杂乱的柴草。 ⑥楚:灌木的名称,即荆条。 ⑦秣(mo):喂马。 ⑧蒌(lou):草名,即蒌蒿。

译文

南山乔木大又高,

树下不可歇阴凉。

汉江之上有游女,

想去追求不可能。

汉江滔滔宽又广,

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

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

用刀割取那荆条。

姑娘就要出嫁了,

赶快喂饱她的马。

汉江滔滔宽又广,

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

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

用刀割取那蒌蒿。

姑娘就要出嫁了,

赶快喂饱小马驹。

汉江滔滔宽又广,

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

乘筏渡过不可能。

5.国风·周南·汉广的作品鉴赏

从结构形式上分析,《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同《诗经》中其他重章叠句的民歌,似无差异。但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自有其诗意的内在逻辑。可析而为二。

首先,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方氏由此把《汉广》诗旨概括为“江干樵唱”,否定其恋情诗的实质,仍不免迂阔;但见出起兴之句暗示了采樵过程,既有文本依据,也是符合劳动经验的。

其次,从结构形式看,首章似独立于二、三两章;而从情感表现看,前后部分紧密相联,细腻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有希望有追求,才有失望有失落;但诗篇于此未作明言,对这位青年当年追求思恋的一往深情,让读者得之言外。诗篇从失望和无望写起,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无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可逆转。一般把首句视为起兴;如果换一种读法,把“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置于首位,那么,“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便可视为比喻,连同“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构成一组气势如潮的博喻;瞻望难及的无限怅惘之情,也表现得更为强烈。当年苦恋追求,今日瞻望难及。但心不甘、情难拔,于是由现实境界转入幻想境界。三、三两章一再地描绘了痴情的幻境:有朝“游女”来嫁我,先把马儿喂喂饱;“游女”有朝来嫁我,喂饱驹儿把车拉。但幻境毕竟是幻境,一旦睁开现实的眼睛,便更深地跌落幻灭的深渊。他依然痴情而执着,但二、三两章对“汉广”、“江永”的复唱,已是幻境破灭后的长歌当哭,比之首唱,真有男儿伤心不忍听之感。总之,诗章前后相对独立,情感线索却历历可辨。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把《汉广》的诗境概括为“可见而不可求”。这也就是西方浪漫主义所谓的“企慕情境”,即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可以眼望心至却不可以手触身接,是永远可以向往但永远不能到达的境界。《秦风·蒹葭》也是刻划“企慕情境”的佳作,与《汉广》比较,则显得一空灵象征,一具体写实。《蒹葭》全篇没有具体的事件、场景,连主人是男是女都难以确指,诗人着意渲染一种追求向往而渺茫难即的意绪。《汉广》则相对要具体写实得多,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樵夫与游女;有细徽的情感历程:希望、失望到幻想、幻灭;就连“之子于归”的主观幻境和“汉广江永”的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是具体的。不为无见。当然,空灵象征能提供广阔的想像空间,而具体写实却不易作审美的超越。钱锺书《管锥编》论“企慕情境”这一原型意境,在《诗经》中以《秦风·蒹葭》为主,而以《周南·汉广》为辅,其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明]凌檬初《言诗翼》:望女而知不可求,犹望江汉而自然不可方、泳,非待试而后知,要识得立言之意。

[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夫说(悦)之必求之,然唯可见面不可求,月慕说益至。”

[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汉广》是中国山水文学的发轫,《诗经》中仅有的几篇“刻画山水”的诗章之一。

6.将《诗经.汉广》改写成散文

词头不是一个词,本身并没有任何实在意义,只是词的一个组成部分,用来帮助表示这个词的词性。

有的语法书也叫“前缀”,但是,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这种情况下,就真是有音无义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这种构词方式现代汉语也有,而且比古代汉语还要发达,即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代汉语的词头,一般只出现于上古汉语,秦汉以后除有意仿古外,很少使用。上古汉语中词头的运用尤以《诗经》为最。

其它的《书经》《韩非子》《庄子》等也有较多运用。 一、常见词头的用法 人们在新闻记者中常见的词头有:有、其、言、于、薄等五字。

(一)有 1、“有”字作为词头,最常用于专用词的前面,常见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如: ①我不要监有夏,亦不要监有殷(《书经●如诰》) ②禹攻有扈(《庄子● 人间世》) ③号之是有巢氏。

(《韩非子●五蠹》) 这种朝代名词前面加“有”,一直沿用到后代,如“有唐”、“有明”等。 2、兰经中“有”作词头,主要用于某些名词前面: 例如: ①豺虎不食,投界有北;有北不受,投界有吴。

(《诗经●小雅●巷伯》) ②桃之夭夭,有贲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④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有子同行,颜如舜英。

(《诗经●有女同车》) ⑤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诗经●出其东门》) ⑥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诗经●野有蔓草》) ⑦有车邻邻,有马白颠。(《诗经●秦风》) 3、诗经中“有”作词头,还可以用于某些形容词前面: 例如: ①不以我归,忧心有忡。

(《诗经●邶风●击鼓》) ②子兴视夜,明星有烂。(《诗经●邶风●遵大路》) ③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诗经●齐风●南山》) ④四骐翼,路车有爽。(《诗经●小雅●采芑》) (二)其 “其”字作词头,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前面。

例如: 1、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邶风●击鼓》) 2、北风其凉,雨雪其?。

(雨雪:降雪,?:雪盛的样子)(《诗经●邶风●北风》) 3、八月其获,十月陨?。(《诗经●豳风●七月》)(获:。

收获。陨?:叶子落下来。)

(三)言 “言”字作词头,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 1、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诗经●周南●葛覃》) 2、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诗经●周南●汉广》) 3、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诗经●召南●草虫》) (四)于 “于”字用用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 1、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2、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3、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诗经●秦风●无衣》) (五)薄 “薄”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 1、“薄”汗我私,薄瀚我衣。

(《诗经●周南●葛覃》) 2、薄伐猃狁,至于太原。(《诗经●小雅●六月》) 3、采采?莒,薄言采之。

(《诗经●周南●?莒》) (此例是“薄”和“言”两个词头连用。) 此外还有一些词头如“载”“诞”“式”等字,它们的情况比较复杂,不一定放在动词前面,这里不再详叙了。

值得注意的是,除“有”外,这些词头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见到。 二、某些可作词头的字作一般用法时如何区别。

前边已经说过,古汉语的词头,一般只出现于上古汉语,尢以《诗经》为最,秦汉以后却有相当多的人有意仿古,也就是说仍有词头现象出现。那么,如何区别该词是词头还是一般古汉语的用法呢? 以“其”为例,我们来看,容易混淆的是当“其”用于句中或句首表示某种语气时,对它的用法,读者常常感到困惑。

例如: 1、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2、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3、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王之好乐甚,则章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 5、吾其还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 6、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元年》)当“其”作词头时,一般用于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前面,而上面例妇中4、3、5、6分别是表示推测、委婉、祈使的语气,是句首句中语气词。1、2、3例中情况却又容易和词头混淆。

我们认为,区别的方法有以下在点: (一)联系上下文我们在日常阅读中,可以通过领司上下文的意思,推测。

7.诗经汉广是什么类型诗

登哥35718 :你好。

《周南 汉广》:一樵夫在江边偶见游女,顿生倾慕,可是却求之不得。现在,那个女子就要出嫁了,连送亲的马匹都准备好了。樵夫隔江相望,伤心已极,因作此诗。

该诗篇体现诗旨的中心诗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重叠三唱,反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游女”,瞻望勿及,企慕难求的感伤之情。

从外部结构看,《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同《诗经》中其他重章叠句的民歌,似无差异。但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自有其诗意的内在逻辑。可析而为二。首先,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其次,从结构形式看,首章似独立于二、三两章;而从情感表现看,前后部分紧密相联,细腻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有希望有追求,才有失望有失落;但诗篇于此未作明言。

8.诗经中汉广、小星、殷其雷、野有死麋、北门、柏舟、绿衣、终风、日

汉广——翘(qiao2),之(zhi4)子于归,蒌(lou2)

野有死麕(jun1)——朴樕(pu2,su4),纯(tun2)束,舒而脱脱(tui4)兮,无感我帨(shui4)兮,无使尨(mang2)也吠

鄘风·柏(bai3)舟——泛(fan4),髧(dan4),实维我仪(e2),之(zhi4)死矢靡它,母也天只(zhi3),之死矢靡慝(te4)

邶风·柏舟——耿耿(geng3或jiong3)不寐,威仪棣棣(dai4),觏(gou4)闵既多,日居(ji1)月诸

硕人——衣(yi4)锦褧(jiong3)衣(yi1),手如柔荑(ti2),领如蝤蛴(qiu2,qi2),齿如瓠犀(hu4,xi1),螓(qin2)首,朱幩(fen2)镳镳(biao1),翟茀(di2,fu2),北流活活(guo1),施罛(gu1)濊濊(huo4),鳣鲔发发(zhan1,wei3,bo1),葭菼揭揭(jia1,tan3,jie1),庶士有朅(qie4)

这里面我学到的就这些,《柏舟》不知道你说的是哪篇,就把两篇都打上来了。还有,我们用的是繁体本,所以我不确定我上面打的是不是都是简体字,但注音没有问题。《诗经》的读音会有争议,我选的是古籍中最有权威的中华书局编的《诗经注析》的读音,有些书上没有标读音的我就根据老师说的告诉你。所以,请不要跟我说“那个字不念XX吧?”我只是把我最信任的版本打上来而已。

9.将《诗经.汉广》改写成散文

词头不是一个词,本身并没有任何实在意义,只是词的一个组成部分,用来帮助表示这个词的词性。

有的语法书也叫“前缀”,但是,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这种情况下,就真是有音无义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这种构词方式现代汉语也有,而且比古代汉语还要发达,即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代汉语的词头,一般只出现于上古汉语,秦汉以后除有意仿古外,很少使用。上古汉语中词头的运用尤以《诗经》为最。

其它的《书经》《韩非子》《庄子》等也有较多运用。 一、常见词头的用法 人们在新闻记者中常见的词头有:有、其、言、于、薄等五字。

(一)有 1、“有”字作为词头,最常用于专用词的前面,常见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如: ①我不要监有夏,亦不要监有殷(《书经●如诰》) ②禹攻有扈(《庄子● 人间世》) ③号之是有巢氏。

(《韩非子●五蠹》) 这种朝代名词前面加“有”,一直沿用到后代,如“有唐”、“有明”等。 2、兰经中“有”作词头,主要用于某些名词前面: 例如: ①豺虎不食,投界有北;有北不受,投界有吴。

(《诗经●小雅●巷伯》) ②桃之夭夭,有贲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④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有子同行,颜如舜英。

(《诗经●有女同车》) ⑤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诗经●出其东门》) ⑥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诗经●野有蔓草》) ⑦有车邻邻,有马白颠。(《诗经●秦风》) 3、诗经中“有”作词头,还可以用于某些形容词前面: 例如: ①不以我归,忧心有忡。

(《诗经●邶风●击鼓》) ②子兴视夜,明星有烂。(《诗经●邶风●遵大路》) ③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诗经●齐风●南山》) ④四骐翼,路车有爽。(《诗经●小雅●采芑》) (二)其 “其”字作词头,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前面。

例如: 1、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邶风●击鼓》) 2、北风其凉,雨雪其ة。

(雨雪:降雪,ة:雪盛的样子)(《诗经●邶风●北风》) 3、八月其获,十月陨ت。(《诗经●豳风●七月》)(获:。

收获。陨ت:叶子落下来。)

(三)言 “言”字作词头,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 1、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诗经●周南●葛覃》) 2、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诗经●周南●汉广》) 3、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诗经●召南●草虫》) (四)于 “于”字用用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 1、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2、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3、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诗经●秦风●无衣》) (五)薄 “薄”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 1、“薄”汗我私,薄瀚我衣。

(《诗经●周南●葛覃》) 2、薄伐猃狁,至于太原。(《诗经●小雅●六月》) 3、采采ث莒,薄言采之。

(《诗经●周南●ث莒》) (此例是“薄”和“言”两个词头连用。) 此外还有一些词头如“载”“诞”“式”等字,它们的情况比较复杂,不一定放在动词前面,这里不再详叙了。

值得注意的是,除“有”外,这些词头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见到。 二、某些可作词头的字作一般用法时如何区别。

前边已经说过,古汉语的词头,一般只出现于上古汉语,尢以《诗经》为最,秦汉以后却有相当多的人有意仿古,也就是说仍有词头现象出现。那么,如何区别该词是词头还是一般古汉语的用法呢? 以“其”为例,我们来看,容易混淆的是当“其”用于句中或句首表示某种语气时,对它的用法,读者常常感到困惑。

例如: 1、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2、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3、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王之好乐甚,则章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 5、吾其还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 6、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元年》)当“其”作词头时,一般用于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前面,而上面例妇中4、3、5、6分别是表示推测、委婉、祈使的语气,是句首句中语气词。1、2、3例中情况却又容易和词头混淆。

我们认为,区别的方法有以下在点: (一)联系上下文我们在日常阅读中,可以通过领司上下文的意思,推测。

相关
下一篇
琬诗经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