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社会诗篇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了多少诗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古时也称“诗三百”.\x0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x0d《诗经》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x0d《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x0d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x0d《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x0d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乐歌,一般认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他们显然对那些面貌互异的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可以认为,由官方制作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在《诗经》时代是不断进行着的.\x0d《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这一记载遭到普遍的怀疑.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如果孔子以前还有三千多首诗,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则在《论语》中,孔子已经反复提到“《诗》三百”(《为政》、《子路)等篇),证明孔子所见到的《诗》,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现在见到的样子差不多.要之,《诗经》的编定,当在孔子出生以前,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只是孔子确实也对《诗经》下过很大功夫.《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前面引《史记》的文字,也说了同样的意思.这表明,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的音乐已发生散失错乱的现象,孔子对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于古乐的原状.他还用《诗经》教育学生,经常同他们讨论关于《诗经》的问题,并加以演奏歌舞(见《论语》和《墨子非儒》).这些,对《诗经》的流传都起了重要作用.\x0d《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

2.诗经反映社会生活的包括哪些方面

一、宗庙祭歌和民族史诗

1、宗庙祭祀之歌。我国古代特别重视祭祀,保存在“三颂”和“大雅”中的宗庙祭祀之歌,其中心内容是歌颂祖先和在位的君王或诸侯的功德。 2、古老的民族史诗。《大雅》中有五首诗歌,《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叙述了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史迹和传说,是古老的周民族史诗。

二、燕飨和祝福诗

《诗经》中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欢乐、和谐的场面,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之间的脉脉温情。《诗经》中还有一些是为贵族祝福的诗,祝福他们子孙兴旺,福瑞吉祥。

三、战争徭役诗

1、正面歌颂战争:《诗经》中的一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乐观精神。 2、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向往。 3、对繁重徭役、差役之苦的怨愤. 4、思妇的哀歌:是从思妇的角度抒发由于战争、徭役、差役所带来的夫妻离散相思之苦的。

四、怨刺诗

怨刺诗是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诗歌,主要是在风诗和雅诗中

五、婚恋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是《诗经》中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六、其他内容,如爱国之情,故国之思等。

七、农事诗

1、农事祈报祭歌。《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等,这些诗歌,大都赞颂田土广大,农夫众多,劳动场面壮观以及喜获丰收的景象。 2、生产劳作之歌。

《诗经》以其现实精神,最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