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中国诗歌的影响

1.中国古典诗歌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古典诗歌讲究意境,有画面感和音乐美。

古典诗歌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唐诗宋词,诗主要在言志,而宋词讲究理趣。由于宋代市民生活的繁荣以及苏轼以文入诗的推动,宋词也摆脱了靡靡之音,关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体会。

如果要说古典诗歌对中国人的影响,首先要从影响了古代诗人的精神要素说起,比如说儒、释、道思想。儒家思想鉴定了中国人的精神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唐诗体现得最充分。

但是唐诗中也兼具道家、佛山思想,这与唐代开放的文化政策和氛围相关。到了宋词,苏轼是集大成者,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论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

他说他从陶渊明那里找到了精神的故乡,而后代诗人失意的时候又会从苏轼那里寻求精神的慰藉。因此,中国古典诗歌对中国人的影响,不光要谈到诗歌本身的美感,还要从主体,也就是诗人的精神状态的角度谈他们的继承性和影响力。

2.中国古诗文对现代的影响作文 1000字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

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我首推诗词歌赋,因为在我心中,它们是最特别的存在,也较具代表意义。我自小便极喜爱唐诗,及长,又觉得词的韵味更深远些,后来涉猎多了,便愈发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又不免感慨那些古人的才情,确是现代人无可比拟的。

有时候看多了那些诗词,便觉得从骨子里透出一股清灵的感觉,所有的一切皆可抛至脑后,宁愿“采菊东篱下”,抛却扰人的尘嚣。有人说我太情绪化,我不否认,有时我看了一阙词,忽而体会词人的感受便不免难受起来,极易被那一阙阙词控制感情,然后心便隐隐痛了起来。

我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之大,自汉唐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此后并对韩国、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

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我们作中国青年一代,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文化,努力推动文化前进。

先前:传统文化引导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她始终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部分。现今:我们要承担起光大,把优秀中华文化应奉献给人类社会,而不是一味地去享用别人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未来:民族要发展,民族文化必须要发展。站在今天,师承文化传统,创造民族文化的现代形态,并传承给民族的将来,这是今天我们的使命,责无旁贷。

检举回答人的补充 2011-10-05 14:49 统的技术与文化是具有特殊性和民族性的,现代的技术与文化则是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正确认识与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使得本国或民族的技术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这就需要通过实施文化与技术变革,打破自身传统的封闭模式,使本国的技术与文化融入到世界之中。

同时,应保持本国技术与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多样化。 两难选择——— 传统与现代关系 在技术转移中的体现 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实施技术转移、促进本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他们在其中却遇到了以下两难选择难题:首先,如果全面、深入地实施技术转移,虽然会促进本国技术、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伴随着外来技术的持续输入而导致的文化传播,将会给本民族或国家传统的技术与文化带来严重的冲击。其结果,可能导致本民族传统技术与文化丧失独立性甚至崩溃。

其次,如果为了强化本民族意识,弘扬传统文化,只吸收外来技术而拒斥其文化,这虽然能够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体系的完整性,但却与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背道而驰,并阻碍技术转移的深入开展,从而有可能导致本民族或国家的再一次落后。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本国传统的技术、文化与外国现代的技术、文化之间的关系,即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呢?从理论上说,传统的技术、文化大多具有特殊性,现代的技术、文化又大都具有普遍性。

因此,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又可以归结为技术、文化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经围绕这个问题举办了题为“现代性与个性”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不同态度——— 面向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 中国中国古代创造出了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国的伟大成果,因此,他们在对外关系上形成了“文化中心主义”和鄙外崇内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即认为中国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不需要向各国学习,世界各国只有臣服于中国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

这种态度就决定了当时的技术转移只能是单向性输出,而不是同时积极地引进技术。这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1800年这两千年间,中国给予西方的东西超过了她从西方所得到的东西”。

到了近代,中国虽然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但他们仍然没有改变上述态度,依然鄙视西方的技术与文化,阻碍对外来技术的转移。洋务运动以后,中国改变了上述态度,形成了“中体西用”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即将西方技术器物纳入到中国技术与文化系统中加以应用,而不改变自己传统的社会文化。

受其影响,近代中国虽然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器物尤其是先进的军事武。

3.中国古代诗歌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第一,主题偏向。古代诗歌的主题大多壮志难酬和儿女情长,在此对现代诗歌创造的主题指拟了一定的方向性,也就是现代抒情诗和爱情诗。第二,意境意像。古代诗歌已经把意境提升到一个相当高的地位,现代诗歌继承了这一点并将其延伸。一首诗歌好不好,关键在于意境好不好,在于它是否轻易、清晰地将读者带入作者的世界。第三,审美取向。古代诗歌千年历变,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已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自然在现代诗歌中也体现得比较明显。比如要歌颂什么,必然是大家同声叫好的;鄙视厌恶什么,必然是众所唾弃的。

个人浅见

4.中国古代诗歌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首先,古诗可以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自古以来的思想发祥,中国人欣赏什么,厌恶什么,都可以从古诗中看到渊源。比如《诗经》中描写美人所展示的审美倾向,比如《离骚》中对谄媚小人的厌恶。比如看到落花枯叶,会伤春悲秋。这些都是深植于中国人学业的一种本能倾向。所以现代作家中还是有很多人还是以一种传统的纯粹文人的姿态在写作,比如汪曾祺,比如林清玄。

在从写作的方法上来说。诗歌善用意象,讲求虚实结合,在写作艺术上言有尽而意无穷,会采用一些留白的手法。并且诗歌着重抒情,现代一些散文诗歌在抒情手法上有所借鉴。诗歌多用比拟,通感等修辞手法,现代依然传习。诗歌讲究对仗,现代文中会采用总题之下,几条线索并立的手法。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是议论文的写法指导。诗歌的充分想象力的运用,也为后世的写作打开了门路。

另外,从文学的发展来看,诗歌是最初的文学形式。最初的诗歌就分为诗经这样的写实派,和离骚这样的浪漫派,之后写实派还有乐府的辉煌,杜甫的经典,浪漫派还有李白的潇洒,苏轼的豪迈。到了近现代还有这主要两个派别的争论,是为人生而写作,还是为艺术而写作。

这是我个人观点,你斟酌。

5.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在说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之前,首先要明确的是,古典诗词诗词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载体,更是中国人情感的一种高度凝练的表达方式,通过对以往诗词的背诵达到的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可以这样说,中国文化赋予了古典诗词浩如烟海的内涵和缤纷多样的情感---或贬谪之痛,不得志之苦;或国破家亡,流离之感;或相思情浓,儿女情长。。。我们在任何时候几乎都可以找到那样切合我们心情的句子,隔着千载的时光和岁月扑面而来,寻到了知音。

秦汉大漠,三国鼎立,两晋风骨,唐松,宋柏,元骑,明枪,清碑。。。历史渐行渐远,凭吊的,抒情的,感慨的,呼吸吐纳间,自成文章,成了胸廓里不吐不快的诗情词章。

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情感流露表达,分外的诗情与画意。

而正如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反作用于意识一样,古典诗词也滋养了中国人敏感、内敛的情感内核。(下面是lz关心的内容,o(∩_∩)o~)

1.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古典诗词传承着文化,积淀着历史,仿佛隔着千载却又近在眼前,一灯如豆,挑灯夜读,侧有红袖相守墨香萦绕;

2.古典诗词凝练的语言,锤字的精髓,无一不体现着对于文字运用的智慧,体现着朴素的中国哲学,给人以警示与启迪;

3.古典诗词多样的内涵,是研究我国文化的第一手材料,为我们展现了当时人民的生活,读古典诗词犹如是一幅风俗卷轴画正在你面前徐徐展开;

4.腹有诗书气自华,毋庸置疑,饱读诗书之士,谈吐之间,自有一番别样气度,使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成为一朵奇葩。

(是原创哦,应该不会和别人撞车,放心用吧,\(^o^)/~)

以上,希望能帮到你,o(∩_∩)o~

6.中国古典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格律诗词发展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喜欢,尽管现在新诗是诗歌创作的主流,但有一点不容置疑:读古诗词的人还是比读新诗的人多,而且人们读新诗的目的多半停留于表面的欣赏,而读古诗词则在于心灵的深度陶治。

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诗词的发展与继承是可喜的。 一、保持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和精神风尚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作为古代科举考试的必修课目,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学,直接或简接地却都是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在气质。

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寓理载道,可以说诗词涵盖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最生动、最集中、最具体的体现。可以说,一部中国的诗歌史,就是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和文明史,因而诗词的至尊地位是其它门类的艺术无可替代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国人历来崇尚诗歌。古代的儿童进学伊始首先背的就是《三字经》,如今的小孩还未上学就会背唐诗;屈原在做完《离骚》之后悲 愤 跳 入汩罗江,陆放翁在题壁《示儿》之后瞑目,现代有很多 烈 士写下就义诗;古代墓志有诗,当今碑铭有诗,等等,都说明中国人与诗有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说:旧体诗“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特性和风尚。”

因此可以说,诗歌造就了中国文化,也造就了中国的人文气质,否定古代诗歌,就等于是否定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体系。 二、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需要 现在有很多人一提到传统二字,就以为不时尚、不现代,但事实上他们并不懂得时尚与现代的内涵,其实,真正的时尚、真正的现代是来自于传统的自然延伸。

从理论上说,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素养,就根本没有资格讨论时尚与现代。于此我又想到从央视十套知道的一个事例:西方科学家承认,现在很多高端科技产品(如手机)与著名建筑的设计灵感居然是来源于中国古老的《易 经》,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的精深与博大,而传统文化的经典要义就在于古典诗词,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学习、不继承行吗?说得再具体一点,传统文化是用来塑造心灵与人格的,自古及今让我们崇敬的很多学问大师、仁人志士、贤良淑女都是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而今天很多让我们鄙 夷的金 钱至上而厚 利 薄 义的人、专门利己毫不利人的人、无所寄托无所顾忌的人、没有同情心没有使命感的人、以 欺 骗 他人为乐事的人,多半是由于缺乏传统文化的滋养而导致最终恶 果。

从长远来看,没有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不可能产生这样的社会环境。 三、古典诗词可以陶冶情操和提高情趣 情感是人类永恒的精神主题,人群与狼群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与人之间是有情感的,而诗词就是情感最深厚的载体。

在中国,自周秦汉魏到唐宋元明清,从帝王将相到渔樵歌 伎,从繁华都市到贫困乡村,凡有情处皆有诗,凡有诗处皆有情,不管是诗人之间的相互酬答还是山乡男女的山歌对唱,都是在传递着一种情感,一种心灵。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很有道理的,可想而知一个没有传统修养的人,穿着再高档的西装、涂着再昂贵的脂粉,也不过是一个漂亮的躯壳而已。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反而说不清楚,而用一两句诗词不但立竿见影,而且深化了主题。我想,作为一个社会人,不管我们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也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我们不想拒绝优雅与高贵,不能不学一点古典诗词,只有这样才会产生一些由内而外的书卷气味,才会减少一些由外而内的俗气、脂粉气。

四、学习诗词是提高汉语水平的最佳途径 汉语就是诗的语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汉语就是在诗的氛围中成长的,在与诗的相互交融中各自得到了丰富,形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汉语的每一个字都有丰富而独特的含义,同时音有同字,字有同音,毫不夸张地说,汉语字字句句都是诗,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无法比拟的,而诗词就是汉语语言的浓缩精华,不学诗词的人怎么能知道汉语的精深与精彩!我不只一次地请教过很多英文不错的朋友,请他们为我翻译一句我们认为最简单的诗:“白日依山尽”,很意外的是都说不会翻译,后来认识一个毕业于英国白金汉大学并且从小就在美国长大的朋友,把她翻译的英语译成中文是这样的:白色的太阳顺着山落下去了。简直让我哭笑不得!这还叫诗吗?我真的想不到那些大翻译家是怎么翻译中国诗词到外国去的,我很担心中国诗词在外国人看来简直是神 经 病在说话。

因此,想提高汉语水平,你的外语再好也是不行的,最佳的途径就是学习古诗词。现在一些所谓的记者不要说写文章,连一个标题也拟不好,比如“……值得堪忧”这样的标题,其汉语水平可见一斑!如果不补上古典诗词这一课,我看再写二十年也不过如此。

相反,曾经有一篇反映盲目引进冰箱生产线的通讯,它的标题是《阿里斯顿九兄弟,几家欢乐几家愁?》,怎么不叫人拍岸叫绝! 五、贵在熟读深思之后的读写相长 如果我们随便到街上去问路人:你喜欢古诗词吗?得到的多数答案肯定是这样一些:喜欢,但不懂;喜欢,但不。

7.中国现代诗歌的意义是什么

就当下社会价值取向来看,当下现代诗歌是奢侈品,某种意义来说并不是没有好的诗人,而是没有好的读者。很多不了解现代诗歌的人总是看不起现代诗,以为这是每个人都能用enter键换行居中就能写出来的。其实这是大错特错!!很多人为什么看不起现代诗,一是因为自己看不懂,有种潜意识嫉妒加排斥;二是由于压根儿就没正面接触现代诗;三就是文化积淀不多,就是本质的肤浅,看不起文人,在他们眼中生活就是1234的机械组合,以金钱价值为本质取向。

从现代诗人来说的话就是好诗人出不了名,垃圾诗人漫天飞,也难得很多人误解。

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去年那个羊羔体的车延高,被网友调侃了不少,其实,我本人而言,他的诗歌并没有想象中的差。相反,还有很大的欣赏价值。如此,可见诗歌诗歌当下不讨好的东西啊。

如果你问当下诗歌的使命什么的,告诉你吧,大多数是装x用的。

如果真要看中国好的现代诗歌,应该在上世纪8,90年代的那批诗人,海子,欧阳江河等。

好了,就这样,发点牢骚,见谅!

8.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要明白中国诗词的特点所在。

首先,中国诗词以精简著称,最长的也不过是古体长篇(蜀道难,将进酒等),或者排律而已,而且极为少见。外国的作品中,雄伟而悠长的史诗并不少见,反倒是精巧,意向以及情趣却更为丰富的作品鲜有听闻。

二,中国古诗,尤其是近体诗(唐后期出现)有很多规则,使得古诗不单朗朗上口,而且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这种规则,而且富含音韵文化的作品在外国很少出现(可参见水平韵以及古体诗格律入门,还可以听听吟诵,古代的诗词文都是吟出来的,类似于唱)。到了宋朝,词逐渐成熟,不但保留了唐诗的精华,还演变出了更多的格式,使得曲调更为丰富,可谓是 中国古典文化之大成。

所以,中国古典诗词所包含的,精简,多情,音韵美是蕴含在中国人的骨子里的,永远不会逝去。

9.中国古典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

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

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象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

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

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至于音乐方面,公元三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

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伴随佛教俱来的还有天文、医药等科学技术的传习。

唐代高僧一行创《大衍历》和测定子午线,对天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隋唐史书上记载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药方就有十余种,藏语系佛教中并且有医方明之学。

佛教的刻经促进了我国印刷术的发展,至今被保存下来的世界上最古的版刻印本,几乎都是佛教经书图像。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

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

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使人们得以解放思想,摆脱儒学教条,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个新的世界。 那么佛教在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过程中还有没有作用?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断。

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来充实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内。

现在有一种偏见,一提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只是儒家文化一家,完全抹煞了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抹煞了佛教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其实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

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文化史离不开对佛教的研究。事实上,自公元148年安世高东来译经引起,260年朱士行西行求经至公元1175年朱熹、陆象山鹅湖之会(前者标志一个新的文化运动——佛学之开始,后者标志又一个新的文化运动——理学之创立),这一千余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时期,也就是中外学者盛称的魏晋六朝隋唐文化。

五代北宋为其余波。恰恰在这一时期中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主流的却是佛学。

其时期之长,声势之大,影响之广(传播国外),都远非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所能比拟。所以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当时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

还有一位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态度,但到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

可是现在人们还是不重视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例如对玄奖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翻译家、旅行家、语言家和佛学大师,在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给他留下了应有的篇章。

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把他尊为历史上的四大伟人之一。但在中国,人们反而只知《西游记》里的唐僧,不知中国文化史上的玄奖。

更有甚者,有人还把佛教文化,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单纯地当作生财之道,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国不尊重文化的话柄。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

语言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吧!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因此,今天在制订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