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枯叶的诗句萚兮萚兮,风其吹女……萚兮萚兮,风其漂女 诗经·郑风·萚兮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 九歌·湘夫人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晋·陶渊明 酬刘柴桑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南朝梁·柳浑 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南朝梁·范云 别诗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唐·王维 阙题二首·山中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唐·王昌龄 长信秋词五首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街梧叶月明中。 宋 刘翰 立秋 2.推荐几首关于"枯叶"的诗句1.《胡笳十八拍》年代: 魏晋 作者: 蔡琰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独行路难。 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 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 2.《杂曲歌辞·行路难》年代: 唐 作者: 卢照邻 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 昔日含红复含紫,常时留雾亦留烟。春景春风花似雪, 香车玉舆恒阗咽。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倡家不来折。 倡家宝袜蛟龙帔,公子银鞍千万骑。黄莺一向花娇春, 两两三三将子戏。千尺长条百尺枝,丹桂青榆相蔽亏。 珊瑚叶上鸳鸯鸟,凤凰巢里雏鹓儿。巢倾枝折凤归去, 条枯叶落狂风吹。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 3.《齐天乐·孤篷夜傍低丛宿》年代: 宋 作者: 方岳 孤蓬夜傍低丛宿,萧萧雨声悲切。一岸霜痕,半江烟色,愁到沙头枯叶。澹云没灭。黯西风吹老,满汀新雪。天岂无情,离骚点点送归客。 4.《齐天乐 蝉》年代: 宋 作者: 周密 槐薰忽送清商怨,依稀正闻还歇。故苑愁深,危弦调苦,前梦蜕痕枯叶。伤情念别。是几度斜阳,几回残月。转眼西风,一襟幽恨向谁说。 5.《闭户》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声利能令智者愚,放翁闭户养迂疏。 地炉枯叶夜煨芋,竹笕寒泉晨灌蔬。 徇俗不如翻著袜,爱山只合倒骑驴。 今朝更有欣然处,万里知心一纸书。 今则枝枯叶陨是谁写的? 《偈颂二十一首》年代: 宋 作者: 释智愚 西天末叶,东土初枝。 趑趄梁魏兮形影相吊,冷坐嵩少兮路径委蛇。 将谓单传直指,谁知一握乱丝。 骂底恨底患在为人之师。今则枝枯叶陨, 敷茂何期。有屈明胆无雪处, 临风只可自嘘戏。聊陈菲供, 来兮鉴诸。 3.关于斜雨枯叶的诗词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4.诗经《鹊巢》是如何描写的婚礼一章“百两御之”,是写成婚过程的第一环,新郎来迎亲。迎亲车辆之多,是说明新郎的富有,也衬托出新娘的高贵。二、三章继续写成婚过程第二、三环:迎回与礼成。“百两将之”是写男方已接亲在返回路上,“百两成之”是迎回家而成婚了。“御”“将”“成”三字就概述了成婚的整个过程。“子之于归”,点明其女子出嫁的主题。因此,三章是选取了三个典型的场面加以概括,真实地传达出新婚喜庆的热闹。仅使用车辆之多就可以渲染出婚事的隆重。 这首诗以平浅的语言写成婚的过程,没有如《周南·桃夭》里以桃花来衬托新娘的艳丽,更没有直接去描写新娘的容貌。如果说“之子于归”一句还点出新娘这一主角,让人在迎亲的车队之中找出新娘来,那么,另一位主角新郎则完全隐在诗中场景的幕后,他是否来迎亲,就留给读者去想像了。细味诗中所写,往返的迎亲车队给画面以较强的时空感,短短三章,却回味悠长。 5.《中国式关系》中灰色的贝雷帽那几句诗都是什么《中国式关系》中的第45集沈运朗诵的诗歌如下: 我记得你去年秋天的模样, 灰色的贝雷帽,平静的心。 晚霞的火焰在你的眼里争斗。 树叶纷纷坠落你灵魂的水面。 你像蔓生植物紧缠我的两臂, 树叶收藏你缓慢平静的声音。 燃烧着我的渴望的惊愕的篝火。 缠绕着我的灵魂的甜美的蓝色风信子。 我感觉你的眼睛在漫游,秋天已远去: 灰色的贝雷帽,鸟鸣以及房子般的心 ——我深深的渴望朝那儿迁徙, 而我的吻落下,快乐如火炭。 船只的天空,山岭的阡陌: 你的记忆由光,由烟,由平静的水塘组成! 你的眼睛深处燃烧着千万霞光。 秋天的枯叶绕着你的灵魂旋转。 这首诗歌,是来自于智利的作者巴勃罗·聂鲁达在20岁时所写的文学诗歌《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中的第六首:我记得你去年秋天。 6.唐诗中为何描写落叶多用“木叶”,"l落木“而少见“落叶'"树叶"之在古代,我们今天所说的树木、木本植物就叫做“木”,“木”是名词;而古代“树”的本意是“种树”,是个动词,(现在也还是动词,如:十年树木),后来才逐渐又有了名词的用法;这个你看看小篆字形就知道了,“木”就是一棵树的象形,而“树”是人手拿着一棵树在种的样子.所以“木叶”是古汉语的标准说法,与避讳无关,与唐代也无关.如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曹丕的“草木摇落露为霜”.其实在汉代唐代,树已经开始作为名字用了,如“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因为后面木兰舟有个木字,为了避免重复,所以这里就写成了洞庭树,而不是洞庭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