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所有标题

1.《诗经》诗歌的一些标题

周召邶鄘,卫王郑风;(周南、召shào南、邶bèi风、鄘yōng风、卫风、王风、郑风) 齐魏唐秦,陈桧曹豳;(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guì风、曹风、豳bīn风) 口诀: 周召北勇(士),王卫齐(立)正,秦烩喂糖,曹兵尘封. (周召邶鄘,王卫齐郑,秦桧魏唐,曹豳陈风) 记忆场景:周王召见北方的勇士,国王的卫士都齐立正.秦桧来喂糖,曹兵(都被打败)而尘封. 《诗经》里的诗,在周代(前1046-前256)是用来歌唱的,往往配上音乐和舞蹈,所以古人说“古者教以诗乐,诵之、弦之、歌之、舞之”(《毛诗故训传》)。

但是因为乐曲难以历史性地保存和传播,所以配套的曲子都失传了,只留下了诗的文字部分。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原文,实际上就是周代歌曲的歌词而已,所以它们都是有韵律的;即使按现在的音去读,不少篇章也依然呈现出显著的节奏感。

这三百零五篇诗作,一向被编为三部分:《风》、《雅》、《颂》,其中《雅》又分为《小雅》、《大雅》。《风》多为民歌性质,《小雅》多为宴歌性质,《大雅》多为赞歌性质,《颂》多为祭歌性质。

风→小雅→大雅→颂,它们依次越来越庄重、严肃、恢弘,即诗的人文精神或情意气质逐步具有崇高性和超越性:由民间的一般生活上升到贵族以及朝廷的宴饮、礼赞,再上升到对祖先或天地神灵的庄严祭祀…… 《诗经》的编排结构或内容分类是风、雅、颂,而《诗经》的主要写作手法或修辞方式则是赋、比、兴。前者指题材,后者指词章,统称为“六义”。

《毛诗正义》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词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那么究竟何为赋、比、兴呢?朱熹在《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赋”本义是聚敛、聚集,这里指集中地叙述景状或抒发情意,聚焦式地予以吟唱或咏叹;“比”的本义是亲近、紧密,这里指类比、比喻、援例、引申等;“兴”的本义是起、作,意思是引发、感发、作兴、兴起等。《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叙述雎鸠的亲昵相伴,再叙述男子对女子的爱慕,这就叫“兴”(xìng);《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是借硕鼠来暗喻贪婪的盘剥者,这就是“比”;《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就是诗人情感的直接咏叹与抒发,这就是典型的“赋”。

打个通俗的比方,《诗经》里的风、雅、颂,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谓的“通俗歌曲”、“高雅歌曲”、“严肃歌曲”;而《诗经》里的赋、比、兴,则类似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明着说”、“暗着说”、“弯着说”。“兴”就是托物兴起、借景抒情,而“比”是两相类比、借此言彼,《诗经》里先“兴”、“比”再“赋”的写作手法随处可见,尤其是“比兴”的手法在《国风》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当然赋、比、兴往往是交叉运用)。

南朝的锺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品》)《国风》中的许多诗篇,就是从自然现象的景物或景象开始咏叹的,然后再进入对人的生活事件与内心世界的咏叹,具有自然世界与生活世界相互交融的显著特征,我们称其为有鲜明而清新的“自然主义”倾向。

古人概括说:“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这种由自然景物、自然景象感发到人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或者“物—我”的印象与感情相互投射的艺术情趣,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与审美意象,影响非常深远。

可以说秦汉以来的汉语诗歌乃至戏曲等,都深受其影响,故《诗经》堪称中国文学艺术的鼻祖与泉源。 《礼记??王制》说周代的太学“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诗经》在春秋时代是文化教育的必修内容,所以《论语》、《史记》中有不少涉及孔子与《诗经》的内容。比如《论语??泰伯》记载孔子主张人文教育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季氏》、《论语??阳货》则分别记载他教导自己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欤”(“为”指学习和实践)。

《论语??阳货》又记载他告戒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诗歌是人文教育的开始,它不仅至少可以让我们多识记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而且可以感发和培养人的情感与美德,教给我们许多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道理,乃至培养我们从事政治的思想能力、语言能力。

——春秋战国时代从事政治活动尤其是外交活动,是要频频援引《诗经》《尚书》来说理的,不学《诗经》那怎么行呢?学了不灵活运用又怎么行呢?所以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诗经》在人文教育、文化生活乃至国家政治中有如此。

2.《诗经》的“小”题目有哪些

诗经——《硕鼠》 诗经——《桃夭》 诗经——《虫草》 诗经——《黍离》 诗经——《葛覃》 诗经——《樛木》 诗经——《螽斯》 诗经——《兔罝》 诗经——《芣苜》 诗经——《汉广》 诗经——《汝坟》 诗经——《麟之趾》 诗经——《鹊巢》 诗经——《采蘩》 诗经——《采苹》 诗经——《甘棠》 诗经——《行露》 诗经——《羔羊》 诗经——《殷其雷》 诗经——《摽有梅》 诗经——《江有汜》 诗经——《小星》 诗经——《野有死麇》 诗经——《何彼穠矣》 诗经——《柏舟》 诗经——《绿衣》 诗经——《燕燕》 诗经——《日月》 诗经——《终风》 诗经——《击鼓》 诗经——《凯风》 诗经——《雄雉》 诗经——《匏有苦叶》 诗经——《谷风》 诗经——《式微》 诗经——《旄丘》 诗经——《简兮》 诗经——《北门》 诗经——《北风》 诗经——《新台》 诗经——《二子乘舟》 诗经——《柏舟》 诗经——《载驰》 诗经——《相鼠》 诗经——《桑中》 诗经——《鹑之奔奔》 诗经——《定之方中》 诗经——《干旄》 诗经——《君子偕老》 诗经——《墙有茨》 诗经——《蝃蝀》 诗经——《伯兮》 诗经——《河广》 诗经——《考槃》 诗经——《氓》 诗经——《木瓜》 诗经——《芄兰》 诗经——《有狐》 诗经——《竹竿》 诗经——《硕人》 诗经——《淇奥》 诗经——《黍离》 诗经——《君子于役》 诗经——《扬之水》 诗经——《采葛》 诗经——《大车》 诗经——《葛藟》 诗经——《兔爰》 诗经——《中谷有蓷》 诗经——《丘中有麻》 诗经——《缁衣》 诗经——《叔于田》 诗经——《大叔于田》 诗经——《清人》 诗经——《羔裘》 诗经——《遵大路》 诗经——《女曰鸡鸣》 诗经——《有女同车》 诗经——《山有扶苏》 诗经——《将仲子》 诗经——《萚兮》 诗经——《狡童》 诗经——《褰裳》 诗经——《丰》 诗经——《风雨》 诗经——《子衿》 诗经——《扬之水》 诗经——《出其东门》 诗经——《野有蔓草》 诗经——《溱洧》 诗经——《鸡鸣》 诗经——《还》 诗经——《著》 诗经——《东方之日》 诗经——《东方未明》 诗经——《南山》 诗经——《甫田》 诗经——《卢令》 诗经——《敝笱》 诗经——《载驱》 诗经——《猗嗟》 诗经·魏风——《葛屦》 诗经·魏风——《汾沮洳》 诗经——《园有桃》 诗经·魏风——《陟岵》 诗经·魏风——《十亩之间》 诗经·魏风——《伐檀》 诗经·魏风——《硕鼠》 诗经·唐风——《蟋蟀》 诗经·唐风———《山有枢》 诗经·唐风——《扬之水》 诗经·唐风——《椒聊》 诗经·唐风——《绸缪》 诗经·唐风——《杕杜》 诗经·唐风——《羔裘》 诗经·唐风——《鸨羽》 诗经·唐风——《无衣》 诗经·唐风——《有杕之杜》 诗经·唐风——《葛生》 诗经·唐风——《采苓》 诗经·秦风——《车邻》 诗经·秦风——《驷驖》 诗经·秦风——《小戎》 诗经·秦风——《蒹葭》 诗经·秦风——《终南》 诗经·秦风——《黄鸟》 诗经·秦风——《晨风》 诗经·秦风——《无衣》 诗经·秦风——《渭阳》 诗经·秦风——《权舆》 诗经·陈风——《宛丘》 诗经·陈风——《东门之枌》 诗经·陈风——《衡门》 诗经·陈风——《东门之池》 诗经·陈风——《东门之杨》 诗经·陈风——《墓门》 诗经·陈风——《防有鹊巢》 诗经·陈风——《月出》 诗经·陈风——《株林》 诗经·陈风——《泽陂》 诗经·桧风——〈羔裘〉 诗经·桧风——《素冠》 诗经·桧风——《隰有苌楚》 诗经·桧风——《匪风》 诗经·曹风——《蜉蝣》 诗经·曹风——《侯人》 诗经·曹风——《鸤鸠》 诗经·曹风——《下泉》 诗经·豳风——《七月》 诗经·豳风——《鸱枭》 诗经·豳风——《东山》 诗经·豳风——《破斧》 诗经·豳风——《伐柯》 诗经·豳风——《九罭》 诗经·豳风——《狼跋》 诗经·小雅——《鹿鸣》 诗经·小雅——《四牡》 诗经·小雅——《常棣》 诗经·小雅——《伐木》 诗经·小雅——《采薇》 诗经·小雅——《出车》 诗经·小雅——《杕杜》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 诗经·小雅——《湛露》 诗经·小雅——《菁菁者莪》 诗经·小雅——《六月》 诗经·小雅——《车攻》 诗经·小雅——《鸿雁》 诗经·小雅——《庭燎》 诗经·小雅——《沔水》 诗经·小雅——《鹤鸣》 诗经·小雅——《白驹》 诗经·小雅——《黄鸟》 诗经·小雅——《斯干》 诗经·小雅——《无羊》 诗经·小雅——《节南山》 诗经·小雅——《正月》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诗经·小雅——《小弁》 诗经·小雅——《巷伯》 诗经·小雅——《蓼莪》 诗经·小雅——《大东》 诗经·小雅——《北山》 诗经·小雅——《无将大车》 诗经·小雅——《大田》 诗经·小雅——《鸳鸯》 诗经·小雅——《青蝇》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 诗经·小雅——《采绿》 诗经·小雅——《隰桑》 诗经·小雅——《渐渐之石》 诗经·小雅——《苕之华》 诗经·小雅——《何草不黄》 诗经·大雅——《绵》 诗经·大雅——《生民》 诗经·大雅——《板》 诗经·大雅——《荡》 诗经·大雅——《云汉》 诗经·。

3.诗经中取个好名字,

1、蓁蓁(音真)。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茂盛貌。

2、燕飞。《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3、淑慎。《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淑慎,和善谨慎。如台湾有艺人名萧淑慎。

4、惠然。《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惠然,顺从貌。 5、静姝。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2010版三国里就加了个叫静姝的角色Orz。

下文还有个“静娈”,都是娴静美丽的意思。 6、炜彤。

《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红色。

炜:光彩。 7、洵美。

《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洵美就是很美的意思。

《郑风·叔于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 8、燕婉。

《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燕婉:安静和顺,也指如意郎君。

字面漂亮,但这一篇《新台》主旨是讽刺卫宣公的**,上下文的意思不是很好,慎用。 9、如云。

《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如云:像云一样众多。

《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屈原《湘夫人》:“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10、邦媛。《鄘风·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邦:国家。媛:美女。

另有“邦彦”——《郑风·羊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彦:杰出的人才。

如北宋有词人名周邦彦。 11、灵雨。

《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灵雨:及时雨。

需要指出的是,南方人分不清前后鼻音,该词极易被念成“淋雨”,再取个“落汤鸡”的外号就是顺利成章的事了>< 12、朝雨。《鄘风·蝃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

指早晨的雨。唐时王维有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13、芃芃(音朋)。《鄘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芃芃:草木茂盛貌。值得一提的是,该篇的作者许穆夫人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

14、绿竹。《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15、琇莹。《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

琇:宝石。莹:光亮透明。

16、巧倩、美盼。《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上文连用六个比喻,赞美卫庄公夫人的美貌,文字很美。 17、佩玉。

《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18、琼琚。

《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后文还有(大名鼎鼎的)“琼瑶”、“琼玖”。

19、陶陶。《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

陶陶:快乐貌。 20、佩玖。

《王风·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诒我佩玖”。佩玖:佩戴用的美玉。

21、静好。《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静好:安静美好。胡兰成和张爱玲结婚时,写下:“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22、舜华、舜英。《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颜如舜英”。

舜华、舜英都指木槿花。 23、德音。

《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德音:美好品德。

这个词在整本诗经里多次出现,此处不一一列举。个人感觉该词的气场比较大,一般人hold不住吼吼 24、子佩。

《郑风·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子佩和子衿在这里都指对方的衣饰(从而代指对方)。

25、零露。《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零露:零落的露水。然而该词溢满了感伤的气息(延伸义:容易消失的事物),偶的眼前骤然浮现出小说或影视剧中那些林黛玉式的女纸··· 26、婉兮、婉如。

《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婉如清扬”。婉:美丽。

至于“清扬”,应该没有人想和洗发水重名= = 27、琼华。《齐风·著》:“尚之以琼华乎而”。

下文“琼莹”、“琼英”,均形容美玉。 28、美清。

《齐风·猗嗟》:“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赞美眼睛美丽清亮。东晋陶渊明有诗曰:“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29、如英。《魏风·汾沮洳》:“美如英”,下文还有“美如玉”。

如花似玉貌。 30、清猗。

《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31、素衣。

《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从子于沃”。素衣:白色的衣服。

北宋晏几道词曰:“素衣染尽天香,玉酒添成国色”。BUT在《礼记》等典籍中,“素衣”也指丧服 32、菁菁。

《唐风·杕杜》:“有杕之杜,其叶箐箐”。菁菁:草木茂盛。

33、采苓。《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

《诗经》中,“采~”形式的词语多次出现,除此之外,还有“采蘩”、“采薇”、“采菲”、“采芑”、“采菽”等。都是采摘某种植物的意思。

34、文茵。《秦风·小戎》:“文茵畅毂,驾我骐馵”。

文茵:车中的虎皮坐褥。这个词外柔内刚有木有! 35、湄。

单名一个“湄”字,取自《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虽然没有上文中的“在水一方”有名,但它更适合取名。

36、渥丹。《秦风·终南》:“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渥丹:色泽红润貌。 37、美淑。

《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38、舒窈。

《陈风·月出》:“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舒:舒缓轻盈貌;窈纠(jiǎo)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体态窈窕貌。但我觉得“舒窈”是个更好听的名字。

《月出》。

4.《诗经》标题是什么时代加上去的

西汉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5.诗经每首诗歌的标题是按什么原则确定的

风→小雅→大雅→颂

三百零五篇诗作,一向被编为三部分:《风》、《雅》、《颂》,其中《雅》又分为《小雅》、《大雅》。《风》多为民歌性质,《小雅》多为宴歌性质,《大雅》多为赞歌性质,《颂》多为祭歌性质。风→小雅→大雅→颂,它们依次越来越庄重、严肃、恢弘,即诗的人文精神或情意气质逐步具有崇高性和超越性。

按照学界一直以来比较流行的观点,《诗经》作品的题目是作者或编者在《诗经》成书时,统一给添加上的,《诗经》中各篇作品的题目大多是作者或编者从诗的首句中选取而来,当然也存在极少数的例外。

6.诗经中取个好名字,

1、蓁蓁(音真)。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茂盛貌。

2、燕飞。《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3、淑慎。《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淑慎,和善谨慎。如台湾有艺人名萧淑慎。

4、惠然。《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惠然,顺从貌。 5、静姝。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2010版三国里就加了个叫静姝的角色Orz。

下文还有个“静娈”,都是娴静美丽的意思。 6、炜彤。

《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红色。

炜:光彩。 7、洵美。

《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洵美就是很美的意思。

《郑风·叔于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 8、燕婉。

《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燕婉:安静和顺,也指如意郎君。

字面漂亮,但这一篇《新台》主旨是讽刺卫宣公的**,上下文的意思不是很好,慎用。 9、如云。

《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如云:像云一样众多。

《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屈原《湘夫人》:“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10、邦媛。《鄘风·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邦:国家。媛:美女。

另有“邦彦”——《郑风·羊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彦:杰出的人才。

如北宋有词人名周邦彦。 11、灵雨。

《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灵雨:及时雨。

需要指出的是,南方人分不清前后鼻音,该词极易被念成“淋雨”,再取个“落汤鸡”的外号就是顺利成章的事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