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宋词十五讲的思考题

1.唐诗宋词名篇各30首(高中版),急需

全是我的学校发的材料,我找了这些,希望对你有用. 唐诗: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王维<观猎>, 3王维<使至塞上>, 4王维<山居秋暝>, 5王维<汉江临泛>, 6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8王维<相思>, 9王维<鸟鸣涧>, 10张九龄<望月怀远>, 11孟浩然<宿建德江>, 12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3孟浩然<春晓>, 14孟浩然<过故人庄>, 15贺知章<咏柳>, 16贺知章<回乡偶书>, 17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8王昌龄<芙蓉楼送别辛渐>, 19王昌龄<出塞>, 20王之涣<凉州词>, 21王之涣<登鹳雀楼>, 22孟郊<游子吟>, 23李白<望庐山瀑布>, 24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5李白<赠汪伦> 26李白<行路难> 27李白<静夜思> 28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9李白<将进酒> 30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此外还有很多唐诗 宋词: 1范仲淹<渔家傲> 2柳永<雨霖铃> 3晏殊<浣溪沙> 4晏殊<蝶恋花> 5晏殊<踏沙行> 6宋祁<玉楼春> 7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8苏轼<水调歌头> 9贺铸<江城子> 10苏轼<蝶恋花> 11辛弃疾<新玉案> 12晏殊<破阵子> 13辛弃疾<摸鱼儿> 14李清照<如梦令> 15陆游<金错刀行> 16李清照<菩萨蛮> 17李清照<一剪梅> 18李清照<声声慢> 19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20秦观<鹊桥仙> 21岳飞<满江红> 22苏轼<念奴娇> 23黄庭坚<清平乐> 24欧阳修<生查子> 25苏轼<江城子> 26周邦彦<苏幕遮> 27岳飞<小重山> 28陆游<钗头凤> 29陆游<诉衷情> 30陆游<卜算子> 还有很多,绝对不只30首。

2.唐诗宋词十七讲之第十七讲摘要及读后感

我喜欢手捧一杯香茗,在灯下静静翻阅关于宋词的书,因为这使我的心随之沉静,渐渐迷失在词的海洋里。

读宋词,我体会到了东坡的豪放,易安的婉约,子瑾的淡泊。进而随着他们的心情去追寻历史的足迹。

面对恋人的离去,只听到寒蝉凄切,只看到冷落清秋节里的暮霭沉沉楚天阔,无绪送别,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无言中包含了何等的深情啊!当词人柳永大醉醒后看到的不过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又该何等的凄凉。

“借酒消愁愁更愁”,强乐又有什么意义呢?日子久远,思恋只能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贞给了柳永一丝刚毅,我想,这该是一位多么深情的词人啊!(读后感)孤身一人在中秋佳节,喝酒赏月,恐怕也只有东坡这样豪放的词人才能看轻一切,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才能在大醉后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富有哲理的词句,才能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深切的祝福。

被贬黄州,面对东去的江水,面对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他发出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怀想当年周公瑾羽扇纶巾的飒爽英姿,无不表现出东坡的大气。而当他面对漫天飞舞的杨花,却比作点点是离人泪,让我们知道东坡同样有婉约的一面。

我想,这又该是一位多么才华横溢的词人啊!(中国作文网)“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的范仲淹同样有愁苦的一面。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让我联想到黄昏泛舟水上,当不小心进入荷花池深处,却惊飞了栖息的水鸟这样愉悦的画面,易安当年该是多么欢愉啊!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入了他们的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诗词对我来说,永远充满着吸引力。

啊,读宋词我真快乐!我心中的唐诗宋词作文唐诗宋词读后感600字_我读《宋词》有感。

3.望江南李煜诗词鉴赏因为要讲解这首词,不知道如何下手将大概十五分

望江南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翻译】 昨夜的梦里存有多少恨意! 梦中的景象,还像以前我还是故国君主时,常在上苑游玩, 车子如流水穿过,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 正是 百花烂漫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评析] 这首记梦小词,是李煜降宋被囚后的作品。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

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游乐时环境的优美,景色的绮丽,倾注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无限深情。这首小词, “深哀浅貌,短语长情”,在艺术上达到高峰。

“以梦写醒”、“以乐写愁”、“以少 胜多”的高妙手法,使这首小词获得耐人寻味的艺术生命。 望江南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 肠断更无疑。

【句解】: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断脸复横颐,写眼泪纵横交流貌,颐,指脸颊。

此句与前首起句看似形式相同,其实结构大有不同,前首恨由梦生,而“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完全从正面刻画描写,无尽的泪水纵横交流于脸颊,“复”字更加突出泪水连绵不绝的样子。

词人极度伤心无处排遣,惟有日日以泪洗面。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

凤笙,相传萧史、弄玉夫妇吹萧,萧声引动凤,后人便以“凤”字形容笙萧,比喻笙萧之美好。心中的痛楚能够向谁诉说呢,和着眼泪不说也罢,凤萧声声,如怨如诉,留泪伤情之时还是不要吹的好,这样只能令心中的悲痛愈发加重。

“莫将”、“休向”看似告戒他人的语气,实则是词人自己警戒自己。 肠断更无疑。

若真是要和泪说,泪时吹,那定是断肠无疑的啊!词人心中不住地劝慰自己,可是真的能说服么?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道:“‘断肠’一句,承上说明心中悲哀,更见人间欢乐,于己无分,而苟延残喘,亦无多日,真伤心垂绝之音也”。 【评解】: 词人直接由泪入手,极尽描摹,断脸横颐,俨然在目。

随后却作劝慰语,心事不必再说,凤笙不必再吹,无穷难言之隐,直欲含泪而吞。“断肠”一句,直截了当,词人终于将极度悲痛失声倾诉。

刘永济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提道:“昔人谓后主亡国后之词,乃以血写成者,言其语语真切,出自肺腑之言也。 ”实乃贴切。

4.请问谁有《中国文学十五讲》《卡夫卡致密伦娜情书》

《中国文学十五讲》——周先慎著在线读地址: 《卡夫卡致密伦娜情书》网上只有摘录: “这条真理千真万确,不可动摇,是支撑世界的中流砥柱。

然而我承认,在感觉中(仅仅在感觉中),这个真理却继续存在,毫无疑问将继续存在。你知道吗?假如我想写下下面将写的话,便唤来了许多宝剑,它们围成一圈向我的躯体逼近,这是最完善的刑罚。

假如他们开始划开我的肌肤(我没有说刺入),假如它们开始划开我的肌肤,那就可怕极了,我会立刻随着第一声叫喊就出卖一切,你、我、一切。我只是在这个前提下才承认,关于这些事情的信件往来仅仅在我的感觉中(为了我的生命,我再重申一遍:仅仅在感觉中),就像我是生活在非洲的什么地方,而且一生都是在那里度过的,现在却要向一直生活在欧洲、生活在欧洲中心的你谈谈我对今后的政治动态的坚定的见解。

但是这只是一个比方,一个愚蠢的、笨拙的、错误的、感伤的、可鄙的、装聋作哑的比方,不是别的什么,噢,它们的宝剑。” “密伦娜——我又一次分开你的头发把它捋向一边——我是有一头如此凶恶的野兽吗?对自己凶恶,对你同样凶恶?还是应该说,有一头凶恶的野兽在追赶我?我甚至不敢说它是凶恶的。

只有在给你写信时,我感到是这样的,便说了出来。 其他事真的像我对你说的那样。

假如我给你写信,那么在等信之前和之后都无法入睡;假如我不给你写信,那么我至少可以稍稍睡上几个小时。假如不写,那么我只是疲乏、悲哀、心情沉重;假如我写,不安和惶恐就会撕裂着我。

事情正是这样,我们在互相乞求同情:我求你现在允许我躲起来,你求我——可是如果这是可能的话,那边是最可怕的咄咄怪事了。 但这怎么可能呢?你问道。

我想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 情况大致如此,我,林中之兽,那时很少呆在林中,只是躺在某处一个肮脏的沟壑中(肮脏自然只是由于我目前的处境),看见你在外面,你是我见过的生物中最美丽的,我忘记了一切,甚至完全遗忘了自己,站了起来,走近些,我的心在这新鲜的、可仍然是属于家乡的自由空气中颤抖着,但还是走近了,一直走到你的身边。你是那么和善,我在你的身边蹲了下去——好像你允许我这么做似的,把脸贴在你的手上。

我是多么幸福!多么自豪!多么自由!多么强大!如同在家里一样,我总是这么说:如同在家里一样——可是从根本上说我却只是一头野兽,只有森林是我的归宿,而能够呆在野外只是由于你的慈悲。我从你的眼睛里寻找我的命运,而自己却并不知道(因为我已经忘掉了一切)。

但这持续不了多久。尽管你用最仁慈的手抚摸着我,你总会发现我身上的某些奇怪迹象,表明我来自森林,表明森林是我的老家,我真正的家乡。

我们不得不谈到,不得不一再重复着“恐惧”,它折磨着我的每一根裸露的神经(也折磨着你,但不是故意的),它在我面前不断增长着。对你来说我是怎样一种不洁的祸害,怎样一种到处干扰你的障碍啊!有关对马克斯的误会也来凑热闹了,在格蒙德这已经很清楚了,然后发生了雅尔米拉理解和误解的事情,最后终于在V.那儿发生了愚蠢、粗暴、冷漠的事情,其间还发生了许多小事。

我想起了我是谁,在你的眼睛里我看到错觉已经消逝,我怀着恶梦般的惊恐(在某个不该来的地方凑热闹,就像是在自己家里一样)。我真的怀着这种惊恐,我必须回到黑暗中去。

我受不了目光,我绝望了,真像一只迷途的野兽,奔跑起来,尽快地跑呀,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要是我能带走她该多好!”还有一个对立的想法:“她去的地方还会有黑暗吗?”你问我是怎么生活的,我就是这样生活的。” “昨天我梦到了你,细节我几乎记不清了,只记得我们不断地变换位置,我变成了你,你变成了我。

后来你身上不知怎么着了火,我还记得人们用布把火扑灭,用一件旧上衣拍打你。可是变形又开始了,你不再是那个人了,身上着火变成是我了,而用上衣拍打的也是我。

可是拍打没有用处,只是证实了我由来已久的担心:这类东西对救火来说是毫无用处的。这时消防队来了,你不知怎么又被拯救了。

但是你与以前不同了,像幽灵一般,用粉笔在黑暗中描画。也许仅仅由于得救而高兴得晕了过去,你倒在了我的怀里,毫无力气。

可就是这个时候也有那种变化无常的不稳定性在作怪,也许是我倒在什么人的怀抱里。” “我在读一本中国人写的书BUDACKA KNIHA(捷克语:鬼的故事)。

因此我想到,这里全是有关部门死亡的故事。一个人躺在临终的床上,死亡的临近使他摆脱了一切依恋,他说:“我的一生是在抵御欲望和结束生命的斗争中度过的。”

然后是一个学生在嘲笑一个老唠叨着死亡的老师:“你老是说死,却总也不死。”“我会死的。

我在唱我的送终歌,一支歌唱得长一些,另一支歌唱得短一些,只需要用几句话便可以概括它们之间的区别。”” 全书可以去这里网购: /search.aspx?key=卡夫卡致密伦娜情书。

5.超急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 应当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高尔在 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李嘉图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董仲舒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陈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 孟德斯鸠 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目不识丁。

—— 西塞罗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我喜欢读书,喜欢认识人,了解人。多读书,多认识人,多了解人,会扩大你的眼界,会使你变得善良些、纯洁些,或者对别人有用些。

——巴金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海伦•凯勒 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确,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

——培根 时间应分配得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的特殊任务。 ——笛卡尔 没有比时间更容易虚掷,更值得珍惜的事,倘若没有时间,我们在世上将一事无成。

——门捷列夫 我身上一切优秀的品质都要归功于书籍。——高尔基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象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

——** 金钱宝贵,生命更宝贵,时间最宝贵。——苏活诺夫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

——鲁迅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爱学出勤奋,勤奋出天才。——郭沫若 天分高的人如果懒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发展他的才能,则其成就也不会很大,有时反会不如那天分比他低的人。

——矛盾 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诗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曾国藩)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

(川端康成)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郭沫若)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华罗庚) ◇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 ◇要找出时间来考虑一下,一天中做了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

(季米特洛夫)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诗》) 这个。

够了吧· 1.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增广贤文》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3.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 列传》4.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6.老师让我明天下午讲一节课,讲古诗词赏析,最好是关于中秋的,要讲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全唐诗》)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全唐诗》)

刘禹锡(772-842),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

馐壮じ枋牧司洌晌街星锸械某てJ写釉律吹皆侣洌刃蜗蟮孛杌媪酥星镏拢稚丶鞘隽酥星锶耸隆J?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7.评论 完璧归赵 古诗

完璧归赵的成语典故的深层解析:

完璧归赵”的真正赢家是秦国。

蔺相如智斗秦王,和氏璧有惊无伤。这段故事就是我们常说的“完璧归赵”。

很长时间以来,大家一直在赞扬蔺相如的外交成果,但对于秦昭王为什么要和氏璧这个问题却有所忽略。秦昭王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国王,在位半个多世纪,开疆拓土,锐意进取,一直致力于扩大秦国的版图,从来都是他占领别人的城池,从来没有过他将自己的城池拱手相送的先例。同时,秦昭王几乎没有声色犬马的爱好,对于所谓的玉器古玩也从来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这次他为什么一反常态,要用15座货真价实的城池来换取一块无用的和氏璧呢?

显然,这是秦王给赵王出的一道政治思考题,明眼人一看就应该知道这其实是在挑逗赵国,为的就是考验一下赵国对于秦国的政治态度。如果你赵国不予理睬,说明赵国底气比较足,实力比较强,领导人斗争意志比较坚定,那秦国就应该对赵国避让三分了。反之,如果我这道思考题给你赵国带来了困扰,那就说明赵国对于秦国心存畏惧,赵国的领导人已经未战先怯,这将成为秦国制订未来外交政策的重要参考。

那么,秦昭王测试的结果如何呢?

那就是,你赵国对于我秦国的要求,根本没有拒绝的勇气。我想要和氏璧,你赵国不是乖乖地送来了吗?并且,蔺相如所谓的一番痛斥,更是给秦王提供了明确的印证。

蔺相如在不经意中泄露了什么秘密呢?

蔺相如曾经义正词严地痛斥秦昭王,你的使者到了赵国,传达了你想以城池换和氏璧,这个信息在赵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之后,赵国内部如何恐惧,赵王如何低姿态等,都被蔺相如一五一十地透露了出来。这些对于秦昭王来说已经足够,测试的目的也已达到。由此,他已能充分断定,赵国内心对于秦国充满了恐惧。没有了赵武灵王的赵国已经是纸老虎。

这番测试,表面上看秦昭王被蔺相如抢白了一番,特别没有面子,但事实上,秦昭王才是真正的赢家,因为他通过赵国的反应,已经巧妙地测试出赵国对于秦国的态度。与此相比,蔺相如所谓的怒发冲冠,所谓的慷慨激昂,简直不值一提。

所以,第二年,在赵国还陶醉在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虚幻胜利之中时,秦国的军队就过来了。公元前281年,秦攻赵,拿下了石城(今河南林州东南);公元前280年,秦再攻赵,杀两万人,攻陷代郡(今河北张家口蔚县)。这些都是发生在完璧归赵之后不久的事情,而在完璧归赵之前,秦赵之间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更不用说秦国攻取赵国城池的重大事件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