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诗经》的“正变说”正变说指的是风雅正变,也叫变风变雅。原出自《诗大序(毛诗序)》。 正变说内容:“正”、“变”的划分,不是以时间为界,而是以“政教得失”来分的。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 按照传统的观点,风、雅是指《诗经》的体裁,正、变是针对诗篇的内容而言的。然而关于风雅正变说的起源、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其存在的可能性,历代各家各派的学者却众说纷纭。 扩展资料: 传统的风雅是周王朝及管辖地区及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礼乐制度下的“正风正雅”最初并不是直接用以约束人的行为道德规范的,而是特定宴饮程序和意识下严格按照礼乐要求和规范进行的“娱神工具”。 在周代奴隶制社会下,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在各自的等级地位上安守本分,维持更高统治者“神”的威仪。 但在周王的暴虐统治下,《诗经》不再是被供奉在宗庙里娱神的酬酢有度的和美歌唱了,国家的动乱使得传统风雅中对现实的热情讴歌的理想状态被打破了。体现在《诗经》里的,便是“正风正雅”向“变风变雅”的转变。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变风变雅 2.《诗经》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扶苏指什麽山有扶苏1,隰2有荷华。不见子都3,乃见狂且4。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译文】山上多有扶苏树,低湿之地有荷花。不见美貌好男人,见个狂夫要离去。 山上多有乔松树,低湿之地有游龙。不见美貌好男人,见个狡猾小男孩。 【注释】1.扶苏:一种小树,或称桑树。 2.隰:(xí习)《书·禹贡》:“原隰底绩。”《诗·邶风·简兮》:“山有榛,隰有苓。”《诗·秦风·车邻》:“阪有漆,隰有栗。”《诗·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诗·小雅·棠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诗·小雅·信南山》:“畇畇原隰,曾孙田之。”《诗·大雅·公刘》:“度其隰原,彻田为粮。”《诗·周颂·载芟》:“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周礼·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尔雅·释地》:“下湿曰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牧隰皋。”《公羊传·昭公元年》:“上平曰原,下平曰隰。”《管子·形势》:“平原之隰。”《淮南子·时则》:“丘隰水潦。”《说文》:“隰,阪下湿也。”这里用为低湿之地之意。 3.子都:此指人名,相传是郑昭公时的美男子。下句子充,亦是古代美男子。《孟子·告子上》:“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4.且:(jū居)《易·夬·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诗·邶风·北风》:“其虚其邪?既亟只且!”《诗·齐风·鸡鸣》:“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袁愈安《诗经全译》:“可是朝会将散去。”《诗·唐风·椒聊》:“椒聊且,远条且。”《吕氏春秋·音律篇》(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八所注):“且,将也。”这里用为将要离去之意。 选自《诗·郑风·山有扶苏》 3.给《诗经》中《汝坟》注音《汝坟》是《诗经· 国风》中的一篇,全诗用语简洁,比喻奇特,思念和哀怨化作缕缕青丝,弥漫于字里行间,纯情感人。风土人情是民族文化的基础,《汝坟》在展示民族文化,促进我国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毛诗序》以为这首诗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1.遵:循,沿。 汝:汝河,源出河南省。坟(fén):水涯,大堤。 2.条: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 3.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4.惄(nì):饥,一说忧愁。 调(zhōu):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 调饥: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足。 5.肄(yì):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6.遐(xiá):远。 7.鲂(fáng)鱼:鳊鱼。 赬(chēng):浅红色。 8.毁(huǐ):火,齐人谓火为毁。如火焚一样的颜色。 4.古代汉语的诗经用韵和双声叠韵通假这块的通论考试怎么考古代汉语 【作 者】王力主编 【版商】 北京市:华书局 , 一999.05 【ISBN号】漆-一0一-000吧二-漆 【主题词】汉语-古代 部阅读图书馆文献传递 【参考文献格式】王力主编. 古代汉语 第一册. 北京市:华书局, 一999.05. 《古代汉语》王力 华书局 目录 王力 简介 -------------------------------------------------------------------------------- ◇绪论 ◇古汉语通论()查字典辞书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异同 ◇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汉语通论(四)词本义引申义 ◇古汉语通论(五)汉字构造 ◇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 ◇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 ◇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 ◇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 ◇古汉语通论(十)词类用 ◇古汉语通论(十二)称代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语气词;词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用韵 ◇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古音通假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注解() ◇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注解() ◇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识() ◇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识(二) ◇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识(三) ◇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识(四) ◇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文体及其特点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构()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构() ◇古汉语通论(二十七) ◇古汉语通论(二十八)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 ◇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 ◇古汉语通论(三十)词律 ◇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 ◇第单元 文选(左传) ◇第二单元 文选(战策) ◇第三单元 文选(论语) ◇第四单元 文选(孟) ◇第五单元 文选(墨) ◇第六单元 文选(诗经) ◇第七单元 文选(楚辞) ◇第八单元 文选(史记) ◇第九单元 文选(贾谊) ◇第十单元 文选(韩愈) ◇第十单元 文选(沈约) ◇第十二单元 文选(贾谊) ◇第十三单元 文选(两汉乐府民歌) ◇唐宋五言古体诗 ◇第十四单元 文选(词) ◇韵章质夫杨花词[一] ◇曲· 令 ◇用词() 陆0字 ◇用词(二) 陆二字 ◇用词(三) 陆5字 ◇用词(四) 陆5字 ◇用词(五) 陆三字 ◇用词(六) 陆陆字 ◇用词(七) 漆一字 ◇用词(八) 9三字 ◇用词(九) 9一字 ◇用词(十) 95字 ◇用词(十) 吧9字 ◇用词(十二) 吧吧字 ◇用词(十三) 9陆字 ◇用词(十四) 吧二字 ◇〔附录〕简化字与繁体字照表 ◇〔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 ◇〔附录三〕古韵部及用字归部表 ◇〔附录四〕古声母用字归类表 ◇〔附录五〕词谱 ◇〔附录六〕曲 谱 ◇〔附录七〕曲韵用字表 ◇〔附录八〕用词音序检字总表 ◇(〔附录九〕用词笔画检字总表 ◇编记 书籍 助字辨略 祝。 5.关于《诗经》的资料诗经》第一节《诗经》概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也就是黄河、长江、汉水、渭水流域的广大地区。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第二节《诗经》的编集《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采诗”、“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 采诗: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这种采诗制度的目的是观风察政。 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附:删诗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东汉王充《论衡·正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删诗说影响很大,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 当时孔子仅8岁。《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诗三百”。 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为《诗经》。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 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主张“放郑声”。 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依然很多。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 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第三节《诗经》的分类《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 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 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 第四节《诗经》的应用和流传一、赋诗言志:《诗经》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广泛流传,《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事例,他们以“诗”来酬酢应对,出使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劝戒,评论抒情,在上层的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吴楚交战,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 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 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春秋左传·定公五年》) 齐庆封来聘,其车美。 孟孙谓叔孙曰:“庆季之车,不亦美乎?”叔孙曰:“豹闻之:‘服美不称,必以恶终。’美车何为?”叔孙与庆封食,不敬。 为赋《相鼠》,亦不知也。(《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二、四家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汉儒传《诗》,使《诗》经学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古代《诗经》研究简说:《诗。 6.解释下面这段诗的意思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此词当写于绍圣四年(1097)作者初被谪时所写.词分今昔两层写,写作上运用了倒叙手法,先写往日光景,再写今日情景,反衬今日的落寞情怀.整首词语言清丽,形象鲜明,感情丰富.上片从写景开端,写的是春末的风光.天破晓了,骤雨刚过,云开天晴,天从人愿,可以外出春游了.作者从广阔的空间,大笔挥洒,春景的美好,人意的舒畅,融成一体.作者园林里游赏,开旷的古台旁,建筑着临水的楼阁,周围繁花似锦,一片灿烂.飞燕穿花,把粉红色的红瓣纷纷踢落;榆荚随风飞舞,慢悠悠地把一片片飞落下来.河中的绿水也已高涨到与桥相平了.燕舞花飞,绿水盈岸,处处洋溢着迷人的春光.作者的笔已由辽阔的远景转到了近景.“秋千外”,最后凝聚到一点,另外开拓出一个境界来.秋千设置人家花园内,这里用了一个“外”字,表示园处所见.这里点出秋千,由园林景色转入朱门歌舞.从那柳丝掩映的朱门里,随着温煦的乐风,传出低按小秦筝的音乐声.至此,一个辨音识曲,盈盈雅丽的少女形象,呼之欲出.过片以“多情”承上片的“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也紧接下片的行乐生活.作者以“珠钿”两句极写扬州春游之盛.古代女子乘车,男子骑马.她乘的车,有珠子的嵌金装饰,车盖上还缀有翠羽;他骑的马,用玉装饰马缰绳,还垂着红色的穗子.“珠钿翠盖”指车,以代女子:“玉辔红缨”指马,以代男子.男女共同出游,尽情欢乐,逐渐至酒空人倦,方才罢休.“渐酒空金榼,花困蓬瀛”,“蓬瀛”本仙境,借指行乐之地,“花”是指同游的女子.下面“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两句一反前意,点出以上所写,皆属前尘旧梦.两句用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意.十年如梦,屈指一算,使人感到心惊.“堪惊”两字,点破感伤往事的主题.结语“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由追忆往日旧游转入抒写今日感情.作者凭栏久立,惟见傍晚时分薄薄的雾气和淡淡的斜阳向城墙落下.对比前文的明媚春光,欢娱游事,一种人事全非的怅惘油然而生.这首词写今昔景况,但不换头转换词意,而从起笔到“花困落蓬瀛”追叙昔日游乐情景,自“豆蔻梢头”以下写而今落寞情怀.其中描写往日的物态人情,精细入微.全词章法上对比鲜明,反衬有力,大起大落,构织绵密.。 7.诗经里的蒹葭和月出,两者的异同和赏析问题1.蒹葭: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 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月出中的佼人指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 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 2.在人物形象中都是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 3.蒹葭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 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 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 4. 蒹葭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 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月出》见月怀人,能道意中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