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困

1.《困誓第二十二》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孔子门人【原文】子贡问于孔子曰:“赐倦于学,困于道矣,愿息而事君,可乎?”孔子曰:“《诗》①云:‘温恭朝夕②,执事有恪③。

’事君之难也,焉可息哉!” 曰:“然则赐愿息而事亲。”孔子曰:“《诗》④云:‘孝子不匮⑤,永锡尔类⑥。

’事亲之难也,焉可以息哉!” 曰:“然则赐请息于妻子。”孔子曰:“《诗》⑦云:‘刑于寡妻⑧,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⑨。

’妻子之难也,焉可以息哉!” 曰:“然则赐愿息于朋友。”孔子曰:“《诗》⑩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

’朋友之难也,焉可以息哉!” 曰:“然则赐愿息于耕矣。”孔子曰:“《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绚,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耕之难也,焉可以息哉!” 曰:“然则赐将无所息者也?”孔子曰:“有焉。自望其广,则睾如也;视其高,则填如也;察其从,则隔如也。

此其所以息也矣。” 子贡曰:“大哉乎死也!君子息焉,小人休焉。

大哉乎死也!” 【注释】 ①《诗》:此指《诗经·商颂·那》。 ②温恭朝夕:成天都要温和恭敬。

③执事有恪:行事要恭敬谨慎。 ④《诗》:此指《诗经·大雅·既醉》。

⑤孝子不匮:孝子的孝心永不竭。 ⑥永锡尔类:孝的法则永远传递。

旧注:“匮,竭也。类,善也。

孝子之道不匮竭者,能以类相传,长锡尔以善道也。” ⑦《诗》:此指《诗经·大雅·思齐》。

⑧刑于寡妻:给妻子做出典范。刑:典范。

寡妻:指嫡妻。旧注:“刑,法也。

寡,适(嫡)也。御,正也。

文王以正法接其寡妻,至于同姓兄弟,以正治天下之国家者矣。” ⑨以御于家邦:以此来治理国家。

御:治理。家邦:国家。

⑩《诗》:此指《诗经·大雅·既醉》。朋友攸摄:朋友要互相帮助。

攸:语助词。摄:佐助。

摄以威仪:使礼仪合度。《诗》:此指《诗经·豳风·七月》。

昼尔于茅:白天去割茅草。尔:语助词。

于,取:引申为割。宵尔索绚:晚上搓绳。

亟(jí)其乘屋:忙忙盖屋顶。广:通“圹”,坟墓。

睾(gāo)如:高高的样子。填:填塞充实。

旧注:“填,塞实貌也。冢虽高而塞实也。”

隔:隔开。旧注:“言其隔而不得复相从也。”

【译文】子贡向孔子问道:“我对学习已经厌倦了,对于道又感到困惑不解,想去侍奉君主以得到休息,可以吗?”孔子说:“《诗经》里说:‘侍奉君王从早到晚都要温文恭敬,做事要恭谨小心。’侍奉君主是很难的事情,怎么可以休息呢?” 子贡说:“那么我希望去侍奉父母以得到休息。”

孔子说:“《诗经》里讲:‘孝子的孝心永不竭,孝的法则要永远传递。’侍奉父母也是很难的事,怎么可以休息呢?” 子贡说:“我希望在妻子儿女那里得到休息。”

孔子说:“《诗经》里说:‘要给妻子做出典范,进而至于兄弟,推而治理宗族国家。’与妻子儿女相处也是很难的事,哪能够得到休息呢?” 子贡说:“我希望在朋友那里得到休息。”

孔子说:“《诗经》里说:‘朋友之间互相帮助,使彼此举止符合威仪。’和朋友相处也是很难的,哪能够得到休息呢?” 子贡说:“我希望去种庄稼来得到休息。”

孔子说:“《诗经》里说:‘白天割茅草,晚上把绳搓,赶快修屋子,又要开始去播谷。’种庄稼也是很难的事,哪能够得到休息呢?” 子贡说:“那我就没有可休息的地方了吗?”孔子说:“有的。

你从这里看那个坟墓,样子高高的;看它高高的样子,又填得实实的;从侧面看,又是一个个隔开的。这就是休息的地方了。”

子贡说:“死的事是这样重大啊,君子在这里休息,小人也在这里休息。死的事是这样重大啊!” 【原文】孔子自卫将入晋,至河①,闻赵简子杀窦犨鸣犊及舜华②,乃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 孔子曰:“窦犨鸣犊、舜华,晋之贤大夫也。

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二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也,而杀之。

丘闻之刳胎杀夭③,则麒麟不至其郊;竭泽而渔,则蛟龙不处其渊;覆巢破卵④,则凰凰不翔其邑。何则?君子违伤其类者也。

鸟兽之于不义,尚知避之,况于人乎?” 遂还,息于邹⑤,作《槃操⑥》以哀之。 【注释】 ①至河:到了黄河。

②窦犨(chōu)鸣犊:窦犨:字鸣犊,晋国贤大夫。舜华:晋大夫,亦有贤名。

二人均被赵简子所杀。赵简子,即赵鞅,晋定公时为卿,卒谥“简”。

③刳胎杀夭:剖腹取胎。刳:剖开。

夭:正在成长的幼小生命。 ④覆巢破卵:弄翻鸟巢打破卵。

⑤邹:地名。《史记·孔子世家》作“陬”。

在今山东曲阜东南。 ⑥槃操:琴曲名。

【译文】孔子将要从卫国进入晋国,来到黄河边,听到晋国的赵简子杀了窦犨鸣犊和舜华的消息,就面对黄河叹息着说:“黄河的水这样的美啊,浩浩荡荡地流淌!我不能渡过这条河,是命中注定的吧!” 子贡快步走向前问道:“请问老师您这话是什么意思啊?” 孔子说:“窦犨鸣犊、舜华都是晋国的贤大夫啊,赵简子未得志的时候,依仗他们二人才得以从政。到他得志以后,却把他们杀了。

我听说,如果对牲畜有剖腹取胎的残忍行为,那么麒麟就不会来到这个国家的郊外;如果有竭泽而渔的行为,蛟龙就不会在这个国家的水中居住;捅破了鸟巢。

2.形容困也的成语

进退维谷

jìn tuì wéi gǔ

[释义] 维:语气助词。谷:比喻困难处境。进和退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语出] 《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正音] 维;不能读作“wēi”。

[辨形] 维;不能写作“唯”。

[近义] 进退两难

[反义] 进退自如

[用法] 用于无法摆脱困境时。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见“进退两难”(524)。

[例句] 她~;不知该如何是好。

[英译] be in a dilemma

3.《诗经》里的哪一首诗最能代表诗经,为什么

《国风·周南·关雎》

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原因:

《关雎》为《国风》之始。具有代表性。《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

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扩展资料:

写作手法: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

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4.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赋比兴中的什么创作方法

《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赋比兴中的“兴”表现手法。

《诗经 蒹葭》前两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继而引出该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

“兴”是借“彼物”来引出“此物”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它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中之一种。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蒹葭》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5.《诗经.蒹葮》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未晞”,未干。“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跻”,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6.诗经《柏舟》“泛彼柏舟 亦泛其流”什么意思 有什么深意 该如何理解

意思是柏木小船在漂荡,漂泊荡漾在水中。深意是以柏舟泛流起兴,首章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起兴,以柏舟作比。这两句是虚写,为设想之语。

用柏木做的舟坚牢结实,但却漂荡于水中,无所依傍。这里用以比喻女子飘摇不定的心境。因此,才会“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了,笔锋落实,一个暗夜辗转难眠的女子的身影便显现出来。

《柏舟》原文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译文

柏木船儿荡悠悠,河中水波漫漫流。圆睁双眼难入睡,深深忧愁在心头。不是想喝没好酒,姑且散心去邀游。

我心并非青铜镜,不能一照都留影。也有长兄与小弟,不料兄弟难依凭。前去诉苦求安慰,竟遇发怒坏性情。

我心并非卵石圆,不能随便来滚转;我心并非草席软,不能任意来翻卷。雍容娴雅有威仪,不能荏弱被欺瞒。

忧愁重重难排除,小人恨我真可恶。碰到患难已很多,遭受凌辱更无数。静下心来仔细想,抚心拍胸猛醒悟。

白昼有日夜有月,为何明暗相交迭?不尽忧愁在心中,好似脏衣未洗洁。静下心来仔细想,不能奋起高飞越。

扩展资料:

《国风·邶风·柏舟》创作背景

此诗的作者和背景,历来争论颇多,迄今尚无定论。简略言之,汉代时不仅今古文有争议,而且今文三家也有不同意见。

《鲁诗》主张此诗为“卫宣夫人”之作,说:“贞女不二心以数变,故有匪石之诗。”(刘向《列女传·贞顺》),《韩诗》亦同《鲁诗》说(见宋王应麟《诗考》)。《毛诗序》说:“《柏舟》,言仁而不遇也,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

这是以此诗为男子不遇于君而作,为古今文家言。今文三家,《齐诗》之说,与《诗序》同。

自东汉郑玄笺《毛诗》以后,学者多信从《毛诗》说,及至南宋,朱熹大反《诗序》,作《诗序辩说》,又作《诗集传》,力主《柏舟》为妇人之诗,形成汉、宋学之争论。元、明以降,朱熹《诗集传》列为科举功名,影响颇大,学者又多信朱说,但持怀疑态度的亦复不少。

明何楷、清陈启源、姚际恒、方玉润等皆有驳议,争论不休,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今人之《诗经》选注本、译注本各有所本,或主男著,或主女作。高亨《诗经今注》、陈子展《诗经直解》均以为男子作,而袁梅《诗经译注》、程俊英《诗经译注》又皆以为女子作。

这些争议概括起来主要是两派:一派认为作者是男性仁臣,另一派认为作者是女子。现代学者多认为是女子所作。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国风·邶风·柏舟

7.诗经中有哪些诗句描写女子有美德

满招损,谦得益。 《尚书》

1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2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3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离骚》

4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5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

6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

7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

8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

9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1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

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1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13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1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15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周易〉

16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7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

1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9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20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21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

22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2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25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26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27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

28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29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

3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31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论语〉

3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3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

34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报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节约)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梅花香自苦寒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士不求有用于世,但求无愧于世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