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句中有舍生取义的三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在对待生于死、利与义的问题上,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孟子曾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从此,舍生取义成为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作为一种进步的人生观被一代代仁人志士当作评估人生价值的标准.这种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一直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壮士豪杰为了自己所追求的真理和梦想,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如群星般在历史的天穹上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一身侠胆的荆轲,高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终于血洒秦宫,慷慨就义;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留于后世的状元郎文天祥,用自己的生命为舍生取义作了最好的注解;直至近代,“一腔碧血勤珍重”的秋瑾女侠、“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先生,无不是舍生取义的楷模.他们将自己的生命火花凝铸于铁镣之中、迸发于刀光之上,流芳百世、永照后人. “舍生取义”是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的一种生死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这种生死观的真情表白.。 2.与舍生取义相关的诗词歌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鱼我所欲也》 望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