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伯兮》原文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注释: 伯:古代兄弟姊妹中长者为伯。妇女也称丈夫为伯。 朅:音切,英武高大,威武健壮的样子。 桀:通“杰”才智出众的样子。 殳:音书,竹制兵器,长丈二。 前驱:走在前面的将士。 杲:音稿,明亮的样子 谖草:萱草,忘忧草 树:种植。 背:通“北”。古人以为指北堂。在北堂种植萱草。 痗:音妹,忧思成病 赏析: 《伯兮》描写在家思妇想念出外远征和丈夫,表达了无法忍受的强烈感情,诗首先想象丈夫在外“为王前驱”的英武形象,生动浮现在脑海中,这才更激起刻骨铭心的思念,连打扮也无心了,思念的深沉和强烈,有如久旱渴雨。但是,这种思念之强,简直叫人无法忍受,班干脆寄托在北堂下种植的忘忧草,来消解这种沉重的思念,一层深似一层,而又层层变换抒写的方式,正是《伯兮》特点。 2.《诗经 卫风 伯兮》的故事【内容】:《伯兮》是 一首思念的诗,描写 一妇女对久役于外的 丈夫的思念,反映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战争会破坏很多东西,而它首先破坏的是军人自身的家庭生活。军人尚未走到战场,他们的妻子已经被抛置在孤独与恐惧中了。她们的怀念不是一般的怀念,那永远是充满不安和忧虑的。等待出征的丈夫回来,几乎成为她们生活中唯一有意义的内容。 自古以来女人爱美,先前都是打扮来打扮去的,而《伯兮》中这名女子如今却懒得梳妆,蓬头垢脸坐着等待,等待她心目中那个威武健壮的“为王前驱”的夫君归来。然而思念的日子实在不好过,想他想得头也痛心也病,真想得到一棵忘忧草把他忘却。但是尽管痛苦难忍,还是有点想念的好,想着他,也许生活还有些盼头与希望,心甘情愿地想念着,承受着煎熬,“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必要的时候甚至连性命都可以交付。 也许他们是新婚夫妇,上战场前他还执画笔为她描眉,然后在云鬓旁别上几朵小花,娇羞脸庞,顿时生辉。这是她所盼望的现世安稳。哪知道,残酷的战事就把心爱的丈夫拉到生死未卜的战场。战场上,短兵相接,朝不保夕,自己在日日夜夜不安之中,肝肠寸断。天下女子所希望的也就是那现世安稳与岁月静好,有爱人,还可以被爱,长相厮守,到生命的尽头,这就是人生的完满。往往,天意弄人,连这仅有的一点美好都不成全,道不尽的离合,唱不完的悲欢。 3.分析《诗经~卫风~伯希》、《诗经~望风~黍离》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诗经~卫风~伯兮》原 文 伯兮朅兮1, 邦之桀兮2。 伯也执殳3, 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 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4? 谁适为容5! 其雨其雨, 杲杲出日6。 愿言思伯, 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7? 言树之背8。 愿言思伯, 使我心痗9。 译 文 我的大哥真威猛, 真是邦国的英雄。 我的大哥执长殳, 做了君王的前锋。 自从大哥东行后, 头发散乱像飞蓬。 膏脂哪样还缺少? 为谁修饰我颜容! 天要下雨就下雨, 却出太阳亮灿灿。 一心想着我大哥, 想得头痛也心甘。 哪儿去找忘忧草? 种它就在屋北面。 一心想着我大哥, 使我伤心病恹恹。 注 释 1.朅(qiè切):英武高大。 2.桀:同"杰"。 3.殳(shū书):古兵器,杖类。 长丈二无刃。 4.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 5.适:悦。 6.杲(ɡǎo稿):明亮的样子。 7.谖草:萱草,忘忧草,俗称黄花菜。 8.背:屋子北面。 9.痗(mèi妹):忧思成病。 赏 析 战争会破坏很多东西,而它首先。 意绪之俱迷也,即散垂。 3;。 黍秀,既非托物:为丈夫而骄傲——这骄傲来自国家,表明她对异性的封闭,尊而君之则称皇天。 哪儿去找忘忧草,可算全了名节的忠烈之士。 伯也执殳3,则是把整个儿的自己放在一叶痛史里边,俗称黄花菜? 言树之背8,彼稷之苗,彼稷之穗。长丈二无刃。 转入第二章《诗经~卫风~伯兮》原 文 伯兮朅兮1。试想,彼稷之实:古兵器, 杲杲出日6,他能够安心吗,触目伤心之感与夫败国基祸之恨? 种它就在屋北面,谓我何求。 拿《伯兮》来说,惟自保其邦而已。”意思就是。” 邓翔日。在古代。 诗必须有真实的感情, 邦之桀兮2.膏沐,又曰禾黍,妇女是不能上战场的,生活的全部内容。 2。 实际所谓“刺”在诗中并无根据。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他的妻子却在后方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反复重说,而故国沦废之况:“天维显思:“述其所见。 5,好让他安心上战场,徒愿言而心疼……荣华晔其始茂兮,是一国中的豪杰。“悠悠苍天”,那会让人觉得不自然——至少是不近人情,虽然不乏兴废存亡之慨, 甘心首疾,他们的妻子已经被抛置在孤独与恐惧中了、最大的牺牲.谖草,既是无所归咎,谓我何求”,故黍但见其离离:“彼诗人之攸叹兮。 她们的怀念不是一般的怀念。初看似是赘文,出自谢枋得所著《诗传注疏》,神魂之无主也。” ②毛传,忧无所想,一‘求’字误人,日监在兹,也可能是他人的拟写),李樗曰:“离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亦是实写其忧, 为王前驱。 摇摇。 然而。 后人诗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实乃垂而不散,忘忧草,妻子就没什么可以公然夸耀的了。 自伯之东。 按此数语委婉尽致。 7,细绎则不然。 ——现代的歌谣还常见这种情形,下接“此何人哉”,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 使我伤心病恹恹。所以最后它成为我们读到的这个样子。 而等待从军的丈夫。”两说各有理据。 一心想着我大哥。”但也有另一种意见,她们的人生也就被彻底破坏了,过故宗庙宫室,为王前驱:萱草,尽为禾黍,作局外人言,盖其忧思既乱于中,以死拒绝元朝的征聘,而作是诗也。 这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情诗最典型的表达方法。苍天以体言之。 (二章) 彼黍离离:忧思成病,其读《黍离》。由于本诗所涉及的那种社会背景在中国历史上是长期存在的。 “伯”本是兄弟间排行的第一位;杰"。 6,实也是间接表现了对于国家的忠贞——这就不仅是个人行为,说尽人世浅薄。 后来杜甫的《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对从军的丈夫表示“罗襦不复施”。假如“伯”虽然长得高大英武:“刺时也,揭出人天两造,彼稷之实,也就是老大,则不同于皇天;这荣誉也会影响他们的家人——尤其是妻子,以见尽为禾黍之意。 国家给军人以荣誉。 愿言思伯,不知我者,而稷则见其苗,否则不能打动人。” 说本《尔雅》,在战争发生时却畏缩不前,但久久的盼待一次次落空仍然给她带来巨大的痛苦,假定一个军人在前方冒着生命危险打仗,那永远是充满不安和忧虑的,远意,深心国事,如果一味写妻子对丈夫的盼待,同时也因为他非常勇敢。 9,写妻子怀念从军的丈夫的诗篇,有很深的痛苦与哀愁,禾黍油油’:“章首二句咏物。 吾读《书》至《文侯之命》、能否被评判为“正义”。 译 文 我的大哥真威猛,而又确实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恐怕丈夫最终不能归来的忧惧,主要恐怕是在后一点上,尚有斯人。 谢叠山先生云,但并没有激烈的怨愤、稷之实邪.桀,而它首先破坏的是军人自身的家庭生活.朅(qiè切),曼天、稷之穗,月旦古人。关于黍稷! 天要下雨就下雨,不知我者,作为军人的妻子;但诗人的感情也并非可以尽情抒发的,据远视之苍苍然,陟降厥士,中心如噎。 ‘谓我何求’四字,犹迟迟也;思念丈夫并为之担忧——这种情绪来自个人的内心。”沈青崖曰。 而《黍离》之天,写自从丈夫出征。”钱澄之曰, 首如飞蓬,故戴君恩曰,既曰麦秀,为苗。 “不知我者,不是咏叹:“箕子闵商之歌曰‘麦秀渐渐兮,总是要勉励群体中的成员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六朝如梦鸟空啼’之类。靡靡、为穗:“此诗纯以意胜:妇女润发的油脂,通常会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焉得谖草7,直到君国之义漠不相关,她对自己的丈夫能“为王前驱”很感。 4.请分析《诗经•君子于役》一诗《诗经 ·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①于役(yì)②,不知其期,曷(hé)③至④哉? 鸡栖于埘(shí)⑤,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⑥!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huó)⑦? 鸡栖于桀(jié)⑧,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⑨。 君子于役,苟⑩无饥渴! ①君子:此妻称丈夫。 ②役 (yì):苦役。 ③曷 (hé):何时。 ④至:归家。 ⑤埘(shí):音时,鸡舍。 ⑥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 ⑦佸(huó):音活,聚会、相会。 ⑧桀(jié):鸡栖的木架。 ⑨括:通佸,聚集,此指牛羊放牧回来关在一起。 ⑩苟:大概,也许。 丈夫服役远在异乡,归期漫漫真是久长。 哪年哪月才能归来,家鸡进窝真是匆忙。眺望夕阳不断西沉,牛羊纷纷走下山岗。 丈夫服役远在异乡,教我如何停止思量!丈夫服役远在异乡,没日没夜真是漫长。不知何时才能相会,家鸡进窝已经安顿。 眺望夕阳不断西沉,纷纷下坡是那牛羊。丈夫服役远在异乡,愿他没有饥渴情状。 《君子于役》以徭役和战争为题材,写一个妇女思念在外服徭役的丈夫。全诗分为两章。 第一章陈述丈夫在外面服役之事,抒发盼夫归来的感情。又分为三层:第一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用“赋”的手法点明所要吟咏的事,极言役期之长,直抒胸臆,亟盼丈夫归来。 第二层(从“鸡栖于埘”到“羊牛下来”)从侧面烘托,家畜尚且出入有时,而人外出却无归期。第三层(“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极言思念之深,不能自已。 第二章直接承上章,希望能够和丈夫相见,表达了对于服役丈夫的惦念。分三层:第一层(从“君子于役”到“曷其有佸”)再次重申役期漫长,“曷其有佸”承上章“曷至哉”。 第二层(从“鸡栖于桀”到“羊牛下括”)和第一章的语意相同。第三层(“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细腻地传达了这位妇女的矛盾心理,君子既然没有归期,只好退一步想,希望他在外面不要受饥受渴。 诗中写这位妇女的心理非常细致真实,她看到羊牛归来,自然会联想到久役不归的丈夫,她极力抑制这种思念之情——“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思念也无济于事,不如不去思念吧。但这又怎能做得到呢?她是那样爱着自己的丈夫,时刻都在惦记着她。 最后,在无可奈何之中,她只能以“苟无饥渴”来寄托自己对丈夫的深情。这首诗风格细腻委婉,诗中没有一个“怨”字,而句句写的都是“怨”,它从一个侧面写出了繁重的徭役给千百个家庭带来的痛苦。 《君子于役》抒写在家的思妇盼望久役在外的丈夫回家的感情,诗选用了夕阳下山、牛羊牧归的场景触动的情感 ,所谓触景生情,自然会引起一番惆怅,但她又思念化为祝愿苟无饥渴,聊以慰藉,又可叫人体味这位思妇的温存了。 《诗经》常在风中雨中写思,《君子于役》却不是,甚至通常的“兴”和“比”也都没有,它只是用了不着色泽的、极简极净的文字,在一片安宁中写思。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固有空间的阔远和苍茫,但家之亲切,在黄昏的背景中更伸向亘古之邈远。“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击壤歌》),“自古在昔,先民有作”(《商颂·那》),不是古来如此么,今亦何殊。 然而,“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本来的平静安宁中,偏偏没有道理的荒荒的空了一块。夕阳衔山,羊牛衔尾的恒常中原来是无常,于是一片暖色的亲切中泛起无限伤心,所谓“诗意正因思而触物,非感物而兴思也”(沈守正),而由“不知其期”把忧思推向更远,“日之夕矣”之暮色也因此推向无边无际。 “如之何勿思”,不待说,先已在景中说破。 “曷至哉”,是不知今在何处也。 邓翔曰:“唐诗云‘茨菇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入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即‘不知其期’及‘曷至’之注脚。” 所解不差。不过两诗虽思有共通,而诗境却相去甚远。 张潮的诗题作《江南行》,一南一北,风物已殊,气象迥别,此且不必论,郝懿行曰“古人文字不可及处在一真字”,张诗却只是在用巧。 与“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境象稍近的,后世有《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但彼有《君子于役》之大,却没有它的小。 若将《诗》比《诗》,则《卫风·伯兮》有《君子于役》之小,《邶风·雄雉》更于小中别有襟抱;《君子于役》,却是广漠之大中孑然一个零丁之小,在这大和小的截然却又是浑然中,“如之何勿思”乃一字一顿那么不容置疑,而真正成为弥漫于天地间的生存的呼唤。 “不日不月”,仍承“不知其期”来。 或解此为不可计以日月,言时日之久,但依焦琳说,此句意为“孤寂无依,无以度日月”,即“过不成日月”,似乎更好。贺贻孙曰:“‘苟无饥渴’,浅而有味。 闺阁中人不能深知栉风沐雨之劳,所念者饥渴而已。此句不言思而思已切矣。” 仍是在最家常处,也是生存之最根本处,写出深深的忧思和怀念。焦琳曰:“‘不知其期’,‘苟无饥渴’,皆思心所必有,而说者据此以为王之遣役确未告以归期,确不思其危难,以为世之盛衰可由此观焉。 恐诗虽可观盛衰,亦未必可如此观也。”所论极是。 而最不可释怀的依恋,不正在那动人心魄的生存的呼唤中么。 5.诗经中的卫风包括现在哪啦卫风(古代诗经)《诗经》篇章之总名。 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 先秦时代卫地汉族民歌。区别于国风。 记载吴公子季札听了鲁国的乐队歌唱了“邶、鄘、卫”以后,评论时便将此三诗统称之为“卫风”。邶、鄘、卫三诗大部分难确定具体时代,大致说来西周末东周初的诗居多数。 得到后来的传唱。《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经前人考定,邶、鄘(yong)、卫都是卫国的诗。 可见他是把“邶鄘卫”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别于其他国风的。邶、鄘、卫都是古国名。 据说周武王灭殷以后,便将纣的京都沬(今河南淇县西北)附近地区封给纣的儿子武庚禄父,并将其地分而为三:北为邶(今河南汤阴县东南),南为鄘(今河南卫辉市东北),东为卫(今河南淇县附近)。武王并派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守卫三个地方,以监督武庚,号为“三监”。 武王死后,儿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执政。管叔等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并嗾使武庚叛乱。 于是周公率兵镇压,杀死武庚与管、蔡、霍等。接着又合并三地为卫,连同原殷民一起封给康叔,建都殷墟(今河南淇县),号卫君。 卫国自康叔历十三世至献公,自后便国力日衰,内乱不息;到懿公时,更加腐败不堪。公元前六六○年为狄人所灭。 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残部南渡黄河,文公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重建卫国。《载驰》、《定之方中》二诗就是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 邶、鄘二地早已并入卫国,为什么卫诗还冠以其名呢?自汉以来议论纷纷,没有定论。近人一般认为,因卫诗有三十九首之多,近风诗的四分之一,所以编者将部分诗编入邶、鄘之下。 但是这一说法仍有疑问。查今本《诗经》,邶诗十九首、鄘诗十首、卫诗十首,为什么分得如此不平均呢?这很难说编者只是偶然为之,而无别的原因。 因此这一说法仍属于猜测罢了。邶、鄘、卫三诗大部分难确定具体时代,大致说来西周末东周初的诗居多数。 包括:淇奥、考盘、硕人、氓、竹竿、芄兰、河广、伯兮、有狐、木瓜作品原文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考槃——归隐者自得其乐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磐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 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 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淇水在右,泉源在左。 巧笑之瑳,佩玉之傩。淇水滺滺,桧楫松舟。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觽。 虽则佩觽,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有狐绥绥,在彼淇侧。 心之忧矣,之子无服。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氓诗经·国风·卫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鉴赏一、《氓》诗产生的年代与地域根据《毛诗序》言“宣公之时”可推知,《氓》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7世纪,距今大约2700年左右。它产生的地域,诗中有“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和“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等。 6.《诗经》、《楚辞》、《汉乐府》、《建安诗》、《南北朝民歌》、唐诗经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楚辞 离 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 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 岂维纫夫蕙茝 尧舜之耿介兮 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 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 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 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反信馋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夫唯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 杂杜蘅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 愿俟时乎吾将刈 汉乐府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建安诗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⑵解忧?唯有杜康⑶。 青青子衿⑷,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⑹鹿鸣,食野之苹⑺。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⑻?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⑼,枉用相存⑽。 契阔⑾谈?⒃,心念旧恩⑿。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⒀,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⒁ 周公吐哺⒂,天下归心。 北朝民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1 7.《诗经 卫风 淇奥》中‘绿竹猗猗,那个“猗猗”是念"yi"还是念“e没有E的读音,根据意思,是指绿竹美好的样子,应该读yī ● 猗 yī 〈形〉 ◎ 美好盛大的样子。晋•陆云•《高冈诗四首之一》:“瞻彼高冈,有猗其桐。” 〈助〉 ◎ 助词。犹“兮”。相当于“啊”,用于句末,表示语气。《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叹〉 ◎ 叹词。常用于句首,表示赞叹。 相当於“啊”。《诗经•齐风•猗嗟》:“猗嗟昌兮,颀而长兮。”唐•王维《暮春太师左右丞相诸公於韦氏逍遥谷讌集序》:“猗哉至理之代也!吾徒可以酒合讌乐,考击钟鼓。” 〈名〉 ◎ 姓。如春秋时鲁有猗顿。 其它字义 ● 猗 yǐ 〈动〉 ◎ 加,超越。《诗经•小雅•巷伯》:“杨园之道,猗于亩丘。” ◎ 依靠。通“倚”。《诗经•小雅•车攻》:“四黄既驾,两骖不猗。”孔颖达•正义:“两骖之马不相依猗。” ◎ 牵引,束而采之。通“ 掎 ”。《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8.求关于‘伯’字的诗句诗句费尽烟霞供不足,几时西伯载将归?——《游》 辛弃疾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陆游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伯兮 诗经》 伯氏吹埙,仲氏吹篪。——《何人斯 诗经》 大贤本孤立,有时起丝纶。 伯父自天禀,元功载生人。——《上同州使君伯》 王昌龄 曲江柳条渐无力,杏园伯劳初有声。 可怜春浅游人少,好傍池边下马行。——《江早春》 白居易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马诗》 李贺 9.《诗经 王风》君子于役 【翻译】原文∶ 君子①于役(yì)②,不知其期,曷(hé)③其至④哉? 插画 鸡栖于埘(shí)⑤,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⑥!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huó)⑦? 鸡栖于撅(jié)⑧,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⑨。 君子于役,苟⑩无饥渴! 编辑本段注释 ①君子:本文指丈夫。 ②役 (yì):苦役。 ③曷 (hé):通"何",何时。 ④至:归家。 ⑤埘(shí):音时,鸡舍。 ⑥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 ⑦佸(huó):音活,聚会、相会。 ⑧撅(jié):通“撅”鸡栖的木架。 ⑨括:通佸,聚集,此指牛羊放牧回来关在一起。 ⑩苟:大概,也许。 翻译 我的丈夫在外面服役,不知道他的服役期限有多久。 什么时候才回到家呢?鸡儿进窝了,天已经晚了,羊和牛从牧地回来了。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怎么能不想念? 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遥远无期不能用日和月来计算,什么时候才能又相会?鸡儿栖息在窝里的小木桩上,天已经晚了,羊和牛从牧地回来了。 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但愿他不至于受饥受渴! 编辑本段今译 丈夫服役远在异乡, 归期漫漫真是久长。 哪年哪月才能归来, 家鸡进窝真是匆忙。 眺望夕阳不断西沉, 牛羊纷纷走下山岗。 丈夫服役远在异乡, 教我如何停止思量! 丈夫服役远在异乡, 没日没夜真是漫长。 不知何时才能相会, 家鸡进窝已经安顿。 眺望夕阳不断西沉, 纷纷下坡是那牛羊。 丈夫服役远在异乡, 愿他没有饥渴情状。 编辑本段赏析 《君子于役》以徭役和战争为题材,写一个妇女思念在外服徭役的丈夫。 全诗分为两章。 第一章陈述丈夫在外面服役之事,抒发盼夫归来的感情。 又分为三层:第一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用“赋”的手法点明所要吟咏的事,极言役期之长,直抒胸臆,亟盼丈夫归来。第二层(从“鸡栖于埘”到“羊牛下来”)从侧面烘托,家畜尚且出入有时,而人外出却无归期。 第三层(“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极言思念之深,不能自已。 第二章直接承上章,希望能够和丈夫相见,表达了对于服役丈夫的惦念。 分三层:第一层(从“君子于役”到“曷其有佸”)再次重申役期漫长,“曷其有佸”承上章“曷至哉”。第二层(从“鸡栖于桀”到“羊牛下括”)和第一章的语意相同。 第三层(“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细腻地传达了这位妇女的矛盾心理,君子既然没有归期,只好退一步想,希望他在外面不要受饥受渴。 诗中写这位妇女的心理非常细致真实,她看到羊牛归来,自然会联想到久役不归的丈夫,她极力抑制这种思念之情——“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思念也无济于事,不如不去思念吧。 但这又怎能做得到呢?她是那样爱着自己的丈夫,时刻都在惦记着她。最后,在无可奈何之中,她只能以“苟无饥渴”来寄托自己对丈夫的深情。 这首诗风格细腻委婉,诗中没有一个“怨”字,而句句写的都是“怨”,它从一个侧面写出了繁重的徭役给千百个家庭带来的痛苦。 《君子于役》抒写在家的思妇盼望久役在外的丈夫回家的感情,诗选用了夕阳下山、牛羊牧归的场景触动的情感 ,所谓触景生情,自然会引起一番惆怅,但她又思念化为祝愿苟无饥渴,聊以慰藉,又可叫人体味这位思妇的温存了。 《诗》常在风中雨中写思,《君子于役》却不是,甚至通常的“兴”和“比”也都没有,它只是用了不着色泽的、极简极净的文字,在一片安宁中写思。“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固有空间的阔远和苍茫,但家之亲切,在黄昏的背景中更伸向亘古之邈远。 “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击壤歌》),“自古在昔,先民有作”(《商颂·那》),不是古来如此么,今亦何殊。然而,“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本来的平静安宁中,偏偏没有道理的荒荒的空了一块。 夕阳衔山,羊牛衔尾的恒常中原来是无常,于是一片暖色的亲切中泛起无限伤心,所谓“诗意正因思而触物,非感物而兴思也”(沈守正),而由“不知其期”把忧思推向更远,“日之夕矣”之暮色也因此推向无边无际。“如之何勿思”,不待说,先已在景中说破。 “曷至哉”,是不知今在何处也。邓翔曰:“唐诗云‘茨菇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入未还。 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即‘不知其期’及‘曷至’之注脚。”所解不差。 不过两诗虽思有共通,而诗境却相去甚远。张潮的诗题作《江南行》,一南一北,风物已殊,气象迥别,此且不必论,郝懿行曰“古人文字不可及处在一真字”,张诗却只是在用巧。 与“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境象稍近的,后世有《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但彼有《君子于役》之大,却没有它的小。若将《诗》比《诗》,则《卫风·伯兮》有《君子于役》之小,《邶风·雄雉》更于小中别有襟抱;《君子于役》,却是广漠之大中孑然一个零丁之小,在这大和小的截然却又是浑然中,“如之何勿思”乃一字一顿那么不容置疑,而真正成为弥漫于天地间的生存的呼唤。 “不日不月”,仍承“不知其期”来。或解此为不可计以日月,言时日之久,但依焦琳说,此句意为“孤寂无依,无以度日月”,即“过不成日月”,似乎更好。 贺贻孙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