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如逆旅,一苇以航的出处和全诗出自七堇年的《尘曲》。 原文: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稣合于言,安之若素。自言自语,无喜无悲。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三月桃花,四月欢唱,两人一马,明日故乡。 流浪陌路,暖然绯凉,写意人生,相识一场。 不关此世,不负己心,我自倾杯,且君随意。 全文的意思是说心里想去的地方,穿着朴素的鞋就可以到达,生命是一条逆流的河,即使乘一支芦苇也可以航行到远方。那些如同人间四月芳菲未尽时的美丽依旧暖上心头,所有的悲痛与伤痕都不是不能承受,三月桃花花开浓艳,四月欢唱歌声嘹亮,两人一马上路流光,明日便是天涯海角。 漫无目的行走流浪在陌生的世界,虽是三四月间的天气,也让人感到阵阵凉意。我所受之愁苦必是上天给予我的灾难,亦是我的福祉,流浪陌路,才发现人生原来就是一曲远方。 扩展资料: 此诗化用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原文: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代: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 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 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不要端着酒杯愁眉不展了。人生就是座旅店,我只是匆匆过客。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 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2.“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出自哪首诗出自七堇年的《尘曲》。 原文: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稣合于言,安之若素。 自言自语,无喜无悲。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三月桃花,四月欢唱,两人一马,明日故乡。 流浪陌路,暖然绯凉,写意人生,相识一场。 不关此世,不负己心,我自倾杯,且君随意。 全文的意思是说心里想去的地方,穿着朴素的鞋就可以到达,生命是一条逆流的河,即使乘一支芦苇也可以航行到远方。 那些如同人间四月芳菲未尽时的美丽依旧暖上心头,所有的悲痛与伤痕都不是不能承受,三月桃花花开浓艳,四月欢唱歌声嘹亮,两人一马上路流光,明日便是天涯海角。 漫无目的行走流浪在陌生的世界,虽是三四月间的天气,也让人感到阵阵凉意。 我所受之愁苦必是上天给予我的灾难,亦是我的福祉,流浪陌路,才发现人生原来就是一曲远方。 扩展资料《尘曲》是2010年10月11日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七堇年。 七堇年《尘曲》全书分为游记,散文,小说,三个部分。收录了七堇年后期零散见刊的精品散文,最新创作的精彩游记,以及中篇小说《尘曲》。 全书皆配以作者原创旅途摄影插图。 内容简介 图文雅丽的上品之作,睽违两年的精品呈现。 游记以行走路线为线索,所见所闻所感,行文清新淡雅,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都足以对读者的品位起到引领和定义的作用。 散文则是对以往经历、情感的一次回顾和思考,对人生和世事的领会,字里行间蕴藏着丰盛的情感和的深度的思考。 全新创作小说《尘曲》,突破七堇年以往风格,笔法泼辣犀利,讲述一个家庭在一天之间,集由机缘巧合,导致多年来平和表面下的激烈矛盾集中爆发。故事如戏剧一般展开,分为三场。 每个家庭成员各自埋在心底的隐秘往事一幕幕上演:父亲早年的与前妻的情感纠葛;儿子作为一个同志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以及女儿在大学期间独特的经历。 以不同年代出生,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主角:父,子,女,影射了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巨大疏离,和拒绝沟通的交流枷锁,一个屋檐下的一家人却各怀心事,内心悲怆宁肯独自承受或者与陌生人分享却不肯与至亲之人坦白相对。 细腻呈现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痛苦的挣扎。 参考资料:尘曲-百度百科。 3.“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全诗解析是什么凡是心所向往的地方,即便穿着草鞋也要前往;生命犹如逆行之旅,即便一叶扁舟也要向前起航;即便穿着草鞋也要前往,恋恋不舍,追逐梦想。 七堇年的《尘曲》里"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凡是心所向往的地方,即便穿着草鞋也要前往。生命犹如逆行之旅,即便一叶扁舟也要向前起航。 化用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和《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一句。七堇年化用的。 以及如果是按苏轼原意,逆旅应该是旅舍的意思,就是旅馆。 扩展资料: 全新创作小说《尘曲》,突破七堇年以往风格,笔法泼辣犀利,讲述一个家庭在一天之间,集由机缘巧合,导致多年来平和表面下的激烈矛盾集中爆发。 故事如戏剧一般展开,分为三场。每个家庭成员各自埋在心底的隐秘往事一幕幕上演:父亲早年的与前妻的情感纠葛;儿子作为一个同志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以及女儿在大学期间独特的经历。 以不同年代出生,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主角:父,子,女,影射了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巨大疏离,和拒绝沟通的交流枷锁,一个屋檐下的一家人却各怀心事,内心悲怆宁肯独自承受或者与陌生人分享却不肯与至亲之人坦白相对。细腻呈现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痛苦的挣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尘曲。 4.一苇以航是什么意思出自作者七堇年的《尘曲》一书,包含此句的内容如下: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三月桃花,四月欢唱,两人一马,明日故乡。流浪陌路,暖然绯凉,写意人生,相识一场。 不关此世,不负己心,我自倾杯,且君随意。 2。 此句解释:心里想去的地方,穿着朴素的鞋就可以到达,生命是一条逆流的河,即使乘一支芦苇也可以航行到远方。3。 引用典故:这句话是作者半原创的,其中部分有出处。 ① “素履所往”出自《易·履》:“初九:素履往,无咎。 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王弼 注:“履道恶华,故素乃无咎。” 高亨 注:“素,白色无文彩。 履,鞋也。 ‘素履往’比喻人以朴素坦白之态度行事,此自无咎。”后用以比喻质朴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世态度。 ②“一苇以航”同“一苇渡江”,是达摩祖师的宗教故事。达摩传说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立在苇上过江的。 5.“谁谓河广一苇可航”是什么意思河面并不宽广,一根芦苇就可以渡到对岸,故国并不遥远,踮起脚就可以望得到,夸张的修辞手法更加突出了客子思归而不得的焦急心情。 原文杭字,出自于《诗经·卫风·河广》,原文为“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文中杭的意思,是航行,渡过的意思。谁说河面宽广,我看一根芦苇就可以渡到对岸去,故国并不是很遥远,踮起脚就可以望到。 当然,文中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后来也说成语:一苇可航。是出自于《三国志·吴书·贺邵传》,“长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意思也是说一捆芦苇作成一只小船就可以渡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