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陆游和苏轼写的爱情诗的两者的对比陆游与唐婉——委惋凄绝的爱情诗章 《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依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继而,又读到唐婉以泪相和的答词: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长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 瞒,瞒,瞒。 初读这两首词,仅只是感慨于陆游孤绝细腻的文笔和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述。 然而放翁一代词雄,后人评论他“一扫宋词纤艳之风”,居然也写出了如此缠绵绯侧之作,未免有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之惑。 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此时诗人四十岁,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题“记梦”,是梦后记事,内容是“梦亡妻”。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的妻子王弗死于治平二年,距诗人写此词时正好十年。 十年时间,不论长短,都是有限的,但只就它横亘在生与死之间这一点说,就是永无休止的了。谁都明白,生者与死者是永远不能会面的。 这里“生死”两字,道出两个世界,用得十分沉痛。使其后的“两茫茫”不仅有了“全无所知”之感,而且有了“永无所知”之感。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 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诗人的一个假想。“相逢”,死者依然故我,而生者呢?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 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此时此刻,生者与死者若能相逢,也肯定是“不识”了。 这里有诗人的那种相逢不识的遗恨,更多的则是诗人回首往事,倍觉辛酸的慨叹。 下阕承接“相逢”写梦,境换而意相连。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正是由于“不思量,自难忘”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想念,才产生了诗人所绘下的梦境。夫妻相逢在梦中,现实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没有了。 往昔的美好时光出现在眼前--窗下,妻子对镜理妆,似乎是静谧、幸福的。然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这里与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映照。一说情思萦绕,怅惘空虚,一说纵使相逢,苦不堪言。 梦毕竟是梦,梦中还有着生死夫妻相逢的浪漫情调,哪怕这种浪漫是苦涩的,悲怆的。而在现实中,丈夫对亡妻的不可遏止的思念,则又是另一种情调了。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 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唐代开元年间,幽州衙将张某之妻孔氏死后,一日忽从冢中出,题诗赠张曰:“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 (《本事诗·征异第五》)苏轼化用其意,遥想亡妻在清冷的月光下“千里孤坟”的凄凉处境。此典用得贴切,不着痕迹。 并由于作者刻意用了“料得”这样一个主动词和“年年”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单位,使之不仅含有死者对生者的怀念,而且增加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使本词产生了双重的生死怀念之情,词的重量顿时倍增。王弗十六岁时嫁给苏轼,她天资聪颖,知书懂诗。 据《侯鲭录》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霁清,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色。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 可召赵德麟辈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这些都被苏轼一往情深地写进了王弗的墓志铭。 这说明,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不幸的是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 这无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对诗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正是由于与妻子的情笃,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持久。 这点在《江城子》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纵观全词,诗人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词,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相间,轻重结合,全无雕琢痕迹,却意义深远。 诗人选用《江城子》词调写悼亡之作,恰如其分。《江城子》词调,凡是有韵脚的地方,皆为平声,三、五、七言间用、迭用‘这样音韵谐。 2.描写情侣之间的诗句七夕诗 风雨七夕夜--啸之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 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 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 毕而卧。凄然入梦。 乙酉年七月初七。啸之记。 日暮晴空起墨云,无端又阻有情人。 一生几度一良夜?泪若倾盆又一年。 风雨七夕计已久,炎凉人事亦非鲜。 年来惯作孤灯读,哪管晴天或雨天. 七夕--啸之 一纸书成寄不成,远游长啸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辽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欲功名似易水,家国儿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 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 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 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 自掐檀痕教小伶。 秋夕 (唐)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夜女歌 (晋)无名氏 婉娈不终夕, 一别周年期。 桑蚕不作茧, 尽夜长悬丝。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 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 山眉澹碧月眉黄。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 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已多。 古意 (唐 )孟郊 河边织女星, 河畔牵牛郎。 未得渡清浅, 相对遥相望。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 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 月下穿针拜九宵。 他乡七夕 (唐) 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针易, 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 明月试看看。 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 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 月下穿针拜九宵。 鹧鸪天 七夕 (宋) 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 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田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离别,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归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七夕 (唐) 宋之问 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 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