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穆旦的诗歌《春》赏析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春,是一个被古今中外诗人写得太多的题材。想到它,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一系列相关词语与意象。那么,如何用陈旧的想像写出新的、给人以强烈感受的"春之歌"呢?新的感觉方式、新的诗学观念以及新的词语力量都是必须的。 穆旦是四十年代"九叶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也是现代诗人中非常成功的一个,他的创作被誉为"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袁可嘉语)。他对英美现代诗人特别是叶芝、艾略特、奥登的熟悉,对他们的诗歌理论与批评理论的吸收,以及他年轻的活力,都使他的诗歌具有突出的现代特质。在《春》这首小诗中,这一切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在穆旦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同色调的词语。其一是强烈而动感的:火焰、摇曳、渴求、拥抱、反抗、伸、推、点燃;其二是静态的:绿色、土地、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的对立, 春天内在的对立;也是"醒"与"蛊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窗子"是一种媒介,它分隔又联系了"欲望"与"看",从而带来第三组体现着张力共存的词语:紧闭、卷曲、组合。这三组词汇相互交织,组构了诗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诗歌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紧凑而充满张力的语言;以及饱满的节奏和集中的意象。 那么,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与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新的组合与新生。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三位一体,恰如光、影、声、色的赤裸与感官的和思想的敞荡,它们共同等待新的组合的出现。 诗人感受到对立观念的冲突:清醒/沉醉、沉滞/飞扬、根基/摆脱,通过与"春"相关的生动意象他们得以表现出来:绿色/火焰、拥抱/反抗、紧闭/赤裸、土地/花朵、泥土/歌、卷曲/伸入。诗人的情绪也在变化着,从暖风吹来的烦恼和欢乐,到紧张的痛苦。如窗和眼,他沉醉和观看着;如鸟,他歌唱和期待着。这是对生命中的新生和强力冲动的迷恋与等待。 2.穆旦 《出发》 的诗歌赏析出发 穆旦/诗 告诉我们和平又必需杀戮, 而那可厌的我们先得去喜欢。 知道了“人”不够,我们再学习 蹂躏它的方法,排成机械的阵式, 智力体力蠕动着像一群野兽, 告诉我们这是新的美。因为 我们吻过的已经失去了自由; 好的日子去了,可是接近未来, 给我们失望和希望,给我们死, 因为那死的制造必需摧毁。 给我们善感的心灵又要它歌唱 僵硬的声音。个人的哀喜 被大量制造又该被蔑视 被否定,被僵化,是人生的意义; 在你的计划里有毒害的一环, 就把我们囚进现在,呵上帝! 在犬牙的甬道中让我们反复 行进,让我们相信你句句的紊乱 是一个真理。 而我们是皈依的, 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1942年2月 1、此乃穆旦40年代诗作,因此读上去,还算较顺畅的了——他更早期一些诗作,简直没法读,当时读他,我还年幼着,谈不上有什么个人涵养,不似现在这般老了,一读他前期东西,忍不住要骂娘,气个半死,经常浑身颤抖,想杀人放火去。 必须承认:我内心极其残暴的一面,与受这类鸟诗的气,不无干系也!有一回,我竟说出了颇凶狠的话:操他祖宗! 2、说到祖宗,几乎可以这么说:在同时代(或大致同时代)人中,穆旦应为“去/中/国/化”最自觉、最过分、最用力的一个。某种程度上我可以理解他这个心态——那个年代嘛。 记得尤其清楚,王佐良先生好像说过,穆旦的胜利在于他对古代经典的彻底无知(大意)。穆旦也写过一些仿古诗,我读过,非常吓人的差,绝对的、必须的,零分。 3、穆旦的这个做法,可能是危险的。彻底背弃民族的古典,可能是会留下遗憾的。 郑敏先生就意识到了。很多年前,我读了郑敏一本书,书名好像是《诗歌和哲学是邻居》——书名究竟是不是这几个字,我记不得了,郑敏就为这个很是抱恨了一番,迄今我还记得郑敏先生抱恨之真、之深,给我触动不小耶。 4、不知穆旦晚年是不是也颇为抱恨,不知他为他诗歌的民族化做何感想、发何感慨。我对这个毫无兴趣。 毫无。 5、当然,我不喜欢穆旦。 我不喜欢这类东东。不可能喜欢。 6、尽管他晚年一些诗作,尚可读。但大体上的穆旦,伤害了我一颗善良、美好的心——啊,我曾经多么善良、美好! 7、很多年来,不少学院的所谓诗歌教授,是很激赏穆旦的,真是不解他们。 里面就有谢冕,好像。我不知那些教授是否在装逼。 对这个,我亦毫无兴趣。他们且装他们的逼去吧。 8、后来,再后来,我算是读了些书,知道海外有个名叫叶芝的,知道有个同性恋诗人名唤奥登的,并且我还知道鬼子打我们的时候,这个奥登来过中国,穆旦翻译奥登很卖力。仔细一读,捏鼻子猛读,发现,穆旦真的、简直就是在……奥登了(……,我不明说了)。 这个让我有些不服气了:你不能用你英语牛逼的优势,这么忽悠我们呀,说严重点,这是忽悠所谓的诗歌史呢吧。我说忽悠是不是用词严重了,我对这个亦毫无兴趣。 毫无。 9、毫无疑问,穆旦受过叶芝影响,更受过奥登影响——那简直就不能叫“影响”了,见8。 10、我万难接受这样的句子:告诉我们和平又必需杀戮…… 11、我更是万万无法接受这样的句子:知道了“人”不够…… 12、谈下个人读后感:A、前三节,诗人主要是写现实生存层面之压力、压迫。B、最后一节是对这个压力、压迫所做的反应:皈依上帝。 C、穆旦这类宗教意识的诗,还有不少。当然,穆旦皈依的上帝不是西方那种上帝——那可能是他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一种深层困惑的一道慰安的幻想吧,也只能是幻想。 D、读穆旦这类诗人的诗作,还是从节、段上去感觉吧,一个字一个字去抠,没必要,我觉得。读诗如果是受罪,何必去读?神经病?自虐倾向?我对付这类诗歌的办法就是:他这一段大致说了个啥,下一段又大致说了个啥,最后一段说了啥,合起来,说的是啥啥,哦,原来如此。 13、不说这首诗好——要细抠,甚至可得出这是首杰作的结论,那固然是过度阐释了——不想这么说。只能说:此诗在穆旦49年以前的诗作中,应算比较好读,好懂的,就是这样。 3.谁给我一首穆旦的诗歌配上赏析冬 1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只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激流溢于心田, 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2 寒冷,寒冷,尽量束缚了手脚, 潺潺的小河用冰封住了口舌, 盛夏的蝉鸣和蛙声都沉寂, 大地一笔勾销它笑闹的蓬勃。 谨慎,谨慎,使生命受到挫折, 花呢?绿色呢?血液闭塞住欲望, 经过多日的阴霾和犹疑不决, 才从枯树枝漏下淡淡的阳光。 奇怪!春天是这样深深隐藏, 哪儿都无消息,都怕峥露头角, 年轻的灵魂裹进老年的硬壳, 仿佛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袄。 3 你大概已停止了分赠爱情, 把书信写了一半就住手, 望望窗外,天气是如此萧杀, 因为冬天是感情的刽子手。 你把夏季的礼品拿出来, 无论是蜂蜜,是果品,是酒, 然后坐在炉前慢慢品尝, 因为冬天已经使心灵枯瘦。 你那一本小说躺在床上, 在另一个幻象世界周游, 它使你感叹,或使你向往, 因为冬天封住了你的门口。 你疲劳了一天才得休息, 听着树木和草石都在嘶吼, 你虽然睡下,却不能成梦, 因为冬天是好梦的刽子手。 4 在马房隔壁的小土屋里, 风吹着窗纸沙沙响动, 几只泥脚带着雪走进来, 让马吃料,车子歇在风中。 高高低低围着火坐下, 有的添木柴,有的在烘干, 有的用他粗而短的指头 把烟丝倒在纸里卷成烟。 一壶水滚沸,白色的水雾 弥漫在烟气缭绕的小屋, 吃着,哼着小曲,还谈着 枯燥的原野上枯燥的事物。 北风在电线上朝他们呼唤, 原野的道路还一望无际, 几条暖和的身子走出屋, 又迎面扑进寒冷的空气。 穆旦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不是对具体时空中自然景象的描绘,也不是象他的某些早期作品那样在季节氛围的烘托中展开对主体内部情绪和矛盾的描述,而是借助抽象化、概括性的描绘,在整体象征中传达一种思想哲理,这种抽象的表述,特别表现在对自然的季节特征及其所蕴含象征意味的发掘上,穆旦分别在1976年的5月、6月、9月和12月,写有一组以四季为题的诗歌《春》《夏》《秋》《冬》(它们的写作时间正好分布于四季,这也算是最低层次上的“写实”吧),诗人以自然季节作为像喻背景展开形象的思辩,在大自然的时序轮换和人生求索体验之间,建立了一种节律上的象喻关联,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尤其是《冬》一诗,大约是穆旦生前的最后一首诗作,也凝聚和概括了诗人晚年的人生感受和思考,在北方寒冷的冬季里,经受着精神和肉体的痛苦[17],诗人反复的吟诵:“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18],寒冷使心灵变得枯瘦,就连梦也经不起寒风的撕吼,唯有友谊和亲情聊可慰藉,唯有工作可以抵御它的侵袭,最后一节尤其有一种朴实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诗人以平实朴素的笔调,想象着冬夜旷野里一群粗犷旅人,在简陋的土屋里经过短暂的歇息后,又跨进扑面而来的寒夜,走上漫漫长旅,在“枯燥的原野上枯燥的事物”的广漠背景上,这些粗犷人群的身影使人砰然心动,这表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绝望的边缘里,诗人仍然不放弃生存、抗争和追问的努力。 4.对穆旦诗歌《赞美》的赏析,我的祖国 长江、黄河横越的山川 神洲处处呈现出灿烂 辉煌的征程 如金色的灯盏 光芒照亮了远航的船帆 我的祖国 您用睿智的灵魂 带领普天大众 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使祖国鲜花般娇艳 描绘出东方的璀璨 我的祖国 鲜花般美丽的祖国 从你的精神里 从你的蓝图中 读懂了燃烧的灵魂 开拓辉煌明天的艰辛 我的祖国 从边疆到海岸 有你的娇娆美丽 我怀揣质朴的情感 将满腔的深情遥寄 愿祖国更加繁荣璀璨 我的祖国 黄河、长江、长城 铸就了亘古的河山 改革、开放、发展 点亮世界的眼光 我自豪于祖国的辉煌 我的祖国 黎明般的太阳 怀抱着坚定的信念 将澎湃的斗志 化作永恒的执著 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伟大的祖国 东方文明的摇篮 犹如奔驰的列车 迎着世纪的曙光 擎起燃烧的信念 奔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赞颂祖国的诗歌二★: 祖国颂歌 ——————— ——————— 岁月承载着历史的脚步 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 走在世纪之初的我 想到祖国,满怀激情 祖国—— 在这里 我为您放歌 祖国啊,祖国—— 您是千年历史的积淀 文明源泉的汇合 您是黄河壶口的飞瀑 铺满天山的白雪 您凝重而深邃 宽广而博大 滔滔江河是您的鼻息 沸腾海洋是您的血液 您是世界的主题 是我生命的一切 祖国啊,祖国—— 您是天安门城楼的一声呐喊 社会主义熊熊燃烧的火焰 您是人民革命的一声号角 乘风破浪的一张风帆 您坚强而自信 进步而前卫 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活跃着您的智慧 东方蒸腾的旭日喷薄着您的活力 您是世界的创作者 社会主义的实践家 祖国啊,祖国—— 您是南海之滨的一缕春风 罗湖小村的一抹朝阳 您是青藏高原的一道铁轨 塔里木油田的一组井架 您远见卓识 艺高胆大 小渔村的翻天巨变证明了您的胆识 人民满脸的微笑写的是你的伟大 祖国—— 您创造了生活 改造着世界 祖国啊,祖国—— 您是世界和平飘扬的旗帜 人类文明进步的使者 您是捍卫真理的勇士 哺育子女的妈妈 您正直而博爱 坚强而慈祥 世界人民叹服您的胸怀 华夏儿女感激您的母爱 祖国—— 您抚慰了战火中人类的伤痛 送来了和平的黎明 祖国啊,祖国—— 您走过千年历史,跨越了世界文明 您明晰千古,坚定为英特纳雄耐尔生生不息 您仁慈博爱,捍卫着绿色与和平 我们为是您的儿女而自豪 我们为有这样的祖国而骄傲 祖国—— 我们与您同心 我们拥您前进 您的儿女们坚信 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世界的明天更美好 人类的明天更美好 ★赞颂祖国的诗歌三★: 祖国啊!这诗意的名字 弥漫着您的每一个季节 那是羽白色的鸽子 在蓝天下 唤醒了十月的第一个早晨 啊!祖国 我爱您爱得太深太久…… 十月啊!我的祖国 请赐给我一束火炬吧 我追随你的脚步 让每个梦境都滴着甜蜜 让所有的歌喉都沾满金色的音符 临摩你的日子—— 请为我铺开满天的彩霞 我要为你的葳葳蕤蕤注入永恒的活力 最初的十月 总是如热泪落花沾满回声 共和国的跫音走过你的心田 延伸到最激昂澎湃的旋律 在我的心中 您不仅仅是一座憩息的绿岛 你是一朵可供我踏着节拍上升的红云 无论山川、维谷、田畴、小径、苍海 无数次失败和成功使十月更加饱满 啊!祖国…… 十月的王冠为谁而戴? 十月的第一个早晨 在天安门前 我感受到丹桂的余韵 和丰收鼓乐的震响 我追忆汉白玉雕上那些历史的声音 思绪已变幻 飞舞的云彩 万里的江山 怎能不熏陶我美好的品格和操守?! 上升的十月 已千帆竞发 还有我的歌唱 我的祖国 ★赞颂祖国的诗歌一★: 习习的秋风啊!吹着,吹着! 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请将我的字吹成一簇鲜花, 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 ……然后又统统吹散, 吹得落英缤纷,弥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 ★赞颂祖国的诗歌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赞颂祖国的诗歌三★: 我的祖国 长江、黄河横越的山川 神洲处处呈现出灿烂 辉煌的征程 如金色的灯盏 光芒照亮了远航的船帆 我的祖国 您用睿智的灵魂 带领普天大众 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使祖国鲜花般娇艳 描绘出东方的璀璨 我的祖国 鲜花般美丽的祖国 从你的精神里 从你的蓝图中 读懂了燃烧的灵魂 开拓辉煌明天的艰辛 我的祖国 从边疆到海岸 有你的娇娆美丽 我怀揣质朴的情感 将满腔的深情遥寄 愿祖国更加繁荣璀璨 我的祖国 黄河、长江、长城 铸就了亘古的河山 改革、开放、发展 点亮世界的眼光 我自豪于祖国的辉煌 我的祖国 黎明般的太阳 怀抱着坚定的信念 将澎湃的斗志 化作永恒的执著 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伟大的祖国 东方文明的摇篮 犹如奔驰的列车 迎着世纪的曙光 擎起燃烧的信念 奔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赞颂祖国的诗歌四★: 祖国颂歌 ——————— ——————— 岁月承载着历史的脚步 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 走在世纪之初的我 想到祖国,满怀激情 祖国—— 在这里 我为您放歌 祖国啊,。 5.穆旦的诗歌《春》赏析赏析: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实为绿色的草在“火焰”上摇曳,在诗人眼里,春天的绿草幻化成了摇曳的“火焰”,不禁让人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译文: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然而此时的“野火”不是具有强大破坏性的事物,而是与春草合二为一,春草和火焰蕴含的内在生命力——一种疯狂的、野性的、难以抑制的原始冲动喷薄而出。 “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承接上一句,春草渴求拥抱花朵的原始欲望在膨胀。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这两行通过倒置(倒装)的手法,使读者产生一种错乱的感觉,我们可以还原为“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花朵伸出来,反抗着土地。” 以上四句通过春草与火焰、花朵与反抗者这两组相辅相成的意象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繁荣的生命图景。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如果”的假设,“是”的犹疑,表现了诗人内心对春天美好生命景象的不确定性。 “窗子”与窗外“满园的欲望”构成了一种遮蔽关系,“推开”则是解除这种关系的通道,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诗人对外部世界的不可预知性。 因此诗人变得犹豫不决,在一扇窗子的约束下与春天产生了遥远的距离。 “欲望”是个抽象名词,在这里通过“满园”的修饰得以具象化,“满园春色宫墙柳”、“春色满园关不住”的自然生命开始勃发涌动。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欲望”是邪恶的,“二十岁的肉体”被“永远的谜”所蛊惑(对应第一节“暖风吹来烦恼”),被“欲望”所蛊惑,肉体的紧闭与内在生命的“渴求”形成紧张对立的矛盾冲突“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这是一个悖论,一方面作为一只不能言语的“鸟”却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作为一只不能挥动翅膀的“鸟”却要飞翔,这怎么可能。 另一方面,泥土的沉重与鸟的轻盈构成强烈的反差,泥土养育了一代代的人,在艰难的成长过程中年轻的肉体(二十岁的我们)被外部美好的事物“点燃”,开始有意识地宣泄、舒展自身的力量,却只能“卷曲又卷曲”,想要发泄欲望,奋力向上飞翔“却无处归依”四处飘荡。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看不见摸不着的“光,影,声,色”,这一切“幻象”都被彷徨、苦闷、压抑的诗人看穿,诗人“痛苦着等待”新生,“等待伸入新的组合。”,从而完成一次诗人自我生命意义上的凤凰涅槃。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40年8月,穆旦毕业于西南联大,并留校任教。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关键时期;同年2月,诗人满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激情,毅然踏上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工作。 穆旦的代表作之一《春》即创作于此时。 全诗只有两节,第一节写大自然的春天,表面上写春天的景致,实际上是写对春天的感觉;第二节写生命的春天,在春天气息的催发下,青春正“为永远的谜迷惑着”,既写出了大自然春天的迷人,也写出了生命春天的焦虑与迷惘。 这首诗完美地运用了现代技巧,深邃、迷幻且富于内在的张力,意象的撞击和转换来得精彩而神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 6.谁给我一首穆旦的诗歌配上赏析穆旦的《春》赏析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迷迷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赏析 在穆旦的《春》里,我们读出了一个别一样的“春天”: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的新的组合与新生。 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是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的融合。 他们恰如光、影、声、色的赤裸与感官和思想的荡漾,它们新的组合的出现会更美、更诱人。 这首诗表现出“三美”。 动态美:火焰、摇曳、渴求、拥抱、等词展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静态美:绿色、土地、草与花朵等词是春天亘古不变的特征;对立美:“醒”与“迷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躁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 这些构成了诗歌的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 同时诗人将对生命中的新生和强力冲动的迷恋和期待——清醒/沉醉、沉滞/飞扬、根基/摆脱,通过与“春”相关的生动意象(绿色/火焰、拥抱/反抗、土地/花朵)表现出来。 春天是美好的,但又是易逝的,在美好面前,会更觉得人生苦短。 唯一的就是在迷恋中成长起来,在期待中看到自己拥有美好青春的希望! 扩展资料作者生平 作为师弟,穆旦与杨绛并无太多交集。1935年9月,当这位18岁的南开中学毕业生,满怀期待地进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时,杨绛和钱钟书乘坐邮轮刚抵英国。 倒是后来与穆旦、杜运燮等人撑起“九叶诗派”的辛迪(王馨迪),曾与杨绛一起出现在清华大学梁宗岱《法国文学》的课堂上。 穆旦早慧,16岁时所写的诗歌《流浪人》已发表于《南开中学生》杂志。 但是,像那个时代的许多诗人一样,他真正的诗歌生命并不长,主要集中于1937-1948年的十年左右,成果就是收入《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中的70首左右诗歌。 穆旦的写作高峰基本重合于抗战8年,粗率地说,他以一种更为强调综合的现代诗歌观念,刻写了那个时代的经验与知识分子“丰富与丰富的痛苦”,受到最初的赞誉,并在上世纪80年代后被推为中国现代诗人的高峰。 建国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32岁的穆旦丧失了继续写作的可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翻译。在此后20多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没有写作诗歌。 在1975年8月22日,在给一位有志于诗歌写作的舞蹈演员郭保卫的信中,穆旦写道:“我对于诗已近是隔门了,好像是出家人一样了……” 但也许是与青年人的谈诗论艺重新激发起他的创作热情,也许是命运冥冥中的安排,从1975年6月写下“戏作”《苍蝇》,到1977年2月因心脏病突发离世为止,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诗人接连写下近30首诗作,形成其创作生涯的又一高峰。 7.穆旦《赞美》赞美 穆旦 走不尽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 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 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 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 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 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 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 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 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 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 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 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 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 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因为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 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8.求 穆旦的赞美 赏析穆旦《赞美》赏析穆旦的《赞美》是一首意象繁密朦胧,表达新奇怪异,情思深奥晦涩的诗歌。 语文教材注解寥寥,教学参考书只收录了一篇介绍穆旦诗歌的评论文章,与《赞美》关系不大,市面上所见到的各种教辅丛书也有意无意的回避对此诗的解读,最近两三年的语文教学杂志、报纸也少有刊登解读《赞美》的文章,总之,一句话,《赞美》太难,《赞美》无解!我在第二次教《赞美》时,发现一个意外的情况:学生尽管不懂《赞美》,却对此诗非常感兴趣,提出了许多我备课时来不及细想深想或者是根本未曾考虑到的问题,我组织同学进行了讨论、研读,其现场气氛之热烈,学生质疑问难之积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热情参与教学和他们对此诗的强烈兴趣,促使我课后对此诗进行了仔细、深入的思考,现不揣浅陋,把个人的一些思考整理出来,与大爱分享。 《赞美》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人民虽然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作为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并为之歌唱,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劳苦大众,热爱苦难的祖国,热情赞美奋勇抗争的人民,这就是《赞美》的思想主旨,解读诗歌各节,必须紧扣这一主旨。 诗歌的第一节是对祖国辽阔而苍茫的土地、悠久而沉重的历史、贫穷而屈辱的民族的描绘,并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民族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热爱,诗人要去拥抱这一切,因为在这样的土地上,这样的民族已经站起来。 诗歌首先以众多的意象(前6句)来描绘祖国,充满着既爱又怨的复杂感情。这里既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密密麻麻的村庄,风光美丽的河流、草原和古朴动听的鸡鸣、狗吠;又有野草茫茫,风沙干燥,暗云低压和流水呜咽;还有荒凉而贫脊的土地,忧郁而黑暗的森林和悄然远逝的年代。 这些意象的铺陈排列,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土地的辽阔,人民的苦难和历史的悠久,给人的印象是既开阔苍茫,又沉重压抑。接着,诗歌又以“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的场景(7—11句)来描绘“我”的体会和感受。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故事层出不穷地发生,灾难铺天盖地地袭来,天空中没有展翅高飞、昂首放歌的雄鹰,大地上没有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爱情,人们“爬行”在遥远的天际,灰头土面,忍辱负重,从古代走来,艰难而缓慢地行进在现代。他们用“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在期待中绝望,在绝望中期待,显示出一种直面灾难,忍受屈辱,意志不屈,信念不垮的生存风范。 “(沉默的)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这一静态意象的出现犹如一尊雕像,寓永恒于瞬间,融无限于有限,直逼心灵,感人肺腑。眼睛何以干枯?是因灾难痛苦而泣泪成血,还是因苦苦期盼而无因无果?是因瘦弱老迈而目断神枯?还是因生活赤贫而满目枯干?“枯干的眼睛”何以依然期待?“泉涌的热泪”能够出现吗?假如出现,它能够抚慰那颗疲惫而憔悴的心吗?……是饥饿期待温饱,还是动乱期待和平?是黑暗期待光明,还是苦难期待幸福?……一双干枯的眼睛和一份执着的期待浓缩了人生的无限沧桑和民族的沉痛记忆。 隐隐约约之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孜孜以求,苦苦期盼的力量,一种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力量。穆旦通过一双眼睛写活了一个民族求生存,求自由的伟力。 最后,诗歌以一系列沉痛悲壮的意象(12---18句)来描写“我要以一切拥抱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骡子车和槽子船跟“带血的手”一样,表明“我”与“人民”是一体的,患难与共,休戚相关,都在过去的苦难,今天的血污和明天的希望中生活。 尽管人民苦难深重,屈辱重重,尽管“我”艰辛坎坷,流血负伤,但是“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我仍要“和你们一一拥抱”,拥抱里有同甘共苦和同仇敌忾,拥抱里有崇高敬意和无穷动力,拥抱里有保家卫国和浴血奋战,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二、三节则把整体凝化为一个具体,诗人赞美的目光和歌唱指向了一个具体的“农夫”,而他既是第一节诗中描绘和情感的凝聚,又是我们民族的代表和象征,其描绘更具体、细致,感情指向更深沉、专一。第二节描写“农夫”关键时刻的重大抉择。 他像祖祖辈辈一样在这块充满苦难沧桑的土地上生息繁衍,无言耕耘,肩掮希望和失望,承受了数不清的痛苦和灾难。当抗日的烽火燃起的时候,年轻人的热情感染他,救亡图存,保家卫国的思想激励了他,他毅然“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坚定地加入到抗战的时代洪流中去。 和人们的“演说、叫嚣、欢快、歌唱”不一样,他沉稳坚强,他“相信名词”(抗日救亡的思想),他和耕田种地一样无言地行动。尽管道路无限悠长,尽管前途充满了流血牺牲,可他义无反顾,坚强不屈,英勇无畏,视死如归,流血不流泪,男儿当自强!“放下古代的锄头”,一个极具视觉冲击。 9.现代诗及赏析在迷恋和期待中成长 ———穆旦的《春》赏析 徐贤友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迷迷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在穆旦的《春》里,我们读出了一个别一样的“春天”: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的新的组合与新生。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是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的融合。 他们恰如光、影、声、色的赤裸与感官和思想的荡漾,它们新的组合的出现会更美、更诱人。 这首诗表现出“三美”。 动态美:火焰、摇曳、渴求、拥抱、等词展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静态美:绿色、土地、草与花朵等词是春天亘古不变的特征;对立美:“醒”与“迷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躁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这些构成了诗歌的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 同时诗人将对生命中的新生和强力冲动的迷恋和期待——清醒/沉醉、沉滞/飞扬、根基/摆脱,通过与“春”相关的生动意象(绿色/火焰、拥抱/反抗、土地/花朵)表现出来。 春天是美好的,但又是易逝的,在美好面前,会更觉得人生苦短。 唯一的就是在迷恋中成长起来,在期待中看到自己拥有美好青春的希望。 10.求穆旦诗歌《春》的文章和赏析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迷迷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穆旦被认为是“四十年代最早有意识地倾向现代主义的诗人”。“他不但纯熟地运用现代派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并且把艾略特的玄学的思维和奥登的心理探索结合了起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诗歌风格。这首小诗就完美地运用了现代技巧,深邃、迷幻且富于内在的张力,意象的撞击和转换来得精彩而神异。 这首诗写的是“春”,但通篇没有直观的描摹,诗人注重的是他的直觉。这种直觉又不同于意象派的“直接处理”,而是铸进了复杂玄奥的思辩智性。“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春草蓬勃摇荡,被诗人幻化为绿色的火焰,这不仅是形似,更主要的是春草顽强的生命力与火焰的野性有着内在精神上的联系。春天万物苏醒,一切都汹涌着难以抑制的激情,春草被注入了诗人的激情,它的摇曳就成为一种渴求,—种原欲的喷薄,它是在呼唤花朵。花朵也是强悍的,受着春的召唤,它“反抗着土地”,露出自己的芽苞和蓓蕾,像一只只冲动的喇叭。“反抗”二字,准确而深刻地展开了春天的性质,它使我们联想到更广远的东西,冬天土地的寒冷僵硬、花朵在黑泥巴中不屈的抗争……这样,绿草是野火冲腾,花朵是反抗者,一个充满生机和竞争的春天就被诗人表现出来了。这不是现象!草和花不是现象,而是精神,是本质;是诗人穿透表面秩序看到隐蔽秩序的精神能力的体现,有着深层的智性特征。“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欲望”是个很抽象的名词,但在这里又具有高度的“具象的抽象”性质。因为前面已有春草——火焰、花朵——反抗者这两组意象,这里用“欲望”来把握,真是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满园的欲望”,使你感到一派无羁的春意正轰轰地逼上来了!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这是写青年人生命的勃发与阻遏。二十岁的灵与肉,在这充满欲望和创造活力的春天,更加骚动不宁。那“水远的谜”就是生命内部的冲突,青年人为它所“蛊惑”,他们要宣泄、要创造,因为他们的生命也燃着“绿色的火焰”,开着反抗的花朵!但人的生命意志并不能如自然那般恣肆,他还被“紧闭”着,像一只泥土做成的鸟儿,那歌声那翅膀是怎样地无望呵!他们徒有冲动,但“却无处归依”,他们被春天“点燃”,但只能“卷曲又卷曲”。这里出现了双声部写作,自然的春和人类的青春构成反差,人受到压抑,他在内部激烈地斗争着,积累着打破压抑的内在力量。这是四十年代初(此诗作于1942年),有理想、有气节的青年知识分子普遍感受到的一种心态。他们有欲望,但无可施展;有力量,又“无处归依”,就这样置身于仿惶、苦闷而又坚韧不屈的氛围中。但诗人意识到,“春”是一种必然,创造和反抗是一种必然,自然界的一切都在昭示人们:“光,影,声,色,都已经亦裸,/痛苦着,等待伸人新的组合”。嗷,“痛苦着”;“等待”。这就是此诗的底层意蕴了!深刻的心理透视于此可见。这首诗,以自然充分释放的力来对比人被压抑的力,最后得出的结论却不是悲观。“新的组合”是什么?是人像自然一样健康、解放,以“春”的姿容加入这自然的合唱!以新的创造迎来人类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