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国风;卫风;淇奥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 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 瑟兮僴兮。赫 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注释 卫武公为周平王卿相,年过九十,深自儆惕,有文章,能纳人规谏。卫人颂其德,作此诗。 淇:淇水。奥(音玉):水边弯曲的地方。 绿竹:一说绿为王刍,竹为扁蓄。猗猗(音恶,平声):通阿,长而美貌。 匪:通斐,有文采貌。切、磋、琢、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均指文采好,有修养。 瑟:庄严貌。 僩(音县):宽大貌。赫:威严貌。 咺(音宣):有威仪貌。 谖(音宣):忘。 琇(音秀)莹:美石,宝石。会弁(音贵变):鹿皮帽。 会,鹿皮会合处,缀宝石如星。 箦(音责):积的假借。 茂密的样子。 绰:旷达。 一说柔和貌。猗(音以):通倚。 重较(音虫觉):车厢上有两重横木的车子。为古代卿士所乘。 戏谑:开玩笑。虐:粗暴。 翻译: (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 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美丽良玉垂耳边,宝石镶帽如星闪。 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更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铜器般见精坚,玉礼器般见庄严。 宽宏大量真旷达,倚靠车耳驰向前,谈吐幽默真风趣,开个玩笑人不怨。) 赏析: 这是卫风的一首歌儿叫做《淇奥》,淇是指淇水,奥指的是河流的弯曲处。 在淇水汤汤,曲岸回环的岸边沙洲,有一片竹林绿得青青翠翠。想必那是一个阳光碎金,微风明丽的傍晚,这淙淙流水边的竹林啊,修长幽静,映水和鸣,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心旷高远的心思。 而这样悠长的心思啊,又让人不由自主的联想起了一个绝世优秀的男子。 人的思维感觉真是奇怪,完全不相干的人和风景,竟然会在感动的灵犀间由此及彼,奇妙的联系起来。 就如看这个竹林的猗猗青青,就联想到了那个男子的优秀其华。这个不相干的联想啊,是思维里最微妙最幽深的感觉,在诗歌里,这个感觉就叫做“兴”。 诗歌的美,在于感觉上的美。卫风里的《淇奥》,就是在描述一个优秀的男子给人的美好感觉。 这个男子,容光绝世,优雅从容,气度沉稳,深藏如水。青儿每每读之,心里总是忍不住的惊叹到思慕,心里不尽的想象那高华的风采如玉如枳。 男儿若有相貌堂堂,却并不就此算得好男儿。男儿的好,在于气度,在于性情,在于其人格的魅力。 若是徒只相貌好,那便是流于男色,成了T台上的走秀。美则美矣,但并不触动内心,就如那个唐僧,其表雅尔,然说话念经却真是让人味同嚼蜡,毫无半点生趣,喜欢他的女妖精,多半都是惦念他的长生不老肉,没有多少倾慕的成份在里头。 可真真的空有一身好皮相了。 而《淇奥》里的卫武公,却是一个丰华绝代的好男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指其性情稳重尔雅,而“如金如锡,如圭如壁”则是指举止庸容高华。古人治骨曰“切”,治象牙曰“磋”, 治玉曰“琢”, 治石曰“磨”,一个男人的性情竟然如骨般硬朗,如象牙般高贵,如玉般光洁,如石般坚定不移。 举手投足之间,丰神俊朗,如金锡圭玉白璧般流光溢彩,那该是如何的灼灼其华,照人眼目?这样的男儿,既便是远远的看见,不曾交得一语半句,也会是照耀得女心女意都亮敞起来了。 更何况这个男子气度竟然如琴瑟的声音那样悠远不凡:“瑟兮僩兮”。 威仪棣棣,赞叹不已:“吓兮”和“晅兮”。哎,这样的男儿,一见便会刻骨铭心,永不磨灭,也难怪千百年后那个叫做青儿的女子无数次的在这首古老的《淇奥》里徜徉神思不已了。 古人炼句,直如妙手偶得的天籁,今人无论如何的遏尽文采的翻译,都是难以企及原句的优美。“如切如磋,如啄如磨” “如金如锡,如圭如壁”这样的句子,朗郎读之,只如吞珠嚼玉般,顿觉齿颊生香,美不可言。 而诗中对这个绝世男子华贵衣饰的描写“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更是让青儿艳羡那恰到好处的精炼美好,只觉是无可替代的好字。 其实,男儿注重衣饰,并非是坏事。 男子的衣装,也需与个性搭配讲究。青儿总是觉得,衣冠不整,穿衣看不出风格者,在性情举止上一定拖泥带水,甚而邋塌。 而华美的衣饰,于优秀的男子,往往是恰到好处的锦上添花。而内涵空洞无物的男子,无论穿得再是如何的个性轩昂,总透着一股子掩不住的脂粉浓墨走秀的嫌疑,要令人忍不住的觉得其面目可憎,避而远之了。 可见得男儿衣饰华美的程度,还要与性情品质相得益彰才是好。如同名剑佩雅士,红粉只合赠佳人般,衣与人,彼此都要相谐才是美。 而这个歌儿里其质如圭如壁的男子啊,耳垂宝玉,帽饰璀灿,“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真是衣与人相互映衬,照耀彼此的容光,如同好水泡好茶,其味更是绵长醇厚,令人回味不已。 然而,更让青儿眷恋的是:“宽。 2.求有关蜡烛的古诗,要多一些,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注释】 丝:与“思”谐音,表相思。 月光寒:言夜已渐深。蓬山:蓬莱山。 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青鸟:传为西王母使者。 后泛指信使。【简析】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 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 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 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 春蚕两句,千秋佳绝。李煜 【句】 乌照始潜辉,龙烛便争秉。 田娥 【杂曲歌辞·夜夜曲】 愁人夜独伤,灭烛卧兰房。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 【杂曲歌辞·第六彻】 闺烛无人影,罗屏有梦魂。近来音耗绝,终日望君门。 张仲素 【杂曲歌辞·宫中乐】 月彩浮鸾殿,砧声隔凤楼。笙歌临水槛,红烛乍迎秋。 薛维翰 【杂歌谣辞·古歌】 美人闭红烛,烛坐裁新锦。频放翦刀声,夜寒知未寝。 陈叔达 【自君之出矣(一作贾冯吉诗)】 自君之出矣,红颜转憔悴。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陈叔达 【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明镜罢红妆。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 杨师道 【咏舞】 二八如回雪,三春类早花。 分行向烛转,一种逐风斜。 蒋维翰 【古歌二首】 美人闭红烛,独坐裁新锦。频放剪刀声,夜寒知未寝。 孟浩然 【同张将蓟门观灯】 异俗非乡俗,新年改故年。 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燃。 韦应物 【同褒子秋斋独宿】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张继 【饮李十二宅】 重门敞春夕,灯烛霭馀辉。 醉我百尊酒,留连夜未归。 顾况 【山春洞】 引烛踏仙泥,时时乱乳燕。不知何道士,手把灵书卷。 权德舆 【玉台体十二首】 空闺灭烛后,罗幌独眠时。 泪尽肠欲断,心知人不知。 韩愈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月池】 寒池月下明,新月池边曲。若不妒清妍,却成相映烛。 3.求一首与蜡烛有关或者蜡烛的诗歌(要有讲解)最好是4句或者6句那种(1) 田娥 【杂曲歌辞·夜夜曲】 愁人夜独伤,灭烛卧兰房。 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 (2) 张仲素 【杂曲歌辞·宫中乐】 月彩浮鸾殿,砧声隔凤楼。 笙歌临水槛,红烛乍迎秋。 (3) 孟浩然 【同张将蓟门观灯】 异俗非乡俗,新年改故年。 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燃。 讲解: 元夕词是指词人在元宵节时所作的有涉元宵节俗的词。 《全唐诗补编》中收入的无名氏《上元词》:“金吾不禁元宵,漏声更莫催晓。”(《全唐诗续补遗》卷十六)虽然仅有两句,但却可以看作是最早出现的元夕词。 据沈松勤先生统计,两宋的元夕词共有四百九十三首(《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第241页),他认为:“从性质观之,宋代元宵词在应歌词和应社词之列,大都也是‘无谓’之作,其价值首先不在于纯审美的艺术,而在于闹元宵这一风尚习俗上,犹如茶词之于饮茶风俗,是张灯游赏的节序风俗孕育了元宵词,拓宽了宋词的创作领域,而元宵词作为节序风俗行为的表征,又丰富了张灯游赏的活动与内容。 ”(同上第250页) 但是,元宵节对于宋词的意义是否仅拓宽了其创作领域这么简单呢?我们在唐诗中见到的有关元夕的诗歌大都是对元宵风物的描写,其中亦不乏有铺排之处。 只有李商隐的《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诗云:“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全唐诗》卷五百四十一)和孟浩然的《同张将蓟门观灯》:“异俗非乡俗,新年改故年。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然。” (《全唐诗》卷一百六十)略有感慨之意。可见元宵节这一社会风俗进入文学作品,并非宋词的独到之处。 若仅仅以词中对元夕风物的描写论之,当然亦难见出元夕词的审美特征。 葛立方云:“应制诗非他诗比,自是一家句法,大抵不出于典实富艳尔。 夏英公和上元观灯诗云:‘鱼龙曼衍六街呈,金锁通宵启玉京。冉冉游尘生辇道,迟迟春箭入歌声。 实坊月皎龙灯淡,紫馆风微鹤焰平。宴罢南端天欲晓,回瞻河汉尚盈盈。 ’王岐公诗云:‘雪消华月满仙台,万烛当楼宝扇开。 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 镐京春酒沾周燕,汾水秋风陋汉材。一曲升平人共乐,君王又进紫霞杯。 ’二公虽不同时,而二诗如出一人之手,盖格律当如是也。”。 4.带继的诗经句子《访落》 年代: 先秦 作者: 诗经 访予落止,率时昭考。 於乎悠哉,朕未有艾。 将予就之,继犹判涣。 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 绍庭上下,陟降厥家。 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 《烈文》 年代: 先秦 作者: 诗经 烈文辟公,锡兹祉福。 惠我无疆,子孙保之。 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 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 於乎前王不忘。 《闵予小子》 年代: 先秦 作者: 诗经 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于乎皇考,永世克孝。 念兹皇祖,陟降庭止。 维予小子,夙夜敬止。 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 5.查找诗经,唐诗,元曲,诗词10首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太长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同上) 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宋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剩下的自己百度一下:长恨歌、蜀道难 6.求《诗经》、唐诗、宋词至少各五首关 雎【诗经·国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葛 覃【诗经·国风·周南】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卷 耳【诗经·国风·周南】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颓。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樛 木【诗经·国风·周南】 南有樛木,葛藟系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螽 斯【诗经·国风·周南】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7.搜集有关诗经有关的内容有什么好处古代民间百姓的智慧结晶,当然是好的,也是最早的流行歌曲. 诗经好看不好看因人而异。在古代它是必修课,管它好看不好看都得背诵,长大了再去理解。现代人如果没有具备一定的历史,古文,诗词知识,看诗经如同嚼蜡入胃,晦涩无味。若你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且想象丰富,那读诗经的情景自然不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行道迟迟。. 我心伤悲,。。. 这是叙述了一位退伍老兵在回家路上的一番感叹。 当你失恋迷茫时,懈逅读到这段文字,能否产生无限的感触与共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