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苏轼三父子的诗句

1.苏轼写爸爸的诗词

苏轼《送贾讷倅眉》就是写爸爸的: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

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

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还有在苏轼家庭聚会时一段佳话,说的是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以上供参考。

2.苏轼写爸爸的诗词

苏轼《送贾讷倅眉》就是写爸爸的: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

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

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还有在苏轼家庭聚会时一段佳话,说的是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

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

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

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

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以上供参考。

3.苏轼三父子是那些人

苏轼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

一 、苏洵教子

北宋大散文家苏洵的两个孩子苏轼和苏辙自小十分顽皮,在多次说服教育不见成效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从此,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便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

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并认真地读起来,从此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终成一代名家。

二、苏东坡爱种树

苏轼从小喜欢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树满松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三万株”虽然是夸张的修辞,足以表达喜爱之情。“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满山青青的松柏,寄托着苏轼的乡愁。

陕西凤翔。苏轼对城东的饮凤池进行修筑扩建,植细柳,栽莲藕,建亭台楼榭。“东湖柳”成为“关中八景”之一。

乌台案发,谪居黄州。苏轼在郡城东面山坡开荒种地,谓之“东坡”。建造草屋,谓之“雪堂”。他亲手种植了柳、桑、枣、栗等树。雪堂虽陋,宾客却众,柳下系马,折枝相送,君子之交,贵在知心。苏轼在庙堂之外收获了真挚的友情。

任杭州通判期间,苏轼疏浚西湖、修筑苏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给杭州增添了“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问柳花”的美景。

贬谪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在白鹤峰顶置地建屋,委托友人为他提供柑、桔、柚、荔枝、杨梅、枇杷、松、柏等果木,种植在新居周围。北宋时的岭南瘴气弥漫环境恶劣,林木森森果香芬芳,为他营造了诗意的田园生活。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取自唐朝白居易诗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后,闲暇之时经常栽花种树,并写下了大量借景抒情的诗作,其中多有“东坡”二字。

“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种树。”“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苏轼仰慕白居易,惺惺相惜,他自号“东坡”喜欢种树,种下的不仅是树,更是勉励自己拥有“乐天居易”的心态。

三、苏辙轶事

张方平对苏辙兄弟的品评 苏洵带苏轼、苏辙去拜谒张方平,张方平与兄弟二人谈论之后颇为惊赏。第二天出了六个题目,让他们拟作,而自己偷偷在壁间窥视他们的反应。

两人得题后各自运思。苏辙对某一题意有些疑虑,偷偷指著题目请示哥哥,苏轼也不答话,拿笔倒敲矮桌暗示语出《管子注》,苏辙疑而未决;又指著下一题,苏轼用笔把题目勾去,马上拟作文章。

出来交卷给张方平,张方平读了他的文章更为欣喜,而勾去的一题,并无出处,乃是他故意要测试这对兄弟才学的陷阱。第二天,张方平见了苏洵,告诉他说:“两位公子都是天才。大的聪明机敏,特别教人喜爱;但弟弟谨慎持重,成就可能会超过哥哥。”

扩展资料: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 。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苏

4.关于描写 苏轼的诗句

苏子瞻哀辞

张舜民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其实就是苏轼描写自己的。

还有廖行之的《青玉案》 、张舜民的《苏子瞻哀辞》这些吧。

廖行之 青玉案

片帆稳送扁舟去。又还踏、江湖路。回首京城旧游处。断魂南浦,满怀装恨,别后凭谁诉。

长歌击剑论心素。有志功名未应暮。自诵百僚端复许。归来犹记,东坡诗语,但草凌云赋。

张舜民 苏子瞻哀辞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5.形容苏轼的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十年生死两茫茫。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 苏轼《和董传留别》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6.【关于描写苏轼的诗句】

苏子瞻哀辞张舜民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其实就是苏轼描写自己的.还有廖行之的《青玉案》 、张舜民的《苏子瞻哀辞》这些吧.廖行之 青玉案 片帆稳送扁舟去.又还踏、江湖路.回首京城旧游处.断魂南浦,满怀装恨,别后凭谁诉.长歌击剑论心素.有志功名未应暮.自诵百僚端复许.归来犹记,东坡诗语,但草凌云赋.张舜民 苏子瞻哀辞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