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秦有哪些诗歌先秦诗歌包括《诗经》、《楚辞》和部分原始社会歌谣。 《诗经》是公元前六世纪以前的诗歌的总集。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里面共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的诗歌305篇。其中一部分是司乐太师所保存的祭歌和乐歌,另一部分––较多也较重要的部分––––是经过采集和整理的民歌。 这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颂”是“以成功告于神明”的祭歌。 现存的“颂”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计40篇。这些诗,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的典礼,“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都是西周的乐歌。 其中有叙事诗,有抒情诗,有对前代英雄人物的歌颂,有对当时政治的讽刺。共105篇,大部分是高度现实性的作品。 “风”是民歌,包括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就是所谓“十五国风”。十五个地方是: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等,大都在黄河流域。 “风”共160篇,大部分是人民抒发自己感情的作品。这些诗在《诗经》中占主要地位,比“雅”、“颂”更富于现实性。 《诗经》中的名篇有: “七月”,控诉社会的不平现象。 “伐檀”,揭发寄生阶级的不劳而食。 “硕鼠”,表达对剥削者的憎恨和对朦胧的“乐土”的热爱。 “六月”,表现为祖国统一而战斗的意志。 “采薇”,表现在艰苦环境下对祖国的忠诚。 “无衣”,表现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 “关雎”,表现男女青年的热烈追求。 “静女”,表现真挚的热烈的爱恋。 “氓”,表现妇女被男子遗弃的哀怨。 《诗经》的形式是以四言为主。 一首诗分几章,章与章只变换几个韵脚字,每章押不同的韵。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诗经》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赋”、“比”、“兴”三种。 “赋”,就是铺陈描写。 “比”,就是比喻。 “兴”,是先说一件事以引起所要说的事。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前两句就叫“兴”。 《诗经》在汉代以前只叫“诗”或“诗三百”。 “经”字是汉儒加上去的。如孔子说过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左传》中也常引《诗经》中的诗,常有“诗云”字样。 《诗经》和《尚书》、《礼记》、《易》、《春秋》一起合成儒家的“五经”,是儒家必读的经典。 孔子对《诗经》评价很高,如上边提到的那句,译出来就是“《诗经》中的三百首诗,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没有不纯正的”。对《关雎》,孔子这样评价:“《关雎》乐而不淫(放荡),哀而不伤(伤生)”。 孔子听了《关雎》的演唱之后,高兴地说:“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译文:从太师挚演奏的开始到《关雎》的结尾,丰富而美妙的音乐充满了我的耳朵啊! 战国后期,楚国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屈原,他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就是后世所说的“楚辞”。楚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句子长短不一,句式灵活,多用兮字。 当时写楚辞的人除屈原之外,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他们的作品大都散失了,只有宋玉还留下了《九辩》、《登徒子好色赋》、《风赋》、《高唐赋》、《神女赋》、《招魂》。 下面主要介绍屈原的作品。 屈原,名平,“原”他的字。 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家庭,受过很好的文化教养,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青壮年时很受楚怀王的信任。 但他后来被谗见疏,不被怀王信任了,以后又被流放,虽后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直到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 《离骚》是屈原的主要作品,也是我国最早的、最长的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 《离骚》的命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骚》者,犹离忧也”,即遭遇忧愁之意。诗里叙述了诗人的所以“遭忧”和反复曲折地表达了他的忧心之深。 这首诗几乎可以看作诗人的“自叙传”,它曲折尽情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离骚》表现了诗人眷念祖国和热爱人民的胸怀。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有宏伟的抱负,想挽救楚国的危亡,这些都在诗中表现出来。 《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首。 它不是一时之作,西汉时才被人把它编在一起,加上《九章》的名字。这些诗大都是诗人被疏远或流放在外作的,其中多表现了思念乡土的感情。 《九章》里的诗,除《桔颂》外,主题思想大都与《离骚》相同,而表现手法却有很大差别,这突出表现了屈原作品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九歌》共十一首,“九”是虚指。 这些诗与祠神有关。古人认为这是屈原流放时,见了当地民间祠神的乐舞歌辞,而写了《九歌》。 《九歌》所祠的神有太阳神(《东君》),主寿夭的神(《大司命》),主子嗣的神(《少司命》),黄河之神(《河伯》),湘水之神(《湘君》《湘夫人》),山神(《山神》),东皇太一神(《东皇太一》),云神(《云中君》),为国战死者之神(《国殇》),还有一首《礼魂》,共十一首。 《天问》。 2.诗经 古称什么古时候的称谓诗经古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扩展资料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