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手法句子

1.例举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句子各三个

赋比兴的手法 后人曾经把《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三种,这三者也确实是《诗经》最基本的艺术手法。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直接叙写的例子多不胜举,《豳风·七月》就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其他如《氓》中弃妇的不幸遭遇、《君子于役》中黄昏时分农家小院的情景、《击鼓》中对家乡妻子的深挚思念以及《溱洧》中男女相约游春的欢乐等,也都是用赋的手法直接叙写出来的。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诗经》民歌中借以起兴的物象大都是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如烂漫的桃花(《桃夭》)、和鸣的雎鸠(《关雎》)、猗猗的绿竹(《淇奥》)、皎洁的月亮(《月出》)等。这些物象本身就使人感觉优美的诗意。而兴的妙处更在于借以起兴的物象和下文之间有着一种若有若无的关联,它或衬托,或暗喻,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粗犷尚武的《秦风》中有一首荡气回肠的恋曲《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一唱三叹,诉说着对可望而不可及的“伊人”的向往,而那用来起兴的苍苍蒹葭、清清白露,和主人公忧伤怅惘的心情互相映衬,使全诗都笼着一层淡淡的哀伤。王国维曾经赞誉它“最得风人深致”,而这正得力于“兴”的妙用。

“比”在民歌中也俯拾皆是,比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如《硕人》连用了六个比喻来夸写女子的美貌: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些比喻把女子的美丽描画地鲜活灵动,使人几乎有耳闻目睹之感,而这些比喻也因此被后世不断沿用,成为描写女子美丽的习语。其他如用癞蛤蟆比喻荒淫好色的卫庄公(《新台》)、用美丽的蕣华比喻女子的容颜(《有女同车》)等,也同样贴切逼真。

《国风》民歌中还经常用比喻把抽象的心情甚至品德具象化,像下面这样的句子: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邶风·柏舟》

未见君子,惄如朝饥。《周南·汝坟》)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卫风·淇奥》)

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魏风·汾沮洳》)

这些新颖活泼的比喻,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回环复沓的章法 《诗经》民歌一般由若干章组成,每章之间常常只更换一两个字,例如《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首诗三章之间只变换了六个字,其他的语言全都一样。这就是回环复沓的结构形式。这种形式是民歌中独有的。民歌大多是即兴抒情之作,它全部的目的只在抒情。而《诗经》民歌的语言是洗练的,往往寥寥几句就能表明主题

2.诗经中运用赋比兴手法的句子 谁能举几个例子

1、赋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三百篇中大多数都用了赋的手法。

《魏风·伐檀》一唱三叹地描写奴隶们在河边砍伐树木的劳动场景,表达他们对王公贵族不劳而获的剥削生活的强烈不满和讽刺。每一节都由两个反诘句和一个感叹句组成,用具有对比色彩的反诘句质问统治者不劳动丰盛的食物何来,用感叹句反语讽刺统治者是不干活吃白饭的。

原文:《伐檀》先秦:佚名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译文: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

河水清清直流注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

河水清清起波纹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2、比 比就是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比在《国风》中俯拾皆是,而且形式多样,有的诗篇用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有的用明喻、有的用隐喻。比的广泛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表达的情感也更加含蓄蕴藉。

老鼠因偷吃太多粮食和农作物嫩苗而长得肥硕无比,招人厌恶。《魏风·硕鼠》用硕鼠的形象来整体隐喻靠贪得无厌地剥削劳动者而养尊处优、长得油光水滑脑满肠肥的统治者,生动形象而又委婉巧妙地表达了被剥削者的愤恨情绪。

原文:《国风·魏风·硕鼠》先秦:佚名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译文: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

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

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3、兴 兴也就是借助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描写,如鸟兽草木,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等,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是兴要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

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

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原文:《风雨》先秦:佚名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

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译文:风雨交加冷凄凄,鸡儿寻伴鸣叽叽。终于看见君子归,烦乱心绪怎不息?风狂雨骤声潇潇,鸡儿寻伴声胶胶。

终于看见君子归,相思之病怎不消?风雨连连天昏濛,鸡儿报晓鸣不停。终于看见君子归,心里怎能不高兴?扩展资料:《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赋比兴。

3.诗经中采用兴手法的诗句

《诗经》中诗句常采用“兴”的手法,即先从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物,用以寄托.

第一首诗《关雎》表现手法属于《诗经》咏物言志三法案——“赋、比、兴”之一的“兴”,即从一个看似与主题无关的事物入手,引出心声,抒泄胸臆.本诗语汇丰富,如使用“流”、“求”、“采”、“友”等动词,“窈窕”、“参差”等形容词,表明了诗人的文学技巧.全诗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其中有双声,有叠韵,有“之”字脚的富韵,加上对后世七律、七绝影响最大的首句韵式,使得本篇堪称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

4.诗经中运用赋、比、兴手法的句子各三句.不要其他费话光要句子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上面是赋,有5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上面是 兴 很多句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里是比 三句。

5.诗经的内容和手法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下面我就同学们刚才精彩的发言做一下总结:

首先,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1.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2.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3.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其次,《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著名诗篇。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在《诗经》中短小的诗也富有比较丰富的细节。如:《齐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大部分诗是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刻画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情,都应了"以我现物,物皆看我之色彩"这句话。

再有,《诗经》中基本上均采用四言的形式。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很 活,语气很自然。如:《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质备章词句四旋 。有的只换几个字,使诗歌赋予音乐感,便于吟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们刚刚学过的《 风充良》。

综上所述,《诗经》这部伟大的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因此它的艺术成就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

历来把《诗经》的表现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

6.例举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句子各三个

赋比兴的手法 后人曾经把《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三种,这三者也确实是《诗经》最基本的艺术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直接叙写的例子多不胜举,《豳风·七月》就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

其他如《氓》中弃妇的不幸遭遇、《君子于役》中黄昏时分农家小院的情景、《击鼓》中对家乡妻子的深挚思念以及《溱洧》中男女相约游春的欢乐等,也都是用赋的手法直接叙写出来的。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诗经》民歌中借以起兴的物象大都是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如烂漫的桃花(《桃夭》)、和鸣的雎鸠(《关雎》)、猗猗的绿竹(《淇奥》)、皎洁的月亮(《月出》)等。

这些物象本身就使人感觉优美的诗意。而兴的妙处更在于借以起兴的物象和下文之间有着一种若有若无的关联,它或衬托,或暗喻,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粗犷尚武的《秦风》中有一首荡气回肠的恋曲《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一唱三叹,诉说着对可望而不可及的“伊人”的向往,而那用来起兴的苍苍蒹葭、清清白露,和主人公忧伤怅惘的心情互相映衬,使全诗都笼着一层淡淡的哀伤。王国维曾经赞誉它“最得风人深致”,而这正得力于“兴”的妙用。

“比”在民歌中也俯拾皆是,比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如《硕人》连用了六个比喻来夸写女子的美貌: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些比喻把女子的美丽描画地鲜活灵动,使人几乎有耳闻目睹之感,而这些比喻也因此被后世不断沿用,成为描写女子美丽的习语。其他如用癞蛤蟆比喻荒淫好色的卫庄公(《新台》)、用美丽的蕣华比喻女子的容颜(《有女同车》)等,也同样贴切逼真。

《国风》民歌中还经常用比喻把抽象的心情甚至品德具象化,像下面这样的句子: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邶风·柏舟》 未见君子,惄如朝饥。

《周南·汝坟》)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卫风·淇奥》) 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

(《魏风·汾沮洳》) 这些新颖活泼的比喻,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回环复沓的章法 《诗经》民歌一般由若干章组成,每章之间常常只更换一两个字,例如《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首诗三章之间只变换了六个字,其他的语言全都一样。这就是回环复沓的结构形式。

这种形式是民歌中独有的。民歌大多是即兴抒情之作,它全部的目的只在抒情。

而《诗经》民歌的语言是洗练的,往往寥寥几句就能表明主题。

7.诗经中开用了“兴”的表现手法的经典诗句

兴即是起兴,触景生情,引以高歌。

《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情诗。《诗经》的开篇就把《关雎》作为第一篇,可见《关雎》诗经中地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一章起兴之词,从水鸟伫立在沙洲之中而引入那苗条贞静的姑娘,就是青年所追求的对象。

用水鸟和谐统一的爱情,比喻那苗条的淑女正是男子朝思暮想的好对象,好佳偶。第二章用打捞荇菜的动作起兴来暗指对姑娘的追求不止,从而求得之心更加迫切,以致“辗转反侧”,寝食难安。

第三章朝思暮想的姑娘终于如愿以偿,取得了这样苗条贞淑的女子,则用琴瑟之音钟鼓之乐以示欣喜和爱慕之情。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