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味俱全中的五味”指什么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另一说是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 其实甜就是甘,辣 就是辛。《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 郑玄注:“五味,酸、苦、辛、咸、甘 也。”《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郑玄注:“五味:醯、酒、饴蜜、姜、盐之 属。”贾公彦疏:“醯则酸也,酒则苦也,怡蜜即甘也,姜即辛也,盐即咸也。” 由此可知,郑玄所注 并不矛盾,后者不过指陈代表五味的五种调味品而已。 此外,佛教教义中也有所谓“五味”,是指《浬槃经》所举的譬喻,即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 味、醍醐味,以此比喻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时之教。 2.五帝 五经 五音 五味 五谷 分别是什么\【五帝】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④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⑤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五经; 《诗经》《书》<礼>《周易》<春秋>五音: 五音又称五声。 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 而“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五味: 酸甜苦辣咸五谷: 五谷即粟(稷)、豆 、黍、麦、稻 。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谢谢! 。 3.五经、五谷、五味、五音、五帝、五行分别指什么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五谷: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另一种说法是麻、黍、稷、麦、菽。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味:酸、甜、苦、辣、咸。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帝:有五种说法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②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④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⑤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五书:《孙子兵法》、《太公》、《司马法》、《吴子》、《尉缭子》 4.五帝 五经 五音 五味 五谷 分别是什么\【五帝】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④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⑤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五经; 《诗经》《书》<;礼>;《周易》<;春秋> 五音: 五音又称五声。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而“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五味: 酸甜苦辣咸 五谷: 五谷即粟(稷)、豆 、黍、麦、稻 。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谢谢! 5.五经五色五味五官五刑五谷五帝五行五湖五岳五指五音,舞遍东西南北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五色:红、黄、绿、白、黑。 五味:咸、苦、酸、辛、甘。 五官:耳、舌、眼、鼻、口。 五刑:墨刑、劓刑、非刑、宫刑和大辟。 五谷: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五岳:东岳山东的泰山、西岳陕西的华山、中岳河南的嵩山、北岳山西的恒山、南岳湖南的衡山。 五指: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 五音:宫、商、角、徵、羽。 6.道德经中五色,五音,五味的意思是什么道德经中五色的意思是:青、黄、赤、白、黑;五音的意思是:宫、商、角、徵(zhǐ)、羽;五味的意思是:甜、酸、苦、辣、咸。 出自《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是用这些来代表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给人以感官刺激享受的事物,告诫你贪恋这些就会使你目盲、耳聋、口爽,这里的“口爽”不是指嘴巴舒服,这个“爽”是贬义词,就像“爽约”之类的语意,指使口败坏。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成群结队的策马奔驰,狂喊啸叫着围捕猎物,想想这种场面,都会使人肾上腺激素飙升;稀有难得的物品,往往诱使人生出不轨的行为。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就像第二章说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要使民无知无欲,圣人就要以身作则,自己就要做到为腹不为目,吃就求吃饱好了,不要再求食物山珍海味,秀色满目了。所以要去彼取此,彼为目,是表象的东西,此为腹,是本质,或者说就是“道”,吃饱才是吃的本质。 此章老子就是要教导我们要追求事物最本质最朴实的“道”,而不要被事物呈现的眼花缭乱、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就像“五行”学说,这种东西可能连表象都不是,只是假象罢了,是“可道之道”,绝不是真正的道。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7.五经.四书.四体.五谷.五彩.五官.五金.五味分别是什么原为六经。《庄子》一书首先称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为六经。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之为“六艺”。其中《乐经》散失,只留存下来《乐记》一篇,并入《礼经》中,因此在汉朝,以此五本著作作为经典,称为《五经》。儒家的五种经典,指《易》、《尚书》、《诗》、《礼》、《春秋》。 四书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四体中国书法习惯上分为“正草隶篆”四体 五谷一种说法是指黍、稷、菽、麦、稻,见于古书《周礼‘职方氏》;另一种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豆,见于古书《淮南子》。 五彩五彩是瓷器釉上彩绘方法的一种。它不一定五彩皆备,但画面中红、绿、黄三色是必不可少的。始于明代宣德年间的五彩,以嘉靖、万历时的产品为代表。由于当时尚无釉上蓝彩,在需用蓝色时,都以釉下青花代之,所以又称其为“青花五彩”。 五官五官包括眼、耳、口、鼻、身。 五金五种金属。后称金、银、铜、铁、锡为五金,亦泛指各种金属。 五味现代科学证明,人共有五种味觉,即酸、甜、苦、咸和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