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的雀巢的全诗是什么1、原文 诗经(国风)•召南之一《雀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2、注释 维:发语词,无实意。 鹊:喜鹊。诗中比喻新郎、男子。 有巢:比兴男方已营造准备好家室。 鸠:鳲(shī)鸠(布谷鸟)。据说布谷自己不筑巢,居鹊的巢。贵州民间传说斑鸠不筑巢,居 他鸟类筑的巢。这里鸠指代新娘或婚庆中的女方。 百:虚词,形容众多,并非准确的数词。 百两:即“百辆”(车)。御(yà):通“迓”,迎接。(御,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左为“行”的省写,中为绳索形,右是“ 人”形。意为人握辔行于道中,即驾驶车马。) 方:比并而住。 将:送行。 盈:住满。形容陪嫁的客人众多,暗喻成婚者家业兴旺、子孙众多。 译文 喜鹊筑好巢,鳲鸠来住它。美人今出嫁,车队迎接她。 喜鹊筑好巢,布谷占据它。贵女今出嫁,车队欢送她。 喜鹊筑好巢,鸠群多热闹。闺秀今嫁来,车队成全她。 3、简析 “鹊巢”也是婚庆的颂歌,不过它是描写贵族、国君(诸侯国)的婚礼,是从男方迎娶的角度而非女方出嫁赞美婚姻的美好。 姑娘出嫁,住进夫家。男娶女嫁在我国和很多世界其他民族看来都是正常的天性或传统,故用“鸠居鹊巢”来指代。 从婚庆场面车辆之众,陪嫁人群之热闹,可以看出这时一场诸侯级别的婚礼,不是“桃夭”那样歌颂的民间婚庆。 2.雀巢鸠占什么意思杜鹃不会做窠,常强占喜鹊的窠。本指女子出嫁,定居于夫家。后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处。 成语解释 【成语】: 鹊巢鸠占 【拼音】: què cháo jiū zhàn 【解释】: 斑鸠不会做窠,常强占喜鹊的窠。本指女子出嫁,定居于夫家。后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处。 成语典故 【出处】: 《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词语辨析 【用法】: 作宾语、补语;指占有别人的东西 3.成语鸠占雀巢的详细解释词 目 发 音 jiū zhàn què cháo 释 义 斑鸠不会做巢,常强占喜鹊的巢。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屋或占据别人的位置。也作“鸠夺鹊巢”“鹊巢鸠占”“鸠僭鹊巢” 出 处 《诗经·召南·鹊巢》:“维雀有巢,维鸠居上。”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我自出钱租宅,汝何得鸠占鹊巢?” 《诗经·小雅·黄鸠》:“黄鹊威威,禽鸠亮亮。将之浮云,佐其树渊。” 4.诗经的意思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 “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中文名 :诗经别名 :诗,诗三百作者 : 佚名原作,传说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类别 :诗歌集成书时间 :东周~春秋(先秦历史地位 :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分类 :风、雅、颂内容介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诗经共305篇(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 目录摘要基本信息内容介绍来源体例分类表现手法作品目录作者介绍成书过程历史流传重要意义特色和影响名句赏析其他信息孔子是否删过诗经词汇注释正确学习诗经一、诗经在中国文化经典中的地位:二、学习诗经的注意事项:三、“诗经六义”的涵义:四、诗经的编排体例:图册集锦微信文章公众账号新闻动态来源关于《诗经》的集结历代说法众多。 主要的有以下三种:一、采诗说 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另外在《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 当时的采诗官被称为“行人”(见于《左传》)。 二、献诗说 《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三、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但是众学者认为此说法不可信,其最大的可能性应该是孔子参加了诗经的编订。诗经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总集。 《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 《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又称诗三百),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取其整数,成为诗三百)。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孔子说:《诗经》一共有三百零五篇,每一篇讲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有一个道理,可以说相当多了,然而用其中的一句话就可以涵盖《诗经》中所有的义理而没有丝毫遗漏,这就是《鲁颂 駉》中说的:思无邪。 它的意思是,人的思想念头,都是由天理中生来的,而不是由私欲所扭曲的,这一句话,就把《诗经》的思想、道理完全概括了。诗人的言语有赞美的,有讽刺的,对善良的人和事,就用美好的语言来赞美它,以感发人的善心,对丑恶的人和事,就用尖刻的言语来讽刺它,以惩罚人的恶念。 都是要提起人们善良的念头,除去人们丑恶的思想,使得人们的性情温和纯正。如果人心的每个念头都是纯正的,没有被私欲邪念扭曲的,那他的所作所为,自然是充满了善行,而没有恶行,充满了被赞美的行为,而没有被讽刺的行为。 诗人的赞美和讽刺,也不过是为了劝善惩恶而已,因此由思无邪三个字,足以概括《诗经》的精神了。想要修身的学人务必了解,应该将功夫下在“慎思”之上。 体例分类 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