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史诗类

1.《诗经》中的史诗是哪几篇作品,其基本内容如何

《诗经》中至少存在五大史诗:

即《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这几首诗较全面地记述了周族起源、迁徙、发展、壮大、鼎盛的历史,基本具备了史诗的性质,可以说是史诗的雏形。

《生民》讲述周民族的第一个男性始祖后稷神异的诞生,以及后稷发明农业、率领族人定居邰地的历史。

《公刘》写周人祖先公刘带领周人自邰迁居豳地以及在此开垦荒地、建设家园的历史。

《绵》则写古公亶父为避开戎狄的侵扰,率领族人由豳地迁至岐山之南名为“周”的平原沃野,从此该民族自称为周人的历史。

《皇矣》歌颂周文王讨伐崇、密两个小国的战绩,

《大明》则赞颂武王在牧野大胜,一举灭商的事迹。

2.《诗经》中的 史 诗

《诗经*大雅》中五篇周人的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公刘

笃公刘,匪居匪康。

乃埸乃疆,乃积乃仓。

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笃公刘,于胥斯原。

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

陟则在巘,复降在原。

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

乃陟南冈,乃觏于京。

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笃公刘,于京斯依。

跄跄济济,俾筵俾几。

既登乃依,乃造其曹。

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笃公刘,既溥且长,既景乃冈。

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

度其隰原,彻田为粮。

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笃公刘,于豳斯馆。

涉渭为乱,取厉取锻。

止基乃理,爰众爰有。

夹其皇涧,溯其过涧。

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3.为什么《诗经》是史诗

傅道彬的《诗可以观——礼乐文化与周代诗学精神》是近年来文学理论界的一个重要成果。它的出版,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先秦诗学体系开始基本形成。

以文学的目光审视经学,分析“六经”文本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刻联系,是本书的理论基点。因此,作者注重的既不是传统的“六经皆史”,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六经皆文”的文学认识,而是以文学为中心的“六经皆诗”的基本思想。本书祖述钱锺书“古史即诗”、“史蕴诗心”和“史有诗笔”三个方面的论断,指出钱氏“‘以史当诗’,打通‘诗’、‘史’的阻隔,融汇诗笔史笔的努力,已经揭开了‘六经皆诗’的理论帷幕”。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理论支撑,作者才登高望远,让我们重新领略我国上古文学的精神气象和历史格局。

作为一部建立在历史描述基础上的理论著作,由该书的名称即可窥见所论“周代诗学”与其历史文化土壤——周代礼乐文化的关系。

礼乐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每一个中国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礼乐文化的滋养和润泽。“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代是礼乐文化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在周代礼乐文化与先秦诗学的关系方面,作者指出,“在周代礼乐制度中,‘礼乐’相连,礼乐相通,礼的境界也即乐的境界。”(第21页)由是,作者论述了周代礼乐文化教养下的文学创作主体——周代贵族的君子人格的形成,并充分论证其历史背景——城邦制度的存在、哲学主题的确立、经典文本的形成等诸文化要素。(第92-124页)

在对礼乐文化与先秦时期中国诗学关系进行的讨论中,作者独辟蹊径,对中国古代的“史诗”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新的认知思路。比如,作者认为如果从中国文化的特征着眼,而不拘泥于西方所承认的史诗标准,则可知“中国的史诗存在也是基本的历史事实”,“世界各民族的早期史诗中,除了少数的百科全书式的宏大史诗之外,更多存在的是形式内容多样,长短不一,各具特色的史诗类型”。那么,为什么从现存文献来看,被研究者指为史诗的《诗经》诸篇如此短小?作者指出,应当从它们的演述方式来进行考察。这一研究路径不但在史诗研究中具有革命性的突破意义,而且对整个先秦诗学的建立都具有方法论方面的意义。

在传统《诗经》学中,有称为“三象”的组诗。有关此“象”之得名,过去有人以为从动物象而来,我曾指出,此说不当,诗与乐中“象”之得名当与周代的意识形态有关。(姚小鸥《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第三章)本书中,作者进一步认为,“象”乐“是一种有歌有舞,包含宏大叙事和表演形态的原始戏剧艺术。”(第58页)从史诗的角度来看,它与西方史诗(主要是古希腊史诗)相比,文本形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呈现方式的不同。古希腊史诗是“讲唱”,注重的是语言,因此是长篇巨制;中国古代史诗是“演唱”,注重的是表演,因此篇幅短小。作者的阐释有坚实的文献支撑,又有远大的理论目光,其结论是富有开拓意义的,也是科学可信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史诗、悲剧、喜剧以及狄苏朗勃斯等歌唱艺术和诸种器乐的演奏,“这一切总的来说都是摹仿”,它们的差别主要在于“摹仿中采用不同的媒介,取用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而不是相同的方式。”(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在对中国古代史诗问题的述论中,作者创造性地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出的有关“摹仿”的理论运用于中国早期艺术研究,得出了富有开拓意义的合乎先秦文学历史事实与中国古代艺术规律的结论。

春秋时代的文化与文学是本书关注的重要问题。而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将春秋作为礼崩乐坏的乱世来描绘,书中指出如果“简单地把春秋社会描绘成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的乱世,就是片面的。其实春秋时期社会一方面表现为礼乐的被僭越被曲解被破坏,同时这也是一个礼乐被强调被坚持被建设的特殊时代。”(第190页)在作者看来春秋时期的文化发展和文学繁荣,是在城邑文明和城邦社会的历史基础上实现的。本书第三章《城邦社会与春秋时代的文化精神》与第四章《“文言”变革与春秋时代的文学繁荣》实为一体。前者描述春秋时期新的文学创作主体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后者继之,从旧体文言(以《尚书》为代表)与新体文言(以《国风》与《易传》为代表)的演化历史入手,论述孔门乃至整个春秋时期士人集团的言语风尚及春秋时期各体文学形式的全面成熟,进而提出“春秋时期文学自觉说”这一可谓石破惊天的理论构架。虽然“春秋文学自觉说”还需要进一步的个案充实,还需要多层次、多维度的完善,但这一理论的生命活力是不容置疑的。

4.诗经有几类

一、劳动生产的诗歌

《诗经》里反映劳动生产的诗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劳动人民在耕作渔猎中直接的歌唱,有的表现劳动的愉快;有的则表现被剥削的痛苦,如《七月》。另一种情况,是统治阶级利用、篡改民歌,作为自己的歌唱,如《载驰》、《良耜》等。它们的政治倾向也不问可知,总是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把农民辛劳所创造的财富,说成统治者祖先的功劳,并希望农民更加致力于生产,以让他们剥削到更多的东西。

二、反剥削反压迫的诗歌

到了东周、春秋时代,诸侯兼并,战火连年,再加上领主们对农民敲骨吸髓的剥削,弄得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只有起来反抗这条路了。他们不像《七月》那样无可奈何地嗟叹,也不像《鸱枭》那样委婉曲折地诉苦;而是用匕首投枪般的语言,向统治者做英勇的斗争。《诗经》民歌中的《伐檀》、《硕鼠》、《葛覃》、《行露》等,就是它的代表作。

《伐檀》,它描述了一群在河边砍伐檀木替领主造车的农民愤怒仇恨的情绪。第一章写道: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三、反映战争徭役的诗歌

《诗经》中抒写战争的诗篇是很多的。周统治者进行的正义战争是为人民所拥护的。春秋时诸侯间的兼并战争为人民所深恶痛绝。《豳风·东山》是《诗经》中有名的诗篇,它是一位跟随周公东征三年幸获生还的兵士在归途中的歌唱。虽然这次战争为历史学家所肯定,但它带给战士们的,却依然是妻离子散和田园荒芜的悲哀。

四、揭露统治阶级丑恶与残暴的诗歌

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人力物力,过着寄生的生活。他们荒淫无耻的行为,残暴的本质,为人民所鄙视痛恨。《诗经》里有一种民歌,用嬉笑怒骂的口吻,摆事实讲道理的手法,尖锐地揭发和暴露统治阶级的丑恶和残暴,诗的斗争性和感染力较强。如《邶风·新台》,它揭露了春秋时代有名的荒淫无耻的昏君卫宣公劫夺儿媳的丑恶行径。《■风·墙有茨》则表现了人民对卫公子顽同庶母私通的鄙弃。老百姓觉得这种丑言秽行讲出来都会污嘴,故而诗歌的表述比较含蓄。

五、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的诗歌

风诗里的情诗特别多,它真实地反映了《诗经》时代的男女关系,写出了他们在恋爱结婚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感受,恋爱、结婚与礼法制度的矛盾和妇女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六、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诗歌

西周在文、武、成、康时代,史称盛世。传至厉王,暴虐无道,导致上下离心,社会矛盾尖锐化。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也激起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进一步发展。这时产生了一些政治讽刺诗。“二雅”里包括了大部分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诗,作者多半是统治阶级内部受压抑的人物。有的是反映贵族间争田夺民的事实,如《大雅·瞻昂》、《小雅·十月之交》等;有的还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政权而发生的激烈争斗,如《大雅·桑柔》等。

七、周族史诗

《大雅》里有五篇祭歌,反映周族起源、发展以至建国的情况,属于史诗性质。它们包括:《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生民》歌颂了周族的始祖后稷。带有极其浓烈的神话色彩。《公刘》通过具体事实,歌颂公刘率领周族人民由邰(今陕西武功)迁徒到豳豳(今陕西彬县一带)的英雄事迹。刻画了公刘的英雄形象。《绵》是歌颂文王的祖父古公父率领周族再次长途迁岐(今陕西岐山县)的事迹。《皇矣》是叙述太王、王季的德行,描写文王伐密、伐崇的战绩。《大明》描述了武王伐纣的战绩。

八、贵族的庙堂乐章及其他

庙堂乐章以“三颂”(《周颂》、《鲁颂》、《商颂》)为代表,是周王或诸侯祭祀、宴会时演奏歌舞的诗。它是统治阶级用来宣扬德威、粉饰太平的工具。带有很大的虚伪性,而且大都缺乏描写的生动性,艺术价值也很低。当然,其中也保存了值得参考和研究的宝贵的神话、史实。

5.诗经分为哪三类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1、《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2、《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3、《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

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相关
下一篇
婕诗经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