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诗经*黄鸟》翻译译文:黄雀叽叽,酸枣树上息。谁跟穆公去了?子车家的奄息。说起这位奄息,一人能把百人敌。走近了他的坟墓,忍不住浑身哆嗦。苍天啊苍天!我们的好人一个不留!如果准我们赎他的命,拿我们一百换他一个。 黄雀叽叽,飞来桑树上。谁跟穆公去了?子车家的仲行。说起这位仲行,一个抵得五十双。走近了他的坟墓,忍不住浑身哆嗦。苍天啊苍天!我们的好人一个不留。如果准我们赎他的命,拿我们一百换他一个。 黄雀叽叽,息在牡荆树。谁跟穆公去了?子车家的针虎。说起这位针虎,一人当百不含糊。走近了他的坟墓,忍住浑身哆嗦。苍天啊苍天!我们好人一个留。如果准我们买他的命,拿我们一百个换他一个。(余冠英:诗经选译,页116—118) 2.诗经 绵蛮 翻译《小雅·鱼藻之什·绵蛮》 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侧。岂敢惮行,畏不能极。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译文 毛茸茸的小黄鸟,栖息在那山坳中。道路漫长又遥远,我行道路多劳苦。让他吃饱又喝足,教他通情又达理。叫那随从的副车,让他做上拉他走。 毛茸茸的小黄鸟, 栖息在那山角落。哪里是怕徒步走,只怕太慢难走到。让他吃饱又喝足,教他通情又达理。叫那随从的副车,让他做上拉他走。 毛茸茸的小黄鸟, 栖息在那山丘旁。 哪里是怕徒步走, 只怕不能走到底。让他吃饱又喝足,教他通情又达理。叫那随从的副车,让他做上拉他走。 赏析 微贱的劳苦者在行役途中感叹自己命运的漂浮不定,怀疑自己有无能力坚持下去,盼望有一只援助只手来拉他一把,从而继续走着漫长而艰辛的行旅只路。 其实正可把这位劳苦者的境遇看作是我们的人生之旅的一个缩影,是我们人生之旅的真实写照。从生到死,是一个完整而漫长的过程。谁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谁不可能漂浮不定?谁不渴望有一只上帝之手拉自己一把?谁没有感到疲惫得即将倒下得时候?谁没有感到前途迷茫、找不倒出路得时候?谁没有痛不欲生、彻底绝望得时候?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几乎满世界都会听到各种各样得感叹。如果有谁说自己从未有过痛苦、悲哀、疲惫、绝望、彷徨、厌恶、烦闷 、畏惧、孤独、恐惧、战栗等等,那倒真是匪夷所思得怪事。只要我们孩未走到死亡得尽头,就不可能摆脱人生之旅上这一切真切得体验和内心得感悟。 3.关于诗经秦风篇的黄鸟的相关资料译文还有赏析,要详细的,注意是你直接百度:黄鸟 诗经,弹出来的第一栏古诗文网中资料很详细,注释、翻译、赏析都有 《左传·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卒于公元前621年,即周襄王三十一年),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 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据此,不仅诗的本事有信史可征,作诗年代亦有据可考。 《史记·秦本纪》亦载其事:“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 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恶习,被殉的不仅是奴隶,还有统治者生前最亲近的人,秦穆公以“三良”从死,就是一例。 《黄鸟》一诗只哀悼“三良”之死而不及其余,由此可知,那174人均为奴隶。《汉书·匡衡传》载匡衡上疏云:“臣窃考《国风》之诗,。 。秦穆贵信,而士从多死。” 隐约可见三良之死或出于信诺。但作为下臣对君王的信诺,多少都有被胁迫的成分吧?郑玄《诗》笺云:“三良自杀以从死。” 然而,自杀或被杀,区别的意义已然不大。因为,死去的原因,都仅仅只是因为另外一个老混蛋的死去。 陶渊明有《咏三良一首》,深沉悲惋,尤其结尾句令人唏嘘:“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逝去的良人再也不可能复活,令人悲叹哀伤。 自子车三子杀身殉葬,不复再见子车氏之后人,《百家姓》亦无此曾经显赫一时的豪族复姓收录。后世猜测,子车氏经此悲剧后,便大都易姓而名;最常见的,就是去掉子车的“子”,单留下一个“车”,并易其读音,以为其姓。 至于三人的详细资料,无能为力,只知是春秋时秦国子车氏三良,祝你好运,能找到完整的资料~。 4.【诗经】中的“黄鸟于飞,集于灌木”集是啥意思意思:黄鹂上下在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 出处:《葛覃》先秦·佚名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翻译: 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黄鹂上下在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鸣叫婉转声清丽。 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割藤蒸煮织麻忙,织细布啊织粗布,做衣穿着不厌弃。 告诉管家心理话,说我心想回娘家。快把内衣洗干净。洗和不洗分清楚,回娘家去看父母。 扩展资料 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认为是讲后妃之德的。而方玉润《诗经原始》对毛序的观点进行了驳斥,说:“后处深宫,安得见葛之延于谷中,以及此原野之间鸟鸣丛木景象乎?”认为“此亦采自民间,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前咏初昏,此赋归宁耳”。 赏析: 在中国的传统中,对女子的要求从来是严苛的。所谓“妇德、妇言、妇功、妇容”,便是古代的男子世界所强加给女子必须习练的“妇教”。其要在于规定女子必须“贞顺”、“婉媚”和勤于丝麻织作之劳,老老实实作男子的附庸和婢妾,若非如此,便不配为人之妇。 此诗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待归”女子勤于“妇功”的情景。 5.晛睆黄鸟,载其好音原 文 凯风自南1, 吹彼棘心2。 棘心夭夭3, 母氏劬劳4。 凯风自南, 吹彼棘薪5。 母氏圣善6, 我无令人7。 爰有寒泉8? 在浚之下9。 有子七人, 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10, 载好其音11。 译 文 有子七人, 莫慰母心。 飘飘和风自南来, 吹拂酸枣小树心。 树心还细太娇嫩, 母亲实在很辛勤。 飘飘和风自南来, 吹拂酸枣粗枝条。 母亲明理有美德, 我不成器难回报。 寒泉寒泉水清凉, 源头就在那浚土。 儿子纵然有七个, 母亲仍是很劳苦。 小小黄雀宛转鸣, 声音悠扬真动听。 儿子纵然有七个, 不能宽慰慈母心。 注 释 1.凯风:和风。 一说南风,夏天的风。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凯之义本为大,故《广雅》云:‘凯,大也.’秋为敛而主愁,夏为大而主乐,大与乐义正相因." 2.棘:落叶灌木,即酸枣。 枝上多刺,开黄绿色小花,实小,味酸。心:指纤小尖刺。 3.夭夭:树木嫩壮貌。 4.劬(qú渠):辛苦。 劬劳:操劳。 5.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 6.圣善:明理而有美德。 7.令:善。 8.爰(yuán元):何处;一说发语词,无义。 9.浚:卫国地名。 10.睍睆(xiàn huǎn现缓):犹"间关",清和宛转的鸟鸣声。一说美丽,好看。 黄鸟:黄雀。 11.载:传载,载送。 【赏析】 关于《凯风》的主题,说法不一。《毛诗序》说:“《凯风》,美孝子也。 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而成其志尔。” 认为是赞美孝子的诗。朱熹《诗集传》承其意,进一步说:“母以淫风流行,不能自守,而诸子自责,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劳苦为词。 婉词几谏,不显其亲之恶,可谓孝矣。”这种说法在我们看来显然有些牵强。 而魏源、皮锡瑞、王先谦总结今文三家遗说,认为是七子孝事其继母的诗,则比较通达。现代闻一多认为这是一首“名为慰母,实为谏父”的诗(《诗经通义》)。 笔者认为这是一首儿子歌颂母亲并作自责的诗,这样比较宽泛的理解,似乎更稳妥一些。 诗的前二章的前二句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养七子。 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赤,喻儿子初生。 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比喻儿子已成长。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 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 诗的后二章寒泉、黄鸟作比兴,“言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劳苦”,“言黄鸟犹能好其音以悦人,而我七子独不能慰悦母心”,“其自责也深矣”(朱熹《诗集传》)。 寒泉在浚邑,水冬夏常冷,宜于夏时,人饮而甘之;而黄鸟清和宛转,鸣于夏木,人听而赏之。诗人以此反衬自己兄弟不能安慰母亲的心。 诗中各章前二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兴象构成有声有色的夏日景色图。后二句反覆叠唱的无不是孝子对母亲的深情。 设喻贴切,用字工稳。钟惺评曰:“棘心、棘薪,易一字而意各入妙。 用笔之工若此。”(《评点诗经》)刘沅评曰:“悱恻哀鸣,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蓼莪》皆千秋绝调。” (《诗经恒解》) 古乐府《长歌行》为游子颂母之作,诗云:“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 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 命意遣辞全出于《凯风》。唐孟郊的五言古诗《游子吟》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实际上也是脱胎于《凯风》“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两句。 蒋立甫指出:“六朝以前的人替妇女作的挽词、诔文,甚至皇帝下的诏书,都常用‘凯风’‘寒泉’这个典故来代表母爱,直到宋代苏轼在《为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中,还有‘凯风吹尽棘有薪’的句子。”参考资料:/bbs/dispbbs.asp?boardid=18&id=16610。 6.如何理解评析《诗经·秦风·黄鸟》秦国地处偏僻,民风尚未开化,在春秋时期还保留着殉葬的习俗。 秦穆公虽然是一代明君,死后也没能免俗。他死之时杀死了177个人作为陪葬,这其中有秦国的三位勇士。 在当时,中原的诸侯国已经将殉葬视为一种野蛮的行为加以禁止。秦国虽然有此风俗,但是秦人从感情上还是不愿意接受这三位勇士成为殉葬品的事实,如果有可能,他们情愿用一百个普通的人代替其中一位勇士去送死。 秦人重义轻生的性格,由此显现了出来。 诗分为三节,每一节以“交交”而叫的黄鸟开头,营造出一种肃杀的气氛。 三位勇士,在战场上从不畏惧生死,然而面对秦穆公的墓穴,面对即将被杀的命运,他们被吓得胆战心惊。民风尚武好战的秦人,对于勇士有着特殊的好感,如今看到勇士因为殉葬而被杀,没有人不觉得难过的,情绪激动的他们情愿让自己代替勇士而死,诗的感情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