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击鼓》整篇诗诗经——《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赏析: 本诗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归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痛苦, 又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相约的回忆,一直到最后发出强烈的控拆,次第写来,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叙事中推进 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紧连着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而自 然天成。 2..赏析《诗经 邺风 击鼓》 .全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之手,与子共著. 执子之手,与子同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这四句里只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诗经里的文字(诗经里还有“君子偕老”的词句)。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一句,毛《传》训“契阔”为“勤苦”,郑(郑玄)《笺》则发挥其意,谓“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沙场上军士之间相互勉励约定相互救助的盟约。 不管遇到什么危难,我们都不要独自跑掉而不顾对方)。”钱锺书在《管锥编》中评价说:“《笺》甚迂谬”,又指责其“穿穴密微”,并很幽默的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等句,比较《水浒传》第八回林冲刺配沧州临行云“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身去不稳”语,断为“情境略近”。 另外两句的“共著”,“同眠”,都是拟“偕老”变化而来的,在网络文章中广为流传。这首诗十分完整详实地描写了一位出征士兵思乡思亲的心情,说明了常年征战对当时百姓生活的不良影响,使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时刻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更加导致社会整体秩序的恶性循环。 本诗是一首运思巧妙结构灵活的叙事诗,减少了诗中为便于吟唱的重叠词重复句,减少起兴手法的使用,使事件交待的更扼要脉络更清晰;这是“战争与爱情”题材古老精炼的版本。尤其是诗中第四节的一段回忆往事的诗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坚贞的爱情绝句。 无论何时读到这十六个字,都会使人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让人忘却世事的功利纷争,去挽思这执着永恒的感情。 3.诗经 击鼓翻译《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 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 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 活兮。于嗟洵兮,不 信兮。 [译文]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 (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 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 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的马儿丢失在哪里? 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 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 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 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按] 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 孙子仲:当时卫国的元帅。 平:《集传》:“平,和也。 合二国之好也”。有说当时陈、宋二国作乱,孙子仲平之,则“平”应为“平伏”,或不战而使蕃国归顺,并不是两个平等的国家缔结和盟。 孙子仲当时是“天子师”的出兵,不是卫国战争。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传》:“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笺》:“不还,谓死也,伤也,病也。今于何居乎?于何处乎?于何丧其马乎?”爰音yuan2,即哪里。 契阔:离合。马瑞辰《通释》:“契当读如契合之契,阔当读如疏阔之阔。 ……契阔与死生相对成文,犹云合离聚散耳”。契即合,阔即离。 成说:《通释》:“成说即成言也。……《传》训说为数者,盖为预有成计,犹言有成约也。” 即已有约定。 洵(音xun4):远。 信:即“言而有信”的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极,信、极连读,犹言终古。 按通篇意旨,均不从) “丧其马”与“不还”相对,马应是比兴,借指宁静的田园生活。 4.【文盲误入】求一篇《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的赏析原句意思: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 (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 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 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5.求《诗经》‘邶风’里《击鼓》篇全文及解释击鼓其镗⑴,踊跃用兵⑵。 土国城漕⑶,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⑷,平陈与宋⑸。 不我以归⑹,忧心有忡⑺。 爰居爰处⑻?爰丧其马?于以求之⑼?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⑽,与子成说⑾。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⑿,不我活兮⒀。于嗟洵兮⒁,不我信兮 【译文】 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6.诗经《国风.邺风.击鼓》选取古筝配乐,急求击鼓是那首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那首吧? 是讲的带有战争后的情形?是思念故人?我觉得这首诗偏于刚强,但是感情却又十分真挚,是男人之间的义。 所以配乐应该得刚柔并济,大气磅礴一点。而且不能没有古典乐的感觉,所以应该在中国的古典乐里面找。虽然我偏爱古琴吧,但是很明显不合适,所以我想也许可以选其他乐器? 我想想看啊! 恩…… 有一首日本的当代曲【荒城之月】描写诗中的战后场景倒是相衬,但是不符合情感。 感觉知道的古曲好少。 唔,感觉知道这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的人会更少……`所以,就在那个死生契阔那里来点爱情的吧……额…… 突然发现你的要求是古筝配乐 好吧……可以要将军令来配前八句? 然后到死生契阔就不行啦 你看前面的和后面很明显有个分水岭 所以就等着将军令放到第一乐段结束 然后我想可以上广陵散 不知道你喜欢不?这个不太符合现在的一般人口味,所以可以换一个 我看换什么好呢?我想想啊! 恩……可以换个抒情的……雪山春晓? 大概差不多啦吧 建议可以去听一下其他的,然后自己决定啦!推荐后一段候选:汉江韵,枫桥夜泊,雪山春晓,云裳诉 前一段:剑令,临安遗恨,林冲夜奔。 哎,古筝曲就那么一点,还不如现场聘请人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