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可以这样式认为: (1)陶渊明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与陶是完全融合为一的。 诗人不是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者,他是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者。他不是泛咏山林,而是亲切自然地描绘田园风光,写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2)陶渊明田园诗还真实地描写自己的躬耕生活,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平静乐观,怡然自得,劳动成了艺术化的诗化了的行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在陶渊明之前,没有诗人有此感受,但在他之后却成为诗文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2.陶渊明的所有田园诗.陶渊明所以诗歌中的田园诗,有赏析更好,陶渊明《归田园居》原文+译文[原文]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译文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移居二首》——陶渊明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 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译文〕从前便想居南村,非为选择好住宅.闻道此间入纯补,乐与相伴共朝夕.,我怀此念已很久,今日迁居南村里.陋室何必要宽大遮蔽床靠愿足矣.邻居常常相往来,直言不讳谈往昔.美妙文章同欣赏,疑难问题共分析.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琢相思.相思削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如不胜 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译文]春秋之季多朗日,登高赏景咏新诗.经过门前相呼唤,有酒大家共饮之.农忙时节各归去,每有闲暇即相思.相思披衣去串门,欢言笑语无厌时.此情此趣岂不美切勿将它轻抛弃.衣食须得自料理,躬耕不会白费力.。 3.【陶渊明的田园诗有什么样的特点六朝是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孕育着无限创造力的富于文采的大变革时代.旧的风尚习俗和文化思想,无不受到巨大的冲击.在求变求新潮流的推动下,六朝文坛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就文学语言来说,它追求的是"丽".当时的诗文,句法讲求排偶,语词注重雕琢,声韵有了限制,典故随处而出.作家们往往通过提炼语言,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达到"入耳","人目"的感染效果,提高文学的美学价值,也开了六朝雕镂堆砌,繁缛绮靡的风气.生活于晋末宋初的陶渊明则独辟蹊径,既继承了汉代乐府诗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建安以来"词采华茂"曹植等人诗的特点,将诗的题材伸展到大自然和田园,开创了语言清新,讲究节奏的新诗风.他的诗大多数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这种躬耕之甘苦.他的诗文妙在"能继能续,能逆能倒找,能迂回顿挫,从无平铺直衍". 一,单字的累叠 所谓累叠,就是叠字.两个相同的字叠在一起,形成了~种特殊的语境.诗歌语言中有不少字,词的累叠重复现象,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语言的铺张浪费,其实是出于内容需要的一种机智的,特殊的修辞表达.而且,在一定的情况下,不使用它就不能有力地表情达意.这种语言累叠现象分为简单累叠和复合累叠两种.所谓简单累叠,是指一句诗,词中只有两个或两个字以上的一组的累叠.所谓复合累叠,是指在一句诗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叠字,形成二组或二组以上的叠声词现象.陶渊明诗中的累叠主要是单字累叠.诗中单字累叠"可以把重要内容给予有力的强调和突出,以加强人们的印象;又因为形式上构成了叠音,可以加强作品的节奏感,具有反复的音乐美.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4.【最能表现陶渊明向往田园生活的文章或诗】《桃花源诗并记》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南朝梁萧统曾辑陶渊明的作品为《陶渊明集》8卷,北齐阳休之曾在此基础上增补为《陶潜集》10卷,北宋宋庠曾重新刊定《陶潜集》10卷本.但上述各本均佚.现存版本主要有清代光绪年间影刻本、汲古阁藏10卷本等.注本主要有元代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清代陶澍注的《靖节先生集》、近人古直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对现实的失望,迫使诗人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诗并记》是他这一思想倾向的反映. 除田园诗之外,陶渊明还有歌咏勇士的诗,有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有消极避世的诗,由此可见其诗歌思想的复杂性. 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5.陶渊明的田园诗三首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6.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多描写农村景物感情深厚风格朴素表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深感自己周身的社会是充满着物欲与名利之争的,而他怀揣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选择归隐山林,《桃花源记》和本文章都流露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皈依田园,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 归园田居·其二 本篇是 《归园田居》 第二首,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先是从正面写“静”.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虚掩的柴门,那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 不过,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民披草来往,不是世俗的“人事”; 共话桑麻,也不是 “杂言” .与充满机巧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别有洞天. ——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 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乐悲欢.“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 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或从正面说,或从旁说,让读者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 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衷正是描绘了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