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必背64篇首古诗文(一)高中课程标准中建议的诵读篇目 1、《荀子•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囗(左“安”右“鸟”音yan4)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韩愈《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杜牧《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侯不齐。 2.诗经离骚全文段落大意从《离骚》内容看,洋洋洒洒又波澜起伏,浩浩荡荡又回环跌宕,以致使读者往往感到眼花缭乱而主旨难明,惊心动魄而头绪不清,心潮澎湃而思绪难静.因此,王邦采《离骚?汇订》说:“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屈子之情生于文也,忽起忽落,忽断忽续,屈子之文生于情也.”古今学者在分析其结构以把握其脉络上多有研究.由于《离骚》篇幅较长,内容又极为复杂,各人理解往往不同.因此对其段落的划分和大意的概述也不尽一致.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1)说:“关于《离骚》的分段,历来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95家之多.”现介绍以下五种:1、两段论.如冯沅君、陆侃如的《中国诗史》(2),将《离骚》全文划分为两大段:第一段从开头至“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先叙世系,次叙出生年月和名字,再叙自己的人格、学识、才干,最后叙怀王的昏庸,党人的争斗以及女媭的教诲.第二段从“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至结尾.主要是借理想的事实来表情.冯沅君与陆侃如的这种划分法是最简洁的.清代吴世尚《楚辞疏》亦为两段论,但具体划分却有区别,第一段自篇首至“沾余襟之浪浪”;第二段自“跪敷衽以陈辞兮”至篇未.2、三段论.如清代龚景瀚《离骚笺》.第一段从篇首至“沾余襟之浪浪”,认为“正言之也”;第二段从“跪敷衽以陈辞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认为“放言之也”;第三段从“索琼茅以筳篿兮”至篇未,认为“假言之也”.再如当代楚辞学者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他在该著中说:“对《离骚》分段最乱的是胡适,这与他没有弄清每段的意思有关.”第一段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第二段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第三段从“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至结尾.这三大段中,第一段是自道身世与志愿,第二段是欲辅国而求贤求女不得,去国不可能,然后订出来第三段神游西土求以寄怀念宗邦的情思.考虑《离骚》内容中上下左右前后的反复之处,着重扣合主要含义,总不离宗子忧国一念.清代朱骏声《离骚约注》、今人郝志达《楚辞今注今译》(3)亦为同类说法.三段划分法,在当代是比较流行的一种.3、四段论.如张来芳《离骚探赜》、张纵逸《屈原与楚辞》(4)等.第一段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主要意思是总述己志.采用素描手法,追述了自己的世系、品德、志向及辅佐楚王改革政治的种种斗争,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勾画出一个轮廓;第二段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主要意思是写求索失败,为了追求理想,实现理想,他经过了上下求索的苦难历程,倾诉了累遭失败的悲愤之情;第三段从“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主要意思是写离国不忍.作者通过占卜,向神灵呼救,灵氛劝其远游,巫咸劝其暂留,自己犹豫不决,于是再次分析楚国现实,最后决定听从灵氛忠告,离国远游,寻求美女(喻贤臣);但终因眷恋故土而不忍离开,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第四段,即结尾的“乱辞”,总括全篇,写以身殉国.张来芳在四段中又划分了九小段,并分别概述了段落大意,是当今比较精细的一种划分法.4、七段论.如清代奚禄诒《楚辞详解》.第一段自篇首至“虽九死其犹未悔”;第二段自“怨灵修之浩荡兮”至“岂余心之可惩”;第三段自“女媭之婵媛兮”至“沾余襟之浪浪”;第四段“跪敷衽以陈辞兮”至“好蔽美而嫉妒”;第五段自“朝吾将济于白水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第六段自“索琼茅以筳篿兮”至“吾将远逝以自疏”;第七段自“ 吾道夫昆仑兮”至“蜷局顾而不行”.溪禄诒是按《离骚》的创作手法进行分段的.5、十段论.如清代戴震《屈原赋注》和近代詹安泰《屈原》(5)等.詹安泰的具体划分办法是:第一段自开头至“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先叙述自己的世系、名字、性格、才能和修养,表示他有可能很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然后说出自己愿引导楚王,为国效忠;第二段自“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至“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指出应走的道路和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第三段自“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至“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说明要培养人才以贯彻自己的正确主张,要和敌党作斗争,至死不变;第四段自“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至“伏清白以死直兮,因前圣之所厚”.申述为人民、为祖国而斗争,虽然遭遇到一切的阻力,也只有容忍坚持,直至贡献出最后的生命,怎样也不肯委曲投降,同流合污;第五段自“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抒写或进或退或去国的复杂矛盾的心情,而归结到必须按照本来的意志去做,怎样也不能变更;第六段自“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假托女媭的责备和自己向重华的申诉,来显示出自己的品质的高尚和主张的正确;第七段自“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3.我想买本<诗经>,哪个版本最好我推荐一本: 书名: 诗经校注 作者: 陈戌国 校注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 2004-5-1 类型: 诗文评类 字数: 306000 参考价: 22 内容简介: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韵文的不祧之祖是《诗经》。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是《诗经》。这些命题,早已成为国人的常识。 《诗经》有风、雅、颂三部分。自来纳入《风》诗的二《南》,独立于《风》诗之外也不是毫无理由。先师郭君重先生说:周南召南,周指周定公,召指如穆公,“本旦奭后嗣”,“南指江汉南国”,“则与二《南》所讴歌之事略坃扞路”,然而本属国风。一般都认为风是民间创作,是劳动人民的歌谣。其实不尽然。甚至可以说:《诗》三百篇,真正出自劳动人民创作的毕竟只占少部分。譬如网诗之外的雅、颂,基本上没有劳动人民的作品。风诗固有至今不失民歌面貌者,然而大部分未必是民歌。其中有不少原本就出自贵族之手。有不少经过贵族文人修饰,也就让人觉得不像劳动人民之作。但是研究者不应该因此而否定或者低庆“诗三百”的价值。 作者简介:岳麓书院陈戍国教授以一人之力遍注群经,近二年岳麓书社已出版其《四书校注》、《诗经校注》、《尚书校注》、《周易校注》、《礼记校注》、《春秋左传校注》。 书籍封面照片:/images/8920254.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