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编定所持

1.一般认为《诗经》是怎么编定的

下面这段文字可以帮助你了解诗经的编定。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叙述得条理清晰明朗,但是最后的结论不一定是最准确的,而且现在文学界对这一看法也并未达成共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采诗说,但具体将其统一的具体某一个关键人物,我看还是无从考证的。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升格为国定经典。全书共有诗歌三百零五篇,由《风》(十五国风)、《雅》(小雅、大雅)和《颂》(周颂、鲁颂、商颂)三个部分组成,编排井然有序。但是,究竟由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迄今仍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于;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

但是,、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一,《史记》言孔子删诗,在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已为三百篇。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乐工们先奏十五国风,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颂,次序和内容基本上与今本《诗经》相同,其时孔子虚龄只有八岁,可见当时《诗经》已定型。三,周代各诸侯国之间邦交往来,常常赋《诗》言志。如《左传·定公四年》载,吴攻楚,楚败几亡,楚将申包胥到秦国朝廷请求援兵,痛哭七日七夜,秦哀公深为感动,赋《诗经·无衣》,表示决心相救,恢复楚国。如果当时《诗经》没有统一的篇目,赋《诗》言志就无法进行。那么,究竟由谁来编纂《诗经》的呢?

一说王者采诗。《诗经》中诗歌的创作时间,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秦穆公时,绵延五个世纪。创作的地点,几乎包括了整个黄河流域,加上长江、汉水一带,纵横上千里。怎样把众多的诗歌集中起来呢?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王者采诗”的说法。《汉书·食货志》曰:“孟春之月(阴历正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迪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都说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诂》)。

一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精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他在《经典常谈》中指出,春秋时各国都养了一班乐工,像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诗、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附带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各国的乐工和太师们是搜集-整理《诗经》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编纂整体的统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师莫属。《国语·鲁语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的记载,正考父是宋国的大夫,献《商颂》于周王朝的太师。今本《诗经》的《商颂》只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师在十二篇基础上删定的。由此看来,《诗经》应当是周王朝的太师编定的。

2.《诗经》相传为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但是相传是孔丘汇编的

3.诗经是由孔子编定的最早出自哪里

跨越了大约600年.

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的说法:

王官采诗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孔子删诗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

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4.《诗经》是经过孔子删节编辑成书的吗

三千年来,《诗经》以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又以它是一部在思想感情上真正成熟的作品,而成为中国历代文人信奉的文学经典。

《诗经》中的部分作品为《风》、《雅》、《颂》三大类。《风》也称《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南至江汉流域),邶、鄘、卫、王(今洛阳地区)、郑、桧、齐、魏、唐(晋)、秦、幽、陈、曹等十五个地区和国家的诗。

《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作品产生的地区,分布在今黄河流域的陕西、山东、河南、河北和长江流域的湖北北部。

现在《诗经》中有诗三百零五篇。据说这三百零五篇是孔子从三千余篇诗中编辑而成的。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仪,而成之。”即认为《诗经》系孔子删定。

自有此说后,许多学者认为除现存的《诗》三百零五篇外,其余诗都是孔子删去的。但是,史记所书传所载逸诗很多,按《诗谱》所记有使代二十代国君才取一诗者,可见删诗不少;另外还有删若干章、句、字的。

反对删诗说者则认为孔子原无删诗事,如朱彝尊说:王朝、诸侯都使用《诗》,古小学大学都学习《诗》,如果自己删除一部分,谁会听从呢? 还有一种折中的说法,认为孔子不一定删过《诗经》,但却曾整理过诗经。近人杨向奎认为,删诗论者与反对者的论述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承认有逸诗存在。

有逸事说明原诗不止三百。既然不止三百,定篇时回有删定者,虽然不一定是孔子,但孔子确曾整理过《诗经》。

还有一种说法:孔子是整理过《诗经》的,他自己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可见在这之前,古典诗乐,《雅》、《颂》曾经出现过混乱现象,所以才有他的整理。

但是,有的学者认为,孔子不仅没有删过《诗》,也没有编订过《诗》。持此论者认为:孔子所谓“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不是正诗之篇章,即所谓“正乐非正诗“。

都是从声乐的角度评论郑声,而不是郑诗。孔子反鲁正乐之时,年已六十有九,而前此言诗,皆曰三百,足见诗并不是孔子删的。

近人张西堂认为:孔子正岳以前,也只说“诗三百”,可知孔子并不曾做了“去其重”的编订工作。因为就逸诗来看,逸诗尚不及十分之一,而且其文词又多与三百篇不类,可见逸诗并非三百篇之逸,由此可以证明并不曾做了“起取重”的工作。

《史记·孔子世家》之说,词意自相矛盾,必是后人有所窜乱,一参其意义、情势,应是没有疑问的。那么,根据《史记》之说,以为删诗乃“去其重”,显然是不可信的了。

他还指出:现在流传的《诗经》,本是当时乐师采集入乐的乐歌,在孔子时,它在合乐的过程中就已经编订流传,不是孔子编订的。 《诗经》里的作品都是合乐里的唱词。

十五“国风”是民歌,它是民间的小调被之管弦,并在民间流传。孔子所谓的“郑声淫”,“恶紫之夺朱,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正是说明这小调与雅乐上虽然说:“郑声淫,放郑声。”诗篇上却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由此可见,孔子并没有因为“郑声”不合他的口味而删诗。 孔子是否删过“诗”?中国科学院编的《中国文学史》关于这个问题的如下说法是可取的:《诗经》以外的“逸诗”,往往是些零章断句,又多伪托,远不如《诗经》里的作品重要。

这些作品积累到三百篇左右,编成一集,大约在纪元前六世纪中。周景王元年(公元前 544 年)吴季札到鲁国观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鲁国为季札所歌的诗,据《左传》记载,分类名目,先后次第和今天《诗经》差不多。

季札观乐那年孔子才八岁。后来孔子提到这些诗的时候称之为“诗三百”。

因此,可以推测在孔子出世的时候,已经有了异步篇数和编排方法和今本《诗经》大致相同的总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