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诗歌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上元侍宴 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守岁诗 苏轼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儋耳 苏轼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饮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苏轼的古诗,求内容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洞庭春色 二年洞庭秋,香雾长噀手。 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 贤王文字饮,醉笔蛟龙走。 既醉念君醒,远饷为我寿。 瓶开香浮座,盏凸光照牖。 方倾安仁醽,莫遣公远嗅。 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 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 君知蒲萄恶,正是嫫母黝。 须君滟海杯,浇我谈天口。 3.苏轼诗的内容苏轼的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4.苏轼词的内容有哪些苏轼词的思想内容? ①苏词中有一些直接表现他“致君尧舜上”的人生理想和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中年仕途挫折之后复杂的人生感慨。 ②苏轼词中也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写自己在面对自然,感怀今昔之际,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现出一种高逸旷达的精神。 苏轼词的特点? 苏轼词风格多样,以意为主,任情流泻,故其风格,也是随着内容特点、情感基调的变化而变化,苏轼写人生体验,写理想抱负壮观豁达,豪情奔放;苏轼写恋情,写伤感的词委婉细腻,情感内涵厚重,而文笔萦绕回环、缠绵不绝。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唐五代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苏轼词赏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从创作之丰富,作品流传之广远,读者之多,还是从对后代精神面貌影响之巨大深刻来看苏轼都具有与陶渊明、李白、杜甫等文学大师一样的崇高地位。而他的作品《赤壁赋》、《饮湖上晴初后雨二首》、《题西林壁》等更是脍炙人口,真正读懂苏轼的人,一定懂得人生的意义。 有人说,苏轼的作品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确一首“飞雪似扬花”“扬花似雪”便烘托出纯深缠绵的相思之情。这首代人寄远的《少年游》语言清新明丽,圆熟和谐。苏轼的词不受音韵束缚,突破辞必香软的樊篱。苏轼在担任密周知州时写了《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词中描绘了密周元宵情况,作者运用对比得手法,表现了连年荒旱下密州艰窘的生活气氛和作者刚到密州时的心情。而苏轼又是一位性情中人,在他夜梦王弗后,写下了一首真挚动人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词的上篇写对于亡妻的深切怀念,死别十年,从未忘记;坟墓千里,念其孤单,纵相逢而将不识,感谓在仕途的颠沛流离,从而怀念昔日的温馨美好,而下片便是写梦,小窗梳妆,无言有泪,重现初婚生活画面,流露言词无法表达之神情,结尾设想亡妻在地下为怀念自己而不胜痛苦,更加浓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怀念。另一首《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则写出了作者渴望效命疆场,杀敌立功,报答国家的雄心壮志。苏轼在密州超然台上赏月饮酒时,想起了其弟子由,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当即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虽有内心的矛盾痛苦,但仍表露了热爱人生,积极入世,乐观豪迈的思想感情。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应了“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的《把酒问天》),的确,令人悲痛的事莫过于亲人分离了,但月的阴晴圆缺自古难全,他和他弟弟分隔两地,仍可共享圆满月光,这便是作者自己的聊以**“元佑党争”相信许多人早有耳闻。而一首看似是小词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绝非泛泛之作。词地上片写伤春,而在这春残景象中透出作者无限伤痛的情绪,其中寓托着朝局变换,元佑人士遭遇的感叹,的确“枝上柳绵吹又少”一句“多情却被无情恼”正是苏轼多年来对宋王朝一片忠心而却遭贬岭南的最恰当写照。全词写景写事,鲜明如画,寄托在有意无意之间,更增其妍丽与醇厚。 或许苏轼的词还有许多人生哲理,或许那些是难以言传的东西,便请读者细细品味了。 5.苏轼诗的内容苏轼的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6.苏东坡诗歌有哪些【诗歌作品】 《题西林壁》、《和子由渑池怀旧》、《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 【诗歌举例】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7.苏轼的诗介绍苏轼在军事上主张充实兵力,巩固边防,抵抗辽和西夏的侵扰,并认为以金帛赂虏是最下之策。 他的少数诗篇如《和子由苦寒见寄》、《祭常山回小猎》、《阳关曲》等,表现诗人要求为国破敌的雄心。而在《获鬼章二十韵》里,又主张以宽厚的态度对待被俘的西羌首领,并戒边将的倚胜骄矜,提出了"慎重关西将,奇功勿再要"的忠告,流露了他重视民族团结和关心国家命运的可贵思想。 在苏诗里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许多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试看他的《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这是苏轼因反对新法出任杭州通判经过镇江金山时写的。 诗人从天寒的沙痕想起江潮的澎湃,从长江的到海不回暗伤自己的宦游不归,给读者一种深沉而豪迈的感觉。最后从江心炬火假托为江神的见怪,流露了他对宦游的厌倦情绪。 他的《有美堂暴雨》:"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和子由中秋见月》:"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大风留金山两日》:"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 "把寻常景物写得那么精警动人。他的《新城道中》:"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安国寺寻春》:"卧闻百舌呼春风,起寻花柳村村同。"《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桃花忽成荫,荞麦秀已繁。 闭门春昼永,惟有黄蜂喧。"又把日常生活写得那么美好可爱。 他在东坡开辟荒地时就想起在细雨中的秧针,稻叶上的露珠,秋收时的霜穗,象玉粒一样的新米饭(《东坡》)。他在博罗西山看到山下的溪水时就想起怎样利用水力来转动碓磨,于是更想起水磨上象雪一样散落的面粉,想起蒸饼熟透时的裂纹与芳香(《游博罗香积寺》)。 这些诗表现了诗人联想的敏捷,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给读者一种"触处生春"的感觉。这首先由于作者生活在北宋中叶,劳动人民在暂时得到安定的环境中,创造了大量财富,社会上呈现繁荣的景象,使诗人在接触到生活中的一切时总容易引起美好的憧憬。 其次是在尖锐的新旧党争中,诗人认识到仕途风波的险恶,从而把他的生活理想寄托于江山风月和亲朋师友之间,诗化了他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切。"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乡欹侧过,人间何处不谗岩。"(《慈湖峡阻风》)正是他最好的自白。 当然,这里同时也流露了他在政治上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和在生活上随缘自呆、超然物外的佛老思想。 苏轼的诗有时能结合生活中所接触的情景,表现他对事物的新颖见解,而不失诗的趣味,象下面两首小诗。 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离开放电的云层越远,听到的雷声就越低;从不同的方位可以看到山的不同面目,这本是寻常生活中的现象。诗人却从此引伸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哲理:所谓"雷霆之威"对于一个不以个人的生命、浮名为重的人是不起作用的;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 这就是前人认为表现了宋诗特征的理趣。 苏诗里部分鉴赏评论文艺的作品,如《王维吴道子画》、《孙莘老求墨妙亭诗》、《读孟郊诗》、《书王主簿所画折枝》等,表现他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殊作风,同时标志北宋时期社会文化所达到的新的高度。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抵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王维吴道子画》 这首诗实际上是替唐代吴、王两派画法作了总结,同时表现了作者对艺术的可贵见解:既重视意象的雄放,又要求于象外得事物之妙。 由于作家在我们面前再现了这两幅风格截然不同的画面,并针对这不同的画境提出他的论点,这就依然使读者感到诗意盎然。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曾使北宋许多诗人的作品流于浅率无味或生硬晦涩;到苏轼手里才以他丰富的生活内容、清新畅达的语言和深厚的文艺修养,基本上纠正了这种流弊。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阙词,别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