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贞

1.《关雎》《蒹葭》是《诗经》中歌咏纯贞爱情的名篇,诗中哪些诗句最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黄鹤楼表达了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凄凉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钱塘湖春行通过描写春天景色的优美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3.江城子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但依然希望能报效祖国,镇守边疆,抵御外敌。

在风格上,江城子总体非常豪放,气势宏大,而相见欢总体的表现是忧愁,凄凉

下面加点字没告诉我是哪几个字,所以没法回答,去查查古汉语字典,应该有你想要的答案。

2.诗经

诗经·国风·周南 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雎鸠:水鸟名,即鱼鹰。传说它们情意专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逑:(隹隹)之借字,(隹隹),双鸟之意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荇菜:水草名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寤:睡醒,寐:睡眠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①之。 ①:毛加草头,音帽,有选择之意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葛:植物名。

覃:借作藤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①,为②为③,服之无④ ①:镬去钅加氵,音获,煮 ②:纟希,音吃,细葛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③:纟谷,音戏,粗葛布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④:译繁体去讠加攵,音译,厌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3.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卷耳:野菜名,嫩苗可当菜吃嗟我怀人,①彼周行。 ①:真加宝盖,同置陟彼崔嵬,我马虺②。

陟:登高。②:阝贵。

虺阝贵:音灰颓,疲惫我姑酌彼金③,维以不永怀。 ③:儡去亻加木,酒尊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玄黄:马过劳而视力模糊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兕觥:音四公,犀牛角制的大酒杯陟彼④矣,我马⑤矣。

④:石且,音居,有土有石的山丘我仆⑥矣,云何吁矣! ⑤:者加病头,音途,疲病。 ⑥:甫加病头,音扑,义同⑤ 4.①木 ①:缪去纟加木,音纠,乔木的树枝下垂南有①木,葛②系之。

②:儡去人加草头,音垒,葛类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福履:福禄也南有①木,葛②荒之。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①木,葛②萦之。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5.螽斯螽斯羽,诜诜兮。

螽:蝈蝈。诜诜:音申,多也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 薨薨:音轰,形容螽的齐鸣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蛰:音知,和集也 6.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夭夭:木少盛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于归:指姑娘出嫁桃之夭夭,有①其实。 ①:贲加草头,音坟,果实将熟的样子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7.兔① ①:上四下且,音居,网肃肃兔①,②之丁。 ②:啄去口加木旁,音浊,敲击。

丁:音争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干城:守卫之武士肃肃兔①,施于中逵。

逵:音魁,四通八达的大道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仇:通逑肃肃兔①,施于中林。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8.①② ①②:不加草头,吕加草头,音浮以,车前子采采①②,薄言采之。

采采①②,薄言有之。采采①②,薄言掇之。

采采①②,薄言捋之。采采①②,薄言③之。

③:衤吉,音洁,用衣襟兜东西采采①②,薄言④之。 ④:衤颉,音协,把衣襟角系上兜东西 9.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楚:荆也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蒌:蒌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10.汝① ①:土贲,河堤遵彼汝①,伐其条枚; 汝:汝河,源出河南省未见君子,②如调饥。

②:上叔下心,音逆,忧愁遵彼汝①,伐其条肄; 条:山楸树既见君子,不我遐弃。鲂鱼②尾,王室如③; ②:赤贞,音成,浅红色。

尾:音以虽然如③,父母孔迩。 ③:火毁,如火焚一样。

孔:甚。迩:近 11.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振振:仁厚的样子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定:额心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3.芮琳出自哪首诗

《诗经》

月如——名字出自诗经: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名字内涵:月指月亮,月色、月光、月明。意指贞洁、洁净、爱与美的象征。如是比得上或及的意思。意指如愿以偿。月如这个名字寓指心满意足、玉洁松贞、美丽动人。——诗经中最唯美的名字——[昭温]、[欣雪]、[诗倩][秀涵]、[幼润]、[晓珂][绪联]、[屏昱]、[芮波][岩希]、[幔萍]、[鹤妍][淋芳]、[瑞莲]、[丽莹][美沫]、[志妹]、[梵婷][玦画]、[睿英]、[秀霞][笑辛]、[娜鑫]、[妍娜][艺湘]、[莹谷]、[娅彤][栎格]、[素婷]、[萱琴][光开]、[瑶莎]、[朵娟][芮琳]、[小霞]、[薇婧][钰煊]、[佩燕]、[梦妮][媛水]、[燕芬]、[小飒][翠茜]、[树娴]、[锡兰][嵩婧]、[素宜]、[湘竹][梅沂]、[莉玮]、[卫艳][金莺]、[艺蓉]、[悦兰]

4.易经中 元 享 利 贞 是什么意思

△ 元亨,利贞:乾卦卦辞。

元:yuan《易经》卦辞、爻辞中,“元、亨、利、贞”四个字最多。如果这个四个字没有搞清楚,那么,对于整个《易经》的理解和解释就会有偏差甚至是错误。

只要谈《易》,这四个字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最早解释这四个字的,就是《易大传》即前面所说的“十翼”中的“文言”。

“文言”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乾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乾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同“乾”字的解释一样,后世学者基本上抱着这个说法不变。如果这个解释正确的话,那么,这个解释对于第二卦《坤》就不适应了,因为,《坤》卦的“元亨。

利牝马之贞。”难到马也有人的仁义吗?高亨先生在其《周易古今注》中就提出了反对意见。

但是,高亨先生把“元”字解释为“大”,认为《周易》中的“元”字都是“大”意。我认为,“元”字应该解释为“初”、“开始”,引申为“大”。

元,甲骨文写作 、、,在“人”上画一横,指示人首(头)的部位。“元”为人头,人的头顶乃人体的顶端,因此,古人将人体看作一个小宇宙时,自然将人的头当作“天”,人头又是圆的,也符合他们的“天圆地方”的宇宙理论,现在人们还把头顶叫做“天灵盖”,这就是古意的留存;另外,小孩子出生时,从母亲出来的第一个部位是头顶,根据这些常见的生活规律,因此,甲骨文便把这种现象归纳总结,约定写做“ 、、”,表示“初,始,第一”的意思。

《尔雅?释古第一》里说:“初、哉、首、基、祖、元、落、权舆、始也。”因此,“元”的最初意应该是“初、始”也就是“第一”。

就是现在,人们还把一个国家的一把手称为“元首”,人的头部是人的第一部位,所以“头”就是“元”,这在古汉语里常见,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即“狄人将他的头归还”。我国的第一部成熟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许多这种表述,如《六月》:“织文鸟章,白斾央央。

元戎十乘,以先启行。”《采芑》:“方叔元老,克壮其犹。

方叔率止,执讯获丑 。”《菘蒿》:“周邦咸喜,戎有良翰。

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等等。我们现在常挂在嘴上的“元首、元配”等词中的“元”字,都是第一、初的意思,这些用法都是“元”字的初义,古语遗风。

至于“元”当“大”讲应是后起之意,现在把某个行当里的“第一”还称为“老大”,但这也是从“初”而来,如现今称“大舅”、“大姨”之“大”,即“元”的“第一”之意,后引申为“大”。亨: heng甲骨文写作 、、,“ ”为高台之形,上置物,献给更高处“人”来享受,那处于更高位置的“人”就是“神”,或是祖先,让先人或诸神享受所供之物,因此,“亨”的本意是“享、享受”的意思,所以,古汉语中,亨、享、烹三字通假,都有享受的意思。

上古先民,用祭品来祭祀祖先或诸神,目的是让受祀者享受“礼物”(古人将送给鬼神享受的礼物称作牺牲)后,目的无非是有两个,或是降福于已或是降灾于人。受祀者享受牺牲后,高兴,便答应祭祀者请求。

神或祖先“亨”(享)了,便可以降福或降灾了;如果受祀者没有“亨”(即不接受牺牲),祭祀者便恐惶了。有如今人给有权者送礼,若收了,就打心眼里高兴;若没收,怎么样?至少是心中不安。

古代的祭祀,说白了,就是给诸神、诸鬼、诸先祖送礼,各位能不能收(亨)呢?那得算一卦,于是开始“卜”或“筮”。卜筮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元亨”,即受祀者一开始就享受了,祭祀者皆大欢喜,把这次占卜记录下来,这次“贞”的活动是有利的。

“亨”了,祭祀者也有了一种“祥”的感觉。没有“亨”(享受),那么,祭祀者便会有一种不“祥”的感觉。

现在仍流的一句成语“不祥之兆”,就是这种上古时代祭祀前卜的结果是:不享受牺牲的兆头,结果当然不好。现代汉语中的“不祥之兆”应来自于先人祭祀之中的“不享之兆”,先人不“享”,当然不能答应你的请求。

后人省略了过程,直奔主题,也没什么大错。“亨”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烹”,也就是现在的烹调的意思。

此意在诗经中经常出现,如《楚茨》:“或剥或亨,或肆或将。祝祭于祊,祀事孔明。”

《瓠叶》:“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匪风》:“谁能亨鱼,溉之釜 。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七月》:“六月食郁及 ,七月亨葵及菽”等等。因此,在《易经》中,亨应该是“享受,接受”的意思,“元亨”应该解释为“一开始就享受。”

故为“吉祥”。 利:li甲骨文写作 、、、,左边的 ,是“禾”字,右边的 ,是耕地的叉子,在田里用叉子叉禾,说明农作物收获了,人从田里得利,对人是有利的。

这个“利”是从田里的“禾”而得的,这是“利”的最初义。如《诗经?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

伊寡妇之利。”就是说,秋收时,要在田里留些剩余,让寡妇们也从中得到点利益。

给穷苦人点活路,三千多年前的古人都知道要关照弱势群体,这也是当政者实行“仁”的一种体现,孔子在《论语》中说:“。

5.诗经 里的 大雅,小雅分别是什么

《小雅》为宴请宾客之音乐。《大雅》则是国君接受臣下朝拜,陈述劝戒的音乐。《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

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间诗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雅”在此可以指贵族官吏诗歌。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

扩展资料: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按地区划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桧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豳[18]风”、“陈风”和“曹风”,共160篇,又被称为“十五国风”。

《国风》被普遍视为《诗经》中的文学精华部分,后人将其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从风格上讲,《国风》带有浓烈的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讲,《国风》大多数是民间诗歌,作者除少数是个别贵族外,大多是民间歌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6.屯卦爻辞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啥意思

屯卦是上卦为坎水,下卦为震雷,“屯”是聚集,驻扎的意思。屯卦表示 云雨雷电天气,停止一切户外活动聚集驻扎在村屯中。

【屯】九五 屯其⑴膏⑵,小⑶贞⑷吉,大⑶贞凶⑸。

【译】 停止正在做的事情聚集驻扎在村屯中如果是因为降下了滋润作物的雨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停止的是不重要的事情官长认为吉祥,如果停止的是重要的事情官长认为不吉利。

注释: ⑴“其”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吕氏春秋·慎势》:“汤其无郼,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功。”(郼yī 中国殷商国名。)

⑵“膏”膏泽(膏雨。滋润作物的雨水)【汉典】润也。《诗经·曹风》芃芃黍苗,隂雨膏之。

⑶“大小”重要与不重要的事。泛指一切事务。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事务:事情。)

⑷“贞”官长。《周易·师·彖》曰:“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正:官长。《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

⑸“凶”不吉利。《尚书·洪范》:“一曰凶短折。”

7.《诗经》中的赋比兴怎么理解

赋比兴的手法 后人曾经把《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三种,这三者也确实是《诗经》最基本的艺术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直接叙写的例子多不胜举,《豳风·七月》就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

其他如《氓》中弃妇的不幸遭遇、《君子于役》中黄昏时分农家小院的情景、《击鼓》中对家乡妻子的深挚思念以及《溱洧》中男女相约游春的欢乐等,也都是用赋的手法直接叙写出来的。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诗经》民歌中借以起兴的物象大都是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如烂漫的桃花(《桃夭》)、和鸣的雎鸠(《关雎》)、猗猗的绿竹(《淇奥》)、皎洁的月亮(《月出》)等。

这些物象本身就使人感觉优美的诗意。而兴的妙处更在于借以起兴的物象和下文之间有着一种若有若无的关联,它或衬托,或暗喻,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粗犷尚武的《秦风》中有一首荡气回肠的恋曲《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一唱三叹,诉说着对可望而不可及的“伊人”的向往,而那用来起兴的苍苍蒹葭、清清白露,和主人公忧伤怅惘的心情互相映衬,使全诗都笼着一层淡淡的哀伤。王国维曾经赞誉它“最得风人深致”,而这正得力于“兴”的妙用。

“比”在民歌中也俯拾皆是,比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如《硕人》连用了六个比喻来夸写女子的美貌: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些比喻把女子的美丽描画地鲜活灵动,使人几乎有耳闻目睹之感,而这些比喻也因此被后世不断沿用,成为描写女子美丽的习语。其他如用癞蛤蟆比喻荒淫好色的卫庄公(《新台》)、用美丽的蕣华比喻女子的容颜(《有女同车》)等,也同样贴切逼真。

《国风》民歌中还经常用比喻把抽象的心情甚至品德具象化,像下面这样的句子: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邶风·柏舟》 未见君子,惄如朝饥。

《周南·汝坟》)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卫风·淇奥》) 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

(《魏风·汾沮洳》) 这些新颖活泼的比喻,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回环复沓的章法 《诗经》民歌一般由若干章组成,每章之间常常只更换一两个字,例如《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首诗三章之间只变换了六个字,其他的语言全都一样。这就是回环复沓的结构形式。

这种形式是民歌中独有的。民歌大多是即兴抒情之作,它全部的目的只在抒情。

而《诗经》民歌的语言是洗练的,往往寥寥几句就能表明主题 追问: 以《蒹葭》或 《关雎》 做具体分析,是? 回答: 看汉儒对它的解释。《 毛诗序 》曰:“ 《关雎》 ,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 进贤 ,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这里所谓后妃指 周文王 妃太姒。

《毛诗序》认为《关雎》的主题是颂美后妃之德,她见到 窈窕淑女 便寤寐思求,以配文王,毫不纵恣己色以求专宠。如此说来,这是一首美诗了。

而申培《鲁诗故》的解释正相反,他说:“后夫人鸡鸣佩玉去君所。 周康 后不然,诗人叹而伤之。”

认为这首诗讽刺康后不遵礼法,以致康王晚起误了朝政。薛汉《韩诗章句》也认为“诗人言 关雎 贞洁 慎匹,以声相求,必于河之洲,隐蔽于无人之处。

……今时大人内倾于色,贤人见其萌,故咏关雎、说淑女、正容仪,以刺时也。”毛、鲁、韩三家对此诗的解释虽有所不同,但都认为与王、妃有关,是一首关乎政治教化的作品。

这种解释一直被承袭下来,唐 孔颖达 《毛诗正义》固然是如此,宋 朱熹 的《诗集传》也是如此。《诗集传》曰:“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

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是诗。言彼关关然之 雎鸠 ,则相与和鸣于 河洲 之上矣。

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善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朱熹以淑女指文王之妃太姒,认为《关雎》是宫中之人颂美她和文王相与和乐而恭敬的关系,这与毛诗的讲法 大同 小异,仍然是一脉相承的。

汉儒解诗有很大的弊病,他们主观地认为 《诗经》 都是为圣道王功而作,是先 王用 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所以对诗的解释多有穿凿附会之处,而且常常往政治教化的大题目上牵扯,。

相关
上一篇
诗经体酒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