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古诗词中有哪些意象词古代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意象主要有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3、动物类 猿猴:哀伤 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飘零 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 2.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1、植物类2、动物类3、乐器类4、自然类5、场所类 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 二、动物类:杜鹃、乌鸦、鸿雁、青鸟、鹧鸪/沙鸥、蟋蟀、鸣蝉 、猿猴、燕、鱼 三 器乐类:羌笛(羌管、笛) 、胡笳、琵琶、戍角 1 、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 表示戍边思归。王之涣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 东风满洛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3.中考诗词中的意象如何分类诗歌意象分类诠释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以上介绍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见寓意。其实,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意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景象(景观场景),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参考地址: 4.高中古诗意象有哪些古诗的意象 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月亮 对月思亲一—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 蝉 以蝉喻品行高洁。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南浦 水边的送别之所。 长亭 陆上的送别之所。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梧桐 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梅花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 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 象征高洁的品质。 桃花 象征美人。 牡丹 寄寓富贵。 杨花 有飘零之意。 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蟋蟀 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鸿雁 《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子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 5.求高中诗歌常见意象,谢啦动物类: 1、蝉:品行高洁 2、杜鹃: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 3、鸿雁: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4、鹧鸪: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5、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6、青鸟: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7、比目、鸳鸯:多指恩爱的夫妇 8、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9、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0、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 植物类 1、:留,表达伤心离别的情感 2、梅:孤高、不谐流俗 3、菊: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4、莲:怜,借以表达爱情。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5、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6、花草:以芳草喻离恨,以芳草喻所思之人,以芳草喻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以芳草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7、竹:高洁,坚韧,虚心,有节操 8、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11、松柏 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12、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13、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14、琴瑟 比喻夫妇感情和谐 15:云:喻漂泊在外的游子。 行为类 1、登高、凭栏 :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 2、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3、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4、捣衣: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多在秋夜进行。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自然现象 1、明月:思乡 2、流水:感叹时光流逝 3、黄昏、夕照:寄寓感伤的心情;寄寓人生迟暮的生命感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4、细雨、烟雾: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时令节日 1、中秋: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 2、重阳:重阳登高饮酒,借重阳思念亲人 3、寒食:诗人以寒食写冷清、萧条的景象 4、清明:祭祖扫墓的日子,与思念亲人有关 特定地点 1、长亭:离别之情 2、南浦:沥青别恨 3、南山、三径:隐居的地方。 一个个字打印的哦。 6.诗歌中的意象 请各位帮忙整理一下诗歌中的一些意象(注明诗句):1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大搜查 ——高三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广州市培英中学 戴庆忠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转变: 诗歌鉴赏,就是感受形象,品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定位于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 对学生而言,高考诗歌鉴赏题是他们“心口永远的痛”。 学生平时积累少,看诗歌鉴赏理论文章更少,面对这类题往往无从下手。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采用主观题的形式,很多人认为,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 恰恰相反,笔者认为,这是降低了难度,因为,表达技巧很具有争议性,特别是一些名词术语的判断和表述更没有唯一性。 中国古典诗歌有很多典型的意象,意象是客观物象与审美主体(诗人)的二合一,诗歌鉴赏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意象的理解,掌握意象就掌握诗人感情,就能破解思想内涵;而且,学生容易从生活现象联想到诗歌意象,有话可说。 只要有话可说,就不愁得不到分。从某种程度上说,掌握了意象,高考诗歌鉴赏题就成功了一半。 2、高三时间的局限性: 高三时间紧迫,升学压力大,学生的课业负担繁重,对教师、学生而言,每节课都非常宝贵,很多老师对高三研究性学习投鼠忌器,学生也不敢放开手脚,研究性学习停滞不前或干脆取消。诗歌意象大搜查基本上不用集中研究、外出调查和老师的指导,所需时间较少。 3、高三复习课的局限性: 一般情况,第8周高三就结束新课,进入全面复习。诗歌复习的基本手段是“讲—练—评--测”,而且,训练周期短,学生对诗歌的基本知识点多是蜻蜓点水式,唯有通过大量的训练题加以强化。 学生被动接受的多,自动出击的少。如此一来,即使不产生厌烦情绪,也只有被动接受。 诗歌意象大搜查还给学生自主性,在自由选题、自主研究中大展拳脚,发掘课堂上、练习中未能深化认识的知识,是有效的复习手段。 4、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古典诗歌,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笔者曾经在高二诗歌单元里组织过诗歌朗诵和摘抄活动,学生都兴趣盎然。 我想,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不能让高三繁重的学习任务湮没。 二、课题的实施方式 1、独立选题或成立四人以下合作组; 2、从中国古典诗歌中自由选择任一意象,每一个意象至少要用5首诗歌进行阐述。 3、学生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对策,形成课题,写成小论文。 小论文以原稿纸或word文档为载体。 4、课外完成,教师适时辅导。 5、活动周期:上学期第18周至下学期第2周(跨寒假)。 三、课题的结题形式和激励措施 别说高三学生麻木,眼睛只盯着高考,不在乎评比表扬。 其实,学生毕竟还是孩子,及时的表扬不仅必要,而且还要想尽办法去创造机会。 笔者用了以下方法: 1、开总结会: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表扬先进,对不足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分组讨论学习,交流心得。 2、结集出版,班内宣传:二次修改后,要求学生抄正在指定的纸张上,学生干部负责装订成册。 3、评比奖励:设三个奖励等级,人人有份,目的重在鼓励学生。 4、优秀作品挂上班级网页,方便学生查找。 5、生品读作品:课前5分钟由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 谭健文老师主张学生多朗读高考优秀作文以提高学生作文素养,同样地,让学生朗读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诗歌素养。诗歌鉴赏复习周期不长,如果让学习诗歌成为习惯,让学生耳濡目染,一来可以营造诗歌学习氛围,二来对学生也是很好的肯定和鼓励。 四、活动总结 一如活动初衷,学生兴趣浓厚,不到两周已经有学生交成果了。大部分学生所举例子远超最低要求的5首。 高三后期复习的诗歌大部分都在学生的研究成果中出现过,而此时学生早已胸有成竹了。另外,学生不再惧怕诗歌鉴赏,做题真正是“有话可说”了。 附:部分学生研究成果: 幸有美酒入诗来 高三(4)班 蔡丽茹 “五花马,千金裘”面前,李白宁愿“呼儿将出换美酒”,“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后,孟浩然还不忘交代“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春江花朝秋月夜”,白居易“往往取酒还独倾”。 是否真的“唯有饮者留其名”呢?诗人们对酒大多情有独钟,李白道“嗜酒见天真”,杜甫也自称“性豪业嗜酒”,自然地,酒在诗中也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了。 落木有萧杀之感,红豆有相思之情,烽火紧系战争,说明月自然联想到故乡,而说到酒就不能“一言以蔽之”了,且听: 悲时——陆机说:“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短歌行》) 欢时——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尽酒》) 离时——王维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合时——欧阳修说:“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颜。”(《浣溪沙》)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阮籍说:“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咏怀》之三十四) 乐时——杜甫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 (《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