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关雎孔子

1.谁有孔子的简介,诗经的简介,还有《关雎》的诗词和译文

孔子的简介

诗经的简介

《关雎》

诗·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寤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出自【诗经·国风·周南】。

雎鸠:水鸟名,即鱼鹰。传说它们情意专一

逑:(雔)之借字,(雔),双鸟之意

荇菜:水草名

寤:睡醒,寐:睡眠

[1]:音帽,有选择之意

兴也。关关,雌雄相应之和声也。关雎,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鹭,今江淮间有之,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列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河,北方流水之通名。洲,水中可居之地也。窈窕,幽闲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未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好,亦善也。逑,匹也。毛传云:挚字与至通,言其情意深至也。

朱熹注

【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

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

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

敲钟击鼓取悦她。

2.怎么理解孔子对《关雎》的评价

意思是快乐不是没有节制的,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出自:先秦时代民歌《诗经·国风·周南》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3.结合《关雎》谈谈孔子的审美理想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就文学的内在和谐而言,中国文学是悲与喜,哀与乐,情与理,灵与肉的和谐。

推崇中庸之美。追求一种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与满足。

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写的诗男主人公追求心上人的忧思,并由此想象追求到以后的快乐。

这里的“淫”不局限于现代行为意义上的狭义,而取其广义的解释。即过度的意思。

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实质上表达的正是他对情感控制的看法,也就是凡事讲求适度的中和之美。如果再进一步进行探究,那就是《中庸》里面所说的:“中庸其至矣乎”以中庸之道来评价美与艺术,处理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中庸》把“致中和”上升为“参天地,赞化育”的高度,孔子也认为“无过与不及”的“中庸”是最高尚的道德。“和谐为美”、“美善统一”的审美原则,其实就是儒家“中庸”、“天人合一”、“人格之美的自我塑造”、“礼乐治国”等生命智慧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审美体现,以利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修养,以利于现世社会和谐秩序的形成,以利于田园牧歌之理想的实现,以使中国人今生便获得快乐、幸福。

“中庸”在《关雎》中,体现在男子对美丽善良姑娘的思慕、追求之苦而有度,爱的纯真而有节制,毫无淫邪之思。“发乎情,止乎礼义。”

“不淫”“不伤”“思无邪”;体现在姑娘的美且善,并在清爽、朦胧的审美氛围中,心动嫣然,含而不露。“《关雎》便好像是人生与艺术合一的一个宣示,栩栩然翩翩然出现在文学史的黎明。”

(《诗经别裁》)男女相悦是人之常情,但怎样相悦、怎样相爱却是人生的一大要义。《关雎》表达了诗作者对那些初入情场者提出了应有的态度,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易于疯狂的爱情中保持几份理性,通过礼乐之器这些文明的手段来展示自己的技能、展现自己富有魅力的地方,从而吸引美丽女子对自己的青睐,在平和之中达到爱的真纯,这就是君子之爱。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诗经》所代表的理性精神。

这种理性精神强调冷静反思,重视克制自己,排斥感性狂欢,在理智的监控下有限地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在“和”的中庸尺度下来塑造、陶冶人的情感。《关雎》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

《诗》不是装饰,不是点缀,不是只为修补生活中的残阙,而真正是“人生的日用品”(顾颉刚语),《关雎》便好像是人生与艺术合一的一个宣示,栩栩然翩翩然出现在文学史的黎明。孔子主张“礼乐治国”,体现在诗论上,就是诗歌的诗教原则,“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礼记?乐记》)“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同上)“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

(同上)无礼则乱,无乐则滞,天在上而不自傲,地在下而不自卑,不越俎代庖,惟安分守己。儒家重视夫妇之德,有很深的用意,家庭的和谐便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札记?礼运》)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老夫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

观察欣赏《关雎》之始末,无不符合礼乐之约束,爱而思慕,反侧失眠,琴瑟以友之,钟鼓以乐之,借以儒雅礼器以审美地表达爱情,绝对不会“我爱你”、“我爱死你了”、“没有你我活不成”等等,肆无忌惮,疯狂地“伤”且“淫”,渐将男女之淫、伤引向社会,以致礼乐崩坏、道德沦丧。《关雎》的礼乐之美将诗歌之美与儒家和谐美好之理想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可惜的是,文明传承的过程中,“乐”作为天地和谐的文明精神,却失传了,因此后人只能在以《关雎》为代表的诗三百的阅读中,领悟其中的生命智慧。 《关雎》之君子爱淑女,君子是儒家修养中的“君子”,淑女是美善结合的“淑女”,这其中承载着儒家修养的“人格之自我完善之美”。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的这段话提出了人格修养的六大境界,一曰善,满足人合理的欲望;二曰信,行动不背离人本性中固有的仁义;三曰美,将仁义礼智信贯穿到言行中;四曰大,美好的道德人格表于言行且光照四方;五曰圣,以到的人格化育天下苍生;六曰神,乃最高境界,神秘莫测而不可知。

《关雎》人格之自我完善之美,在于“大”的境界,将美好的道德人格溢于言表且光耀四方后世,儒雅之美爱不逾于矩,将“人之大欲”及社会和谐之始,借助琴瑟、钟鼓发挥到完美的地步。 儒家以弘扬人性的方式,肯定了“人之大欲”的爱情,肯定了婚姻家庭在社会秩序和谐中的基础作用,以此成为后代读书人“君子好逑”的理所当然的理由,爱而不狂,放而不纵,人生快乐而美好,社会有序而诗意。

同时,儒家从人生修养出发,从社会的有序和谐出发,反对并严厉鞭挞“始。

4.孔子为什么推崇《诗经》

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诗经作为可以演奏的音乐,不仅可以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诗经与个人品行修为、文化传播、政治教化、意识形态的确立都有很大的功用,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言”.

附:孔子对于诗经功能的言论:

子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

孔子不但重视对《诗经》的学习,也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如: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5.关于孔子与《诗经》

1、难道这些关于女性的诗歌都体现了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吗?

2、“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孔子的观点,【诗经】作为孔子整理的文学作品,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不可能因为自己反对关于该作品的观点而不保留该文学作品。

3、作为一个文人就必须具备该有的文德,就必须用理性的思想对待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作品,何况孔子的思想终就有古典的哲学思想。【诗经】就是这样。

4、一个最简单的比喻:中国人讨厌日本但不能否定日本的科技成就。

6.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举诗经具体诗句分析.

在《论语·八佾》一篇中,他这样评价了这首诗:“《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意思是说:“《关雎》这首诗,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在孔子看来,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这里包含了孔子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爱护,他期望人的生活与感情都是健康、正常的,反对沉溺哀乐、毁伤生命

7.孔子为什么说《诗经》 “思无邪”

谎言869cBu :你好。

《诗经》既然是孔子删定的,当然有他进行选择的原则,他在这里说了,是“思无邪”。也就是说,这里面的诗歌都是人没有伪饰的、自然本性的流露。

你看在《诗经.关雎》中,诗歌唱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与我们今天早恋的年轻人的表现何其相似?这是多难得的真情流露啊!

对此孔子一点都不避嫌疑。正因为是孔子删定的,所以几千年来,没有人说它是淫邪之辞,而打入禁书了。就是这一篇真情流露的《关雎》,还放在了《诗经》的第一篇。这就是【思无邪】。

在这里想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他们下山要淌过一条河。这时恰好有个年轻美貌的女孩也在河边过不去,老和尚便背了这位姑娘,和小和尚一起过河。过河后,老和尚把姑娘放下,和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刚开始没有说什么,可走了十几里路之后,他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出家人不是要戒色的吗?你怎么可以背着那女孩过河呢?老和尚说,是啊,我过了河就已经把她放下了,可你走了十几里路,还没有把她放下呢!是谁【思有邪】、谁【思无邪】。

8.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怎么理解

【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注解】《关雎》:《诗经��周南》中的一篇,是一个男子追求一位姑娘的情诗,写他追求时的欢乐和求而不得的哀伤.乐而不淫:淫,过分,过量.哀而不伤:伤,损伤.孔子认为,哀乐是人性之本,惟哀乐应有制,当戒其“淫”和“伤”;而孔子又认为《关雎》诗中所表达的哀乐做到了这一点,故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没有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致损伤.”

【说明】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说法,这是要求音乐的中和之美,是儒家传统雅乐的美学特征.

9.诗经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意思是说:“《关雎》这首诗,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在孔子看来,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这里包含了孔子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爱护,他期望人的生活与感情都是健康、正常的,反对沉溺哀乐、毁伤生命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