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熏香的诗词1、沈香甲煎薰炉暖(宋·无名氏·《鹧鸪天》) 2、更把香来薰了月(宋·辛弃疾·《满江红》) 3、薰袖已香消(元·无名氏·《临江仙》) 4、欣岳降、宝香薰夜(宋·无名氏·《满江红》) 5、香胜炉薰龙麝(宋·无名氏·《西江月》) 6、炉薰已冷氲香注(宋·曹勋·《菩萨蛮》) 7、身上春衫香薰透(宋·刘克庄·《贺新郎》) 8、花气薰人百和香(宋·张元干·《浣溪沙》) 9、扑鼻微香薰世界(宋·刘克庄·《满江红》) 10、香消凉意有南薰(宋·韩淲·《浣溪沙》) 11、薰风时送芰荷香(宋·无名氏·《失调名》) 12、香罢宵薰(元·无名氏·《踏莎行》) 13、薰香手祷(宋·无名氏·《朝中措》) 14、薰炉剩熨沈香(宋·向子諲·《西江月》) 15、香薰瑞烟袅(宋·无名氏·《瑞鹤仙》) 16、香和笑语薰(宋·王之道·《南歌子》) 17、宫女薰香进御衣(宋·王珪·《宫词》) 18、香薰笑语(宋·王之道·《青玉案》) 19、百和薰肌香旖旎(宋·王安中·《蝶恋花》) 20、今日薰香瀹盏茶(宋·释心月·《偈颂一百五十首》) 2.形容熏香的诗句1、《晨起》宋代诗人陆游 原文: 初日破苍烟,凌乱松竹影, 老夫起烧香,童子行汲井。 译文:太阳升起烟雾散去,松竹的影子有些凌乱。老人起床后点燃了熏香,童子前去井中打水。 2、《烧香》宋代诗人连文凤 原文: 坐我以灵室,炉中一篆香。 清芬醒耳目,馀气入文章。 译文:坐在我充满灵气的屋子之中,香炉中燃着香。气味清香使人清醒,散发的气息融入文章中。 3、《饭了》宋代诗人许月卿 原文: 饭了庵中坐,高情等寂喧。 井泉春户口,篆火午香烟。 译文:吃过饭后在草屋中休息,焚一炉有安神功效的香,可以更快集中心神,达到收敛心神、清静内心的目的。 4、《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代诗人李清照 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译文: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 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5、《长信秋词五首》唐代诗人王昌龄 原文: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译文:金井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珠帘不卷可知夜里飞霜。 熏笼玉枕有如容颜憔悴,静卧愁听南宫漏声悠长。 3.描述熏香的诗句1、沈香甲煎薰炉暖(宋·无名氏·《鹧鸪天》) 2、更把香来薰了月(宋·辛弃疾·《满江红》) 3、薰袖已香消(元·无名氏·《临江仙》) 4、欣岳降、宝香薰夜(宋·无名氏·《满江红》) 5、香胜炉薰龙麝(宋·无名氏·《西江月》) 6、炉薰已冷氲香注(宋·曹勋·《菩萨蛮》) 7、身上春衫香薰透(宋·刘克庄·《贺新郎》) 8、花气薰人百和香(宋·张元干·《浣溪沙》) 9、扑鼻微香薰世界(宋·刘克庄·《满江红》) 10、香消凉意有南薰(宋·韩淲·《浣溪沙》)。 4.形容熏香的诗词1、沈香甲煎薰炉暖(宋·无名氏·《鹧鸪天》) 2、更把香来薰了月(宋·辛弃疾·《满江红》) 3、薰袖已香消(元·无名氏·《临江仙》) 4、欣岳降、宝香薰夜(宋·无名氏·《满江红》) 5、香胜炉薰龙麝(宋·无名氏·《西江月》) 6、炉薰已冷氲香注(宋·曹勋·《菩萨蛮》) 7、身上春衫香薰透(宋·刘克庄·《贺新郎》) 8、花气薰人百和香(宋·张元干·《浣溪沙》) 9、扑鼻微香薰世界(宋·刘克庄·《满江红》) 10、香消凉意有南薰(宋·韩淲·《浣溪沙》) 11、薰风时送芰荷香(宋·无名氏·《失调名》) 12、香罢宵薰(元·无名氏·《踏莎行》) 13、薰香手祷(宋·无名氏·《朝中措》) 14、薰炉剩熨沈香(宋·向子諲·《西江月》) 15、香薰瑞烟袅(宋·无名氏·《瑞鹤仙》) 16、香和笑语薰(宋·王之道·《南歌子》) 17、宫女薰香进御衣(宋·王珪·《宫词》) 18、香薰笑语(宋·王之道·《青玉案》) 19、百和薰肌香旖旎(宋·王安中·《蝶恋花》) 20、今日薰香瀹盏茶(宋·释心月·《偈颂一百五十首》)。 5.隔火熏香的操作步骤有哪些1. 在闻香炉中放入无味香灰。对于经常修习薰香的人士来说,香灰可能是一直都留在香炉里面的,也就是所谓的以灰养炉。 2. 用香将香灰捣松,在闻香炉的中心位置挖一个碳孔。碳孔的大小和深度要根据香碳的尺寸来决定,以刚好能够将香碳完全埋入为宜。 3. 点燃香碳,以香碳变成红色但是没有明火为宜。利用香筷将香碳放入碳孔,并用香灰盖上。 4. 使用香拍将香碳周围的香灰堆起如火山,轻轻拍打以调整其形状、大小和高度,形成平整的面。香灰覆盖香碳的厚度,要根据香碳的燃烧特性以及所使用的香材来决定。如果需要的温度比较高,就要埋得浅一些,反之则要埋得深一些。 5. 在香灰平面的顶部扎一个通往香碳的气孔能够有助于香碳的燃烧,也可以借此控制香碳的燃烧速度。比较好的香碳,例如日本无烟香碳,则不需要这样的处理。 6. 用香镊将香盘轻轻放到香灰品面的顶部。传热性能比较好的云母片和银片都是作为香盘的好选择。 7. 将香材切割成小薄片状,用香镊降其放置到香盘之上。如果香材出现冒烟的情况,说明香盘的温度过高,需要增加香碳上面香灰的厚度。 8. 香材经过香碟的加热,很快便有香气逸出。一只手从炉底轻轻托起香炉,另外一只手拱成空心半球状以聚拢香气。 将香炉放在胸前,缓缓吸气品香。不要将香炉过于靠近头部,不要正对香炉呼气。 9. 慢慢观察香材的颜色、形状、香味随着时间的变化。以上是我转载的 香至尊 的答案,具体的可以关注下。 6.杨万里烧香七言解释《烧香七言》是由宋朝杨万里所作的古诗词。杨万里(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水南溪(今吉水县黄桥乡洴塘村)人。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中兴四大家”。 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如纸。 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 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 素馨忽开茉莉折,低处龙麝和沉檀。 平生饱识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妩媚。 呼儿急取蒸木樨,却作书生真富贵。 释义:瓷炉颜色青翠欲滴,备一片薄如纸的“银叶”来作隔火的材料,火温不文不武拿捏得当,焚香的屋子放下帘子以防进风影响香品的气味。拿出上好的“古龙涎”好香,控制好温度,以便烘出香味,但不能冒烟。在复合的香气中,隐约可辨素馨的气息,然后龙脑、麝香与沉香、檀香氤氲着。平生对自然、山林格外热爱,这种造价高昂的香品过于娇奢,于是唤家里的孩童取来自己一向使用的“木犀”香,香味天真,这些香料并不名贵但是取法自然山林,惟有这种朴素的花香才真正与书生的品格、情调相匹配。 本诗是宋代文人杨万里对一次隔火熏香经历的描述,通过对隔火熏香的描写也对品香境界提出了具体标准,推崇符合文人书生品格的自然真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