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七月诗经读后感

1.诗经七月读后感

网上找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六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还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词)。

其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更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起初仅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接触《诗经》,对它的“崇高”与“伟大”基本停留在一个相对浅显的概念上。

粗略阅读其中的部分篇目后,立刻折服于它的文字魅力,浓郁深厚的民族特色令我顷刻间沉醉,仔细咀嚼的欲望被瞬间激发。《诗经》的涉及面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涵盖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

决定先从一个侧面入手,选取一个较小的角度开辟探究之路,又基于农业生产在周人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这次“探寻”最终选定以底层劳动者的农耕生活为主方向。周初的统治者极为重视农业生产,因此《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上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更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活动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

在这些农事诗中,我格外关注的是直接反映周人农业生产生活的作品,而符合这一条件的诗作中,《七月》无疑脱颖而出。《七月》全诗共八章八十八句,是《国风》里最长的一篇。

该篇描写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讲述了某个村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内容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从篇章的立意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大胆推测,诗篇的作者应当是村落中某一普通成员,他以底层劳动者的身份,巧妙诠释了农奴生活与贵族生活的悬殊,也从各个侧面客观细致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

引用姚际恒在《诗经通论》对《七月》的一段精彩评价:“鸟语虫鸣,革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生动地点出了《七月》的特点和价值之所在。

从内容上来看,第一章毫无疑问肩负总括全诗的职责。全章以鸟瞰的方式从岁寒写到春耕伊始,全面概括了底层劳动者全年的劳作生活。

本章可看作全诗的总章,为之后几章各个侧面的细致描写奠定了一个相对粗略,但整体感较强的基调。这里又可引入朱熹在《诗集传》中所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

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

从中不仅可见篇章结构之严谨,更强调了“衣”与“食”同 “耕”与“织”这两个农业生产基本内容之间的紧密关系。其间还概括性地提及农奴们一年四季时常食不果腹,却不得不卖力劳作,最终换来田官丝毫不带同情的面露喜色,也从一个侧面不露声色地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社会阶级关系的不满。

二、三两章分别细致描述了农家女子们的采桑劳动和桑蚕纺织之事。女子们年轻娇美的容颜使她们不禁担心是否会因蛮横霸道的贵族公子失去人身自由,遭到凌辱;女子们辛勤劳作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可惜都无法用来装扮自己,精美的绸缎全都成了贵族公子身上的衣裳。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所要表述的,或许就是如此凄凉的情形吧。

第四章先是叙述各月农事,然而农事既毕,农奴们还是没有喘息的机会,还必须为统治者猎取野兽。打下狐狸,是“为公子裘”;打下肥壮的野猪,是献给统治者的,自己只能留下瘦小的。

这里再一次描写了当时的阶级关系,试图启发读者从字里行间意识到一种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关系的存在。第五章首先绘声绘色地描写各月不同昆虫的种类交替,随后详细叙述了清理和修补自己破旧简陋的房屋全过程,然后直到天寒事毕,才能正式回到房屋里过冬。

六、七两章可连贯来看,农奴们除基本农业外,还得从事各种副业劳动,以供统治者享用。继而农事完毕,他们还要为统治者修盖房屋。

然而七、八、九、十月所收获的,无论是丰盛的果实还是谷物,都必须统统交给统治者,聚集起来送进贵族的仓库。农奴们不够吃,只得用柴火煮些苦菜来养活自己。

粮食刚刚进仓,又开始为贵族们修建豪华的居室,与之前简单修补自己简陋的房屋形成鲜明对比。第八章的笔调相对轻松愉快,描述的是一年辛苦劳作之后,整个村落宴饮称觞的盛况。

在我看来,大办酒宴,不仅是为统治者庆贺祝寿,也是底层劳动者辛勤劳作一年来的自我答谢,更是对天赐丰年的崇敬和感恩。结合《诗经》的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来看,《七月》绝对是赋体诗的典范。

全诗从七月写起,按照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通过作者物娓娓动听的叙述,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每一月不同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构成了一幅幅西周早期社会古朴原始的风俗画。

以《诗经》为起始,我国古代诗歌多为抒情诗,叙事诗很少。经得起时光打磨而被广为传颂并奉为经典的,也大多是抒情诗。

然而《七月》毋庸置疑是一首成功的叙事诗,在叙事的过程中。

2.诗经 七月(赏析)

西周封建奴隶社会制读下,家族是一个最小的组成单位,七月可以视为一个家族故事。

此诗述说的西周奴隶们的农事活动,颇受重视,得到古今众家文人的评说。 《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县、邠县一带)的奴隶所做的诗歌。

诗句较长,年代久远,有些错简的地方,不过,基本次序还是清楚的。 诗中所述劳作,有乐更有苦,有易更有难。

不需要刻意粉饰,也无须编织,只是滤去了生活中许多的苦难和不幸,诗只中只想保留时人眼中有价值的东西,乃至心中亲切的风土和人情,因此,传唱至今不衰。 王安石说:“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虫鸟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内,男服事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养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祭祀也时,其燕飨也节,此《七月》之义也。”

全诗可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按时序叙事,很象是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

所叙述的内容是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 作品译文 七月火星向西落, 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 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 怎么度过这年底? 正月开始修锄犁, 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 把饭送到南边地, 田官赶来吃酒食。 七月火星向西落, 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 黄鹏婉转唱着歌。 姑娘提着深竹筐, 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 春来日子渐渐长。 人来人往采白蒿, 姑娘心中好伤悲, 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火星向西落, 八月要把芦苇割。 三月修剪桑树枝, 取来锋利的斧头。

砍掉高高长枝条, 攀着细枝摘嫩桑。 七月伯劳声声叫, 八月开始把麻织。

染丝有黑又有黄, 我的红色更鲜亮, 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 五月知了阵阵叫。

八月田间收获忙, 十月树上叶子落。 十一月上山猎貉, 猎取狐狸皮毛好, 送给贵人做皮袄。

十二月猎人会合, 继续操练打猎功。 打到小猪归自己, 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弹腿叫, 六月纺织娘振翅。 七月蟋蟀在田野, 八月来到屋檐下。

九月蟋蟀进门口, 十月钻进我床下。 堵塞鼠洞熏老鼠, 封好北窗糊门缝。

叹我妻儿好可怜, 岁末将过新年到, 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 七月煮葵又煮豆。

八月开始打红枣, 十月下田收稻谷。 酿成春酒美又香, 为了主人求长寿。

七月里面可吃瓜, 八月到来摘葫芦。 九月拾起秋麻子, 采摘苦菜又砍柴, 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 十月庄稼收进仓. 黍稷早稻和晚稻, 粟麻豆麦全入仓。 叹我农夫真辛苦, 庄稼刚好收拾完, 又为官家筑宫室。

白天要去割茅草, 夜里赶着搓绳索。 赶紧上房修好屋, 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冲冲, 正月搬进冰窖中。 二月开初祭祖先, 献上韭菜和羊羔。

九月寒来始降霜, 十月清扫打谷场。 两槽美酒敬宾客, 宰杀羊羔大家尝。

登上主人的庙堂, 举杯共同敬主人。 齐声高呼寿无疆。

[2]《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毛诗序》认为它的主题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陈奂《诗毛氏传疏》则认为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两者时间相距甚远,似不可凭信。

《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lí),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据此,此篇当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处豳时期。

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正如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说:“鸟语虫鸣,革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

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臻此境界”(引同上)。这一评价,基本上符合诗中实际。

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必须注意的是诗中使用的是周历。

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

“蚕月”,即夏历的三月。皮锡瑞《经学通论》云:“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

戴震《毛郑诗考证》亦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这些说法,都是读者理解此诗时序的重要依据。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

3.诗经中七月的赏析

《诗经·七月》赏析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①。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②。无衣无褐③,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④。

(一章)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⑤。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⑥。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⑦。(二章)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⑧。七月鸣(贝鸟),八月载绩⑨。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⑩。(三章) 四月秀葽⑾,五月鸣蜩⑿。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⒀。一之日于貉⒁,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⒂,言私其豵,献研于公⒃。(四章)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17,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18。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⒆。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五章) 六月食郁及(艹奥)⒇,七月亨葵及菽(21),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22)。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23)。

(六章)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24)。黍稷重穋,禾麻菽麦(25)。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26。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27)。(七章) 四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28)。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29)。九月肃霜,十月涤场(30)。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31)。

(八章) ①毛传:“火,大火也。流,下也。

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郑笺:“大火者,寒暑之候也。

火星中而寒暑退,故将言寒,先著火所在。”按“火”即“大火”星,即心宿二。

大火于夏历五月初昏见于东北天空,六月初昏达于正南,七月昏则继向西“流”,即所谓“七月流火”,是暑退将寒之候也。 ②毛传:“一之日,十之馀也。”

“觱发,风寒也。”“栗烈,寒气也。”

按一之日、二之日,即十一月、十二月,犹“十有一月之日”,“十有二月之日”,而简省其文。诗中之月令,“兴”也,即以天时挽起人事,又以月令为分别:一章言耕,二章言蚕,三章言绩染,四章言田猎,五章葺屋御寒,六章点缀时物,七章收获,八章以岁终之庆作结。

每一章主线之外,则各以月令中细事别生波澜,但总由月令放开去,提拢来。然而此虽写实,却又不为实所缚,故无须以“农书”目之,亦不必以夏历、殷历、周历与诗中之月令分别对应,曰一诗而用三历也。

③郑笺:“褐,毛布也。”《孟子·滕文公上》“许子衣褐”,赵岐注:“以毳织之,若今马衣也。

或曰褐,枱衣也,一曰粗布衣也。”按赵注所谓“毳”,指兽毛。

褐原指毛织衣,后又通指粗布衣,即粗麻所织衣。 ④朱熹曰:“于,往也。

耜,田器也。于耜,言往修田器也。

举趾,举足而耕也。”范处义曰:“农夫既兴作,而在南亩,其妇子则为黍食以饷之,田大夫见其如此,所以喜也。”

按三之日、四之日,即一月、二月,便是“因乘上数”(孔疏),取诗之谐也。 ⑤毛传:“仓庚,离黄也。”

按即黄鹂,亦名黄莺。此为传递春消息的应节趋时之鸟。

⑥毛传:“懿筐,深筐也。微行,墙下径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迟迟,舒缓也。

蘩,白蒿也,所以生蚕。祁祁,众多也。”

按用白蒿煮水浸沃蚕子,可促蚕子同时发蚁(孵化),故曰“所以生蚕”。 ⑦毛传:“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

殆,始。及,与也。”

范处义曰:“女子感其所见,念当嫁娶之时,将远其父母,所以伤悲,谓不得久于家。”徐绍桢曰:“此中采桑之人,固有婚姻及时之女,念及将有远父母兄弟之行,则我之在此采桑,能有几时,其心伤悲,固是出于性情之正。

诗言殆及公子同归者,殆,将然之词,亦非谓此采桑之日也。” ⑧朱熹曰:“萑苇,即蒹葭也。

蚕月,治桑之月。”“远扬,远枝扬起者也。

女桑,小桑也。”按条桑,即挑桑,谓“挑拨而取之”(马瑞辰)。

斧斨,可合指一物,也可分言二物。分言,则斧是刃器顶端为銎,竖装在横木柄上;斨则刃器中间开方銎,将木柄横贯其中。

斨之功效较斧为高。猗,戴震曰:“猗然长茂也。”

按桑树特性是副芽多,且舒长迅速,若展开之叶芽受到损伤,副芽便很快长成叶丛来替代;若枝条折断,副芽则迅速长成叶片更肥大的新枝条,以再生方式递补。“蚕月”四句,即言善斩伐而桑益茂。

⑨毛传:“(贝鸟),伯劳也。载绩,丝事毕而麻事起矣。”

胡承珙曰:“伯劳以夏至鸣,冬至去,五月以后皆其鸣时。”“诗则但言其鸣为将寒之候,以起下文载绩,故以七月、八月连言之,不必定指始鸣。”

按绩即绩麻,七月鸣(贝鸟),八月载绩,若言伯劳鸣犹未止,亟制寒衣,可毕功于冬至之前。 ⑩毛传:“玄,黑而有赤也。

朱,深纁也。阳,明也。”

严粲曰:“丝麻既成,或染之以为玄,或染之以为黄,其朱色者尤鲜明,将供公子之衣裳。” (11)葽,苦菜,菊科苦苣荬属。

《夏小正》,四月“秀幽”(幽、葽一声之转),《逸周书·时训》,小满之日“苦菜秀”,《月令》,孟夏“苦菜秀”,可知它是彼时标志时令的植物。 (12)蜩,蝉。

(13)朱熹曰:“获,禾之早者可获也。陨,坠。”

孔疏:“。

4.如何赏析《诗经·七月》

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

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皮锡瑞《经学通论》云:“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戴震《毛郑诗考证》亦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

中国古代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敷陈其事”、“随物赋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读者仔细吟诵其中任何一章,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5.帮忙赏析一下诗经里面七月篇

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贝鸟},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 ,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豣,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土堇}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艹奥},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阻。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陕西栒邑县、邠县一带)的奴隶所做的诗歌。

可能是因诗长,年代久远,有某些错简的地方,但基本次序还是清楚的。全诗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

这首诗按时序叙事,很象是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但由于它所叙述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所以应把它看作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

第一章总括全诗,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七月火星向下降行,八月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做,以备御冬。

十一月天气寒冷了,北风刮在物体上,发出觱发的声响。十二月寒风“栗烈”,是一年最冷的时刻。

而我们这些奴隶没有御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过冬。好不容易熬到寒冬过去了,正月里我们开始修理农具。

二月里举足下田,开始耕种。壮夫们在田里干着重活,女人和小孩们则承担着送饭的任务。

看着我们这样卖力的劳动,那些奴隶主派来的农官感到很高兴。 第二章,写妇女们的采桑劳动。

春天来了,开始暖和了,黄莺儿欢快地歌唱着。妇女们挎着深筐子,沿着桑间的小路,去采摘饲蚕用的嫩桑叶。

春天昼长,妇女们辛勤地工作了很久,硕果累累,采了很多的桑叶。可是,妇女们突然悲伤起来了,因为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这边走来,害怕被掳去而遭凌辱。

末句反映了当时贵族蛮横的真实情况。 第三章,写妇女们的蚕桑纺织之事,并指出这是为贵族阶级做衣裳用的。

蚕月即三月,三月开始修剪桑枝,拿起斧子,砍去那些远扬的枝条,然后攀枝再采摘些柔嫩的桑叶。七月伯劳鸟咕咕地叫着,仿佛在告诉人们后半年开始了,于是,八月里妇女们就动手纺织了。

纺织品染着不同的颜色,有黑红色的,有黄色的,而最鲜亮的是朱红色的。可惜这些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贵族公子作衣裳用的。

第四章,写农事既毕,奴隶们还是为统治者猎取野兽。四月里远志结子了,五月里蝉儿鸣唱着。

八月里作物开始收成,十月树木纷纷落叶。十一月开始出外射猎,以取狐貉皮来给公子做冬衣。

十二月声势更浩大,集合起众人继续田猎。射得的猎物,小兽归奴隶们所有,大兽得献给统治者。

第五章,写一年将尽,奴隶们为自己收拾屋子准备过冬。五月里蝗虫动股起飞,六月里纺织娘鼓翅发声。

蟋蟀由野入檐,由檐入户,由户入床下,鸣声愈来愈近,而天也愈来愈冷了。这时把屋里所有的空隙都堵好,然后用烟熏老鼠,把它赶出屋里;再把朝北的窗子堵上,把门缝用泥涂上,以防寒冷的北风。

感叹我们和老婆孩子,往往农忙时就露宿在场上,到了冬日,天寒事毕,才正式回到房屋里来。 第六章,写奴隶们除农业外,还得从事各种副业劳动,以供统治者享用。

同时,七月里还得采摘瓜类,八月里收取葫芦,九月里拾取芝麻,把这些都交给统治者。农奴们不够吃,只得用柴火煮些苦菜来养活自己。

第七章,写奴隶们农事完毕,还要为统治者修盖房屋。九月里修好打粮场,十月里纳粮入仓库。

不论是先熟的作物,还是后熟的作物,是谷类,还是麻类,都得聚集起来送进贵族的仓库。收完庄稼之后,就去为贵族们修理住宅。

白天去割茅草,晚上用此来搓绳子。等到替贵族们把住宅修好了,奴隶们又快到了春播的时候了。

第八章,写一年辛苦之后,还要大办酒宴,为统治者庆贺祝寿。十二月去凿冰,正月里藏入冰窖,以供来年夏天统治者消暑之用。

等到农事已毕,打谷场已清扫干净,就大杀羔羊,大办酒宴,还得举着酒杯,登上公堂,高呼统治者万寿无疆。 《七月》这首长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

男女奴隶们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结果都被贵族们剥夺得一干二净。读着这悲歌式的诗篇,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被压迫的老年奴隶,面对面地向人们叙说着自己的生活境况,倾诉着血泪斑斑的历史。

他对于自家。

6.《诗经·七月》反映了怎样的现实

以史般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作、艰辛,以时间为线索将在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在古代诗歌中恐怕无出《七月》之右者。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不稼穑不知道农民苦。一年辛苦到头,看似在为自己忙碌着,实际上多数在为他人谋幸福:打了猎,大猎物要献给王公贵族,上好的裘皮也得进贡;送到田间地头饭食也要让官员来沾光;漂亮的衣服要送给达官贵人,自己则连粗布短衣也没有;除了上缴赋税之外,还得服劳役,为官家筑室造屋;年终庆贺丰收之时,要祝主人万寿元疆。

农民们的日子正是在这种忙碌、平凡、单调、周而复始的劳作之中默默地度过。其实,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再简单不过了:活着,活下去,吃饱穿暖就行。他们的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地怀着这样的愿望和要求活着,劳作,繁衍生息。

他们既不会像不愁衣食住行的富家子弟那样觉得生活空虚,也不会像文人雅士们对花赏月,一高谈阔论,伤感流泪,更不会像哲人们去思索什么生活的意义、存在的价值一类对他们来说不着边际的问题。实在,单纯,质朴,就是他们的特点。活着就是一切,就是最高的要求。对他们来说,生活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活着。

因此,自然而然地,食为天,成了他们的生活信条。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了他们的生活埋想。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成了他们自觉的职业意识。

这样的生活体验,触及到了最底层、最真实、最不允许有异想天开的层面。它实际得没有任何浪漫色彩,平淡得难以激起哪怕是小小的波澜,忙碌得几乎没有喘息的时候,辛苦得几乎直不抠。瞧瞧他们满是皱纹的古铜色的脸,层层茧疤布满的粗糙的双手,狗偻着的腰,趾头裂开的双足,青筋突露的手臂,这些足以表明无情的岁月在肉体上留下的印痕。

自给自足,与世无争,乐天知命,安贫乐道,田园牧歌,全都是一些局外人的想象。生命的基本欲求如此严峻地横亘在面前,迫使人必须放弃一切幻想,凭着自己的力量去同命运竞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锄禾日当午,汗滴脚下土。这样的现实,怎么会不使人非常实际起来?况且,天灾人祸的忧患,像随时都可能出现的乌云,笼罩在农民们的心头。一旦遇上,情形就更遭。

这就是咱们的父老乡亲。倘若真的生活在他们中间,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绝对不会无病呻吟,风花雪月,哥呀妹呀,声色犬马,挥霍无度。

7.诗经中七月的赏析

《诗经·七月》赏析七月流火,九月授衣①。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②。无衣无褐③,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④。

(一章)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⑤。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⑥。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⑦。(二章)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⑧。七月鸣(贝鸟),八月载绩⑨。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⑩。(三章) 四月秀葽⑾,五月鸣蜩⑿。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⒀。一之日于貉⒁,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⒂,言私其豵,献研于公⒃。(四章)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17,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18。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⒆。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五章) 六月食郁及(艹奥)⒇,七月亨葵及菽(21),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22)。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23)。

(六章)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24)。黍稷重穋,禾麻菽麦(25)。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26。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27)。(七章) 四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28)。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29)。九月肃霜,十月涤场(30)。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31)。

(八章) ①毛传:“火,大火也。流,下也。

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郑笺:“大火者,寒暑之候也。

火星中而寒暑退,故将言寒,先著火所在。”按“火”即“大火”星,即心宿二。

大火于夏历五月初昏见于东北天空,六月初昏达于正南,七月昏则继向西“流”,即所谓“七月流火”,是暑退将寒之候也。 ②毛传:“一之日,十之馀也。”

“觱发,风寒也。”“栗烈,寒气也。”

按一之日、二之日,即十一月、十二月,犹“十有一月之日”,“十有二月之日”,而简省其文。诗中之月令,“兴”也,即以天时挽起人事,又以月令为分别:一章言耕,二章言蚕,三章言绩染,四章言田猎,五章葺屋御寒,六章点缀时物,七章收获,八章以岁终之庆作结。

每一章主线之外,则各以月令中细事别生波澜,但总由月令放开去,提拢来。然而此虽写实,却又不为实所缚,故无须以“农书”目之,亦不必以夏历、殷历、周历与诗中之月令分别对应,曰一诗而用三历也。

③郑笺:“褐,毛布也。”《孟子·滕文公上》“许子衣褐”,赵岐注:“以毳织之,若今马衣也。

或曰褐,枱衣也,一曰粗布衣也。”按赵注所谓“毳”,指兽毛。

褐原指毛织衣,后又通指粗布衣,即粗麻所织衣。 ④朱熹曰:“于,往也。

耜,田器也。于耜,言往修田器也。

举趾,举足而耕也。”范处义曰:“农夫既兴作,而在南亩,其妇子则为黍食以饷之,田大夫见其如此,所以喜也。”

按三之日、四之日,即一月、二月,便是“因乘上数”(孔疏),取诗之谐也。 ⑤毛传:“仓庚,离黄也。”

按即黄鹂,亦名黄莺。此为传递春消息的应节趋时之鸟。

⑥毛传:“懿筐,深筐也。微行,墙下径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迟迟,舒缓也。

蘩,白蒿也,所以生蚕。祁祁,众多也。”

按用白蒿煮水浸沃蚕子,可促蚕子同时发蚁(孵化),故曰“所以生蚕”。 ⑦毛传:“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

殆,始。及,与也。”

范处义曰:“女子感其所见,念当嫁娶之时,将远其父母,所以伤悲,谓不得久于家。”徐绍桢曰:“此中采桑之人,固有婚姻及时之女,念及将有远父母兄弟之行,则我之在此采桑,能有几时,其心伤悲,固是出于性情之正。

诗言殆及公子同归者,殆,将然之词,亦非谓此采桑之日也。” ⑧朱熹曰:“萑苇,即蒹葭也。

蚕月,治桑之月。”“远扬,远枝扬起者也。

女桑,小桑也。”按条桑,即挑桑,谓“挑拨而取之”(马瑞辰)。

斧斨,可合指一物,也可分言二物。分言,则斧是刃器顶端为銎,竖装在横木柄上;斨则刃器中间开方銎,将木柄横贯其中。

斨之功效较斧为高。猗,戴震曰:“猗然长茂也。”

按桑树特性是副芽多,且舒长迅速,若展开之叶芽受到损伤,副芽便很快长成叶丛来替代;若枝条折断,副芽则迅速长成叶片更肥大的新枝条,以再生方式递补。“蚕月”四句,即言善斩伐而桑益茂。

⑨毛传:“(贝鸟),伯劳也。载绩,丝事毕而麻事起矣。”

胡承珙曰:“伯劳以夏至鸣,冬至去,五月以后皆其鸣时。”“诗则但言其鸣为将寒之候,以起下文载绩,故以七月、八月连言之,不必定指始鸣。”

按绩即绩麻,七月鸣(贝鸟),八月载绩,若言伯劳鸣犹未止,亟制寒衣,可毕功于冬至之前。 ⑩毛传:“玄,黑而有赤也。

朱,深纁也。阳,明也。”

严粲曰:“丝麻既成,或染之以为玄,或染之以为黄,其朱色者尤鲜明,将供公子之衣裳。” (11)葽,苦菜,菊科苦苣荬属。

《夏小正》,四月“秀幽”(幽、葽一声之转),《逸周书·时训》,小满之日“苦菜秀”,《月令》,孟夏“苦菜秀”,可知它是彼时标志时令的植物。 (12)蜩,蝉。

(13)朱熹曰:“获,禾之早者可获也。陨。

8.诗经 《七月》艺术手法赏析

艺术手法:虚实结合,以时间为顺序。

赏析:

以史诗般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作、艰辛,以时间为线索将在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

《七月》叙述农人一年到头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反映了丰富的生产劳动的内容和浓郁的节气风俗,应该说是不可多得的生活风俗画。诗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索,按月描写,又兼归类,纵横开合,一节一个内空容,一幅画面。从农事耕作开始,到收获举酒祭献结束,送饭的妇子,采桑的女郎,下田的农夫,狩猎的骑士,公室的贵族,人物众多,各具面貌,其间又以物侯表时序,构成整体风格的统一,而且避免了叙述的呆板,增强了诗歌的形象,尤为突出了风俗画的特征。

原文: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9.《诗经》中的《七月》主要表达什么主题啊

关于《七月》《七月》是《豳风》中的杰作。

豳在今陕西旬邑和彬县一带,是周的祖先公刘率领族人由邰(今陕西武功西南)迁居至此而开发的。《豳风》就是这一带地方的诗,共七篇,都产生于西周,是《国风》中最早的诗。

周是重视农业的民族,豳诗大多有务农的地方色彩。《毛诗序》认为它的主题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陈奂《诗毛氏传疏》则认为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两者时间相距甚远,似不可凭信。

《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lí),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七月》。

但这首诗历来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它体现了《豳诗》的特点,而在于《七月》描绘了一幅形象的历史图景,具有很大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七月》表达主题:它以连续性的画面,具体全面描绘了三千年前我国农奴的生活和劳动,真实反映了商周之际农业社会的方方面面。

《七月》原文和翻译: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毕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彼南亩,田?至喜! 七月的时候火星就往西跑,九月的时候衣服得准备好。

十一月到了四处风寒料峭,十二月到了寒气逼人周遭。正月的时候开始修理犁耙,二月的时候抬脚下田除草;带上儿子还有我的老太婆,迎着太阳在地里吃饭干活;偷着乐的只有那狠心农官!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的时候火星就往西跑,九月的时候衣服得准备好。

春天来了能感觉太阳温暖,就连黄鹂也知道快乐歌唱。年轻的姑娘们背起了竹筐,她们走在山路上弯弯扭扭,一心辛苦将柔嫩桑叶祈求。

春天的白昼是特别得长呵,采下来喂蚕的白蒿也真多。可是姑娘的心里依然忧伤,怕自己会在少爷手下遭殃!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八月载绩。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七月的时候火星就望西跑,八月的时候得把芦苇收好。

来年养蚕别忘了剪枝修桑,手上的工具自然有斧有戕。砍掉的那些一定很高很长,留下的可都是柔嫩的枝条。

七月的时候?鸟叫得山响,八月的时候又得开始织纺。我没日没夜赶出来的红装,穿在你少爷的身上做衣裳! 四月秀?,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献?于公。

四月的时候结子的是王瓜,五月的时候知了已经高唱。八月的时候粮食可以收仓,十月的时候枯枝风中摇晃。

十一月到了去山里打野貉,狡猾的狐狸有美丽的皮毛,到头来也成了少爷的衣料。十二月到了在山林里回合,还是继续打猎抓一些野兽。

小点的我能带回家也享用,大的猎物还得归老爷的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五月的时候绿蝗都在忙碌,六月的时候纺织娘娘露头。七月的时候蝈蝈还在田野,八月的时候蝈蝈已到廊下。

九月的时候蝈蝈安窝家中,十月的时候蝈蝈睡我床头!还得用泥堵洞用烟火熏鼠,北窗破了要修门缝大得补。可怜呵我的老婆孩子命苦,都说是要过年了辛劳到头,末了还是住在这破房陋屋! 六月食郁及?,七月烹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六月的时候吃李子和葡萄,七月的时候摘冬葵和大豆。

八月的时候从树上打红枣,十月的时候要收田里的稻。春天喝的酒冬天就得酿造,到明年老爷用来庆贺长寿。

七月的时候解渴用的西瓜,八月的时候饱肚可用葫芦,九月的时候还能添上苴麻。挖了苦菜再砍椿枝做柴火,就这些已足够活了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九月的时候修筑晒粮场圃,十月的时候收好谷物庄稼。早熟的晚熟的有黍也有稷,豆子麦子乱七八糟都得收。

可怜呵我们是命苦的农夫,就算结束谷物粮食的辛苦,还有那么多家里的活没动。整理收拾堆积成捆的茅草。

忙碌不停的事还包括搓绳。还得爬上房顶修瓦盖棚草,没消停几天又得插秧种稻!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十二月到了冰凌结得很硬,正月的时候就要藏起冰凌。

二月的时候还得起个大早,宰个羊羔备好韭菜去祭庙。九月的时候大地一片浓霜,十月的时候打扫干净麦场。

倒两杯酒你我也醉入梦乡,佐餐的美味羔羊令人安详。去到平日未敢去的公堂,举起我手里装满酒的陶缸,祝福你老爷从此万寿无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