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谈诗歌的几个特点和技巧诗歌是一咱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是以意象为诗情表达的基本结构单位,借助丰富的想像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强烈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高度概括地表现诗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由衷咏叹的文学体裁。 它是深缅的思想和饱满的感情,在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交融在一起而显现出来的一咱精练而富于感染力的艺术。一、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艺术特征 小说、寓言和童话主要通过人物或动物和故事情节来再现生活的;散文主要是借助一定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来再现生活;戏剧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矛盾冲突、语言和旁白来再现生活的。 而诗歌则是主要通过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的。因此可以说,抒情性是诗歌的语言艺术。 有人把抒情性称为诗歌的灵魂。诗歌的抒情性,是指诗歌不但用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是通过抒情的方式来打动和教育读者。 郭沫若说过一句话:“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性构成了诗歌的艺术生命,离开抒情性谈诗歌是没意义的,因为抛开抒情谈诗歌,诗歌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价值。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反映了三千年前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有人说,诗歌是用来抒情的。 我们不能超越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但能超越心理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而这种超越就是要通过诗歌里面的抒情来完成。现在我们不能经历杜甫诗人所处的战乱社会人们的疾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抒情情感去感受。 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巧妙地传达了作者与朋友依依不舍、叹息流泪,说着相聚时的欢乐,分别的无奈,别后会有的思念的思想感情。也许现在分别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我们不但交通方便,联系也方便,只要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封E-mile就可以联系上对方,甚至可以通过视频看见对方那熟悉的面孔,但是当时交通不便,今次分别不知何年何日才能重逢,生离也就是死别。“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歌是李白的一首思乡诗,他把自己身在他乡的那份寂寞、思乡之情用二十个字淋漓尽致一表露出来。 当我们离开家乡的时候也会对着月光念起这首诗,特别是中秋节的时候这首诗尤其流行。这就是诗歌表现出来的艺术灵魂。 一首优美动人的之所以千古流传下来,之所以为千百万读者所吸引,尽管有些诗歌所反映的内容与我们相距十分遥远,不复有与诗同时代的体验,但仍会为其诗所震憾,这就是诗的抒情所体现的美的力量,其内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感情的饱满真挚。二、形象美是诗歌的基本特征 小说戏剧的主要表现手段是故事情节、人物对话,而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诉诸读者直观感觉的形象和声韵。 形象鲜明、声韵铿锵是诗歌的共同特点。唯物辩证主义认为,把握事物的本质就是要通过现象看本质。 人脑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外界事物为人感知,反映到大脑中,经过思维抽象出结论,这结论是对景物的本质的认识。然而本质的认识是抽象的、静止的、综合的,也是无个性的,我们该如何表达它呢?例如,我们敬爱的**逝世了,人们都感到非常沉痛,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沉痛?我们可用“心如刀绞”、“哀漠大于心死”等词语来形象地表达失去**的痛苦,诗歌也一样讲求形象。 当我们旅游归来,告诉朋友那里的景色优美,但我们单纯地说“那里的景色好美哦!”别人会无法想象到底有多美,是像湛江的湖光岩一样美吗?还是像肇庆的鼎湖山一样美?我们可以用一句概括性的话来表达,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然而这还不够形象,必须作一番形象的描绘才行,就像白居易作的《钱唐湖春行》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色再现在读者眼前。诗歌有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之分,抒情诗往往情景交融,有景物形象,而说理诗特别是解读人生的哲理诗,哲理本来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要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通过情来打动人。 因为诗歌是通过抒情来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诗人的感情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感受来调动的,他必须把这具体事物的形象再现出来,才能让人知道他感情的由来,而且也让人有同感。形象化使人有美的感受,也使人感到容易理解和接受。 苏轼的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借一座山来说明抽象哲理的,以具体写出的诗除了具有形象美以外,本身是灵活的,意象玲珑,可从多角度作多面观,似乎涵义无穷。中国的诗歌理论强调的意象既要有意,还要有象,通过形象来提示意义,形象可以说是诗歌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音乐美是诗歌的先天素质 汉朝的乐府是配乐演唱的,唐宋的词有曲牌,而诗是用来唱的,尽管它发展到后来诗与歌逐渐分离,有的已不能唱了,但音乐的本性依然保持不变。诗歌是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在最初的阶段是和音乐、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古代社会里,人们打猎回来,要祭祀,要庆祝,他们是围着篝火跳舞,敲着鼓,唱起歌。皇宫里祭祀也是吟唱诗,青楼里的歌妓是歌唱诗。 可以说,音乐美是诗歌的一种先天的素质。古今往来,在各类文学和艺术中,诗歌与音乐是最接近的艺术。 有。 2.诗歌的特点是什么什么是诗歌? 第一讲 诗歌概论 意义:诗歌自由表现了个体生命心灵深处的超越性追求。 年轻人处在理想追求的岁月,写诗正是百年一遇。诗歌具有永久的审美生命,是文学的最高形式 定义:有言志说、缘情说、想像说、感觉说,法度说、押韵说、语言结构说、综合说等,这些定义都是片面的。 诗歌是一种直接表现创作主体心理活动并有一定语言形式的文学体裁。可称“表现说”。 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表现人即创作主体的能动本质,而不是为着反映创作主体之外的事物的。为了真实表现诗人的心理活动这一目的,常常不顾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如何的变形。 第二讲 诗歌语言 最本色的文学语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于描绘功能小的音乐。 B、有机信息系统,一个字,能产生神奇效用。 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成了统治阶级的代名词,有很多含义,还有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C、独立审美价值,可以把玩。 小说可以抛开语言,复述故事,而诗歌不能离开语言。 D、总的要求是表现个性的心理感受,具体要求有四: 一是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 主要用象征手法。如松梅雪竹、长城、百合花等。 传统象征过于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 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因为表现心理快速活动。 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中介质--关联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如时间和空间交错。 如《背时的爱情》中诗人与古代的美人谈恋爱。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象)。 诗中有画。 四是音乐性,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节奏和声调)。 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 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 一字一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古诗:五言“二、二、一”。 新诗自由开放,独特创造,变化中有规律。 最早的诗都可以唱,诗歌不分。 原始民族的抒情诗,主要的性质是音乐。我国自六朝沈约写出《四声谱》以后,诗从诗歌中开始分化。 但是,诗与音乐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唐诗有不少已被谱曲演唱。 诗歌的音乐性的作用是对原始、粗硬、强烈的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使之转化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加深诗味,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把一些实用的非诗的想法排开去。 内在音乐性是内心情绪的律动,即高低起伏、长短快慢等。 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可以说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主要有: 押韵 是使相关诗句末尾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 对待押韵应持开放的态度,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完美地传达出内在的情感,可有可无。无韵崐诗可以其它手段显示音乐性,如诗行排列。 首先要选韵。同类的韵形成韵部。 现在通行的是十三辙,即十三类:中东、人辰、江阳、言前、发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梭波、一七、姑苏、乜斜等。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一样。 有的响度高,昂扬、亢奋,如江阳、发花等。有的响度低,苦闷、沉重,如灰堆、一七等。 要因情选韵,因情变韵。 其次是转韵。 较长的诗,情绪流动变化,这就要在语音形式上体现出来。如果一韵到底,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 转韵可以使文气一振。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丽婉转,委婉缠绵。 再次是押韵方式。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随韵--两句一换如信天游、交韵--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等。 其它还有抱韵,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这是西方十四行诗的正宗韵格。 声调 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沈约《四声谱》最早研究这个问题。 新诗只能注意而已。特别是在朗诵诗歌需要时。 节奏 本是音乐术语,是诗歌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节奏。 诗歌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 诗歌节奏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 在汉语中,一个字一般是一个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的节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 新诗的节奏:自由开放,独特创造;每行大致相当,变化中有规律。 3.诗歌的特点有哪些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有着和其他体裁截然不同的特点。归结为五个方面: 1、抒情性是诗歌的最基本特点。诗总是表达强烈情感的。屈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表现的是屈原高尚情操和矢志不移的精神;杜子美“安得广厦千万间”表现的是宽广胸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的是他对上水田园生活的向往。读者欣赏过程中总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 言为心声,诗歌更是真情所致,自然流露。 2、诗歌通过形象典型地反映生活。诗歌的情感常常能聚和蕴含在艺术形象之中。较之其他文学作品,诗歌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典型性。“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顾身陷困境、依然无时无刻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让后人感佩不已。 3、诗歌通过意境表达思想感情。王昌龄在《诗格》里说:“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思于心,则得其真矣。”诗的意境,是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但是,诗人笔下创造的物和景,已经和生活的面貌不完全相同了,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色彩景和物。是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凝结,也是诗人气质和个性的流露。而且,写景即为了抒情,景与情不可分割,往往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妙合无垠,便是诗人追求的境界。 4、古典诗歌具有精炼合含蓄的特征。诗歌的语言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神秘的符号系统,它不但含有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理性意蕴,更含有情感的美感。而中国的古代诗歌最擅长用最少的语言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和思想,这就是古代诗歌极精炼的特点。 精炼和含蓄总是相关的。但精炼不等于含蓄,直抒胸臆就不算含蓄,不直接表达情感的诗歌语言多通过比喻、通感、双关、用典、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 5、古代诗歌具有音乐美。古代诗歌有一部分原先是配乐歌唱的。 古代诗歌的音乐美更体现在它的语言上。如果语言具有声律美的规律,无疑会增加诗的美。其中绝句和律诗的格律大致相同,即字数一定,句数一定,平仄有固定格式,一般原则上要押韵,诗歌就是这样利用这种语言因素,从各个方面入手,例如,讲究句式整齐或变化,讲究节奏和对仗,讲究平仄和押韵,从而形成一种节奏和韵律美。 4.诗歌的特点有哪些一、回答: 1、简答: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2、详答: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整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钟石筦弦。” 汉荀悦《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朝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 唐宋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 3、诗歌的特点: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二、扩展知识: 1、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3] 《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比拟、夸张、借代。 2、诗歌的分类: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从内容看,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5.诗歌的特点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和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炼性、跳跃性和音乐性 现代新诗,是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6.现代诗歌的特点以及写作手法现代诗的基本特点 对于现代诗的创作,首先必须了解一下现代诗的特点,这对于我们学习创作现代诗显得 异常重要,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现代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而成的语句群体。 所以,现代诗是写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感受,并且是用现代的语言(即是现代汉语,而不是文言)来写的——这是现代诗最基本的特点。 此外,相对于初中生来说,现代诗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1、内容上:美丽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 2、思想上:要写出动人的情意。就是说,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和体会; 3、格式上:要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内容分行。 现代诗歌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7.诗歌的特点你这个问题太宽泛,我就回答现代诗歌的特点吧: 现代新诗,是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语序倒置。诗人为了强化某种情感,或由于叶韵、节奏和换行的需要,往往要调整语序。如杜运燮《秋》:“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这里的“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就是“那阵雨喧闹的夏季过去了”的倒置。这样写,突出了夏季过去的时间意识。再如,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这里的“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就是“如何让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遇见我”的倒置,诗句突出了“如何让你遇见我”的迫切心情。明乎此,在解读诗歌的时候,要善于将倒置的诗句还原,以便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同样,台湾诗人纪弦的《你的名字》中第一节“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两句,将“每夜每夜”置于“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之后,强调了“轻轻地呼唤”之意。 第二,成分省略。日常表达中,句子的成分不能随意地省略,必备的成分必须交代清楚。而在诗歌中,为了使表达更凝练,更简约,使诗句更硬朗、更坚实,往往省略一些成分,让读者去体味,去填补诗句的空白。如,舒婷的《神女峰》(第二节):“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里,诗人将“神女峰”这一陈述对象省略。其意为,诗人对神女峰“人间天上,代代相传”的“美丽的梦”(神话传说),却留给了神女“美丽的忧伤”,进行了历史反思:“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诗人揭掉了“神”的面纱,将“神”还原为大写的“人”!和诗的结尾“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相呼应,凸现了呼唤人性复归的主题。再如,唐祈《老妓女》:“无端的笑,无端的痛哭/生命在生活前匍伏,残酷的买卖,/竟分成两种饥渴的世界。”“无端的笑,无端的痛哭”分别省略了“嫖客”和“妓女”,二者对比,寓意自明。 第三,词性转变。诗歌中为表情达意的需要,而临时改变词性,是很常见的现象。如闻一多《口供》:“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句中的“坚贞”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转变成了名词。余光中的《碧潭》写道:“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句中的“玻璃”“舴艋”本为名词,在这里,余先生用作动词,其用语新奇,意蕴丰厚。红旗插上 谢谢 8.现代诗歌的特点第一步———把握各类诗歌的特点 这里重点谈谈古典诗歌鉴赏。应从掌握律诗、绝句的基本格式和特点入手,至少弄清什么是七律、五律,什么是七绝、五绝;什么时候押韵,什么时候可不押韵;律诗共有几联,哪两联要求对仗;绝句的第3句为什么一定不押韵;律诗与绝句和文章一样,都有起承转合,怎样看。再如词,在什么地方押韵;怎样区分上下阕;词的特点是长于抒情。另外,曲的特点往往比较通俗,相对于诗词来说,要好理解些,熟练掌握了这些,第一步就走出去了。 第二步———了解诗歌常用的手法并细心体味意境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是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的,常用的手法分为两类:表现手法与修辞方法。 表现手法有衬托,包括正衬与反衬,有象征,有托物言志,有写景状物,有直抒胸臆,有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等等。这些手法是你在理解内容、体味意境时所感受到的,比较宽泛,比较虚,了解和掌握起来难度较大。修辞手法有常见的对偶,包括正对、反对、流水对、自为对、错综对等,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这些难度不大,这一步也要走好。 第三步———了解并熟悉出题人的思路 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当我们浏览近几年的高考题时就会发现,诗歌鉴赏题往往是选错误的一项,这说明出题人在有意降低试题难度。另外,他们命题的手法及思路常常采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无限夸大,判断绝对”等一系列障眼法,为考生设置一个个小陷阱,令你稍不留神就上当。所以要熟悉思路,做到心明眼亮。 第四步———慎重选择练习题 面对潮水般的诗歌鉴赏题,考生应慎重选择。内容过于含蓄,背景过于模糊,用词过于生僻艰涩,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题不做,以免做多了失去信心;过于浅显,一看就会,没有训练价值的题不做,以免浪费时间;诗歌本身存在理解争议的题也不要做,以免搞乱了头脑。我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多做一些难度适中,质量较高的题,哪怕高考试题也要慎选。上述作法同学们如有兴趣可以试试,愿有所获。 9.诗歌的三个特点诗歌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思想内容的集中性。诗歌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表现。诗歌思想内容的集中性主要体现 在:它是通过创造意境(诗的形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意境,就是内情与外景的水**融,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就是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启示力的富于诗味的艺术世界。 (二)表达方法的抒情性。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样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的创作贵在自然 流露。诗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掺以丝毫的矫揉造作。我想新体诗的生命便在这里。”(郭沫若)诗歌的抒情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抒情相比较,其表现特别强烈。 (三)语言形式的音乐性。诗是最富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基本特点。鲁迅要求:“新诗先要有节调, 押大致相近的韵”。 总之,诗的本质是:通过精心制作的语言,形象地表现独特的思想感情,巧妙地从特殊中显示一般,使自我的感觉世界和情感世界达到和谐与统一。 10.诗歌有哪些形式特点诗歌的形式 形式,即体式,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 朱光潜先生认为:“诗的实质是语言所表现的情思,形式是情思所流露的语言。”语言是表现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形式实际上也是诗人思想性格的外化,是诗人的一种生命形式。 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性格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诗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我们先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给多种多样的诗歌大致分一下类型。 ① 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② 按语言格式的不同,可分为:歌谣(民歌、民谣、儿歌、童谣)、楚辞、格律诗、自由诗等。 ③ 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古体诗、新体诗、近体诗、新诗等。 ④ 按题材的不同,可分为:咏史诗、军旅诗、山水诗、田园诗、乡土诗、城市诗等。 ⑤ 按与其它体裁相结合的不同,可分为: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谜语诗、赋、骈文、诗体小说、诗剧等。 ⑥ 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叙事诗、小诗、微型小诗等。 还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如按风格、流派、作用等分又会有不同的类型。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些常见的诗体。 1.抒情诗 抒情诗是以作者的口吻抒发主观情绪、情感的诗体。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即使有某些片断的景物描写,也是为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 根据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作品的内容,可分为颂歌、哀歌、恋歌、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咏物诗等。如贺敬之的《雷锋之歌》、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戴望舒的《雨巷》、舒婷的《致橡树》、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鹿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兵车行》和《春夜喜雨》、左思的《咏史八首》等都是很好的抒情诗。 抒情诗是最富有个性、最能体现诗歌抒情特点的诗。 2.叙事诗 叙事诗是以叙述者的口吻讲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生活的诗体。 它与抒情诗相比,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能采用各种手法描写人物,但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比较单纯并跳跃较大,人物性格比较单一,使用的细节较少,叙述语言比较概括并充满激情。其基本体式有史诗、诗体小说、诗剧、一般叙事诗等。 如古希腊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我国《诗经》中的《生民》和《公刘》、英国拜伦的《唐璜》、俄国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歌德的《浮士德》、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等,都是将叙述和抒情融为一体的上乘的叙事诗。 3.哲理诗 哲理诗重在哲理的揭示,通过形象的比拟开掘生活中的道理与规律。 一般篇幅精短,意象入妙。以往把它归入抒情诗的。 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小诗表现了一代青年人尽管受到时代的磨难,却仍未失掉对光明的追求的精神。 有象(黑色的眼睛)有意(寻找光明),耐人咀嚼。再如冯骥才的《灵性》诗集中的好多小诗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哲理的思考。 “大树对樵夫说/你可知道/最痛的是不流血的伤口”“摆渡者反反复复选择彼岸/结果徘徊了一生”“山是凝固的波浪/水是流动的群山”…… 4.歌谣 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的总称。中国古代,以合乐的为歌,不合乐而口头传唱的为谣,现代统称为歌谣。 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并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体。内容质朴、格调清新、形式活泼,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大众化、口语化、时代性、社会性等特征。 如我国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汉魏六朝时的乐府民歌、贺敬之的《回延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等;鲁文编著的《百姓话题——当代顺口溜》,收集了大量的民谣;鲁兵编的《365夜儿歌》上下两册;谷斯涌选编的《童谣选》,收录了二百多首童谣。下面我们只简单介绍一下民歌总集《诗经》。 《诗经》的创作,距今2500多年,大抵是周初——春秋中叶500年间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民谣)总集,共305篇。本只称《诗》,因举成数,又称《诗三百》,又因列为儒家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分为风、雅、颂三类。风160篇,有15国风;雅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据《史记》等书记载,《诗经》系孔子删定。 给《诗经》作注解的有四家,齐人辕固的《齐诗》、鲁人申培的《鲁诗》、燕国韩婴的《韩诗》,这三家已失传。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鲁人毛亨所传的《毛诗》。 《毛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也就是说:风,是产生于西周各国,有不同地方风味的的民歌;雅,是有关政事的诗歌;颂,是统治者通过祭祀为自己歌功颂德的诗歌。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方法。 朱熹的《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静女》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