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的注本哪个好读经一般可从汉注唐疏入手,所以最好还是要看一下《诗经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比较不错,但是中华书局(不太确定,也可能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毛诗传笺通释》并没有附上《诗经》原文,而全部都是解释性的文字。另外王先谦的三家诗考订是很有成就的。 如果你要研究《诗经》音韵问题,可能不太适合看宋人的注本,因为宋人对于叶韵有些滥用。 关于研究《诗经》音韵的问题不知道章太炎黄侃有没有好的资料可以参考,可以去国学论坛或者北大中文论坛询问。 以下是我从张舜徽先生的《中国文献学》一书中摘录整理的有关解释经文的几种体例,你可以稍微了解下。 注、传、说、训、微、故、解、笺、章句:自汉儒始,是时,学贵专门,不相通假,故释经文不出一家之言。 集解、集注、集释、集说:自魏晋始,荟萃众说,以成一书。何晏《论语集解叙》云:“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 正义:唐初最高统治者感到“经学多门,章句繁杂”,令孔颖达、颜师古整理五经义疏,每经只用一家的注解,而不杂他家之说。《易》从王弼注,《书》从伪孔安国传,《诗》用毛传、郑笺,《传》用杜预注,《礼》用郑玄注。 共计一百八十卷。这是后来合刻《十三经注疏》中最先写成的五部,其他八部,皆遵此例。 “宋学”:注解古书,至宋代而风气大变。有宋一代学者不屑墨守成规,拘束于一家之言,喜欢发挥自己的意见,甚至不惜推翻前人就说,别创新解,以朱熹为代表。 清代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三《诒经堂续经解序》中说: 能守专家者,莫如郑氏康成。而其于经也,泛滥博涉,彼此通会,故能集一代之长。 能发心得者,莫如朱子。而其于经也,搜采众说,惟是之从,故能为百世之宗。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进一步指出: 由“专家”的途径发展下去,便流于拘隘;由“心得”的途径发展下去,便流于悍肆,这就形成了两派末流的大弊病。 参考文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简述《诗经》的主要特点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下面我就同学们刚才精彩的发言做一下总结: 首先,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1.赋,是直陈其事。 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 3.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其次,《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 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著名诗篇。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在《诗经》中短小的诗也富有比较丰富的细节。 如:《齐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大部分诗是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刻画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情,都应了"以我现物,物皆看我之色彩"这句话。 再有,《诗经》中基本上均采用四言的形式。 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很 活,语气很自然。如:《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质备章词句四旋 。 有的只换几个字,使诗歌赋予音乐感,便于吟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们刚刚学过的《 风充良》。 综上所述,《诗经》这部伟大的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因此它的艺术成就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 历来把《诗经》的表现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所谓“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 《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 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 3.诗经有什么特点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 4.《诗经》有什么特点《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表现了现实的广泛性。 《诗经》中的诗歌来源广泛,作者有奴隶、一般的民众、士兵、流民、乞丐、妇人等阶层,此外还有受打击和排斥的部分贵族。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地位、遭遇和生活感受,从各个不同的社会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向人们展示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社会生活状况。 《诗经》真实地描绘出了周代如何从全盛走向没落崩溃的历史过程。 《诗经》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有着朴素自然的风格。 作者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概括地描绘出具体事物特征,如实地反映出现实生活。 《诗经》广泛应用了赋、比、兴手法来叙事、写景、抒情,这大大地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诗经》的形式特征多种多样,基本上是四言体诗歌,一句两拍,句式整齐,表现出了一种韵律美。有时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内容,《诗经》也会突破该种格式,运用富于变化的句式。 除了四言之外,《诗经》中也有一字到九字的多种句型。《诗经》采用多重章叠句,反复回旋,使内容层层深化,感情步步加深。 在用词方面,《诗经》的用韵自然而富于变化,语汇丰富,用词鲜明生动而富有形象性。 5.《诗经》有哪些特点《诗经》不仅描述了我国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而且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面貌,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 史。 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有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 向现实的基础。《诗经》中的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绵》、《公刘》、《大明》、《皇矣》等,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 诗,《国风》中,有很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爱恋等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作品, 抒发了诗人真实的思想感情。 《诗经》是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的开端,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诗经 风 雅 颂 各自特点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清丽自然,纯朴通俗。“风”的文学性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雅。即朝廷之乐,即所谓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具有鲜明的“礼”的定性,其文学性的丰富程度次于“国风”。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其文学性是最为贫乏的。 再给你一个地址: /news5/wenxue.asp?path=25423 7.《诗经》的特点《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1,赋,比,兴三种不同手法, 2,风,雅,颂三种不同风格, 3,成功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4,句式与方法多以四言为主, 5,这些诗当初基本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8.古代文学《诗经》有什么特点说到中国古代的文学,首先应该提起的是《诗经》,在有史记载的文学作品中,它产生时代最早,并且取得十分突出的成绩,其中大量的创作手法成为后世中国文学的基本原则。 《诗经》,又称《诗》,它一共有305首,所以后世又常常将其称作《诗三百》。从时代上看,它包括了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这500多年的作品。从地域上看,它主要收集了黄河流域的作品,也有一部分长江流域的作品,即今天的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的一些地方的作品。 《诗经》一共由三大部分组成,即“风”“雅”“颂”。风诗主要是地方民歌,一共有15国风,有160篇,《诗经》中大多数优秀的篇章集中于此。 雅诗主要是宫廷的歌曲,有大雅和小雅之分,一共有105篇。而颂诗是庙堂祭祀的歌曲,由商颂、鲁颂和周颂三部分组成,它们主要是一种伴舞的祭歌,共40篇。 我们今天的诗歌是不需要合乐的,但是在上古时代诗、乐、舞这三者不分,诗歌一般是合乐的歌词。《诗经》都是可以合乐的,可以供给人们演唱。 《诗经》的编辑,倒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上古社会有一种重视诗、乐的习俗,统治阶级往往通过一些民歌、乐舞来观察民风。当时有一种官是专门负责采集诗歌的,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搜集民间诗乐,将其整理起来,最后交给最高统治者。 当时所采集的诗歌可不止这些,采诗官搜集上来的诗很多很多。传说这些诗歌流传到孔子的时代,孔子亲自整理这些诗歌,他从这些诗歌之中选择那些最符合他的道德思想的,编成一本,这就是今天的流传本《诗经》。 孔子选了这些诗后,就让他的学生们认真阅读,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认为学《诗》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修养,懂得礼节。他说:“你学了《诗经》,不能把它贯彻到实践中去,就证明你没学好;如果派你去搞外交,你不能利用《诗经》去应对诸侯,这学了就等于没学。” 《诗经》中有大量的诗歌反映了民间的疾苦。 如那首著名的《硕鼠》,诗中写道:“大老鼠啊大老鼠,你不要再吃我的黍,我整天服侍你,但是你却毫不考虑我。”表现了对统治阶级的愤恨心情。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生灵涂炭,人民受尽了苦难,《诗经》中就有不少描写战争的诗歌,如《采薇》,诗中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现了战争的漫长以及离人的思念。 《诗经》中有不少描写爱情的诗写得非常生动,如《诗经》中的第一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有一类诗表现了妇女的悲惨命运,今天读起来还令人不能平静。如《氓》,诗中通过一个妇女出嫁前后的对比,来表现社会对于妇女的摧残。她嫁到夫家之时,是一位青春美貌的女孩,诗中用桑树做比喻:“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在夫家的三年中,她过着非人的生活。她不但要承担家中所有的家务,而且还要下地劳动,丈夫没完没了地打她。这真使她丧失了生活的信心。三年以后她又来到家乡的那条河前时,她不禁心潮澎湃。那时,这位女子已是人不老但面已黄,诗中写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诗经》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方法。所谓赋,也就是直接描写,鲜活生动。所谓比,也就是比喻,《诗经》中大量采用比喻的方法,读起来含义深远,回味无穷。所谓兴,也就是以别的事物起头。 《诗经》中用语非常生动,如描写人睡不着觉用“辗转反侧”来表示,用“涕泗滂沱”来描写人痛哭的样子,用“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描写可望而不可即的思念心情。这些描写引起了后代无数人的注意,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