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中有诗经的,用诗经写一段句子《诗经》谁思量 当吟诵这些诗句时,我竟惊奇的发现,他们至今都没有停止那优美而典雅的生活。当我的灵魂与他们脉脉交流时,我发现,我竟有些手足无措了。 它记录了一切沧桑岁月,她用她的绝美容颜沉淀了几乎所有的中华诗歌——《诗经》,竟包含如此之多精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一代佳人,让多少郎君辗转难眠?美人如词,正如王国维对好词的评价,“骨秀”更兼“神秀”。 回首过往,她见证了所有离别,苦痛。而这伤,又有谁思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雪雨霏霏。 守在故乡柴扉旁叹息的妇人,还在等待长征未归的丈夫。面对昔日的苦痛,她把一切都托付给我。而我,则有深深之痛苦不堪言——如今又有多少人愿去听她的诉说,对她的幽叹嗤之以鼻,却在满街烈焰红唇中标榜个性。 每每与友人说起,她却嘲笑《诗经》的无谓感伤,而对那俗不可耐的言情深深陶醉。我不明白,难道,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这样的语言文化不能让我们深感自豪吗? 我醉心于汉语的凝练,简约,她将所有至极之美融入《诗经》。她那芙蓉般的清纯,红袖添香的深情是否让你惊艳,给你慰籍? 我不在乎《诗经》花开却并未结果,我只眷恋于她绽放时释放的生命的激情,那是我渴望的灿烂写照。 让花儿永远美丽。 ' 2.《诗经》中有哪些描写男子的诗句1、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国风·卫风·淇奥》 译文: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2、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国风·魏风·汾沮洳》 译文:瞧我那位意中人,貌若鲜花朝我放。貌若鲜花朝我放,公行哪能比得上。 3、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国风·秦风·小戎》 译文:思念夫君人品好,温和就像玉一样。住在木板搭的房,让我心烦又忧伤。 4、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国风·魏风·汾沮洳》 译文:瞧我那位意中人,英俊潇洒美无匹。英俊潇洒美无匹,公路哪能比得上。 5、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译文:思念夫君人品好,若醒若睡心焦躁。安静柔和好夫君,彬彬有礼声誉高。 6、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译文:思念夫君人品好,他在家时多温暖。何时是他归来日,让我对他长思念。 3.蒹葭沧桑,白露为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以秋凉之景渲染烘托,心中想的那个人似乎就在那河水边,“溯洄从之”,逆着水流去找那个伊人,又“道阻且长”顺水而下去寻找,又仿佛看见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 诗的内容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所谓“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恋人,如此而已。但作品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 4.诗经里的陈风中的“陈”在什么地方《陈风》是陈国地区的诗歌,共十篇。 相传陈国是周武王封给舜的后代妫满的国家,并把大女儿嫁给了他。陈国的疆土就在今天河南省淮阳一带,这一地区的风俗“妇人尊贵,好祭礼,用史巫。” (《汉书·地理志》)诗风“淫声放荡,无所畏忌”(《佐传》杜注)1、诗经·陈风——《宛丘》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1]。 【注释】: 宛丘:四周高中间低的游乐场 汤:音荡,荡之借字 值:持。鹭羽:舞蹈道具 翿[1]:音到,同鹭羽 【赏析】: 《宛丘》描写对一位跳舞女子的爱怜,但这样爱怜是一种无望的相思,不过这相思之中双含着一种理解,对女子无论冬夏的舞蹈的一份同情。 2、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谷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注释】: 东门:陈国都城东门。 枌:音分,白榆 栩:音许,柞树 子仲:陈国的姓氏 谷:毂去车加上一下禾,音古,指风光美好 鬷鬷迈:音纵力,多次来回走 荍:音瞧,紫红荆葵 【赏析】: 《东门之枌》描写陈国男女在歌舞聚会中的恋爱故事,描绘了他们相识相知的过程,最后相互慕悦,赠物定情,其中“不绩其麻”和“越以鬷迈”的描述,尤能见出热恋中的男女特点,也能见出陈国的特定风气。 3、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注释】: 衡门:横木为门,简陋的门。 可以:何以。 泌:音密,泉水 鲂:鳊鱼,黄河鳊鱼肥美,很名贵。 齐姜:齐国姜姓女子,姜姓是齐国国君姓氏。 宋子:即宋国子姓的女子。【赏析】: 描写隐居自乐的生活,甘于贫贱,不慕富贵,所以朱熹解释说:“此隐居自乐而无求者辞。 4、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紵。彼美淑姬,可以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以晤言。 【注释】: 池:城池。 沤:浸泡。 叔姬:姬姓家排行第三的女子。 晤歌:对歌。 紵:苎麻 菅:音间,草名。【赏析】: 《东门之池》描写男子对叔姬的爱慕,抒发了两人情投意合的如悦。 诗以浸泡麻起兴,不仅写明情感发生的地点,也暗示了情感在交流中的加深,麻可泡软,正意味情意的深厚,而根本的还在于两人可以相“晤”,有情感的相互对话的基础。5、诗经·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将将,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注释】: 将将,肺肺:木盛貌。 昏:黄昏 明星:启明星,天将亮时出现在东方的天空上。 煌煌:明亮的样子。 晢晢:音志,同煌 【赏析】: 《东门之杨》描写男女定期相见,约会不见的失望。从黄昏相见的时光,一直等到天空将明的拂晓,可见情之深切,然而,久侯不至,只有天空的明星照耀,一点寒星,又是何等失望的深切。 6、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谁昔然矣。墓门有梅,有枭萃止。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注释】: 墓门:墓道的门,也有人考证说是陈国的城门。 棘:酸枣树,人们视为恶树,常用以比喻所憎恶的人。 斯:劈开。 不已:不止,不停止做坏事。 谁昔:由来已久 枭:猫头鹰。 萃:音翠,群栖 【赏析】: 《墓门》讽刺怙恶不悛的恶人,不仅不能正确看待国人的责备,还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颠倒是非观念,所谓“颠倒思予”“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7、诗经·陈风——《防有鹊巢》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注释】: 防:枋,常绿乔木,可为红色染料 邛:音穷,土丘。 旨:美。 苕:凌霄花 侜:音舟,谎言欺骗 鷊:绶草,十样锦。 惕惕:担心害怕的样子。 【赏析】: 《防有鹊巢》抒发失爱的忧虑。诗以树有鹊巢,丘有花草取兴,各言其所,反兴“予美”所失的忧虑。 8、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注释】: 佼:姣之借。僚:美丽 舒:舒缓轻盈的样子。 窈纠:形容女子的体态窈窕的样子。 劳心:思念 懰:音刘,妩媚 慅:音骚,心神不安 燎:此形容女子光彩照人。 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赏析】: 《月出》描写在皎洁的月夜之中,对月思念意中人的感情。 诗从望月联想到意中女子的美丽,想起她的面容,想起她的身姿,想起她的体态,越思越忧,越忧越思……深沉的相思,美人的绰绝,月夜的优美,构成了动人情景,又别是一番诗情画意了。9、诗经·陈风——《株林》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兮?匪适株林,从夏南兮!驾我乘马,说于株野。 乘我乘驹,朝食于株。【注释】: 胡:为什么。 株林:株邑的郊外。株,陈国邑名,在今河南省西华县西南,夏亭镇北。 株是陈国大夫夏御叔的儿子百般征舒的封邑。 从夏南:。 5.诗经描写友情的句子是诗经中写友情的句子 诗经 小雅 鹿鸣之什 伐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干糇以愆,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诗经中写友情的句子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予,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予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楚辞●颂橘》 屈原 诗经中写友情的句子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 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大雅.抑》)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诗经.大雅.旱麓》) 咳咳.那就这句吧.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6.诗经中描写月的诗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 佼人懰兮。 舒懮受兮, 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 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 劳心惨兮。 多么皎洁的月光, 照着你娇美的脸庞, 你娴雅苗条的身影, 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多么素净的月光, 照着你妩媚的脸庞. 你娴雅婀娜的身影, 牵动我纷乱的愁肠! 多么明朗的月光, 照着你亮丽的脸庞, 你娴雅轻盈的身影, 牵动我凌乱的愁肠! 不是直接写月亮的,是以写月而引出心上人。 7.《诗经》中的有些诗真是奴隶写的吗,比如《豳风·七月》说到这个问题,我想啰嗦一下。在这里借用一下扬之水先生的说法: 说《诗经》是“民歌”,这个“民”和今天所指的“民”不是一回事。《诗》的时代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为宗法贵族体制所笼罩的社会。后世所谓官僚、文人、民间这些概念,那时都还没有。《诗》中大部份作品很难用后世的概念,说他是“民间文学”。 就算背认为是“各地民歌”的《风》中的大部份的诗,其精神境界,生活态度,以及提及的生活用度也不可能属於奴隶。《风》中相当一部份诗,明显可看出是贵族所作。当时庶人生活水平低下,条件恶劣。物质条件极端恶劣又怎麽有余力创造精神财富呢。《诗》不是出自里巷歌谣,雅、颂不是,风也不是。 《七月》是写“劳动者”的故事,但是不见得就是出自“劳动者”之口,“写劳动者的歌”和“劳动者唱的歌”原本不是一回事。当然,我们谁也不能对此下定论,说农事诗一定是或不是出自农民之口。后人对《七月》的作者有多种看法,很多人就认为是《毛序》中提到的“周公”所作。但也有人认为如果不是长期躬耕陇亩之间的人写不出这么亲切有味的诗。既然作者已不可考,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以上并非确切答案,只望能供Lz作一参考。对《诗经》有更多的认识。 8.知我心者,谓我心忧,所谓世事沧桑,知音难觅诗经名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出自《诗经·国风·王风·黍离》《诗经·国风·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句话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高远的苍天啊,我怎么会是这样?作品赏析:关于《黍离》一诗的主旨,虽然《诗序》说得明白:“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而且从此诗序于王风之首,确见其为编诗者之意旨。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 近人读诗,新说迭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将其定为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而作,余冠英则在《诗经选》中认为当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还有蓝菊荪的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诗经国风今译》),程俊英的难舍家园说(《诗经译注》)等。 说法虽多,诗中所蕴含的那份因时世变迁所引起的忧思是无可争辩的,虽然从诗文中无法确见其具体背景,但其显示的沧桑感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值得细加体味的。另一方面,从诗教角度视之,正因其为大夫闵宗周之作,故得列于《王风》之首,此为诗说正统,不可不及,以下从两方面细析之。 闵宗周之诗何以列于《王风》之首,先得弄清何为《王风》,郑笺云:“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 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可见《王风》兼有地理与政治两方面的含义,从地理上说是王城之歌,从政治上说,已无《雅》诗之正,故为《王风》。 此诗若如《诗序》所言,其典型情境应该是: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长,也许偶尔还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令诗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化而为诗是可以有多种作法的,诗人选取的是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路子,于是这首诗具有了更为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看哪,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凄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 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 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 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 难怪此后历次朝代更迭过程中都有人吟唱着《黍离》诗而泪水涟涟:从曹植唱《情诗》到向秀赋《思旧》,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扬州慢》,无不体现这种兴象风神。其实,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 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更进一层,透过诗文所提供的具象,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充满失望的呼号中读者看到了另一个诗人的影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吟出《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心中所怀的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读此诗者当三思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