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郊、贾岛的诗歌各有哪些特点孟郊和贾岛是唐时的两位著名诗人,二人以苦吟著称,因其平生遭际大体相当,诗风相似,被后世并称为“郊寒岛瘦”。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郊前期由隐而仕,诗皆言志,有为而作;后期仕途坎坷,诗转向抒情,形成险怪诗风。 “寒”既指诗内容之嗟悲叹苦,亦谓其诗有清冷之意境美,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生新瘦硬。其《游子吟》为唐诗中之极品。 贾岛(779—843),字浪仙,自称碣石山人,范阳(今北京附近)人。贾岛的诗风清奇僻苦,峭直深刻,以寄情偏僻,铸字炼句取胜。 “推敲”便是其留下的千古佳话。 2.孟郊诗艺术特色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没有律诗。 艺术上不蹈袭陈言,或擅长用白描手法,不用典故词藻,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钩章棘句,掐擢胃肾”(《墓志》),精思苦炼,雕刻其险;如韩愈所说“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答孟郊》),一扫大历以来的靡弱诗风。其中有的诗篇反映时代现实、揭露藩镇罪恶,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生活、愤慨贫富不平,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现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结爱》、《杏殇》等;有的刻画山水风景,如《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归天台》、《峡哀》、《游终南山》等;虽然社会生活内容不同,都思深意远,造语新奇,体现了孟诗的特色。 有些作品如《秋怀》等,则情调不免低沉;“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一类诗句,虽反映了世途艰险,但也表现了狭窄的心情。 3.孟郊诗艺术特色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没有律诗。 艺术上不蹈袭陈言,或擅长用白描手法,不用典故词藻,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钩章棘句,掐擢胃肾”(《墓志》),精思苦炼,雕刻其险;如韩愈所说“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答孟郊》),一扫大历以来的靡弱诗风。其中有的诗篇反映时代现实、揭露藩镇罪恶,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生活、愤慨贫富不平,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现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结爱》、《杏殇》等;有的刻画山水风景,如《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归天台》、《峡哀》、《游终南山》等;虽然社会生活内容不同,都思深意远,造语新奇,体现了孟诗的特色。 有些作品如《秋怀》等,则情调不免低沉;“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一类诗句,虽反映了世途艰险,但也表现了狭窄的心情。 4.贾岛的诗歌有哪些特点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派诗人,常常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煞费苦心、耗尽心血。 有一次,贾岛骑着驴,琢磨着一句诗,结果误闯了官道。原诗是这样的: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其中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他拿不定主意。 他想将“推”换成“敲”,但又觉着“敲”不如“推”好。于是他嘴里这么念叨着,还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不知不觉地闯进了正在出巡的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早见前面有一举止奇怪的书生,见贾岛闯进来,便问他原因。贾岛详细地回答了韩愈酝酿诗句的事,而且其中一句还不能决定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结果想得出神,忘记了要回避。 韩愈听了,也停下马想了良久,然后对贾岛说:“我觉得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如何能推开呢?再者晚上去别人家,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敲’字,使静溢的夜晚多了一分声响, 静中有动,岂不更妙?”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于是二人并排骑着马和驴,讨论着作诗的方法一起回家。 贾岛也因此成了韩愈的布衣之交。 5.【贾岛的诗歌风格是诗运落魄的苦吟者——贾岛诗歌风格贾岛是韩孟诗派的一员干将 ,向以推敲苦吟著称 ,与孟郊并称“郊岛”.贾岛生前已颇负诗名 ,后世规摹贾岛者代有其人.但因大文豪苏轼“郊寒岛瘦”与司空图“寒涩”的评语 ,加之后人对此评语的片面理解 ,贾岛作为诗人的价值定位逐渐失去全面与公正.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评价孟郊、贾岛作品创作的总体特点为“郊寒岛瘦”,即“寒”、“瘦”没有本质区别,既指孟郊、也指贾岛,二人则都曾说及自己作品有“苦吟”风格,所以自含义而言,“苦吟”和“寒瘦”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二人都为中唐“苦吟”诗人的代表,都以主观色彩强烈的抒情方式强化诗歌自我表现倾向,以个性化艺术表现方式激发“元和”诗坛求奇尚异的风格追求同时,二人于作品体现的生活与处世态度及诗体选择和主要表现手法方面存在不同,原因主要在于孟郊“苦吟”并非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诗的形式反映自身穷困生活和不平遭遇而贾岛则多刻意回避现实,以冷眼旁观态度对待社会,从而形成清奇僻苦风格同时,二位诗人所代表的“苦吟”风格始终以独特的艺术追求性屹立于中唐诗坛,并对后人诗歌创作的复古风气、儒道济世风气产生深远影响.。 6.韩愈诗歌的特点是什么韩愈在艺术上有独创之处。 他的风格多样,但主要特点是深险怪僻,好追求奇特的形象。正如《调张籍》中所说:“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具体地说表现以下点: 一、题材选择上的不平凡。 韩愈的诗,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喜欢描写自然界的奇景奇物、人世间的奇事奇态,如《调张籍》、《月蚀诗效玉川子作》、《陆浑山火》、《记梦》等。 即使在一般常见的题材中,韩愈喜欢别出心裁,出人意料地挖掘一些别人笔下所未有的东西。他还喜欢掇拾琐屑情事而大肆铺陈,如《雉带箭》全从动态中把握雉、箭和将军的形象,大笔淋漓,一气呵成。 这种题材选择上的特点,固然是独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追求过甚,不免陷于极端。清人刘熙载云:“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艺概》),就是指这些方面。 《南山》连用五十多个新颖的比喻,把南山写得光怪陆离,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 二、这种风格表现为构思和想象的奇特新颖。 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如《孟东野失子》一诗,本为劝慰孟郊丧子而作,却以寓言形式入诗,说明“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的道理。 《陆浑山火》的构思更为奇特。本是一场山林大火,韩愈却描绘成火神宴客,场面极为壮观。 韩诗的想象更是丰富,立喻取譬,务为奇特。他的《汴泗交流赠张仆射》和《听颖师弹琴》,一写击马毯,一叙弹琴,俱描摹逼真,形象生动。 在《听颖师弹琴》中,作者首先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以描绘音乐的形象:“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战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接着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自己听琴时的感受,使听觉、触觉和视觉相贯通,予难于捕捉的声音变化为可视可感的形象,渲染出琴声的感染力量。韩诗在这方面的一个特点,就是极尽想象之能事。 在《南山》一诗中,作者连用了五十一个“或”字来描摹山势形状,取譬设喻的范围极其广阔。举凡天上地下,人兽鬼神,乃至琴棋书画,碗盆锄耨,都成了比喻的对象。 这一切也正是韩诗“力大思雄”的一个特征。与此相联系的是韩诗奇特的夸张。 在《苦寒》诗中,作者描摹寒风之烈,是“凶飚搅宇宙,铓刀甚割砭”。《嘲酣睡》诗形容澹师鼾声之大,是“马牛惊不食,百鬼聚相待。 铁佛闻皱眉,石人战摇腿。”这种夸诞的描写简直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三、这种风格还表现为遣词造句的奇特和“以文为诗”。韩愈为文主张“务去陈言”,作诗讲求推敲文字。 他不仅爱用古词奥语,也喜欢用俗口语,力求出新。他曾自言:“壮非少者哦七字,六字常污一字难”(《记梦》)。 这种推敲的例子在其诗中俯拾即是。如“露泣秋树高,虫吊寒夜永”(《秋怀》);“山作剑攒江写镜,扁舟斗转疾如飞”(《郴口又赠二首》)。 韩诗又极喜欢设色敷彩,形成浓艳的色调。如《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云:“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万株红叶满。 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然云烧树大实骈,金乌下啄赦虬卵。 魂翻眼倒忘处所,亦气冲融无间断。”韩愈这种奇崛险怪的诗风,也影响了其他一些诗人的作品,蔚为一时风气。 与韩诗这种风格相联系的另一大特色,便是韩愈“以文为诗”,形成诗歌的散文化。这首先表现为韩愈的不少诗从内容到形式,都和散文大致相同。 在这些诗中,韩愈不仅大发议论,而且在形式上也脱离了诗歌的轨道。如《南山》一诗,用汉赋的铺张排比手法,极力描写终南山的四时景色变化和各种形状的山势,就是这种表现之一。 而这在《嗟哉董生行》中,表现得就更为淋漓尽致,几乎和作者的散文名作《送董召南序》出自一辙,“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其中。”这种句法一扫浮艳之习,但往往破坏了诗的韵律,正如沈括所说:“韩退之诗,乃押韵之文耳。” 《山石》这首诗在文字上较为平易,不代表其险怪的文字风格。诗中所写是游山寺,是一篇纪游之作。 一般说来,游览诗大都是截取一些景物片断,即景抒怀,这首诗却写了游览的全过程。从黄昏到寺,到坐阶观景,到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都按时间的先后、游程的次第写入诗中,路数颇像一篇游记文。 但它以诗的形式表现,也保有诗的艺术特色,是揉合诗、文而为一,自成一格。这首诗虽然在结构和笔墨蹊径上采取文的路数,但艺术表现上,不只是诗魄形式,也是诗的艺术手法。 诗人对游山寺的整个行程,做了匠心的剪裁,对已选择入诗的关节,用笔的详略也有不同。对展开描写的部分,也都能捕捉事物突出的特点,使之最大程度的形象化和力传事物情景之神。 因此我们接触到的是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的转移,虽写过程而不觉其平淡与拖沓,是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的。 以散文句法入诗,便于诗人驰骋笔力,提高诗歌的表现能力。 但片面强调,就会模糊诗文的界限,损害诗歌特有的审美特征。韩愈在这方面有过失败,也有不少成功之作。 四、韩诗的散文化还表现为章法、句法的不平常。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避熟求生、因难见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