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与诗经的关系孔子与《诗经》摘要: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入手,试着分析孔子与《诗经》关系,进一步挖掘《诗经》与孔子之间的内在道德文化联系,从而对中国几千多年来的儒家思想文化作个简要的阐释。 关键词:孔子 《诗经》 文化传承 道德文化 儒家思想文化对于每一个读到先秦文字的读者来说,孔子和《诗经》是这一时代文学的重要符号。《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赋予了我国文化的源头的美誉。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经》甚至可以与西方人的《圣经》相媲美。而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 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与《诗经》已不是那个时代的文学符号问题,它们都已上升到了中国的文化层面,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乃是整个中国社会文明进程。传统的东西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传统是历史长期的积淀,是一个民族宝贵经验的结晶,是一笔十分丰厚的资源,是转型社会进一步发展和创造的基础。所谓的文化传承,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继承。 如果说《诗经》和《周易》代表了前一个时代,而战国勃起的诸子百家哲学与散文代表了后一个时代。孔子恰恰处在这两个时代的转折时期。 孔子对于《诗经》“述而不作”的做法,进一步说明孔子晚年对《诗经》的整理只是删定。孔子一方面在不自觉地,部分地继承,运用先代的情感表达方式,吸取《诗经》各种美学价值,同时却也在愈来愈理性将《诗经》进行切割,分类,从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并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阐释《诗经》。 孔子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对《诗经》,这部中国文化的源头进行了自觉与不自觉传播和继承。同时,文学进程,从来都是和民族心理,民族思维,及社会历史的发展相联系的。 文艺的发展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活力和创造力,它与当时的历史阶段相适应,是这一时期民族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感性显现。《诗经》是西周、春秋时处于孕育、形成中的中华民族的社会和精神风貌的结晶,是这一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意识等种种社会条件交汇的产物。 孔子正是顺应了当时社会大流的价值取向,建立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中华文化的生命特征,也就是文化生命,主要体现为“仁”。 中华文化以仁为根本精神。仁,将宇宙人生融为一体。 以孔子为代表儒家倡导仁和礼的统一思想,被李达五在了四个层面的深刻的阐明:第一, 以“君君臣臣父子父子”,“天地君亲师”为核心的血缘伦理基础;第二, 以持中、保守、内向、克制、忍让,即“温良恭俭让”为标准的心理基础;第三, 以忠孝节义为宗旨,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友爱互助的人道主义精神;第四, 以“修身齐家治天下”为人生追求目标的个体人格。(1)孔子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2)的说法,实际上是讲“仁”本身就是为了释“礼”。 学礼,懂礼,行礼,护礼,就是儒家君子的责任与风度。儒家“仁”的本质就是维护等级之礼,法规之礼,人际之礼,为人之礼。 这种在春秋战国的社会生活大变动的背景下的道德文化,实际上是以君王意识,家长意识为构建核心,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一元化标准。这样的道德文化取向正好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体现了先进的封建生产力的需求,从而能够很快地发展为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为后代封建君王所提倡与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经》不仅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孔子说:“依于仁,游于艺”(3),只有依照仁的精神,才能创造诗歌的生命。 以这个观点去看《诗经》,无论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的《生民》、《大明》,反映劳动生活的《七月》、《丰年》,描写爱情婚姻的《关雎》、《卫风·氓》,以战争徭役为题材的《采薇》、《王风·君子于役》,还是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的燕飨诗《小雅·鹿鸣》、《大雅·既醉》,揭示政治黑暗的怨刺诗《荡》、《正月》等,都是以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为根底,都是要“经夫妇,成孝敬,美人伦”,以达到孔子所倡导的艺术标准,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的政治标准。如《硕鼠》里,对于那个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早已经忍无可忍了,但他也只能“逝将去汝,适彼乐土”的消极选择。 君权的思想在统摄着他的思想,在无奈的压迫下,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自身的出发,另寻一块修身养性的乐土,正应验了:诗可以怨而不可怒也。 《诗经》一些作品赞美贵族阶层的才德容仪,颂扬温文尔雅、谦恭有德的彬彬君子,抨击失德违礼之辈不如:“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5)这本身就在强调仁礼统一的道德修养标准,即体现了“诗可以观”的社会认识作用。再如《采薇》、《出车》、《六月》等,堪称中国边塞诗的。 2.诗经与楚辞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诗经》的作用《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 《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 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 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 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 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 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 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 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 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 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 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四库全书总目》说:「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而各为之注。 」但刘向编定的《楚辞》16卷原本已佚。《楚辞章句》即以刘向《楚辞》为底本,它除了对楚辞做了较完整的训释之外,还提供了有关原本的情况。 在《楚辞章句》的基础上,南宋洪兴祖又作了《楚辞补注》。此后,南宋朱熹著有《楚辞集注》,清初王夫之撰有《楚辞通释》,清代蒋骥有《山带阁注楚辞》,等等。 他们根据己见,作了许多辑集、考订和注释、评论工作。 《楚辞》中《九叹·思古》道:冥冥深林兮树木郁郁。 山参差以崭岩兮,阜杳杳以蔽日。 悲余心之悁悁兮,目眇眇而遗泣。 风骚屑以摇木兮,云吸吸以湫戾。 悲余生之无欢兮,愁倥偬于山陆。 旦徘徊于长阪兮,夕彷徨而独宿。 发披披以鬤々兮,躬劬劳而瘏悴。 魂俇々而南行兮,泣沾襟而濡袂。 心婵媛而无告兮,口噤闭而不言。 违郢都之旧闾兮,回湘、沅而远迁。 念余邦之横陷兮,宗鬼神之无次。 闵先嗣之中绝兮,心惶惑而自悲。 聊浮游于山狭兮,步周流于江畔。 临深水而长啸兮,且倘佯而泛观。 兴离骚之微文兮,冀灵修之壹悟。 还余车于南郢兮,复往轨于初古。 道修远其难迁兮,伤余心之不能已。 背三五之典刑兮,绝洪范之辟纪。 播规矩以背度兮,错权衡而任意。 操绳墨而。 3.诗经与孔子的关系发现很多人不懂装懂啊。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的诗歌从西周到春秋中期,历经数百年。甚至有的诗篇可能来自商朝。周朝天子为了了解天下民情,知道人民的心声,所以派乐官四处收集民歌,民歌就是劳动人民平时的心声,这也就是《诗经》的由来。《诗经》原本并没有名字,也不止305首,而是高达两万多首,毕竟是数百年间劳动人民的民歌总集。到孔子时,孔子认为这两万多首诗中绝大部分都是垃圾,太粗俗,甚至是不堪入目的东西,所以他对这些诗歌进行了删改,仅仅保留了他认为满意的305首,编订成册教给他的弟子们学习,当时直接被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怎么能说《诗经》和孔子没关系呢?没有孔子,我们读到的商周民歌可能会更多,他一个狠手,留下来的不到百分之二了。但如果没有孔子的影响,如果他没删诗,没教诗,可能这些诗也将埋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吧。 我全手打的,楼主支持一下。 4.琼瑶和诗经的关系说起琼瑶,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的小说以及通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不仅风靡一时,而且经久不衰。她的言情小说自成一派,“琼瑶体小说”成为中文作家中独树一帜的流派,也是许许多多少女们的“恋爱教材”。以前看到有人批语琼瑶,说她的小说非常浅薄,我当时深以为然。不料,最近在细读中国古典诗词时却发现,原来琼瑶不仅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底蕴,而且和《诗经》渊源颇深。 首先,琼瑶的这个名字就出自《诗经》。琼瑶本名陈喆,自幼出身书香门弟,父亲陈致平曾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母亲袁行恕曾任台北市立建国中学国文教师,其他一些亲戚更是了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上网搜一下。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琼瑶对文学有着天生的敏感,9岁在上海《大公报》儿童版发表短文《可怜的小青》。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知道,在《诗经》中,有首“木瓜”,中间有一句是这样写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搞了半天,原来琼瑶这个笔名的出处竟然在此,根据这句诗的解释,“琼瑶”是指美玉,用它来作笔名,真是不错的创意。 除了笔名外,在琼瑶的作品中,亦有《诗经》的影子。比如小说《在水一方》,名称也是直接出自《诗经》。其中“蒹葭”的开篇第一句即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不仅如此,在改编成影视作品《在水一方》中插曲“在水一方”的歌词,乍一看以为琼瑶用白话将《诗经》中的“蒹葭”翻译了一遍,细读后品味,更觉得是以 “蒹葭”为底本进行的艺术创作,大家有空不妨将此进行对比。 琼瑶其他作品(如《一廉幽梦》等)与《诗经》的风格也大相径同,我想,这一切不仅仅是巧合,而是琼瑶本人对《诗经》热爱的一种表现吧。 当然,琼瑶作品与其他的古典诗词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小说《却上心头》的名称一看就知道出自李清照的名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其他相关联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望采纳 5.《诗经》与《楚辞》的联系及区别一、联系: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先秦诗歌的双璧,一为现实主义的源头,一是浪漫主义的滥觞。 关于二者是承继关系。产生于南方的《楚辞》是否真的受了北方中原地区《诗经》的影响,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考察楚国及《楚辞》代表作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并涵咏文本可知,《楚辞》是受《诗经》的影响并承继了《诗经》的传统的。 二、区别: 1、诗歌的取材取材不同 《诗经》取材于社会生活的质朴写实文学。周代北方文学的代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国文学总集之祖、诗歌总集之祖),最早的韵文。 《楚辞》描写个人情志与幻想,文字铺张华美,富浪漫神秘气息。汉代楚国屈原的离骚诸赋与宋玉(战国时代楚国)、枚乘、贾谊(汉)等人的赋作成书(为文士所作)。 2、形式不同 《诗经》以「四言」为主,多叠字叠句。凡305篇。(诗经有「六义」:「风、雅、颂」是为内容;「赋、比、兴」是为作法。) 《楚辞》句法较长,多「六、七言」参差,多以「兮、些、只」等虚字延长语气,便于咏叹,其用韵而长篇铺叙,开「汉赋」先河。 3、创作者不同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 、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楚辞 6.问诗经与诗序的关系汉代今古文经鲁齐韩毛四家诗,今自其学之承传考之,三家诗无诗序,而毛诗有之。复自史志著录四家诗卷篇,证毛原有诗序,而三家无焉。更徵之汉石经残字之本经与校记,定鲁暨齐韩诗都无诗序。遍检书本文献所引逸文,乃知汉至南北朝文章,从未载见三家诗序;所谓韩诗序,乃南北朝末韩诗学者因毛诗有序便读而仿制,托名子夏撰,以显其传,一时流传尚未甚广,今残存才五条,首见唐欧阳询艺文类聚载引,其后两唐志著录,至宋靖康难而原书亡失。毛诗序今存全袟凡七千五百九十字,自论语孔子论诗、近发楚简存战国中叶孔子诗论、孟子与高子孟仲子诗说,益以荀卿多解诗义,往往为毛传所遵用各节,的知今传毛诗序,汉毛公定著,但其著作宗旨、行文体格,大都自孔卜孟高荀氏来。 汉古文经学家卫宏敬仲,治诗宗毛,自撰毛诗序,原书原文早已逸绝。不意刘宋时范晔作后汉书传,谓宏「作毛诗序,得风雅之旨」,此误读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细考陆疏本文,确知陆氏以汉以来传本毛诗序,乃孔卜孟荀递传至毛公,遂定著传授,而卫敬仲别自作毛诗序,非今所传与毛传郑笺本并刊之毛诗序也。千古公案,遂为定谳!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