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一.审视标题诗歌的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我们理解其思想内容的钥匙,因此,从标题入手,可以理解诗歌的内容.例1. 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例2 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题目告诉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既然是送给友人的,那就决不仅仅是告诉友人一个客观事实,而是另有深意的.所以,答案应该是:因为严寒培育了橙与桔坚韧的品格和崇高的气节.说明了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二、了解作者古人读书有一条重要经验——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例3. 卜算子 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课内我们学过陆游的诗,对陆游的生平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知道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明乎此,就可以明白,诗人是以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情况自喻.这两句是写,词人不屑跟排挤他的官僚们争夺荣华,也不怕投降派的妒恨和打击.三.借助注释有时,拟题者为降低理解的难度,便于考生理解,会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或作者简介,或写作时代,或语句、词语的注释等.这些资料往往可以用来帮助理解词意.例4 春行即兴张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借助提供的小注,就很容易答出:1. 抒发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2. 写出了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茂盛野草的景象.四. 理解诗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最根本的还是要对诗句进行分析理解.理解诗句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和“诗眼”.我国的古诗词讲究凝练,讲究一字传神,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诗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这关键词语和“诗眼”里.因此,我们要善于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情思.例5 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辑,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例6.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如何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1. 理解诗句 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最根本的还是要对诗句进行分析理解.理解诗句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和“诗眼”.我国的古诗词讲究凝练,讲究一字传神,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诗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这关键词语和“诗眼”里.因此,我们要善于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情思. 例5 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辑,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例6.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借助注释 有时,拟题者为降低理解的难度,便于考生理解,会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或作者简介,或写作时代,或语句、词语的注释等.这些资料往往可以用来帮助理解词意. 例4 春行即兴张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借助提供的小注,就很容易答出:1. 抒发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2. 写出了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茂盛野草的景象. 三.审视标题 诗歌的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我们理解其思想内容的钥匙,因此,从标题入手,可以理解诗歌的内容. 例1. 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例2 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 题目告诉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既然是送给友人的,那就决不仅仅是告诉友人一个客观事实,而是另有深意的.所以,答案应该是:因为严寒培育了橙与桔坚韧的品格和崇高的气节.说明了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四、了解作者 古人读书有一条重要经验——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 例3. 卜算子 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在课内我们学过陆游的诗,对陆游的生平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知道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明乎此,就可以明白,诗人是以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情况自喻.这两句是写,词人不屑跟排挤他的官僚们争夺荣华,也不怕投降派的妒恨和打击. 3.概括诗歌思想内容的词诗歌思想内容鉴赏专题 一 思想内容概述 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 1.忧国忧民: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②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担忧 ③对山河沦落痛楚 ④同情人民的疾苦 ⑤反映战乱离散的痛苦 2.建功报国:①保家卫国的决心 ②建功立业的渴望 ③仕途失意的苦闷 ④报国无门的激愤 ⑤壮志难酬的悲叹 3.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 ②边关思乡 ③闺中怀人 ④思亲念友 4.长亭送别:①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5.感时伤逝:①昔盛今衰的感慨 ②借古讽今的情怀 ③青春易逝的伤感 6.超尘脱俗:①厌离官场的洁身自好 ②寄情山水的悠闲自在 ③退隐田园的淡泊喜悦 二 考点解析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古代诗歌鉴赏中主要表现为: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作品的主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 ①理解作品的主旨。这种主旨可能是诗歌表达的某种感情,也可能是诗人要阐述的某种哲理,也可能是诗人关于社会、生活、生命的看法和感悟,这是诗歌内容的灵魂。 ②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不仅能够使我们认识诗人自己的情感,也能引导我们走进历史,走进当时的社会生活,我们可以以诗歌为媒介,认识远离我们的古代社会,走进古人的生活。 ③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作品格调的高雅与庸俗,作品情感是否健康,诗人思想的积极或消极等。 三 分类鉴赏 依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诗歌可分成不同的类型。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艺术手法,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言志诗;按内容,可分为送别诗、羁旅诗、咏物诗、边塞诗、闺怨诗、哲理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等。 每一种类型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自有其特征和规律,能帮助我们鉴赏。 咏物诗鉴赏 古人很喜欢咏物。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一、咏物诗特点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二、鉴赏步骤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褒贬)。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三、实例感知 1.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⑵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⑶手法分析:托物言志 2.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⑴形象分析 梅花 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矢志不渝。(正面描写) ⑵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⑶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纵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⑷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四、实战演练 1.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3.(2004北京卷)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请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4.(2007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⑴诗的第二联对第一。 4.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更要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5.简述中国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代表,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公元前6世纪,《诗经》被编定成书,包括地方土乐的十五国风160篇,朝廷正乐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乐的颂40篇,共305篇,另有6首乐谱失传的笙曲。产生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南北部。《诗经》中有反映宴会享乐的诗,如《小雅·鹿鸣》;有反映战争的诗,如《小雅·六月》;爱情诗的名作如《郑风·子衿》;有讽刺现实的《魏风·伐檀》;还有一组反映周朝开国历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诗经》显示出我国抒情为主的民族文学特色,从它开始,我国诗歌走上了一条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也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里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概括为“风雅”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的最基本最深远的传统。 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人屈原出生。西汉末年的刘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当中收录肯定为屈原所作的《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招魂》共23篇。其中的《离骚》,以忠君爱国为主题,以香草美人为象征,以缠绵悱恻的感情,反复迸发的愤慨,塑造出一个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 屈原的诗歌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直接影响汉赋的产生。又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如“些、只、羌、纷,谇,謇,傺”,带有浓郁地方性色彩。楚辞突出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影响后世的李白、李贺、韩愈等诗人。香草美人的象征传统源远流长,影响一直绵延到清代《聊斋志异》。 继《诗经》、《楚辞》之后,汉代的乐府诗登上诗坛,这些诗歌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乐府诗长于叙事,《羽林郎》叙当垆美女反抗强暴,《陌上桑》叙罗敷拒绝太守追求,《艳歌行》叙妻子为游子缝补衣服而引起丈夫猜忌,著名的《孔雀东南飞》叙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诗人的笔触各自深入各自的阶层,合起来就充分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真实面貌,既劝谏富贵又同情疾苦。汉代的乐府诗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 东汉的时候出现了文人群体创作的诗歌,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甚至产生完整的七言诗。现存最早的东汉文人诗是班固《咏史》,而他的《竹扇赋诗》是比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最著名的文人诗是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古诗十九首》,写的是游子羁旅和思妇闺愁,因此乡情和恋情就融汇在一起。同时当中涉及很多人生哲理,讨论永恒和短暂、人的心态和生命周期、悲伤和欢乐等问题。文人诗长于抒情,语言炉火纯青、一字千金,直接影响曹植和陶渊明。 东汉末年建安时代到曹魏前期,三曹、七子并世而出。古直悲凉的曹操、便娟婉约的曹丕、身兼父兄之长的曹植,以及作为羽翼的“建安七子”,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开辟了五言诗的广阔道路。著名的有曹操《短歌行》,曹丕柏梁体《燕歌行》,曹植《赠白马王彪》、《白马篇》。建安诗人中曹植最受推崇,这是由于他文采华美,对五言诗发展有重大影响,他不幸的身世又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中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形成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悲凉慷慨的特点。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特色成为建安诗风独具魅力的标志。 曹魏后期正始年间,司马氏掌权,一批文人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逸山林,以阮籍、稽康为首的七人,称“竹林七贤”。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开创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诗中充满孤独苦闷,但政治高压之下又不敢直言,借比兴、象征来寄托怀抱。嵇康的诗以四言成就最高,追求自然,高蹈独立。总体来说,正始诗风转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面貌。 6.诗词鉴赏中的思想情感一、怎样快速把握一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 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关注诗题、诗眼、诗注 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如杜牧《山行》,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见之景,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2007年全国高考题诗歌鉴赏题是王维的《新晴野望》,标题直接表明了久雨初晴,作者放眼远望村野之景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从题目中得知,这是一首抒离愁别恨的送别诗,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抒怀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标题的一个“问”和正文相互照应,更是意趣横生,亲切自然。读诗时,一定要细品标题,把诗歌标题中隐含的信息了然于胸,切不可绕道而行,舍近求远。 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诗眼可以在诗歌标题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诗眼可以在诗的正文的某句中,如杜甫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诗中“眼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把国家民族命运的艰难和个人前途命运的伤感浓缩在一个“恨”字中,家国之恨让人感到无尽的沉重与辛酸!宋之问《渡汉江》中有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怯”字真切表达了作者由贬所还归家乡,既渴望了解家中近况,又害怕听到家中近况的矛盾心情。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 (二)学会知人论世 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并且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 再如高考中几次考到王维的诗,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再加上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擅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几者相互影响,故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以山水田园诗为主,诗风或清幽恬淡或壮丽雄阔,“诗中有画”就是王维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当然,如李白的乐府歌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五七言绝句豪放飘逸;杜甫一生工于诗作而命运多舛,其诗以其爱国忧民的激情,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东坡才冠古今,虽宦海沉浮屡遭排挤却超然豁达,其诗词更多地表达经过人生历炼后的一种大气,一种感悟,更体现了他不凡的人生境界。 (三)把握古代诗歌的常见类型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歌类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多,其中写景诗多是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咏物诗多为托物言志之作,借物表达自己的志趣、胸襟或抱负。 山水田园诗。 下笔多描写山林的静谧、田野的悠闲,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羁旅思乡诗。 抒写羁旅之愁,表达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忧愁伤感,真切动人。 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 追慕古人,表缅怀之情,实则是怀古而伤今,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吟咏史实,多为借古讽今,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以上几点谈到了快速把握诗歌基本内容的方法,在迅速领会古诗大意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二、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和其它文学作品的阅读一样,古典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把握。 (一)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指的是诗中有直接表达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等情感的字句。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情,表达了一种旷世的孤独感。 还有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直抒胸臆,真切感人。 借景抒情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有一个共同的宗旨——诗贵在含蓄。 诗人的感情往往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现出来,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以丞相祠堂的冷落凄清来表达命运不济,壮志难酬的失落;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出无限的凄凉之情,感人至深。 2.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