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意境深远的句子有哪些《邶风·北风》的前两章: 北风其凉,雨雪其雾.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这两章诗的大意是,北风凄凉,雨雪纷飞.你若是衷心爱我,尽管风吹雨打与你同行.如此温文尔雅,如此从容不迫,却有一颗火热的心.北风怒号,雨雪滂沱.你若是衷心爱我,尽管 风吹雨打与你同归.如此温文尔雅,如此从容不迫,却有一颗火热的心.爱情的力量能融化冰雪、消解风雨,甚至能惊天地、泣鬼神 《椰风·桑中》: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平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平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这是一篇描写男女青年聚会在桑林之社,尔后到淇水祓楔的情诗.青年男子们有时采唐,有时采麦,有时采葑.男子们采摘的地方亦有变化,时而“沫之乡矣”,时而“沫之北矣”,时 而“沫之东矣”.其实,这里的采摘只不过是一个借口,他们都另有所图,另有所盼.因为他们都有“孟姜”、“孟弋”、“孟庸”在桑林之社中等候他们.无论是到桑社中去密谈,还是转 移到上宫去幽会,淇水都是他们的送别之所.在这首诗里,淇水的渡口、沫水之东和沫水之北,一起构成了这群青年男女们恋爱的背景与见证.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遭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这是一个深秋的季节,在蒹葭苍苍的水边,一个男子在诉说着他的失意之情.他所思念的“伊人”,曾在这春光明媚的春日,莺飞草长的河边,与他有过热烈的相恋,现在到了爱情收获 的季节,“伊人”却到了水的另外一方,河水成为诗人追寻心上人的屏障和阻碍.无论是“溯洄从之”还是“溯游从之”仍然无法见到伊人.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与迷漾苍凉的无 边秋色,就这样有机地融为一体,让人感到无比地丧魂失魄.惟其如此,这首诗把男女相恋的艰难追求放人河水阻隔的意象之中进行描写,再衬托以秋天的茫茫霜露和苍苍蒹葭,就为我们创 造出了一种迷离扑朔、凄清感伤的艺术境界.在那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画面里,蕴含着无穷无尽的、难以言传的中国文化情韵,蒹葭白露的苍茫意境、一水相隔的痛苦无望,令千百年后 的读者仍然为之唏嘘不已,相爱而不能相见的凄惋之情跃然纸上,古往今来,不知曾影响过多少诗人,打动过多少读者,感染过多少后人。 2.二十句具有深刻含义的古诗及意思和道理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河畔的芦苇郁郁葱葱,晶莹的露珠在上面凝成白霜。 我所想念的人儿,就在河之彼岸。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生死离合,我与你立下誓言,此生紧握着你的手,与你白头到老。 3.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郊野草色繁茂,草叶上缀满晶莹的露珠。有一位佳人,眉目清丽,温婉美好。 4.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诗经·国风·出其东门》走出东门,美人多得如同天上云。虽然美女如云,却没有一个是我心中所想。 5.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鲛泪成珠,蓝田日暖,白玉生烟。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才不再滴下烛泪。 喻自己对对方的思念至死方休。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 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何时才能与你在西窗下共剪烛。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河畔的芦苇郁郁葱葱,晶莹的露珠在上面凝成白霜。我所想念的人儿,就在河之彼岸。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生死离合,我与你立下誓言,此生紧握着你的手,与你白头到老。3.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郊野草色繁茂,草叶上缀满晶莹的露珠。 有一位佳人,眉目清丽,温婉美好。4.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诗经·国风·出其东门》走出东门,美人多得如同天上云。 虽然美女如云,却没有一个是我心中所想。5.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鲛泪成珠,蓝田日暖,白玉生烟。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才不再滴下烛泪。喻自己对对方的思念至死方休。 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 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时才能与你在西窗下共剪烛花,再向你诉说巴山雨夜我的思念。9.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空中的阴云终日不散,飞霜的时节也迟了。留得凋残的荷叶,让人们在夜里去听那雨打荷叶的秋声吧!完全是一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境界10.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1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12.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我在花丛中任意来回却懒于回顾,一半因为我潜心修道,一半因为曾经有你。1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14.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15.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黄景仁《绮怀》这样的星辰已非昨夜,我又为谁冒着风露在外面站到夜深。16.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陈与义《春寒》海棠毫不在意自己的花容为风雨所折损,傲然独立于蒙蒙雨中。17.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今夜的你,在何处教人吹箫?18.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六朝繁华早已烟消云散,无情的烟柳依旧生机勃勃,笼着十里长堤,不管世事沧桑变换。 19.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院中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梨花凋落一地,孤寂的人儿紧闭屋门。 20.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夜已深沉,寒意袭人,她还在石阶上看着牵牛织女星。 3.诗经对后世文学有哪些深远的影响影响 传统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 《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 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 ,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杜甫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 ,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以及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精神。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创作中,从宋代的陆游延伸到清末的黄遵宪。 四、赋比兴的垂范 《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诗经》还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诗经》民歌重叠反复的形式,准确、形象、优美的语言,被后世诗人、作家大量的吸取运用。 《诗经》以它所表现出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后代文人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诗经》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和生动丰富的语言也对后代各体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魏晋时期,曹操、嵇康等人都学习《诗经》,创作四言诗。文学史上的赋、颂、箴、铭等韵文也都与《诗经》不无关系。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在《诗经》之前,诗歌虽说已诞生,但尚无自己固定的体式,且还流于口头形式,一般以二言为主;到《诗经》时,中国诗歌开始真正奠定了自己的创作格局,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式,也就是说,中国诗歌的真正起步,始于《诗经》时代。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具体地说,《诗经》为当时和后世活画了一卷社会与历史图画,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社会的面貌,讴歌了上古时代人民的勤劳、勇敢,鞭挞了统治阶级的卑劣、无耻,为后世留下了立体的、具象的历史画卷,是一部丰富生动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 域外影响 《汉书》记载,西汉时西域各国贵族子弟多来长安学习汉文化,1959-1979年在新疆连续发掘的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毛诗郑笺小雅》残卷[26] ,确证是公元五世纪的遗物。新、旧《唐书》也记载,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西亚、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波斯人多有通汉学者。 唐建中二年(781)所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撰写者景净是叙利亚人,他在碑文中引用《诗经》二三十处,这证明《诗经》从丝绸之路外传历史相当悠久。[27] 中国与印支半岛和印巴次大陆的文化交流也始于汉代。 汉武帝曾征服南越,分置九郡,推行汉朝的教化,作为五经之首的《诗经》必然进入。在古代漫长的交往中,这些地区的国家都有通晓汉学的人士。 在越南据史书记载:李朝十世以《诗经》为科试内容,黎朝十二世科试以《小雅·青蝇》句为题,士人无不熟诵《诗经》。从12世纪开始出现古越南文学多种译本,越南诗文、文学故事中广泛引用《诗经》诗句和典故,影响了越南文学的发展,某些成语并保存在现代越南语言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五经传入朝鲜。当时朝鲜半岛百济、新罗、高丽三国分立,据《南史》记载,541年百济王朝遣使请求梁朝派遣讲授《毛诗》的博士,梁武帝派学者陆诩前往[28] 。 新罗王朝于765年规定《毛诗》为官吏必读书之一。高丽王朝于958年实行科举制,定《诗经》为士人考试科目。 讲学《诗经》在朝鲜形成几个世纪的风气。到16世纪,朝鲜大学者许穆精研中国经学,现仍保存着他的《诗》说,《诗》说全面贯彻了孔子的诗教思想[29] 。 18世纪初编纂出版的朝鲜第一部时调集《青丘永言》,开拓了朝鲜近代诗歌创作的宽广道路,而它的序文就言明:它的编纂是借鉴孔子编订《诗经》的思想和经验[30] 。韩国67所大学中文系讲授《诗经》,其中34所专门开设了必修或选修的《诗经研究》课程。 [31] 。 4.诗经中意境深远的句子有哪些《邶风·北风》的前两章: 北风其凉,雨雪其雾.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这两章诗的大意是,北风凄凉,雨雪纷飞.你若是衷心爱我,尽管风吹雨打与你同行.如此温文尔雅,如此从容不迫,却有一颗火热的心.北风怒号,雨雪滂沱.你若是衷心爱我,尽管 风吹雨打与你同归.如此温文尔雅,如此从容不迫,却有一颗火热的心.爱情的力量能融化冰雪、消解风雨,甚至能惊天地、泣鬼神 《椰风·桑中》: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平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平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这是一篇描写男女青年聚会在桑林之社,尔后到淇水祓楔的情诗.青年男子们有时采唐,有时采麦,有时采葑.男子们采摘的地方亦有变化,时而“沫之乡矣”,时而“沫之北矣”,时 而“沫之东矣”.其实,这里的采摘只不过是一个借口,他们都另有所图,另有所盼.因为他们都有“孟姜”、“孟弋”、“孟庸”在桑林之社中等候他们.无论是到桑社中去密谈,还是转 移到上宫去幽会,淇水都是他们的送别之所.在这首诗里,淇水的渡口、沫水之东和沫水之北,一起构成了这群青年男女们恋爱的背景与见证.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遭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这是一个深秋的季节,在蒹葭苍苍的水边,一个男子在诉说着他的失意之情.他所思念的“伊人”,曾在这春光明媚的春日,莺飞草长的河边,与他有过热烈的相恋,现在到了爱情收获 的季节,“伊人”却到了水的另外一方,河水成为诗人追寻心上人的屏障和阻碍.无论是“溯洄从之”还是“溯游从之”仍然无法见到伊人.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与迷漾苍凉的无 边秋色,就这样有机地融为一体,让人感到无比地丧魂失魄.惟其如此,这首诗把男女相恋的艰难追求放人河水阻隔的意象之中进行描写,再衬托以秋天的茫茫霜露和苍苍蒹葭,就为我们创 造出了一种迷离扑朔、凄清感伤的艺术境界.在那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画面里,蕴含着无穷无尽的、难以言传的中国文化情韵,蒹葭白露的苍茫意境、一水相隔的痛苦无望,令千百年后 的读者仍然为之唏嘘不已,相爱而不能相见的凄惋之情跃然纸上,古往今来,不知曾影响过多少诗人,打动过多少读者,感染过多少后人。 5.诗经中,硕鼠一诗的最深刻含义在现在是什么【赏析】 《硕鼠》是魏国的民歌,据《毛诗序》说:“硕鼠,刺重敛也。 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朱熹《诗集传》:“民困于贪残之政,故托言大鼠害己而去之也。”两说均可供理解主题时参考。 它和《伐檀》一样,都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所不同的是,《伐檀》责问剥削者用的是直呼其名的方式,《硕鼠》则用比喻以刺其政。 但《硕鼠》比《伐檀》的斗争性更强。《伐檀》只有愤怒,没有反抗,而《硕鼠》则不但有愤怒,且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奴隶们在不堪忍受奴隶主剥削和压迫的情况下,准备远走逃亡。 奴隶制社会后期,大量的奴隶逃亡,曾是促使奴隶制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更为可贵的是,《硕鼠》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的美好理想,试图寻找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平等的社会,这虽然在当时根本不存在也根本不可能达到,但毕竟比《伐檀》单纯的指责前进了一大步,标明奴隶们在长期的反抗斗争中,已逐步清醒了阶级意识,开始有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和对未来社会的合理设想,可以看作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 三章都以“硕鼠硕鼠”开端,“硕”是大、肥的意思,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不但形象地刻划了剥削者的丑恶面目,而且让人联想到“老鼠”之所以“硕”大的原因,正是贪婪、剥削的程度太大了,从而激起对剥削者的憎恨。从“无食我黍”“我麦”到“我苗”,反映了奴隶们捍卫劳动成果的正义要求,同时也说明了奴隶主的贪得无厌,奴隶们被剥削的深重,举凡一切劳动果实,都被奴隶主所吞没。 从“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肯德”到“肯劳”,揭露了奴隶主忘恩负义的本性。奴隶们长年的劳动,用自己的血汗养活了奴隶主,而奴隶主却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残忍无情,得寸进尺,剥削的程度愈来愈强。 “贯”,侍奉。汝,指奴隶主。 “三岁”言其时间之长久,并非确指。“莫我肯顾”,一点也不肯感念我们。 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国”到“乐郊”,则集中表现了奴隶们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他们幻想着能找到一块理想的国土,摆脱奴隶主的压榨和剥削。“逝”,同誓,表示坚决之意。 “适”,到也。“爰得我所”,犹言“乃得到了我们安居的处所”。 “直”与“所”意同。全诗最后说,在这块幸福的国土上,“谁之永号”,谁还会再过啼饥号寒的生活呢?人人平等,人人幸福,再也不用哀伤叹息地过日子了。 很有点象后世的《桃花源记》所设想的蓝图。 【结构特点】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不但写出了奴隶们的痛苦,而且写出了奴隶们的反抗;不但写出了奴隶们的反抗,而且写出了奴隶们的追求和理想。 因此,它比单纯揭露性的作品,有更高的思想意义,有更大的鼓舞力量。 全诗分为三章,采用重叠的结构方式,反复唱叹。 借喻是其主要表现方法:被责骂的对象在正文中隐去,而用硕鼠来直接喻指替代,这种手法,使诗篇既委婉又富于形象性,富有感染力。 6.十句含义深刻的诗句(诗句、句意、寓意、道理)【题目】题西林壁(宋 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 杨万里) 【诗词原文】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