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有哪些含钧字的成语,诗词成语:秉钧持轴 秉钧当轴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发引千钧 钧天广乐 雷霆万钧 力敌千钧 力钧势敌 千钧一发 千钧重负 势钧力敌 一发千钧 一字千钧 诗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屈原《离骚》 白云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曹雪芹《临江仙》 醒复醉,醉还醒,灵均樵悴可怜生- 元好问《鹧鸪天》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诗经《北山》 我马维骃,六辔既均,载驰载驱,周爰咨询- 诗经《皇皇者华》 含哺七子能平均- 李白《白鸠辞》 云何救根株,劝农均赋租- 白居易《东坡种花二首》 二章尔政既均,尔化既淳- 陆机《赠武昌太守夏少明诗六章》 展禽任三黜,灵均长独醒- 白居易《和《思归乐》》 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既然均,序宾以贤- 诗经《行苇》 。 2.论诗 全诗 作者:清 赵翼赵翼写的五首《论诗》[编辑本段]赵翼写有五首《论诗》,提出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主张。 其一、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其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其三、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其四、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其五、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第二首简评:写出了后人继承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便是出自此诗。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 注解风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 "风骚"是指作品在文学界的地位及其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风骚”是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的并称。而“风骚”传统则是在《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 所谓的“风”诗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主义的精神。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 《国风》中的民歌和二雅中的卿士大夫政治讽喻诗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在内容上,它们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们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 而这也就是“风”诗传统,即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后世文学中继承发展了“风”诗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主要有:两汉乐府民歌、建安曹魏时代的文人诗歌、北朝民歌、唐代杜甫的“诗史”作品、中唐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宋代以王禹偁作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诗歌、金元之际元好问的诗歌等。 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虽然不是诗歌,但是也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所谓的“骚”诗传统则是充满激情和幻想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积极浪漫主义的原则是“力图加强人的生活意志,在他的心中唤起他对现实和现实的一切压迫的反抗”。诗人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集中地体现了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这表现在《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在内容上,《离骚》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以及他对进步理想九死不悔的孜孜追求。 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本质。在艺术手法上,屈原一方面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来构成一个奇特的神话世界,借此表现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上天入地地求索以及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还礼利用发展了民歌的比兴手法创作了一个“香草美人”的世界以此来象征他与楚国腐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斗争。 《离骚》这种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表现作者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的特征,也就是“骚”诗传统,即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的主要特征。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也在后世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正始时期的阮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鲍照、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 译文李白杜甫的诗篇,万人传诵习研 时至今日,已经感到不新鲜 每个时代都会有杰出人才交替出现 各自主导文坛生机勃勃几百年 第三首注解只眼:独到的见解,眼力出众。艺苑:艺坛,艺术领域。 雌黄:即鸡冠石,黄赤色,可作颜料。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用雌黄涂掉再写。 后用信口雌黄喻随口乱说。赏析这是一首作者表白自己的艺术主张的诗。 指出文艺批评应提倡有独到的见解,不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前二句点出在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错互见,深浅不一,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时也五花八门。 这时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当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有深厚的学养和阅历,成为“高人”。 后二句作一形象的比喻,用矮人看戏作比,矮人看戏时被前边的人挡住目光,哪里能看到戏台上的场景?戏散大家一起谈起来时,只能是附和人家的说法。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对“艺苑”的看法,如果自己学力浅薄,不能“独具只眼”,那就只能“随人说短长”了,这种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行为作者是坚决反对的。 读后感人,充满了多欲与好奇的心理。欲之最大者,莫过於求得长生不死之果实;好奇之最甚者,莫过於探寻天地人我生命之根源,超越世间而掌握宇宙之功能。 由此两种心理之总和,构成宗教学术思想之根本。西方的佛国、天当,东方的世外桃源与大罗仙境之建立,就导致人类脱离现实物欲而促使精神升华。 舍此之外,有特立独行,而非宗教似宗教,纯就现实身心以取证者,则为中国传统的神仙修养之术,与乎印度传统的修心瑜伽及佛家神肉体而力求超越物。 3.《诗经•采微》怎么写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参考: /redirect.php?tid=13493&goto=lastpost。 4.千钧之力有多大,千钧之力是什么意思千钧之力含义: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千钧之力可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千钧之力”在古代的出处有: 1、《商君书·错法》:“ 乌获 举千钧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 译文:乌获会觉得千钧的东西很轻而自己的身体很重,并不是自己的身体真比千钧还重。 2、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章:“这念头一起,就是千钧之力也收它不住。” 扩展资料: 像千钧之力一样形容力气很大的成语有: (1)【成语】: 力大无穷 【拼音】: lì dà wú qióng 【解释】: 形容力量很大。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三回:“这些宫娥都是力大无穷,就如鹰拿燕雀一般,那里由他作主。” (2)【成语】: 力敌万夫 【拼音】: lì dí wàn fū 【解释】: 形容勇力超人。 【出处】: 唐·杨炯《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长男仁睿,中男仁楷,少男仁护、仁昉等,力敌万夫。” 译文:大儿子仁睿,二儿子仁楷,三儿子仁护,小儿子仁昉,都是力气很大的人。 (3)【成语】: 孔武有力 【拼音】: kǒng wǔ yǒu lì 【解释】: 孔:甚,很。形容人很有力气。 【出处】: 《诗经·郑风·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译文:羔羊皮袍的袖口装饰豹皮,他的为人既威武又有毅力。他是这样的一个人啊,国家的司直能够主持正义。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千钧 5.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个是张爱玲参照诗经所写,实际我认为说成引用应该更合适。 出自《半身缘》,原文如下 [ 旧上海的歌 ] “她一直知道的。是她说的,他们回不去了,他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今天老是那么迷惘,他是跟时间在挣扎。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今年从这里走出去却是永别了,就跟死了一样。”《十八春》里世钧离开上海前留给曼桢的话。那过了十几年却还记忆犹存的爱情在这样的对白里,显出残酷的尖锐。我就这样掉进张爱玲笔下的爱情纠结里,眼泪在粗糙的纸张上开出大朵的花,世钧最后留给曼桢的话像一段旋律反反复复,原来生离永远比死别来得惨痛。 对于有些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开,不过几年的工夫,却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此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一直都喜欢这句话,它是我一生的信仰。 6.以下哪一项是诗经小雅节南山中的诗句节南山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赫赫师尹,不平谓何。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民言无嘉,惨莫惩嗟。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昊天不佣,降此鞠訩。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君子如届,俾民心阕。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7.文言文博尔术问题答案父纳忽阿儿阑,与烈祖神元皇帝接境,敦睦邻好。 亦作“ 敦穆 ”。1.亲厚和睦。《后汉书·独行传·缪肜》:“弟及诸妇闻之,悉叩头谢罪,遂更为敦睦之行。” 明 方孝孺 《友于堂铭》序:“以友于名堂,盖有志乎敦睦者。”(2).指使亲厚和睦。《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敦睦九族,平章百姓,不闻以鬼神道治天下,惟陛下省察。” 欧阳山 《三家巷》三五:“说来说去,无非是什么取缔排 日 运动,敦睦两国邦交那一套。”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另外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祝学习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