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的主要成就第一种: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 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 他的诗的主要内 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 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 “ 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如《读山海经》第一首: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 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入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 与之俱。?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完全是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史觉得接触到一 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真实的 感受,所以写来十分亲切。 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 他的诗歌语 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 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 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 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 “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了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 荫好象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 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抚有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 景象,生意盎然。迷是只有经过亲身体验与深切感受之后才能写出的诗句。 又如 “秦为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膛务各归,闲暇则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平淡无奇的八句诗写出一片生动的田生活的声音和 气氛。 苏轼说陶诗“似癯实腴”,正好说明了这个特点。 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 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的田 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 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管观的山水画面,陶诗 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前引的《归园 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楼炊烟,听到 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 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 面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 因此,他在创作时并 不是随意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相意境,它潜移 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 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 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 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不谋而合。 陶渊明的诗歌由于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样。 比如他的田园诗半萧散冲 澹,而《咏荆轲》等诗却豪放有力。但后者虽然豪放,却又“豪放得来不觉” (朱熹语),和他的田诗的平淡自然仍有相通之处。 他的诗歌虽然在晋宋之间自成一格,自然流露,不假雕饰。但是细心的读者, 仍然可以看出古诗、曹植、阮籍、左思对他的潜在影响。 象《拟古》的“日暮天 无云”等“风华绮靡”的诗中,显然融合了曹植的辞采。“语时事指而可想”的 《饮酒》诗,精神面目和阮籍《咏怀》非常接近,而他的《咏贫士》、《咏荆轲》 等诗,又显然是受了左思《咏史》的启发。 锺嵘《诗品》说他的诗“又协左思风 力”,是十分正确的。 陶渊明的辞赋和散文,虽然篇数不多,但也都写得很好。 他的散文都是用朴 素简洁的文笔描写真产的思想感情,真切而且传神。《五柳先生传》是诗人自撰 的小传。 在不到二百字的篇幅中,以精粹的笔墨描写他的爱好、生活态度以及思 想性情等各个方面,把诗人的性格形象地勾画了出来。《桃花源记》也不地三百 多字,却生动地展现了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令人悠然神往。 此外,《与子俨等 疏》追叙生平的思想与经历,笔端饱含感情;《自祭文》对自己一生的行事,毫 无悔恨之意,表现了诗人的骨气;《祭程氏妹文》也写得凄恻感人。 陶渊明的辞赋继承了抒情小赋的传统,但能洗净铅华,与他的诗、散文在风 格上有其一致之处。 《归去来辞》是历来为人称诵的名篇。这是诗人归田时的作 品。 文中着力描写了他由迷途折回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从中表现了他 的高洁志趣。篇中如“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 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段,那诗人从远道归来时的愉快心情,好象让我 们亲眼看到一般。又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 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托意深远,表现又极自然。 他的 《感士不遇赋》抒发了诗人对士不遇的感慨,也揭露了士不遇的原因。赋中说: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已。” 表现了他的耿介不阿的品格。他的《闲情赋》 则用铺排的写法表男女之间深挚的感情,从序文来看,它也是有寄托的。 。 2.【“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肯定不一样咯! 成就:::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特色::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精品或极品.其中《少五适俗韵》,曾编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诗的抒情沁人心脾;诗的写景,豁人耳目.读过后叫人终生难忘.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3.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①内容平淡自然,内容贴近生活,亲切淳真,富于真情实感。所描绘的场景、叙写的事情,为人们熟知习见。 通过朴素自然的田园风光的描写,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不加雕饰,把生活的情景和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这就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 如《归园田居》中的“少无适俗韵”的描写,“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平淡自然,这些生活情景及诗人的志趣,心情,都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写得十分亲切。 ②浑融完整,意境高远。 作者善于创造意境,他的田园诗中多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境,又有意中之境。使自然景物都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它往往与具体的景物和诗人的真挚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具以情景为主,把人们引向一种更加高远而深沉的境界,这种情、景、理的高度融合,即诗与哲理的结合,更使陶诗意境高远,清新拔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一词,很朴实,但又含有一种韵味,是不经意的看到了南山,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非常亲和的关系,这种关系 在平淡的语言中得到了表现。”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一种客观的景物描写,从”飞鸟相与还“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充分的肯定和满足的情感,韵味很深。 ③精工而本色的语言。 陶诗的语言朴素、直率,毫无斧凿之痕,平淡、本色,简练朴素,明白易懂,但绝不是浅薄粗俗。他诗中那些看似极其普通的“田家语”,实则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是诗人苦心经营的结果,其中有许多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 《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中的“翼”字、《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均能于本色中见精工,于朴素中见华采。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4.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认识发展过程的答案陶渊明诗歌,从内容到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是独树一帜的。 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造了安静悠闲的田园境界 田园诗是陶渊明的独创,这是他在中国诗歌创作领域所开辟的一个新园地。他因此有“田园诗人”之称,是田园诗的开派者。 陶渊明不像一般隐士那样遁入山林,与鸟兽为伍,而是“结庐在人境”,选择了田园。他是“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梁启超《陶渊明》),是一位“半农半读”(朱光潜《陶渊明》)的劳动者。 在陶渊明笔下,田园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充满灵性。他在这里种豆、锄草、灌园、获稻、摘蔬、饮酒、出游、交友、读书、弹琴、赋诗,感到乐在其中。 秋菊、孤松、榆柳、桃源、良苗、新葵、桑麻、飞鸟、游鱼、狗吠、鸡鸣、南窗、荆扇、东篱、南山、平畴、远村、墟烟,又让他悠然自得。耕田与为官、田园与官场形成对立,在这对立中,陶渊明寻到了理想人生的座标,也寻到了抒写人生的载体,获得了精神的愉悦。 这些平凡的农事村景一经诗人点化,便进入了安静悠闲的诗的境界,田园也不再是贫穷饥饿、劳累痛苦的所在,而是令人神往的乐园。当然,这境界的得来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是诗人对社会、人生苦苦求思而又不乏理想成分的结晶。 梁启超说:“‘辛苦无此比,常有好容颜’这两句话,可算得他老先生自画‘行乐图’……他的快乐不是从安逸得来,完全从勤劳得来。”又说:“渊明是'农村美'的化身,所以他写农村生活,真是入妙。” (《陶渊明》)陶渊明之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就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更多了。 (二)、形成了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平淡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基本风格。这一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是诗人所表现的静穆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以及他处于这种环境中恬静自然的心情决定的。 同时,又与诗人在表现这些内容时所运用的质朴无华的语言和不事雕饰的白描手法密切相关。诗人自称:“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五柳先生传》)“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饮酒》序)这是他创作的态度与目的。 写诗既然是为了“自娱”而非娱人,就会写自己喜爱的生活内容,就用不着雕饰,所以陶渊明写诗与其做人一样“忘怀得失”。宋人严羽说:“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沧浪诗话》)“质而自然”,就是平淡自然。梁启超也说陶渊明的“文艺只是‘自然’的体现”(《陶渊明》)。 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日暮天无云”,“春秋多佳日”,“采菊东篱下”,“草屋八九间”等,都是为人熟知的内容和明白如话的“田家语”(钟嵘《诗品》),自然天成,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从美学角度看,平淡自然也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不易达到的美。 明人许学夷讲自己学陶的体会时说:“靖节诗甚不易学,不失之浅易,则伤于过巧。予少时初学靖节,终岁得百余篇,率浅易,无足采录。 今间一为之,又不免类白、苏矣。因遂绝笔,不复为也。” (《诗源辨体》)至于陶诗不易学的原因,唐顺之说:“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 (《答茅鹿门知县》)(三)、平淡自然中的情趣与理趣 陶渊明诗歌重在写心境,从众人常经之事、常见之物中发掘不易体悟的人情事理。他写田园、写禾木,但这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他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他描写的景物上,做到“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同时,他写自然景物不求形似,更不像谢灵运那样重在客观的描绘,只是着意于神貌的点染,写出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也正因为如此,陶渊明诗歌于平淡自然中充满了情趣与理趣。 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中“倾耳无希音,在目皓已洁”二句,从声、色两方面勾勒了雪落无声、满目皓洁的景象,诗人似乎是用心与自然交流。《归园田居》其五中“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六句,写诗人从山涧归来,杀鸡备酒,邀请邻居一起通宵宴饮,很有田家风味。 《饮酒》其九中“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二句,写诗人清晨听到有人敲门,因急着开门,把上衣下裳都穿颠倒了,形神毕肖,心情可知。陶渊明是“心处闲逸,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元人陈绎曾《诗谱》)。 他以真情真意对待世间一切。陶渊明对宇宙、历史和人生有自己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又常常通过平凡的事物与通俗的语言表现出来,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就使他的诗拥有了理趣。 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杂诗》其一)“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同上)这些诗句,意味深长。 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元好问也说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十三首》)。陶渊明是诗人,也是思想家,又是个很重视涵养的诗人与思想家。 他以思想家的头脑思考社会与人生、历史与现实,以“平民诗人”(胡适《白话文学史》)的身份来作诗。(四)、平淡自然中的隐曲与豪放 如果说陶渊明诗歌的。 5.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①内容平淡自然,内容贴近生活,亲切淳真,富于真情实感。所描绘的场景、叙写的事情,为人们熟知习见。通过朴素自然的田园风光的描写,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不加雕饰,把生活的情景和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这就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如《归园田居》中的“少无适俗韵”的描写,“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平淡自然,这些生活情景及诗人的志趣,心情,都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写得十分亲切。 ②浑融完整,意境高远。作者善于创造意境,他的田园诗中多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境,又有意中之境。使自然景物都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它往往与具体的景物和诗人的真挚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具以情景为主,把人们引向一种更加高远而深沉的境界,这种情、景、理的高度融合,即诗与哲理的结合,更使陶诗意境高远,清新拔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一词,很朴实,但又含有一种韵味,是不经意的看到了南山,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非常亲和的关系,这种关系 在平淡的语言中得到了表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一种客观的景物描写,从”飞鸟相与还“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充分的肯定和满足的情感,韵味很深。 ③精工而本色的语言。陶诗的语言朴素、直率,毫无斧凿之痕,平淡、本色,简练朴素,明白易懂,但绝不是浅薄粗俗。他诗中那些看似极其普通的“田家语”,实则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是诗人苦心经营的结果,其中有许多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中的“翼”字、《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均能于本色中见精工,于朴素中见华采。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6.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对后世深远影响陶渊明是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最初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但是越来越备受推崇。李白,白居易、杜甫、王安石、苏轼等极为赞扬。 一股淡泊隐逸更是流传千古。个人更是喜欢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与世争 百度百科更详细, 7.陶渊明的成就有哪些陶渊明 由于玄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 但王羲之的《兰亭序》,却可 以说是一篇佳作。这篇文章记叙永和九年(353)作者与会稽一带名士四十余人同游 山阴兰亭修禊事的经历,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开头一节,描绘兰亭周围山水风光,文字 平易清隽,既无奥深之疾,亦无枯槁之病。既而从游览之乐,转言乐情易迁,人生终归 于尽,再推而广之,感叹古往今来,人同此悲,说理顺畅,情绪虽然低沉一些,但从人 类的普遍现象发论,放眼高远,不失超逸潇洒。 这篇文章把具体环境下的实在的情感与 哲理性思维结合为一体,所以哲理对于文章非但无害,反而有益。 东晋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集》。 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 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 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 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义熙元年(405)陶渊明 四十一岁,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 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 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 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 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对政治原就不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杂诗》说: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出他的胸怀。 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 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 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 所以最后 “爱丘山”的素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 军经曲阿》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 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任建威参军时所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又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 从彭泽令解职时所作《归去来辞》,更把做 官说成“深愧平生志”。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 “自然”哲学。 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 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 如《劝农》诗说:“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时运》诗说: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饮酒》诗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同样的思想, 又借助虚构,在《桃花源记》中加以形象的表现。在这种“自然”的社会中,人人自耕 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 而历史在陶渊明看来,是一个堕落的 过程。由于人们的过度的物质欲望,引起无穷的竞争,产生了种种虚伪、矫饰、残忍的行为,使社会陷入黑暗。 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难求,世外桃源,也无处可寻。陶渊明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 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然而十分有限的寄托。 他的大量田园诗中,既有纪实的成 分,反映了他在家乡生活的情况,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完全是写实的,而是按照某 种理念要求对现实素材加以处理的结果。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 熙熙令音,猗猗原陆。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 美化的结果。 《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