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孝经里关于孝道人的诗经1、孝经一通看在手 唐 杜甫 《可叹》 2、家藏一卷古孝经 唐 薛逢 《邻相反行》 3、孝经始向堂前彻 唐 杜荀鹤 《贺顾云侍御府主与子弟奏官(敕下时,年七岁》 4、孝经末后章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5、孝经末后章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6、读至孝经章句匝 元 王哲 《减字木兰花 自咏》 7、(臣尝于经筵论奏仁宗皇帝谥日明孝 宋 《大行太皇太后挽词二首》 8、孝先经笥谑兼忘 宋 苏轼 《次韵张甥棠美昼眠?此诗为晁补之作?》 9、孝经论语教儿童 宋 陆游 《农事稍间有作》 10、孝经章里观初学 宋 陆游 《野步至近村》 11、孝经一生行不尽 宋 陆游 《寓叹》 12、欲为乡邻讲孝经 宋 陆游 《自咏绝句》 13、有人颁孝经;意欲口打贼 清 袁枚 《咏史》 14、孝先经笥谑兼忘 宋 晁补之 《次韵棠美甥昼眠》 15、檀弓孝经不浪许 宋 陈杰 《书徐经坂先志》 16、逐字教儿读孝经 宋 仇远 《忆窊石章氏女子》 17、经言事父孝 宋 林同 《圣人之孝十首·武王》 18、惟言在孝经 宋 林同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刘瓛》 19、孝经虽始教 宋 林同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王僧儒》 20、孝经惟泣诵 宋 林同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徐份》 21、惟宝蒙求与孝经 宋 刘克庄 《书画一首》 22、伊大孝是经 宋 宋祁 《顺祀诗》 23、孝先经笥谑兼忘 宋 苏轼 《次韵张甥棠美昼眠》 24、孝庙经帷盛表章 宋 项安世 《挽程尚书词》 25、孝经题幼志 宋 许月卿 《暮春联句九首》 26、手抄孝经不彻章 宋 杨万里 《跋尤延之左司所藏光尧御书歌》 27、传家刻孝经 宋 赵蕃 《魏辰州生日》 28、令因涕出受孝经 宋 赵与泌 《劝孝》 2.诗经里有哪些讲孝道的句子●▽●异鸣0610 :你好。 【孝】: 《邶风 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注:【劬劳】:音qú láo 辛苦、操劳。 【睍睆】: 睍 xiàn 睆 huàn 鸟色美好,鸣声清远。 《小雅 谷风之什 蓼莪》: ——孤子哀伤情思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注:蓼(lù)莪(é)搞大的莪蒿。莪蒿又叫【抱娘蒿】。 蔚(wèi):一种草,即牡蒿。 罄(qìng):尽。 罍(léi):酒器。《集传》:“罄,尽。……瓶罄矣乃罍之耻,犹父母不得其所,乃子之责。” 鲜(显xiǎn):《毛传》:“鲜,寡也。”《后笺》:“鲜民犹言孤子,即下无父无母之谓。” 怙(沪hù):依靠。 恤(续xù):忧。 鞠(居jū):养育。 拊(抚fǔ):抚摸。 复:往来。 第四章:一连用了:生我、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腹我。九个动词,九个我。言父母辛苦养育我,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如果借现代京剧唱词“声声泪,字字血”来形容,那是最恰切不过了。姚际恒说:“勾人眼泪全在此无数‘我’字。”(《诗经通论》)这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 朱熹:“父母之恩,如天无穷,不知所以为报也。” 3.诗经中有关孝的诗有什么一、《诗经》中的孝论 《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今译:孝子孝孙的善行,会得到大福和长寿的报偿。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今译:牢记孝道,孝道就是生活的准则。 《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今译:孝子的孝行不绝,就会得到永远的赐福。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今译:具有孝道之美德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今译:对于先人,要永远尽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今译: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4.诗经里有哪些讲孝道的句子●▽●异鸣0610 :你好。 【孝】:《邶风 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注:【劬劳】:音qú láo 辛苦、操劳。 【睍睆】: 睍 xiàn 睆 huàn 鸟色美好,鸣声清远。《小雅 谷风之什 蓼莪》: ——孤子哀伤情思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注:蓼(lù)莪(é)搞大的莪蒿。莪蒿又叫【抱娘蒿】。 蔚(wèi):一种草,即牡蒿。 罄(qìng):尽。 罍(léi):酒器。《集传》:“罄,尽。 ……瓶罄矣乃罍之耻,犹父母不得其所,乃子之责。” 鲜(显xiǎn):《毛传》:“鲜,寡也。” 《后笺》:“鲜民犹言孤子,即下无父无母之谓。” 怙(沪hù):依靠。 恤(续xù):忧。 鞠(居jū):养育。 拊(抚fǔ):抚摸。 复:往来。 第四章:一连用了:生我、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腹我。九个动词,九个我。 言父母辛苦养育我,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如果借现代京剧唱词“声声泪,字字血”来形容,那是最恰切不过了。 姚际恒说:“勾人眼泪全在此无数‘我’字。”(《诗经通论》)这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朱熹:“父母之恩,如天无穷,不知所以为报也。” 5.出自论语,诗经的孝顺古文别老母】 搴帏拜母河梁去, 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 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 “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劝孝歌》 青天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王安石《十五》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蒋士铨《岁暮到家》 爱子心无尽, 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 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 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 不敢叹风尘。 宋凌云《忆父》 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 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 舆恭《思母》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倪瑞璿《忆母》 河广难航莫我过, 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时滴思亲泪, 只恐思儿泪更多! 6.诗经的6义是什么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也可能根据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区别而分。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