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菉萼

1.菉葭是什么意思

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本词条主要针对《蒹葭》这首诗,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来源于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

2.古代汉语古无轻唇音问题秦晋鞍之战中:“逐之,三周华不注.”中的“

这个是个地名吧,地名的话不读fu应该是按照当地人口音或者读法来的.百度说山名来源于诗经“盖其名取自于《诗经·小雅·常棣》,其诗曰:“常(棠)棣之华,鄂不䎬䎬”.“华”即“花”,“鄂不”即“萼跗”,谓之花蒂.山名“华不注”,意为此山如花跗注于水中.”诗经由于成书年代比较早了,那时人们的语言不说与现在,就是与唐宋时期也有大不同,诗经一向颇多晦涩难懂之处,这里认为“鄂不”是“萼跗”的意思,想来也是后人根据文意揣测的.这种解释或许多年以后会有人提出异议,就如同胡适在《我们今日还不配读经》里引用的例子“于以采频,南涧之滨.”的“于以”,古来有多种翻译,一直到杨树达先生提出以是何的意思以后,才逐渐读通这句话.或许以后对于诗经中这句的理解也会有变化.但是就华不注来说,作为地名读这个读音,想来是既定俗成了,就如陈寅恪先生的这个“恪”字,一般人叫他陈寅que,因为北方人当时把恪读作que,后来他就被人称作陈寅que了.个人倒是觉得你这句话中的“三周”如何解释是个问题.围着山跑三圈实在不怎么符合常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