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典诗歌的语言

1.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有哪些

大凡事物的发展,总是从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地循序渐进的,我国古典诗歌形式的确也经历了由四言诗到五言诗,再到七言诗的历程。

可是,其间却有一些颇可怪且有趣的现象

其一,据王力先生考证:“七言诗的起源,似乎比五言更早,至少是和五言诗同时,这是颇可怪的事。”①

其二,在诗经四言诗与汉代五言诗之间有以杂言为主的离骚体崛起,屈原的《离骚》和《诗经》成为了古代诗歌两大顶峰;然而这样富于表现力的杂言离骚诗体却很快堙没了,很少看到它的余波,这也是颇可怪的事之二;

其三,五言诗与七言诗之间的六言诗始终不成气候,远远不能与五言诗和七言诗匹敌,这是颇可怪之事之三;

其四,七言诗以后再没有发展成为八言以上的诗体了,而是长短句的杂言诗体——宋词体和元曲体成为了新鲜的诗体了,这是颇可怪的事之四;

其五,杂言诗在诗经时代已经出现,直至宋词体成熟之前一直没有断缀过——杂言诗经、杂言离骚、杂言古风……可为什么一定要到七言诗再不能向更长的句式发展之时,杂言宋词体这才成为诗坛中的主流形式之一呢?这是颇可怪的事之五。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形式的发展必定会受两种因素的制约,一是受语言发展规律的制约,这是外部因素;一是诗歌本身形式发展的制约,这是内部因素。

2.古代诗歌语言特点都有哪些

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用得特别好,表现了杏花的具体特征:鲜艳、热烈、红得象火,给人以闹哄哄的感觉,还表现了杏花枝头蜂飞蝶的热闹景象。

2、含蓄。其特点是把思想感情隐藏在形象之中,做到“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这首诗很含蓄,是对当时求仙学道的否定。嫦娥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长生不老灵药,成了仙子,进入月宫,长生不老。但居住在碧海青天,孤身只影,非常寂寞。虽然长生不老,又有什么意义呢?

3、精炼。其特点是用最少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字字珠玑。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全诗二十八个字,描写了五组画面,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整幅画的中心是“人(断肠人)”。

4、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以下一些人诗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5、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李煜的词绝对不是平淡,相反,带有一种强烈的感发的力量。

6、绚丽。其特点是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杜牧《江南春》。

比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

7、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了。 其他如含蓄简洁也不是那一个诗人所独有的,大部分诗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而已。事实上,在做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单独析出一个特点,而往往连在一起说,比如简洁明快,清新平淡等等。而诗的语言风格也远不是这些词所能够概括的。

8、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口语化、明白如话

3.古代诗词语言特点有什么

一、言约旨远

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世说新语》),“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洪迈《容斋随笔》),“语少而意广”(陈师道《后山诗话》)等等,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二、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

它以表示具体事物或具体实景的语言暗示(象征)深远的意境。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利科认为,“语言的神奇性正是在于:语言是利用象征的特性玩弄‘指明一隐藏’的双重方向的运动的魔术——语言在‘指明’时就包含了一种新的‘隐藏’,而在‘隐藏’时又包含了再次指明的可能性”利科这段话是就一般语言的特性而说的。

三、画意性语言

上面已经谈到诗的语言应是表示具体事物或具体实景的形象性语言,这一点实际上已涉及画意性语言,但单纯形象还不等于就是画意。例如,前引张九龄的《感遇》虽然用的是形象性语言,但比较缺乏画意,而《终南别业》则是一首画意很浓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四句诗,虽然是语言而非绘画中的线条、颜色和人物姿态,但这样的语言却具有触发人的想像和联想的特点,让鉴赏者在头脑中产生一幅“状溢目前”的生动画面,“状溢目前”在这里就是有线条、有颜色、有人物姿态之意。 但是,这里所讲的画意性语言,并非指单纯描写景物的诗,而是指画意的背后还隐藏着深远的境界。王维的《终南别业》,就既是诗中有画,而又在画的背后隐蔽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上是一首描写田园山水的单纯写景的诗,但仅仅这样来看待这首诗,则显然未能真正领略其诗意。这几句诗在描写“人境'的现实田园景物时,却隐蔽着语言文字所未说出的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应是此意。

四、性语言

语言是有声音的,与音乐有共同之处,音乐.比起绘画来更接近语言,因此,诗的语言之具有音乐性也比它之具有画意要更为直接。诗的语言的画意性在于提供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的外在形象,使语言所未说出而又暗指的精神境界更具鲜明性,但仅仅画意性语言还不足以表达时间上先后之承续,不足以暗指精神境界的节奏性,这就需要富有音乐性的语言。

4.谈论中国古代诗歌语言

古诗的语言特点: 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清新之风常见于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潜的诗的特点主要是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再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2.平淡 或称质朴,其特别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是将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平淡而有思致往往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

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

如梅圣俞《东溪》“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于浑朴中见苕秀,语言质朴、平淡。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

再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句,前一联色彩清淡,形象优美;后一联则色彩绚丽,形象生动。

4.明快 其特别是直接,明朗,爽快,泼辣。就是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

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例如他的《忆江南》。

5.含蓄 有时也称蕴藉,其特别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再如《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一句,表面上是对桥边芍药发问,实际上含蓄写出金兵入侵的战火过后扬州的萧条冷落景象。 6.简洁 其特别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中把问话----“师往何处?”、“采药于何处?”等全都省略,用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完成了全诗,全诗仅有二十字,相当简练。 7.精练 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要准确、生动、形象。

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中“雁山横戈北,狐塞接云中”句,一“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的重要,它横亘在代州之北;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与云中郡连成一体的。语言相当精练。

8.生动 使用的词语将某种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如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写出了春日枝头、红花盛开的景象,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美丽热闹。

“闹”字使用得相当生动。 9.隽永 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0.工丽 “工”是对偶工整,“丽”是有文采。

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好像一幅彩色工笔画,清新秀丽。 11.自然 指不做作,不涂饰,不堆砌。

如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句,自然中显出生机,很有意味。 ㈢怎样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语言 1.注意调整句序、词序 古诗讲究平仄、对仗、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词序和语序要发生变化,这给阅读理解带来了麻烦。

在阅读时,如果对这些变化了的词、句作些句法分析,进行调整,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比如苏轼《浣溪沙》中的“簌簌衣襟落枣花”,分析句子可以看出,其中“枣花”应是主语,“落”是谓语,“衣襟”是落的宾语,“簌簌”在句中应是状语,所以这个句子中词语的顺序应是:“枣花簌簌落衣襟”。

再如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符合逻辑的结构应是“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这样变换后,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 想一想,还有没有类似的诗句,请写出来(不少于两句) 提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注意上下句的联系 在古诗词中,有的语句需要对上下两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比如辛弃疾《西江月》中的“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旧时茅店”是“忽见”的景物,而“忽见”的时间是“路转溪头”之时,“社林边”又是“茅店”所处的位置。这样上下两句联系起来分析就好理解了:“在路转溪头时,忽见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请再写出几个类似的句子: 提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3.抓关键词语 有些诗歌语句,其中一两个词语起着关键作用,把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弄清楚,对句子的理解就很容易了。比如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有这样一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其中“怎生”就是关键词语,“怎生”是诗词中的习惯用语,即。

5.如何鉴赏古诗词语言

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

依照诗词鉴赏家的观点,就是要注意“表情达意之美,语言特色之美、表达效果之美”。 一、语言内容 (一)从内容的角度分析,诗歌语言可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典故语言。

1、意象语言(词语):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庾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2、情感语言(词语):“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诗句):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杜甫《后游》),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 4、典故语言(词语或诗句):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见《尸子》卷下:“(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鸿雁”指书信(见《汉书》载苏武归汉之事)等。它们大多源于历史典故,这方面需要学生平时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化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二)从语法角度分析,要关注数量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炼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 ①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②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③五言炼第五字:“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④五言炼第二第五字:“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⑤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⑥七言炼第五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⑦七言炼第七字:“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⑧七言炼第二第五字:“雪霁山门迎瑞日,云开水殿候飞龙。”

“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有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数量词 例 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2、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如有送别相思之情的诗作常常会出现柳、酒、月、雁、楼等意象。如赵嘏的《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游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而触发,化作无边的乡愁;孤雁从南楼飞过,凄哀的鸣叫,使乡愁更加上一层“雁归人未归”的感伤。

情景交融,含蓄而耐人寻味。 3、动词 例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颈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稍头飘过的情景。

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 4、形容词 例 王维《观猎》第三、四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这两句话共有四个主谓短语,“枯”“疾”“尽”“轻”,都是谓语。“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

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5、副词 在古典诗词中,副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

6.怎样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古代诗歌鉴赏系列教案之一: 一、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要详加分辨。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前两句: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傅诵的名句。

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

后一句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夜间与白天则不然,观察何其细致!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们心境的凄惶。

例1、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例2、“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评析]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

“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

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例3、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评析]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

起句对偶,颔联反而对得不工整,虽属五律,却有古体诗的风韵。 例4、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例5、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例6、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例7、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风已老,莺正年轻。

梅子熟了,果肉鲜圆(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过足了几月的时光。

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

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