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自《诗经.郑风》中的子衿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2.有谁知道《诗经 郑风 子衿》的全诗[原文]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④在城阙兮。⑤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注释]①子:男子的美称。衿:即襟,衣领。②嗣音:传音讯。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④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赏析】 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如本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可是我们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管锥编》) 3.诗经女女子爱情诗句1.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诗经·郑风·将仲子》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 顺流而下寻找她。仿佛在河的中间。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4.乐只君子,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南山有台》5.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6.绿兮衣兮,绿衣黄裹。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7.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诗经.召南.江有汜》8.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9.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式微》10.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译: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我曾经对你说过,我愿意握着你的手,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1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2.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诗经·国风·召南·采苹》译:哪儿可以去采苹?就在南面涧水滨。 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1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1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15.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16.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17.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18.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诗经·郑风·将仲子》19.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20.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国风·邶风·静女》译:美丽姑娘真可爱,她约我到城头来。故意躲藏逗人找,惹我挠头又徘徊。 21.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邶风·静女》22.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nì)如调(zhōu)饥。 《诗经·国风·周南·汝坟》译: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2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诗经·国风·卫风·氓》译: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 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24.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25.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2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27.山有榛,隰(xí)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诗经·国风·邶风·简兮》译:高高山上榛树生,低湿之地长苦苓。 朝思暮想竟为谁?西方美人心中萦。美人已去无踪影,远在西方难传情。 28.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诗经·小雅·白华》29.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诗经·卫风·木瓜3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31.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诗经·国风·召南·采苹》译:哪儿可以去采苹?就在南面涧水滨。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3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33.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矣。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经·国风·邶风·绿衣》译:绿色丝啊绿色丝,绿丝本是你手织。睹物思人念亡妻,是你是我无过失。 细葛衣啊粗葛衣,穿在身上有凉意。睹物思人念亡妻,样样都合我心意。 34.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5.如柔荑,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36.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37.将(qiāng)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诗经·国风·郑风·将仲子》译:求求你,我的仲子,别翻越我家门户,别折了我种的杞树。 哪是舍不得杞树呵,我是害怕父母。仲子你实在让我牵挂,但父母的话,也让我害怕。 38.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3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40.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41.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译:你赠送给我。 4.诗经郑风子衿中最有名的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千古名句。 《国风·郑风·子衿》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为先秦时代郑地的华夏族民歌。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隔三月。全诗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维肖维妙,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之作,其中“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更是千古名句。 5.诗经 郑风 子衿问题没结束吧? 你是想找《诗经·郑风·子衿》这首诗? 《诗·郑风》篇名。 《诗序》以为刺"学校废",谓"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朱熹集传则说"此亦淫奔之诗。 " 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后因称学子、生员为"子衿"。 《子衿》内容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子:男子的美称。 衿:衣领 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宁:难道。 嗣音:传音讯。嗣,通“贻”,音yí,给,寄的意思。 挑达:音táo tà,独自来回走动。 城阙:城门楼。 译 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 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 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 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6.《诗经·郑风·风雨》【原文】风雨凄凄①,鸡鸣喈喈②。既见君子③,云胡不夷④?风雨潇潇⑤,鸡鸣胶胶⑥。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⑦?风雨如晦⑧,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译文】 风吹雨打多凄凄, 雄鸡啼叫声不停。 既已见到意中人, 心中怎能不宁静 ! 风吹雨打多潇潇, 雄鸡啼叫声不停。 既已见到意中人, 心病怎能不治好! 风吹雨打天地昏, 雄鸡啼叫声不停。 既已见到意中人, 心中怎能不欢喜! 【注释】①凄凄:凄凉冷静。②喈喈(jiē):象声词,鸡呼伴的叫声。上两句是兴。它创造了一个孤寂悲凉的气氛,烘托出女子思念丈夫的痛苦心境。③既:终于,用在这里颇有“突然”的意味。君子:妻称丈夫。④云:语助词。胡:何,怎么。夷:平。指心情由焦虑到平静的变化。⑤潇潇(xiāo):形容风雨声猛烈而急促。⑥胶胶:象声词,鸡呼伴的叫声。⑦瘳(chōu):愈,病好了。这里指心情一下子变得愉快了,如陡然病愈。⑧晦:夜晚。这句说,风紧雨急,天色阴沉,就象夜晚。 【说明】 这首诗写妻子乍见到久别的丈夫时的喜悦心情。在一个风雨大作、天色阴沉的日子里,她的周围除听见鸡叫声外,一切是那么沉寂,那么悲凉。可怕的寂静使她更加怀念阔别的丈夫。谁能想到就在这当儿,丈夫忽然到家了,霎那间她的一切忧愁烦恼,化为乌有,真象大病霍然得到痊愈,高兴得叫她没法说。诗人在三章中用了夷,瘳、喜三个字,便把这个思妇一霎那间感情的起伏变化传达出来了。使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位无名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 7.关于 《诗经·郑风·》如云 rú yún 1.形容盛多。《诗·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毛 传:“如云,众多也。”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唐 白居易 《轻肥》诗:“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2.发美长貌。《诗·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 毛 传:“如云,言美长也。” 3.比喻德化广大。《史记·五帝本纪》:“ 帝尧 者, 放勋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司马贞 索隐:“如云之覆渥,言德化广大而浸润生人,人咸仰望之,故曰如百谷之仰膏雨也。” 8.《风雨》(《诗经《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 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译文风吹雨打冷清清,喔喔鸡儿不住声。 盼得亲人来到了,心头潮水立时平。 急风吹雨雨潇潇,听得鸡儿咯咯嚎。 盼得亲人来到了,心头百病一齐消。 一天风雨黑阴阴,为甚鸡儿叫不停。 盼得亲人来到了,喜在眉头笑在心。 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之时,那种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 难以形容,唯一唱三叹而长歌之。三章叠咏,诗境单纯。 而艺术的辩证法恰恰在于愈单纯而愈丰富。从诗艺、诗旨看,《风雨》都具有丰富的艺术意蕴。 蕴涵性的顷刻,包前启后。在情境的选择上,诗篇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而这一顷刻,正是最富于蕴涵性的顷刻。读者透过这位女子难以形容的望外之喜,既能想见她在“既见”之前,白日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和夜间的“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情;也能想见在“既见”之后,夫妇间的“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和“维士与女,伊其相谑”的融融之乐。 以少许胜多许,以顷刻蕴过程,这是构思的巧妙。 哀景写乐,倍增其情。 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当此之时,最易勾起离情别绪。 赋景之句,也确成写情之语。风雨交加和夜不能寐之无聊;群鸡阵啼和怀人动荡之思;鸡守时而鸣与所期之人盼而不至,可谓契合无间,层层映衬。 然而,正在这几乎绝望的凄风苦雨之时,怀人的女子竟意外地“既见”了久别的情郎;骤见之喜,欢欣之情,自可想见。而此时凄风苦雨中的群鸡乱鸣,也似成了煦风春雨时的群鸡欢唱了。 这种情景反衬之法,恰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董斋诗话》)。这一手法,确实不唯见诸《小雅·采薇》,而是《诗经》中诗人的常用之法。 炼词申意,循序有进。诗篇的结构是单纯的,三章叠咏;诗人的易词写景却是讲究的,它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 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冥,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易词写景的这种微妙性,姚际恒《诗经通论》曾有精到的分析:“‘如晦’正写其明也。 惟其明,故曰‘如晦’。惟其如晦,‘凄凄’、‘潇潇’时尚晦可知。” 诗篇在易词申意的同时,对时态的运动和情态的发展,又有循序渐进的微妙表现。关于时态的渐进,姚氏说,“‘喈喈’为众声和,初鸣声尚微,但觉其众和耳。 ‘胶胶’,同声高大也。三号以后,天将晓,相续不已矣。” 民间尚有“鸡鸣三遍天将明”之说;《风雨》的三章相叠,或许正是以此习惯规律为基础的。随着时态的发展,怀人女子“既见君子”时的心态也渐次有进。 “云胡不夷”,以反诘句式,语气热烈,言其心情大悦;“云胡不瘳”,言积思之病,至此而愈,语气至深;末章“云胡不喜”,则喜悦之情,难以掩饰,以至大声疾呼了。天气由夜晦而至晨晦,鸡鸣由声微而至声高,情感的变化则由乍见惊疑而至确信高呼。 方玉润说:“此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秋绝调。”(《诗经原始》)实当此之谓。 象征意象,一诗多解。《风雨》的诗旨,今人或主“夫妻重逢”,或主“喜见情人”;联系诗境,前说更合情理。 然而,汉代经生的“乱世思君”说,却在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毛诗序》曰:“《风雨》,思君子也。 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郑笺申发之曰:“兴者,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 ……鸡不为如晦而止不鸣。”这样,“风雨”便象征乱世,“鸡鸣”便象征君子不改其度,“君子”则由“夫君”之君变成为德高节贞之君子了。 这虽属附会,却也有其文本依据。因为,“君子”,在《诗经》时代,可施诸可敬、可爱、可亲之人,含义不定。 因此,把赋体的白描意象理解为比体的象征意象,就可能生发“乱世思君”的联想;而把“风雨如晦”的自然之景,理解为险恶的人生处境或动荡的社会环境,也符合审美规律。故后世许多士人君子,常以虽处“风雨如晦”之境,仍要“鸡鸣不已”自励。 南朝梁简文帝《幽絷题壁自序》云:“梁正士兰陵萧纲,立身行己,终始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郭沫若创作于五四运动退潮期的《星空·归来》中也写道:“游子归来了,在这风雨如晦之晨,游子归来了!”从现代接受美学看,这种立足本文的审美再创造是无可非议的;而《毛序》的这一“附会”,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 9.诗经中郑风共几篇诗经·国风·郑风 在《诗经·国风》当中,卫国的诗歌作品保存最多,《邶风》、《鄘风》、《卫风》共存诗三十九首。但是,若按十五国风的分类来计,《郑风》是其中存诗最多的一类,共有作品二十一首。 “郑风”共有二十一首诗。包括: 缁衣 将仲子 叔于田 大叔于田 清人 羔裘 遵大路 女曰鸡鸣 有女同车 山有扶苏 萚兮 狡童 褰裳 丰 东门之墠 风雨 子衿 扬之水 出其东门 野有蔓草 溱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