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里经常提到的“水”有哪些《诗经》里经常提到的“水”如下:1、江有汜,之子归。 江有渚,之子归。江有沱,之子归。 ——《召南江有汜》译文:江水决堤啊又流回,心爱的人儿别处飞。江水静流啊积沙岛,心爱的人儿别处飞。 江水决堤啊又流回,心爱的人儿别处飞。2、新台有泚,河水弥弥。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邶风新台》译文:新台明丽又辉煌,河水洋洋东流淌。 新台高大又壮丽,河水漫漫东流去。3、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邶风泉水》译文:泉水汨汨流不息,还是回归入淇水。 回想当初宿泲地,摆酒饯行在祢邑。4、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卫风淇奥》译文: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5、扬之水,不流束薪。 扬之水,不流束楚。扬之水,不流束蒲。 ——《王风扬之水》译文:平缓流动的水啊,冲不走成捆的木柴。平缓流动的水啊,也飘不起成捆的柴草。 平缓流动的水啊,也流不动成捆的柳枝。6、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凫鹥在潀,公尸来燕来宗。 凫鹥在亹,公尸来止熏熏。——《大雅生民之什凫鹥》译文:野鸭鸥鸟河中央,公尸赴宴多安详。 野鸭鸥鸟沙滩上,公尸赴宴来歆享。野鸭鸥鸟在洲诸,公尸赴宴来居住。 野鸭鸥鸟港汊中,公尸赴宴位居尊。野鸭鸥鸟在峡门,公尸赴宴醉醺醺。 扩展资料: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 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诗经价值:《诗经》实际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后世史学家的史书叙述这一历史阶段状况时,相当部分依据了《诗经》的记载。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诗,本是歌颂祖先的颂歌,属祭祖诗,记录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到周灭商建国的历史,歌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辉煌功绩。 这些诗篇的历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记录了周民族的产生、发展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记载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迁徙、大战争等重要历史条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经济、民俗、军事等多方面情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诗经》的民俗价值也显而易见,包括恋爱、婚姻、祭祀等多个方面。 如《邶风·静女》写了贵族男女青年的相悦相爱;《邶风·终风》是男女打情骂俏的民谣;《郑风·出其东门》反映了男子对爱情的专一。这些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表现各种婚姻情状的诗篇,综合地体现了西周春秋时期各地的民俗状况,是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从中也能了解到古代男女对待婚姻的不同态度和婚姻观。 《诗经》中不少描述祭祀场面或景象的诗篇,以及直接记述宗庙祭祀的颂歌,为后世留下了有关祭祀方面的民俗材料。如《邶风·简兮》中写到“万舞”,以及跳“万舞”伶人的动作、舞态,告诉人们这种类似巫舞而用之于宗庙祭祀或朝廷的舞蹈的具体状况。 更多更正规的记录祭祀内容的诗篇,主要集中于《颂》诗中。这些诗章充分表现了周人对先祖、先公、上帝、天地的恭敬虔诚,以祭祀歌颂形式,作讴歌祈祷,反映了其。 2.关于酒的古诗中国人爱酒,中国古诗中关于酒的好作汗牛充栋。 原想上网查查有没有人对此作过汇拢,无意间却翻出一篇好文章,是几位网友对白居易一首小诗的评论,随意而精到,语间流露出的淡谈温情,正如此诗的意境。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如意: 这是我最爱的一首五言诗。想那绿该是浅浅的绿,嫩生生浮在杯中,让人想起春天。 而那红该是近似于紫砂般的敦实的红,透出通红的炭火,可以暖身,可以暖心。雪是冷的,酒是温的,情是热的,极端素朴的句子,描蓦出极端素朴的景致,可是因了有情的缘故,显出极端的一种美丽来,让人沉醉的岂只是酒呢?那样的一份温暖,是可以把人从冰天雪地的荒寒中隔离开的,是可以让人心中的冰层一点点融化的。 chunfu: 少时曾读过此诗,后来可能淡忘了。最近又在书院之中见到,很喜欢。 闲暇时那诗句和意境便常常不自觉地从脑海中泛出,于是便在心中反复吟诵,于是心中便生出一种情绪,“美啊!”。这种感受本来是难以言明的,如非要说:chunfu也只能道出自己想到了什么: 清静,优闲的农家生活,淳朴的世风; 返朴归真的感受; 生活的真意。 生活,真美! 最后两句,真是人体天意,天遂人愿。陈拴牛: 这首也一直是俺最喜欢的:-) 最后好像是:更饮一杯无? 也许是俺记错了,现在也没法查,但您不觉得"更"字要好些吗? 如意:关于“能饮一杯无” 呵呵,知音!不过我仍认为以“能”字为好。 我手里的两个版本,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和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新选唐诗三百首》中,此诗的末句都是“能饮一杯无”,而我个人也认为,以“能”字为好。相比“更”,“能”更显出对友人的关切和呵护,天晚欲雪,寒意侵骨,“能饮一杯无”,一杯酒,一片情,这发问的情态实在传神,而若是“更”,好象已是酒过三巡,虽也是殷勤劝客,但那种冷热的对比,弱了很多,而劝友人以酒驱寒的心意,也不免淡了许多,和一般的寒喧区别不大了,不能更好地突出二人情意。 一己之见,还请指正。陈拴牛: 您那些书俺也都有,可惜现在手头连个中国字的书也见不到,想必一定是“能”字了。 但俺还是觉得“更”字好些:-) 的确。“能”字显出对友人的关切和呵护,但感觉是软语相向,透着点假,莫如“更”字有豪气,仿佛是说:马上要大雪了,还走什么走,喝个痛快拉倒!哈哈,俺喜欢这种气氛。 对不起啊,俺是个牛脾气,比较倔。 俺总是喜欢怀疑,小时候读那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俺就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不用“归”字代替“还”字,从韵节上“归”字要好些,等大了点,才感觉到“还”字那种得胜后兴高采烈着急回家的意思,好比“鞭敲金蹬响,齐唱凯歌还。” 唉,毕竟杜甫只有一个啊!萧然: 周美成“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不如”二字,与此意正相仿佛,只是其境不及唐诗高远。“能饮一杯无?”闻之直欲将此杯一饮而尽。 little fish:“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是邀酒词……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是邀酒词,所以说“能饮一杯无”;“更饮”则是劝酒词。二者意境有一些差别。 为什么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是邀酒词呢?生活中这样的对话其实很多。比如:“我这里有一支20年的红酒,要不要过来搞定它?”如果说成“我这里有一支20年的红酒,来来来,再喝一杯!”就有些别扭了。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其意在己,更多是想让朋友来陪陪自己;“更饮一杯无”,其意在人,有关切之情而无落寞之意。 五绝最为难做,也最为难解。 能做到精妙已属不易,要做到象这一首有情境、有情调、有意境而又平淡如水,非大师而不能;而解读既难,以上如有谬误,想必大家定能体谅。如意: (“红酒”句是妙语,诙谐而生动!倒是想起两则古人邀函,录来与大家共赏。) 一 遥想过雨莲房,红妆濯濯,辱命佐花前之酒,是诚近君子之光也。何幸如之!敬当趋侍左右,折碧筒而痛饮,抖玉麈以高谈。 二 小池碧荷正长,颇如金茎擎玉露也者。每晨贮珠露一大颗,倾数叶则盈勺,冷吸之可比镇心瓜,尚可以拟长生也。 客若来,即以此当凤茗,足下何日过我乎我国酿酒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自产生之日开始,就受到先民欢迎。人们在饮酒赞酒的时候,总要给所饮的酒起个饶有风趣的雅号或别名。 这些名字,大都由一些典故演绎而成,或者根据酒的味道、颜色、功能、作用、浓淡及酿造方法等等而定。酒的很多绰号在民间流传甚广,所以文在诗词、小说中常被用作酒的代名词。 这也是中国酒俗文化的一个特色。 欢伯:因为酒能消忧解愁,能给人们带来欢乐,所以就被称之为欢伯。 这个别号最早出在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坎之兑》,他说,“酒为欢伯,除忧来乐”。其后,许多人便以此为典,作诗撰文。 如宋代杨万里在《和仲良春晚即事》诗之四中写道:“贫难聘欢伯,病敢跨连钱”。又,金代元好问在《留月轩》诗中写道,“三人成邂逅,又复得欢伯;欢伯属我歌,蟾兔为动色。” 杯中物:因饮酒时,大都用杯盛着而得名。始于孔融名言,。 3.诗经里的诗要50首《诗经》全文 ●国风·周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颓。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兔罝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免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礻颉之。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编辑本段]《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古者《诗》三百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诗经》不仅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而且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及代表作。 [ 4.诗经 山有枢作者《山有枢》,《诗经·唐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晋地汉族民歌。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毛诗序》认为是讽刺晋昭公,说晋昭公“不能修道以正其国,有财不能用,有钟鼓不能以自乐,有朝廷不能洒埽,政荒民散,将以危亡,四邻谋取其国家而不知,国人作诗以刺之也”。这一说法毫无史实根据,不足为信。从诗歌本身来考察,认为它该是嘲讽一个守财奴式的贵族统治者的作品。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5.诗经中有哪些诗句描写女子有美德满招损,谦得益。 《尚书》 1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2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3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离骚》 4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5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 6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 7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 8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 9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1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 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1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13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1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15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周易〉 16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7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 1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9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20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21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 22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2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25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26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27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 28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29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 3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31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论语〉 3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3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 34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报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节约)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梅花香自苦寒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士不求有用于世,但求无愧于世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